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767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西樵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西樵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西樵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和谐”的总目标,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31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1.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5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8%;工商税收实现14.9亿元,是2006年的1.82倍,年均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4亿元,年均增长37.4%;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实现85亿元,是2006年的2.81倍,年均增长36.7%。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07亿元,是2006年的2.49倍,年均增长29.9%。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项目185多个,引资总额109.37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无公害种养比重不断增大。

传统服务业持续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工业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整治成效显著,产业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宽,文化、旅游成为引导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新动力。

(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大力推进“雄鹰计划”,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实施“简政强镇”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主动承接上级事权下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整合行政执法和协税护税队伍,组建综合执法大队。

健全农林服务体系,成立农林服务中心。

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第三方管理。

深化社区管理改革,调整社区管辖范围,逐步推进“政社分离”改革。

创新政府机关人员招聘、管理和培训手段,机关效能得到持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上升至78.5%。

(四)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五年累计投入47.8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治理。

累积植树96万多棵,建设生态林3个,城乡新增绿地面积1300多亩,完成西樵山林相改造3105亩。

扩建、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和1个大型垃圾中转站,截污管网总里程超100公里,日处理污水13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内河涌治理160多公里,整治成效显著。

关停高污染企业40家,整治提升37家,取缔无证照经营单位1585家,淘汰高能耗锅炉60个。

(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分别增长7.8%和9.4%。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消费档次不断提升,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正在形成。

居民出行等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发放低保、定保、救济和慈善金4500万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累计推荐就业3.36万人。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投入1.3亿元推动中小学校的撤并改薄和设施建设。

特色教学成效显著,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西樵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完成西樵人民医院股权回购改革,全面撤并乡医卫生站,建成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城乡居民门诊医保全覆盖。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七)社会维稳全面加强。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事项咨询、听证和协商制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水平明显提高。

基层民主建设扎实推进。

普法工作不断加强,依法治镇取得新进展。

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

镇村两级“大综治”格局基本形成,平安村居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有效化解一批突出信访问题,社会稳定局面得到保持。

“十一五”时期的实践,积累了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将上级精神与西樵实际紧密结合,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走具有西樵特色的创新之路。

二是坚持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紧扣“发展,和谐”目标,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在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统筹发展,积极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四是坚持富民优先,执政为民。

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民谋利作为最高目标,扎实有效推进富民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是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化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些基本经验对西樵未来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镇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

(一)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世界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增长;广佛同城、珠三角一体化快速推进,粤港澳台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全新时期,有利于我镇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转型。

龙湾大桥、南九复线的建设,使我镇地缘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发展空间。

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市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部署以及区委打造“‘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的战略构想,为我镇旅游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将引领我镇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环境再造。

(二)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内城市和地区之间竞相发展,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将给我镇加快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

特别是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镇域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欠账较多,环境整治仍任重道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城市化进程有待加快。

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切实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我镇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西樵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加快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营造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开创“山水新城、文化高地、纺织强镇”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山水新城、文化高地、纺织强镇”为总目标,以推动“产业升级、城镇转型、环境整治、民生改善”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区位优势突出、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祥和稳定的新西樵。

(二)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镇生产总值(GDP)年均长12%以上,到2015年达到2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产业集群向链条化和高端化转型,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明显增强,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重点污染行业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

节约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青山、秀水、丽城”的生态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新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1.2平方公里。

新城区的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文化高地流光溢彩。

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文化成为重要生产力,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的核心经济支柱;历史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与弘扬,现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的竞争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品位的城市形象基本形成。

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成为古今相承、中西融汇的文化名城。

社会事业更加进步。

科技、教育、卫生、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特色教育进一步做强。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切实得到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显著增强,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00元,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50.2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

城乡就业和再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困难群众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以及食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防灾减灾、社会应急机制更加健全。

实现社会持续安定文明、和谐稳定。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的目标,按照“旅游立镇”指导思想和“抓住重点,有所舍弃”工作原则,把西樵的产业规划置于广佛同城和珠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中进行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一个核心新城。

打造“一核多元、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官山新城为核心,形成与一般村(居)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的城市体系。

官山新城建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综合服务中心。

规划面积21.2平方公里,到2015年人口规模达10万人以上。

重点发展以商贸、房地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多座功能性、标志性建筑,着力打造“山水名城”金名片。

三个核心旅游区。

按照不同区域的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条件,依托现有发展基础,构建新型的旅游发展格局。

锦湖片区,以樵园旅游接待区、岭南陶瓷厂、樵南陶瓷厂改造为抓手,打造为西樵山旅游的形象窗口和核心配套区;山南片区,以南海博物馆、“樵山梦工场”主题公园为载体,打造为影视文化体验旅游区;西岸片区,以广东中旅西岸旅游产业园为龙头,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

五个都市型产业集聚区:

坚持把引进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和提高经济内生力的中心环节来抓,加快引进和培植一批大企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支撑,以中小企业集群为补充的发展新格局。

以广东西樵纺织产业基地为核心的现代纺织产业集聚区,利用“三统一”优势,优化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拓展服装产业园,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打造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

崇民路企业现代办公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设立总部及研发、营销等中心,建设企业总部集聚地。

樵高路都市型产业带,利用发电一厂蒸汽资源,重点布局纺织、服装、食品饮品、电子电器等产业。

平沙岛生态旅游农业区,打造成“无公害农业基地、原生态旅游岛”。

大同堡五金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好家具五金、生活五金和电器五金三大主导产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着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我镇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瓜果两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鱼塘和农田连片整治,“十二五”期间,完成鱼塘整治1万亩、农田整治1.2万亩。

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核心,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目标,积极引进和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设良种高产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实现无公害种植面积80%以上,优质、高效、高值种养面积85%以上。

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提升农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标准化水产繁育场。

“十二五”期间,增创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标准化水产繁育场。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等农产品现代营销业态和流通方式,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整合我镇特色农业、地域文化、山水美景、田园风光、桑基鱼塘等资源优势,以平沙岛、山南桑基鱼塘片区为核心载体,大力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展示以绿色、生态、参与、体验为特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三)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纺织业。

落实纺织产业提升实施方案,借助技改贴息、担保融资、产学研、抱团参展、“三统一”等措施,完善纺织产业链,提升纺织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提升织造和印染行业。

大力招商引资,推进服装产业园建设,促进服装行业发展成长。

协助纺织协会组建行业担保公司,突破中小企业资金瓶颈。

改造提升轻纺城,推进纺织商务大厦和纺织原料金融物流中心项目建设。

完善纺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实施一批产业带动力强、技术水平先进的高端纺织项目。

加大区域品牌的培育、宣传力度,打造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举办创意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发布、国际性时装模特大赛以及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等活动。

陶瓷业。

积极调整建陶业结构,鼓励发展高端薄板、轻质砖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低端产品。

鼓励2-3家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吸纳社会资本,壮大企业资本经营规模。

抓住国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机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逐步淘汰一批工艺落实、缺乏品牌的纯抛光类企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提高区域竞争力。

其他工业。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五金电器、包装印刷、家具等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大企业、经济联合体。

发挥区位、环境、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设施,优化工作与生活环境,吸引一批大企业集团、高成长公司的总部、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入驻西樵。

(四)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旅游文化业。

围绕“狮武岭南·龙腾南海”文化行动计划、西樵镇文化发展三年规划,实施“旅游文化结合”战略,巩固提升狮王争霸赛、大仙诞文化周、观音文化节、西樵山文化节等传统优势品牌,挖掘利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风情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进西樵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化旅游改革发展示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抓好广东中旅西岸旅游产业园、岭南文化苑、黄飞鸿国际武术影视基地、松塘历史文化名村等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促进西樵及丹灶、九江旅游资源整合,大力推广以西樵山为中心的南海西部区域旅游。

大力发展书画创作、古玩收藏、艺术表演、武术竞技等文化产业。

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推介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创建珠三角最佳旅游圣地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

房地产业。

按照大都市空间发展和交通网络框架引导房地产合理布局,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确保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房地产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

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保障体系,把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

加快完善已建成住宅区的商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的配套。

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房地产中介等二级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全面推行物业管理规划化,提高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水平。

商贸流通业。

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品牌专卖、网络销售等现代经营方式,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积极引导中小型商贸网点根据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逐步向连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培育有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贸流通企业,构建大中小相结合、功能完备、网络型市场流通格局。

大力发展镇、村两级连锁超市,逐步改变农村的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安全度。

推进镇村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贸市场规模和档次,提高经营水平。

(五)扶持壮大民营经济。

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及各类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前沿科技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十二五”时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1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0-20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力争实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零突破。

在纺织、陶瓷、光电等行业中创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国领先的优势产品,使科技研发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企业金融创新。

“十二五”时期,除借助上级政府在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政策帮助企业融资外,重点帮助企业以上市的方式,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

通过国内A股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境外或国外的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多个市场,协助5-10家企业成功上市,通过强大的股市资金快速提升企业综合素质。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为核心,扶持企业技术改造。

“十二五”时期,力争引入国内外先进织机5000台套。

同时,通过技术改造,减低企业产出的能耗比,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加强企业生产物料的循环再用能力,力争有200家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验收。

培育区域优势品牌。

贯彻品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企业品牌,着力营造区域形象,重点推进“西樵面料”区域品牌的建设。

“十二五”时期,培育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10-20个,省名牌、省驰名商标20-40个,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0-80项。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完善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重点开展和完成新城区概念规划、西岸城区及旅游区规划、建设宜居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城市空间发展、城乡住房建设、服务设施建设、城区综合整治、环境保护建设等多个专项规划,促进原有产业型、独立式发展的城镇群格局向功能分区型、整体化的格局转变,形成“一心一园三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态,建立起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完整体系,实现规划全覆盖。

建立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机制,通过媒体公示、规划展览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提升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加速与禅桂中心区的道路连接,以南九复线和龙湾大桥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崇民路、西西线扩建、百太路二期、崇北路改造、大同路中修、西岸庆云大道、东西大道及西岸大桥改造、联新十字桥重建、岭中大道维修、樵高路快速化改造,协调推进、广明高速、广珠铁路建设,新建樵丹新干线、樵丹复线、新凤路三条连接通道。

提升镇内路网快速通行能力,加强中心城区与各村的交通联系,完善全镇路网结构,提高路网的整体使用效率和通行能力。

建设多层次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探索完善城市管理办法,整合资源分步实施城市管理工作站建设,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积极推进长效管理。

统筹城乡市政服务,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水平,实现农村“大市政”管理全覆盖。

建立市政、绿化、环卫等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向社会购买服务。

加强户外广告牌管理,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强化城市交通秩序整治,营造安全出行环境。

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监控,提高全镇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

推进企业采用在线监控等先进科技手段,不断扩大在线监控企业数量。

加快染整企业三废集中治理项目(包括废水臭气治理)的建设。

加大生活污水处理投入,实施西樵山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工程、西岸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樵泰厂配套管网二期工程、汇之源厂北片区管网工程以及全镇二级延伸截污管网、平沙岛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工程,适时扩建樵泰污水处理厂和西岸污水处理厂,逐步扩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范围。

规范完善鑫龙等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以官山涌、太平涌、民乐涌等为重点,推行内河涌整治和长效目标管理,逐步恢复河涌生态功能。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进一步落实对建陶、染整等大气污染控制重点行业的废气治理。

实施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巩固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综合整治成果。

推进纺织产业基地和官太路以南片区集中供热工程,引导在用锅炉用户逐步纳入集中供热系统。

推进定型机尾气和污水处理池臭味治理。

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更符合企业实际的废气治理工艺。

加强固体废物处理。

以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构建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完善城市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加快布局农村中转站,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

“十二五”期间,实现垃圾中转外运城乡全覆盖,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坚持保护和节约并举,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两违用地”的监控和整治力度,杜绝新增“两违土地”出现。

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城市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

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大力推进以“生态城市,绿色人居”为主题的绿色生态建设,开展以生态公益林、公共绿地为主的绿化造林活动,构建空间布局合理,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绿地系统。

加快推进城市主干道和乡村道路绿化美化系列工程,完善绿道网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绿化建设、提升面积31万平方米。

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宜居城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创建工作,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协调、适应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

(八)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

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四个发展方向不动摇,推进五项重点教育发展工程,打造“樵山教育·有为品质”区域教育品牌。

大力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科研课题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坚持学校特色建设,树立教育品牌。

积极关注师生身心健康,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程,推进素质教育。

高度重视和关心幼儿教育,规范学前教育。

强化民办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拓展成人社区教育,增强办学活力。

继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分层次、多形式培养各类人才。

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

落实和完善人才落户政策,营造创业环境,开办各类创业基地(楼宇),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西樵建设,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发挥镇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指导中心作用,创新日常指导和推荐就业工作,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城乡低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全征地农民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衔接工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缝对接。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

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化养老工作,重点推进五保老人居家养老服务。

推进村(居)“星光老人之家”建设。

落实高龄津贴发放工作。

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增廉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