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833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

初二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一课练习题

1.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四大文明古国有(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3.位于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是(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种植水稻的远古人类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5.(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

6.居住在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人;居住在地穴式房屋的人是(半坡)人。

7.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弓箭)射猎鸟兽。

他们还会制作(骨)器和(陶)器,半坡人能烧制彩陶。

代表作品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8.黄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黄帝)。

9.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传递首领位置。

10.炎黄部落的贡献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11.中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12.远古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磨制)石器,(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课练习题

1.(禹)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

2.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起商朝的是(汤),商朝又叫(殷)朝。

3.商朝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的前身。

4.商王(盘庚)在位时迁都,商王(纣)是有名的暴君。

5.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夏商周)时期。

6.青铜文明的特点有:

使用范围广、(数量大)、(种类多)、(水平高)、(地位重要)。

7.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

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8.周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9.周王自称(天子)。

他通过(礼)来规范贵族的身份等级,(礼)的严格执行,是周政权的巩固的重要标志。

10.东周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

春秋时代因(孔子)修订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时期因各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

11.春秋五霸通常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另外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2.第一个成为霸王的是(齐桓公)。

他任用(管仲)为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13.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14.(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器具逐渐被推广使用。

15.夏朝的历史地位是: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6.铁制器具被推广使用产生的影响是:

(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17.春秋的时代特征:

(诸侯争霸);战国的时代特征:

(兼并战争);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战争不断)。

春秋战国战争不断的积极作用是:

(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8.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

19.和“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人物是(禹)。

20.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21.商建立后,汤定都于(亳),后迁都于(殷)。

第三课练习题

1.秦始皇的主要活动有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颁布(律令),出巡以及梵书坑儒。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定都(洛阳)。

4.中国历史上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

5.(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领先世界,对外交往进入昌盛时期。

6.秦汉时期主要包括(秦)朝,(西汉)和(东汉)。

7.秦汉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时期)。

8.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是(秦)国。

9.秦统一后,秦王(嬴政)以(皇帝)为君主的新称号,自称(始皇帝)。

10.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11.秦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是以后2000余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12.秦朝开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帝国时代。

13.与梵书坑儒事件相关的人物是(秦始皇)。

14.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都城(长安)。

15.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治统一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一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16.西域(今新疆)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汉)朝。

17.秦汉文明的世界意义是(秦汉时期,中国文明开始不断向外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秦汉文明具有世界影响)。

18.从东汉末到隋朝统一前,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以(分裂对峙)为主的时期。

19.隋朝的时代特征:

(隋朝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20.唐朝的时代特征:

(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21唐太宗李世民时的封建盛世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时的封建盛世称为(开元盛世)。

2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23.唐玄宗晚年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24.唐朝时和(亚)洲、(欧)洲、(非)洲等70多个国家有经济文化的交流。

25.唐朝都城是(长安)。

26.唐都长安的地位(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和商业大都会,也是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7.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后世外国人把中国称为(唐),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海外各国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

28.唐朝的世界影响:

(亚非不少国家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成为东亚文明的辐射源,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课练习题

1.公元1004年秋,辽攻北宋,宋辽议和成功,这就是(檀渊之盟)。

2.明清的时代特征是: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帝国发展到顶峰)。

3.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定都(南京)。

明成祖在位时迁都(北京)。

4.明朝的统治者废(丞相),设(内阁),强化(皇权)。

明朝前期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江南)市镇尤其繁荣,反映市民(工商)阶层生活的文化异常活跃。

6.统一女真各部的首领(努尔哈赤),他建立起(八旗)制度,脱离明朝,建立政权史称(后金)。

7.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定族名为(满洲)。

8.清初的封建盛世称为(康乾盛世),相关的皇帝是(康熙)、(雍正)、(乾隆)。

9.1772年乾隆皇帝下令修《四库全书》。

它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宏大丛书,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工程。

10.清朝前期经济繁荣,人口激增,从

(1)亿多增加到(4)亿多。

11.清政府前期统一了(台湾),巩固了(西北)边疆。

12.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清政府的外交政策(闭关自守)。

13.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是在(清)朝。

14.(清)朝奠定了今天祖国疆域的基础。

15.蒙古族(准噶尔)部贵族长期与清政府为敌,并勾结(沙俄)煽动西北各部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派兵平叛。

16.清朝皇帝顺序: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16.北宋的时代特征是: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17.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定都(开封)。

18.与北宋同时存在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族建立的(西夏)。

19.少数民族政权的主要贡献是(开发边疆)。

20.南宋的都城是(临安)。

21.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韩世忠等人。

22.统一蒙古的是(铁木真),他被称为(成吉思汗)。

23.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

24.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奠定了清朝和中国省级行政的基础。

25.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进行管辖开发。

26.元朝的时代特征:

(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27.宋元的时代特征是:

(宋元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大统一的时代)。

28.中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是(元朝)。

第五课练习题

1.炎黄部落—(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主体。

2.华夏族从(黄河)流域(农业)区发展起来,在(秦汉)时期形成汉族。

3.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以(游牧)或(渔猎)为主的区域。

4.(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活动的大舞台,先后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族控制。

5.民族交流的方式有(迁徙杂居)、(边境贸易)、(官府和亲)、(冲突战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

7.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与此同时,大批汉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8.善于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的统治者有(唐太宗李世民)、(北魏孝文帝)。

9.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这件事被唐朝画家(阎立本)画在(步辇图)中。

10.民族冲突战争比较集中的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

11.正确评价民族冲突战争:

(冲突战争虽给人民带来了苦难,但也在不断的接触中加速历史上的民族交流)。

12.西汉和东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匈奴)争夺河套,河西地区,并且为控制(西域)进行了多次的战争。

13.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与(东晋)政权发生了淝水之战。

14.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成)公主成亲。

15.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以(洛阳)为籍,改(汉姓)。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北魏国力一度十分强盛。

17.原意是镔铁,或刀剑,属于鲜卑族一部的后裔的少数民族是(契丹)。

18.历史上许多强盛的民族如(匈奴)、(鲜卑)、柔然、(氐)、(突厥)、(敕勒)、(契丹)等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形成一些新民族。

19.元灭金后,契丹和女真北方汉族通称为(汉人)。

20.到了13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1.吐蕃是今天的(藏)族。

22.(自然条件)差异使古代中国不同地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23.“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句话是(李世民)说的。

24.730年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上书说“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人,天下百姓,晋皆安乐”。

25.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有(匈奴)族的冒顿单于,(氐)族的前秦王苻坚,(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拔硅,(越)族领袖冼夫人,(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蒙古)族的铁木真,(满)族的努尔哈赤等。

26.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明)朝人。

27.裤子靴字旗袍都是(少数)民族。

第六课练习题

1.随着大一统的秦王朝的出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

2.(皇帝)是古代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

3.周代的君主自诩是上天的儿子承受天意,管理国家,故称(天子)。

4.(皇帝)是历代君主最高尊崇的专称,认为自己的功业“德兼三皇”“功包五帝”的是(秦始皇)。

5.皇帝的印,以玉为质,故称(玉玺)是皇权的凭证和象征。

6.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告示称为(昭)。

7.天下之事取决于(皇帝),皇帝的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

8.“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出自(唐太宗)之口。

9.皇位不仅是(终身)的,而且是(世袭)的,皇位的选择大多不是择优遴选,而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

10.历史上典型的昏庸误国之君有北宋的(徽宗)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素材就在他统治期间。

11.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监督百官设置(锦衣卫)作为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

12.后来明朝皇帝先后设置了(东厂),(西厂)这两个机构都由宦官统领。

13.清朝时期,为打击反清思想,推行文化恐怖,大兴(文字狱)。

13.清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乾隆)统治时期最盛。

14.清代文字狱(数量)多、(规模)大、(株连)广、(治罪)严酷。

第七课练习题

1.秦汉时期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

这一职务在(明)朝被废除。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扩充完善了官僚制度。

三省指(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其中的决策机构是(中书)省,执行机构是(尚书)省。

六部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礼仪)、(财政)、(人事)、(兵马)、刑狱和工程等事务。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后期改为(州)、(郡)、(县)三级制。

元明清时期演变为以(省)领路(府)、(州)、(县)的三级或多级制。

4.为整肃吏治,监察百官,自(秦)代开始,历代王朝都有(监察)制度。

5.魏晋时期出现的御史台成为独立的朝廷监察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6.宋朝非常重视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御史)由皇帝直接任命。

7.明处,御使台改为(都查院)。

8.为防止官吏徇私舞弊,有些王朝实行(回避)制度。

9.历史上的清官有北宋(包拯),明朝(海瑞),清朝(于成龙)。

10.历史上的贪官有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的(和珅)。

11.西周时期,官职主要由(贵族世袭)。

汉代采取(察举)、(征辟)的方式选拔人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时基本按(出身门第)分等。

隋唐时期,确立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12.后代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四个阶段: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3.考取童试的人称(秀才);考取乡试的人称(举人);考取会试的人称(贡士);考取殿试的人称(进士)。

14.由皇帝直接考察的是(殿)试。

15.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16.后来新科进士一律由皇帝亲自录取,成为(天子门生)。

17.明清时期,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的格式为(八股文),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

18.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有什么作用?

答:

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有重要作用。

第八课练习题

1.改革的作用是(使社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2.中国古代著名改革家有(战国)时期的(商鞅),(明)朝的(张居正),北宋时的(范仲淹)、(王安石)。

3.(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他得到了君主(秦孝公)支持。

4.张君正的改革史称(万历新政)。

5.张君正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实际田产数)征税。

他又把各种名同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名为(一条鞭法)。

这些措施,使(赋役不均)的现象所缓解,国家(财政收入)状况改变。

6.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答:

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方,经济落后、政治守旧。

他受到中原各国的鄙视,还经常被魏国侵扰。

7.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

打破旧贵族对土地垄断,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战;设立县制,国君任免县令;轻罪重刑,实行连坐。

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

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安定,经济富足,军事实力大大提高。

8.明朝万历年间为什么要要实行改革?

.

答:

明朝中期以来,全国耕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兼并。

赋役负担严重不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社会问题堆积如山。

第九课练习题

1.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最主要的社会阶层。

2.我国的农业是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发达的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3.秦汉以前,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南方以种(水稻)为主。

4.宋代从(越南)引入的水稻优良品种得到普及,(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

这时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5.明朝后期,从国外又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6.我国古代做衣服的材料,早期是(麻)和(丝),宋元时期(棉花)种植在南北方普及。

7.二牛抬杠的耕作技术出现在(汉朝),曲辕犁出现在(唐)朝。

8.我国古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鼓励农业生产。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

著名的有(鸿沟)、(邗沟)、(都江堰)、(郑国渠)等。

10.秦国蜀郡守(李冰)建的(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遗产。

1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和总结和结果,是我国独有的科技成果。

12.农学著作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世祖组织人编写了《农桑辑要》,(元)朝王桢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

13.广大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14.(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是我国古代农民显著的特点。

15.(农民)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16.(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发生在(秦)朝(陈胜)自立为王。

建立(张楚)政权。

17.推翻秦朝的主力是(项羽)、(刘邦)领导的队伍。

18.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声势浩大,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3年3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第十课练习题

1.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业有(丝织)业、(青铜器制造)业、(冶铁)业和(制瓷)业。

2.(春秋时期)时期,工匠们已经用炼炉炼铁,用(木炭)作燃料。

3.(战国时期)时期大批铸造铁制器具。

4.(西汉时期)时期开始用畜力代替人力鼓风冶铁。

5.东汉时地方官杜诗发明(东汉初年)比欧洲早一千二三百年。

6.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

7.(商)朝时,工匠们制成釉陶瓷这是陶瓷的前身。

8.(东汉)时,工匠们完全掌握瓷器的制作。

9.(唐朝)时青瓷制作水平已经非常成熟;白瓷制作约始于(唐朝)后期;彩瓷始于(清朝)朝。

10.唐朝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

11.中国的瓷都是(南昌)省(景德)镇。

12.(丝绸)代表了我国古代纺织业的最高成就,(西周)时期丝绸生产分工精细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

13.利用蚕丝进行纺织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

14.从(商)到春秋,手工业基本被官府垄断到(战国)时期私人手工业作纺开始出现独立经营的小手工业者也活跃起来。

15.(秦汉)时期,手工业者被编入特殊的户籍——市籍。

16.明朝中后期(计日受值)的雇佣关系开始出现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表现。

17.明朝末年,在(苏州)引发了机工抗税斗争。

第十一课练习题

1.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商业活动。

由于(商)朝人善于经商,后来人们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进一步活跃。

(西汉)前期出现许多大商人,(唐)朝的商业活动非常频繁,(明)朝的城乡贸易十分繁荣。

3.中国古代政府视(农业)为立国之本对商业采取(抑制)政策

4.西汉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是古罗马城的三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5.唐朝时居民住宅区称作(坊)商业活动区是(东市)和(西市)。

6.(市坊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更自由城市更繁荣。

7.明清时期著名的公商市镇有(丝织)业发达的苏州,(冶铁)业发达的佛山,(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

8.明清时期的商品集散地有北—(京师)(北京),南—(佛山),东—(苏州),西—(汉口)。

9.明清时期形成的两大商人集团,分别是(山西)省的(晋)商和(安徽)省的(徽)商。

10晋商和微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

依靠官府的支持;与亲戚和同乡合作;追求儒商风范。

第十二课练习题

1.西周时(士)是贵族序列中最低的一个等级。

2.春秋时(士)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逐渐丧失,有文化专长的(士)人数量不断增加。

3.(战国)时期士人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

4.“民为贵,君为轻。

”出自(孟子)。

“兼爱,非攻”出自(墨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

同秦国联合的“连横”观点出自(张仪),主张六国联合抗秦的观点出自(苏秦)。

5.在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是各国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6.(文学)是古代士人主要的创作领域。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作者是伟大诗人(屈原)他生活在(战国)晚期的(楚)国

8.(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两座丰碑。

9.诗仙是(唐)朝的(李白),诗圣是(唐)朝的(杜甫)。

开豪放派词风的是(北宋)的(苏轼)。

10.中国古代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的作者是(苏轼)。

(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淡》中记录了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制作方法是我国古代最全面的。

最科学的建筑手册是《营造法式》作者是(北宋)的(李诫)

11.中国古代的(士人)是文化教育的推动者。

12.唐朝中央有(太)学、(国子)学。

地方有(府)(州)(县)(乡)等学校

13.宋代(书院)盛行。

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宋)朝的(朱熹)

15.“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出自(孟子)之口。

第十三课练习题

1.中国古代是(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2.商周时期对妇女有所谓(七出)的规定。

3.西汉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三从四德)理论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

4.在(宋)代一些儒家学者极力倡导贞节观。

对妇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要求。

5.缠足的风俗大约从(五代)时开始,盛行于(明清)时期,直到(辛亥革命)后逐渐废绝。

6.(东汉)时的女诗人蔡文姬,作品《悲愤诗》;(南宋)时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设计领导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元)朝的女纺织能手(黄道婆)促进了内地棉纺织技术的普及。

第十五课练习题

1.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从(秦汉)起就开始联系外面的世界。

2.西汉时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被称为(西域)。

3.(汉武帝)在位期间决定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4.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不仅打通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

中国的丝绸等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罗马。

这条全长7000多千米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经过河西走廊,中亚,终点是(罗马)。

6.(丝绸)被西方人称为“无价之宝”。

7.丝绸风靡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8.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除丝绸外,(铁)器(漆)器麻织品等也传到西方,领先世界的(冶铁)技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9.今天的石榴、葡萄、芝麻(胡麻)、蚕豆(胡豆)、黄瓜(胡仙)、大蒜(胡蒜)、核桃(胡桃),胡罗卜等植物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

10.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11.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丝绸之路)。

12.曾经是中国西域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强悍的小国。

曾经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但公元3世纪后却神秘消失的国家是(楼兰)古国

第十六课练习题

1.(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达到鼎盛。

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繁盛时期。

3.唐玄宗改编的《霓裳羽衣曲》来自(印度)国家。

4.唐朝的外交家分别是(玄奘)和(鉴真).分别到达(印度)和(日本)。

5.玄奘西行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