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318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一.docx

《论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一.docx

论文一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研究论文

 

试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校创建办公室

试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王彩英

摘要: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事物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

目前,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深入发展的瓶颈,构建健全的运行机制成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

运行机制的构建应从运行目标、运行动力、运行形式、运行环境和运行调控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运行目标;运行动力;运行环境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价值的实现是以它能够按照理想状态的运行作为前提,运行机制是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想运行状态的规定,因此,健全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

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现状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点上形势喜人,面上依旧落后”的状态。

这说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的成功只是限于某个局部或者某个阶段,整体性的、全面性的成功仍然没有实现。

通过研究发现,工学结合成功的案例往往是职业学校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条件,或者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有某种特殊的关系,或两者之间有某种较强的利益依赖性。

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没有取得实效的案例更为普遍。

工学结合的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共性的原因包括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缺乏法律约束,并且缺乏管理部门的协调,法律和制度约束的缺失使得工学结合在本质上仍然处于松散的状态。

总而言之,工学结合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机制规导的状态。

  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只能局限于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难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全面的、整体的成功。

运行机制的缺失是制约工学结合深入发展的瓶颈,因此,运行机制的构建应成为突破工学结合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目前,理论研究者对运行机制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为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研究的成果不丰富,并且大多数成果只是局限于宏观框架的探讨,缺乏对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运行机制是事物运行的机理,它是对事物理想运行状态的规定。

运行机制内在的包含着工学结合运行的全过程,其框架应包括运行目标、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形式和运行调控等环节。

  

(一)运行目标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价值在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等主体的需求,这些需求集中地表现为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基本能力表现为职业岗位技能,适应能力表现为适应职场生活的能力,即职场活动中与别人交往、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能力表现为个体职业发展潜力。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它理应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工学结合的运行目标。

  

(二)运行动力

  从来源的角度进行分类,工学结合的运行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内部动力是指主体通过参与工学结合获得利益的满足而产生的动力,表现为主动性力量;外部动力则是主体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的动力,表现为被动性力量。

工学结合的健康运行需要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

  1.内部动力。

工学结合的参与主体包括职业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他们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源于某种需要得到满足。

职业学校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源于它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资源。

有学者指出,职业学校教育存在三个先天性缺陷:

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

职业学校教育的这些缺陷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然而这些缺陷可以通过参与工学结合得到弥补:

用人单位为培养学生派出专业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弥补了专业课师资的不足;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课程使得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保持同步;用人单位提供的实践岗位使学生能够获得使用先进生产设备的机会。

因此,工学结合的实施能够满足职业学校教育资源扩充的需要。

这是职业学校参与工学结合的根本动力。

  企业经营活动的宗旨可以归结为人员、产品、利润,而其中以人员最为紧要。

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能够实现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接轨,获得满足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员。

首先,工学结合能够为一般性生产岗位蓄养和储备人才资源;其次,工学结合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用人单位特殊岗位的需求;再次,工学结合能够促进用人单位利用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开展员工培训,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增值。

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增值是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所在。

  获得职业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所在。

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工学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践蓄积工作经验,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而且还能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这两方面是吸引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直接动力。

  2.外部动力。

工学结合的外部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对主体产生的压力,按照性质分类,外部动力可以分为强制性动力、利益性动力和舆论性动力。

强制性动力来源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如果主体积极地参与工学结合,就能享受到优惠的政策;如果主体不参与,就会面临行政或者经济方面的惩罚。

利益性动力是指主体参与工学结合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到税收等方面优惠的政策,还能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并且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舆论性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氛围的压力,如果社会上形成一种认可、支持工学结合的舆论环境和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社会氛围,这样的外部环境能够使主体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压力,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

具体实施如下:

2.1依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完成校办工厂的建设

本校作为我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之一,主要生产工具磨床系列产品。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校办工厂目前是国内同类学校中规模相对比较大、工种全,和学校主干专业设置相配套,技术水平高的校办工厂之一,拥有与学校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

有门类齐全的机械加工、钣金、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电气安装、机床装配、设备维修等专业技能工种,可同时为机械制造、材料成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五大重点建设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提供30多个生产性实习岗位。

形成了从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立足全局,统筹考虑,分步实施;以产养教,以教促产,产教并举;优化整合,强化功能,创新机制。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三个一体化:

即“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时都要以实训为主,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生产型车间形式,并且功能是双重的,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必须生产一定的产品,同时把生产性实训车间作为校办工厂产品生产车间的一部分,承担一定量的生产任务。

学校还规定:

各专业已有的实训室(生产性的)与校办工厂共用,校办工厂不再重复建设;校办工厂已有的生产性车间,学校各专业不再建设。

做到校内各专业的实训基地是校办工厂的车间、校办工厂的车间就是各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目前学校已经建成校内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20多个,基本满足了各专业的教学需要,另外学校通过国家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还将改建、扩建、新建10多个校内专业实训室,界时会使校内实训条件得到更大的提升和改善。

2.2依据典型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结合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学校教师和校办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主干专业紧紧围绕校办工厂的典型产品——工具磨床来构建课程体系,如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铸造方向),就是以工具磨床上的典型铸件,由原材料开始到毛坯铸件形成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系统构建相关的铸造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而机械制造专业则是以工具磨床的制造工艺流程构建相关的机械制造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机床电气自动化专业则是以工具磨床的机床电气控制为主构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等。

依据课程体系、结合具体工作岗位,开发相关的课程。

在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依据具体工作岗位开发和设置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的管理模式。

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就是依据零件的技术要求,选择相关的加工制造方法并且进行加工制造等。

这样,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校办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比较熟悉,因此使实践环节能够得以保证。

再加上校办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以及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习,就能很好地掌握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其教学环节组织的方便性和教学效果也是校外实习基地无法达到的。

例如:

2.3机械加工工艺流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之一,它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把较为合理的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按照规定的形式书写成工艺文件,经审批后用来指导生产。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工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各工序的具体内容及所用的设备和工艺装备、工件的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切削用量、时间定额等。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1)计算年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2)分析零件图及产品装配图,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

3)选择毛坯。

4)拟订工艺路线。

5)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6)确定各工序所用的设备及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助工具。

7)确定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

8)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9)填写工艺文件。

在制订工艺规程的过程中,往往要对前面已初步确定的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经济效益。

在执行工艺规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如生产条件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新材料、先进设备的应用等,都要求及时对工艺规程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依据专业发展、课程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由于学校主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以校办工厂、集团成员单位企业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具体工作岗位为依据,因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办工厂这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牵头组建的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的有利条件,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机制。

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车间参与生产全过程;学校规定凡进校的青年教师必须要在生产车间见习,专业教师不定期下车间,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车间挂职,担任技术副主任或技术员职务等,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攻关等。

四、以产养教、以教促产,建立健全校内工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特别是近几年学校改制建校以来,进一步明确校办工厂“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和“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功能定位,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的“两地、两场”,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高科技产品生产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场所,构筑起“校厂一体”的学生能力培养平台,营造出“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校厂实行“双向互动”的运行管理方式。

学校很好地理顺了生产性实习教学与校办工厂自身企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给予校办工厂经营、人事、财务管理权,使其能在市场中进行企业化运作。

并明确提出校办工厂的任务:

一是培养人,二是产品的生产;对任务考核:

保持产量、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围绕生产搞教学,搞好教学促生产,和教师一样实行实践教学指导课时制,产品生产工时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教促产、以产养教”,降低教学成本、使工学结合得以良性运行的机制。

五、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

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在真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学校都遇到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促使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为此经过我们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由学校牵头,联合职业学校、几大中型骨干企业(并逐年吸收新的企业)共同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其目的是凝聚集团单位的整体优势,形成合力,加强与会员企业、学校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

通过学校联合、校企联合,扬长避短,互补互利,必将增强集团整体竞争实力及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本校依中等职业教育集团,搭建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平台,真正建立起了良好的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企业职工培训、教师挂职锻炼等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集团单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等,同时组织企业文化、劳模、技术能手进校园活动等全方位的合作。

促进集团内各学校、企业间的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多年来,我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校办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了“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包括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场所,构建了“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仿真演练——技能训练——实际操练——顶岗锻炼”逐级递进的学生能力培训体系,实现了由“专业系——校办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分级承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使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学习与就业顺利接轨,让学生逐步提升适应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尽快向员工角色转换。

由于专业特色明显,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1-10.  

  [3]袁月秋,季黎.关于中职学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7

(1).  

  [4]王自勤.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6]金万哲.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向沟通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08(8).

  [7]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8]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闫金奎,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