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264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司马光》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变得自信的故事。

《灰雀》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手术台就是阵地》讲的是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以手术台为阵地,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的动人故事。

本次口语交际意在让学生学会请教。

习作的主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引导学生将自己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经历写下来。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3.感知文言文和其他课文的不同,能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背诵文言文。

4.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5.在生活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懂得向别人请教。

6.积累名言警句。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难点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司马光》1课时

《掌声》2课时

《灰雀》2课时

《手术台就是阵地》1课时

《口语交际:

请教》1课时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24 司马光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朗读的方法。

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理解课文,熟读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司马光对朋友的爱,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师:

课件。

学生:

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

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

(学生交流)

师:

这个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2.板书:

司马光。

师:

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

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了不少资料吧!

那么你们了解到了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

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非常棒。

现在,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开始吧!

2.课文比较短,请大家再读一遍,这次试着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

(抽读)

师:

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

(学生点评)

现在,请听老师范读,同学们可以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体会,哪里该断句,哪里该重读,作上记号。

(教师读两遍)

5.这次,请大家跟着老师小声读,看标记的停顿和重音是否合适。

6.现在读的感觉和刚开始读的感觉不一样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

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司马光小时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

(“儿”是“小孩子”的意思)

(2)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

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师: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

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字。

(教师范写“庭“字。

师:

这群孩子在做什么?

哪个字能说明?

(戏)“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翻译全句)

(4)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肯定玩得非常……(生:

开心、高兴)那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齐读)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课件出示: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指名读。

师:

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

(指导:

范读、齐读)

(2)认识“瓮”。

师:

最开始,我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个大家伙,那是什么?

(瓮)“瓮”是什么意思呢?

(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的?

(文下的注释)

师:

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没弄明白的?

生:

“足”“跌”“没”……

(4)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并指导书写生字:

登、跌。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

(翻译本句)

(6)看到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水缸里,危在旦夕,真让人……(生:

着急)那谁能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读,尽量读出紧迫的感觉来?

(抽读、范读、齐读)

3.学习“众皆弃去”。

师:

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

众皆弃去)

(1)抽读。

(2)师范读。

(3)自读。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再读读,多读几遍,而义自见,试一试。

(4)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5)指导书写:

众、弃。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翻译:

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件出示:

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

在这危急关头,只有司马光没有离开,在想办法救人。

板书:

光持石击瓮

(1)指导书写“持”。

(2)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3)司马光与其他孩子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4)根据回答指导朗读:

那你们能不能也来沉着、冷静的或带着佩服的语气读读,做一回勇敢的小司马光呢?

5.学习“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

水迸,儿得活)

(1)齐读。

(2)“水迸”是什么意思?

(水向外溅出或喷射)

(3)结果怎样?

(儿得活)

(4)板书:

儿得活

师:

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

(齐读)

6.比较异同,复述全文。

师:

《司马光》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发现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了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文言文不同于课文,它篇幅极短,语言简练,需要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师:

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

四、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师:

“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

师:

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

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

不信,我们来试试。

3.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两小儿辩日》。

2.书写本课生字。

司马光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道理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时,我把“读通”文章作为一大任务,先让学生自读,互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韵律,再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大概意思,然后我再通过详细讲解及示范领读,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5 掌 声

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女孩英子因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从此变得很自卑。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令她没想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通过英子动作、神态的变化,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作用。

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通过一直以来的语文学习,学生对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通过平时的培养与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引导、阅读来理解语言,感悟其情,而且学生善于把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他们感受更多的是别人对他们的爱,却很少能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缺少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因此理解英子的内心感受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在本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把听、说、读结合起来,以品读为主,让学生在个性飞扬的读书声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谛。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对比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尝试转换人称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掌声中包含着的鼓励、关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主动关心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鼓励。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

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师:

生字卡片,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收集关于掌声的故事。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识字写字。

难点

用简练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一、揭示课题

1.由“掌”字引入课题,字理识字激发学习兴趣。

(1)说说你是怎么识记“掌”字的,引导分清形旁声旁。

师:

“掌”字上半部分是“尚”字的变形,可识记为高尚的手。

(2)板书古文的“掌”字,与之对比。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掌声》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

听准老师的读音,老师读完后说一说应注意哪些字音。

(“落”和“调”是多音字,在文中分别读lào和diào)

2.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

借助拼音将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3.小组合作学习,识记生字,读通课文。

(1)组内互相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合作读课文,互相指正。

4.集体汇报。

(1)由学生自己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当裁判。

(2)出示本课生字词,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好的识记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哪个字要提醒伙伴注意?

2.学生互相提示写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书写“班、默、腿、摇、晃”,学生书空。

4.学生临写。

四、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标出自然段,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试着用两三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比一比谁讲得精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掌 声

“落”和“调”是多音字:

落lào 调diào

第二课时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尝试转换人称讲述故事。

重点

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

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一、激趣设疑入境

师:

我们每个人都听到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

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人公英子就收到了别人送给她的掌声,那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

二、细品思路、语言

1.了解“掌声”前的英子。

(1)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掌声”前英子行为举止的句子。

(2)汇报交流,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3)学生读所画的语句,教师引导感悟。

①出示: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

从“总是……又总是……”,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根据体会入情朗读。

(读出英子的忧郁和自卑,语调低沉而缓慢)

③说一说英子为什么那么反常。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④引导学生换位感悟英子的自卑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

⑤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配乐《童年的回忆》。

⑥出示句子。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

“犹豫”是什么意思?

英子为什么犹豫?

读出其矛盾的心情。

⑦抓住“慢吞吞”“红红的”,引导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师:

众目睽睽之下,英子一摇一晃地走着,几米的讲台显得那么遥远。

此时,她是什么心情?

(紧张、痛苦)

(4)齐读以上句子,体会“掌声”之前英子的心情。

思考:

在“掌声”之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板书:

自卑、忧郁

(5)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

此时英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激动)

2.感悟“掌声”后英子的变化。

师:

之后,她完全变了,变成什么样了呢?

(1)指生读第4自然段。

(2)学生回答之前的提问。

(3)组织交流,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儿。

(抓关键词句“游戏说笑”“甚至”“让同学们教她跳舞”,感悟英子前后的变化之大。

(4)采访:

此时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英子?

板书:

开朗

3.品味掌声的力量。

师:

英子的变化源于那次故事会中大家给予她的掌声,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体会两次掌声有何不同。

(1)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再指生读原句。

(2)出示: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

两次掌声像在对英子说什么?

随机板书:

鼓励、称赞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突出英子走上讲台的痛苦与走下讲台的感动。

4.让英子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师:

同学们,如果是英子自己,她会怎样向大家讲自己的这次经历呢?

想一想。

(指名讲,全班评价)

三、练习拓展评结

(《童年的回忆》音乐声中)导语:

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温暖的掌声。

它让自卑、忧郁的英子变得快乐,而英子则把对大家的感激写进了信中。

1.(出示第5自然段信中的语句)齐读。

2.男女生合作读。

3.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向同学说什么?

4.以英子的身份填空。

 我永远(       ),因为它使我(    ),(     )并没有(     )。

(      )给了我(       ),使我鼓起(    )微笑着(      )。

5.想想身边的人或事,说一说怎样才是“微笑着面对生活”。

6.学生结合实际说。

7.学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

当别人身处困境时,不要忘记把“掌声”献给别人;当自己身处困境时,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

掌 声

课堂上,我由始至终都在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与作者及文本的“共情”氛围,切实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

围绕“掌声”这一主题,我抓住整体——局部——整体的关系,透过掌声前后英子的巨大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理解掌声,最后升华掌声的含义,做到循序渐进。

教学中,我始终谨记面对文本,要有语文意识。

因此,我透过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迁移内化于学生的语言活动之中。

26 灰 雀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本文难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词语较多,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此外,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也不容易领会。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加强这几个方面的指导。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想象,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悟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意识和思考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了解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小男孩放回灰雀的经过。

难点

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师: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学生:

阅读灰雀的相关介绍资料,自读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灰雀图。

师:

多美的图画呀!

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师作恰当的点评,以激励学生说得更流畅、生动。

2.板书课题,强调“雀”字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指短尾巴的鸟。

指导学生书写“灰雀”这个词语。

3.出示列宁和小男孩的画面:

他们是谁呀?

你从他们的衣着上能看出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列宁和小男孩,了解列宁是苏联伟大的革命领袖。

师:

列宁和一个小男孩,再加上三只灰雀,就有了下面这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读读吗?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惹、渣、诚”的字音。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字形的。

3.教师重点指导。

养:

第八画是撇,不是竖。

或:

左下方口的下面是提,右边斜钩上有一撇。

4.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喜爱”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让学生自由评价,教师追问:

这段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

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哪些语句凸显了这种感情?

你能画出来吗?

3.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

(让学生交流灰雀的颜色、动态、声音)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

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理解“来回跳动”“婉转”“惹人喜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4.教师引读描写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五、巧妙结尾,设置悬念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师:

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竟然不见了。

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这只灰雀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1.书写生字并组词。

2.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灰 雀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

重点

通过言语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

一、回忆问题,进入新课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朗读课文第3~10自然段,看看哪几段话是列宁说的,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

2.屏幕出示课文第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1)学生交流。

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的形式来告诉大家。

(2)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集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板书:

爱)

3.聪明的同学们,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哪里去了?

你是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屏幕出示第4、8、10自然段。

(1)学生练读这几段话,教师指名朗读检查。

(2)边读边思考:

①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A.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

B.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什么?

②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A.男孩为什么说那只灰雀还活着?

B.你从这句话中又明白了什么?

③“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A.男孩为什么那么肯定那只灰雀还活着?

B.你从这句话中猜到了什么?

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

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4.细细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朗读第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

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

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

鸟怎么会说话呢?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