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797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 化学 知识梳理汇总.docx

必修二化学知识梳理汇总

必修二化学期末知识梳理复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的区域内运动。

通常把能量最、离核最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个),次外层不得超过个,倒数第三层不得超过个。

2、画出1到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元素周期律

1、人们按照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

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的。

2、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的变化是。

更多的研究表明,除了元素的原子半径外(除外),元素的和,元素的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我们把这种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原因是

3、根据原子序数11~18的元素,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空白:

⑴与水反应最剧烈的元素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原子半径最大的是,最活泼的非金属是。

⑵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

4、通常情况下:

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

,。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有,,。

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周期,是短周期,是长周期。

其中第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主族,分别用表示,有个副族,在罗马数字后面加表示,还有一个族和族。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元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电子层数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主族序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4、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可以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和材料。

5、1869年,俄国化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四、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可以是

2、化学键的定义

3、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成键方式

成键微粒

4、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和。

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5、写出氯化钠、氢氧化钠、氧化镁、水,氮气,二氧化碳的电子式:

6、写出氟离子、氯离子、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

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试举例说明。

点拔:

这种说法不对。

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

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

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

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

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

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

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

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

(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

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

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

如:

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

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

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

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练习]3、下图各装置中,溶液均为稀硫酸,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4、用锌棒、石墨和CuCl2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锌棒为___极,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该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石墨为___极,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该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A、B、C、D四块金属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D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时A极减轻;B、D相连,B为正极。

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

A.A>C>D>BB.A>C>B>DC.B>D>C>AD.A>B>C>D

6、对于锌一铜一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①锌片溶解了32.5g②锌片增重32.5g③铜片上析出lgH2④铜片上析出1molH2

A.①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③D.②和④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v(B)=

①单位:

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

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

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

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

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

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

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逆、动、等、定、变。

①逆: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

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

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即v正=v逆≠0。

④定:

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

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

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练习]

7、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B.加热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8、下列四种X溶液,均能跟盐酸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A.10℃20mL3mol/L的X溶液B.20℃30mL2molL的X溶液

C.20℃10mL4mol/L的X溶液D.10℃10mL2mol/L的X溶液

9、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足够长的时间后,18O原子()

A.只存在于O2中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只存在于O2和SO2中D.存在于O2、SO2和SO3中

10、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1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A、B、C的浓度相等

C.A、B、C的分子数比为1:

3:

2D.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12、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H2+I2

2HI,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V(H2)=V(I2)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3、可逆反应A(g)+3B(g)

2C(g),取2mol/LA和5mol/LB置于一个5L的密闭容器中,2min后,测得容器内A的浓度为1.6mol/l.这2min内B和C的平均反应速率分别是多少?

此时,容器内C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像CO、CO2、碳酸、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化合物,它们属于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

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官能团)

结构特点

单键,链状,饱和烃

双键,链状,不饱和烃(证明:

加成、加聚反应)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证明:

邻二位取代物只有一种),环状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证明:

其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六原子共平面

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有机溶剂,化工原料

3、烃类有机物化学性质

有机物

主要化学性质

甲烷

1、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性质比较稳定。

2、氧化反应(燃烧)注:

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

CH4+2O2

CO2+2H2O(淡蓝色火焰)

3、取代反应(条件:

光;气态卤素单质;以下四反应同时进行,产物有5种)

CH4+Cl2

CH3Cl+HClCH3Cl+Cl2

CH2Cl2+HCl

CH2Cl2+Cl2

CHCl3+HClCHCl3+Cl2

CCl4+HCl

注意事项:

①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

②反应能生成五种产物,四种有机取代产物都不溶于水,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是液体,三氯甲烷称氯仿,四氯甲烷可作灭火剂;产物中HCl气体产量最多;③取代关系:

1H~~Cl2;

④烷烃取代反应是连锁反应,产物复杂,多种取代物同时存在。

4、高温分解:

乙烯

1.氧化反应

I.燃烧

C2H4+3O2

2CO2+2H2O(火焰明亮,伴有黑烟)

II.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C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CH2=CH2+Br2

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

CH3CH3

CH2=CH2+HCl

CH3CH2Cl(氯乙烷:

一氯乙烷的简称)

CH2=CH2+H2O

CH3CH2OH(工业制乙醇)*

3.加聚反应nCH2=CH2

(聚乙烯)

注意:

①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②常用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来除去烷烃中的烯烃,但是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因为会有二氧化碳生成引入新的杂质。

难氧化

易取代

难加成

1.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也不能是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褪色,说明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但可以通过萃取作用使溴水颜色变浅,液体分层,上层呈橙红色。

2.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

12CO2+6H2O(现象:

火焰明亮,伴有浓烟,说明含碳量高)

3.取代反应

(1)苯的溴代:

(只发生单取代反应,取代一个H)

①反应条件:

液溴(纯溴);FeBr3、FeCl3或铁单质做催化剂

②反应物必须是液溴,不能是溴水。

(溴水则萃取,不发生化学反应)

③溴苯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

④溴苯中溶解了溴时显褐色,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溴,操作方法为分液。

(2)苯的硝化:

①反应条件:

加热(水浴加热)、浓硫酸(作用:

催化剂、吸水剂)

②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

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浓硝酸中,边加边搅拌

③硝基苯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苦杏仁气味,有毒,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

④硝基苯中溶解了硝酸时显黄色,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硝酸,操作方法为分液。

(3)加成反应(苯具有不饱和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一个苯环,加成消耗3个H2,生成环己烷)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主要为有机物)

化合物(主要为有机物)

单质

原子

常考实例

①不同碳原子数烷烃

②CH3OH与C2H5OH

①正丁烷与异丁烷②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①O2与O3

②红磷与白磷

③金刚石、石墨

①1H(H)与2H(D)

②35Cl与37Cl

③16O与18O

研究对象

化合物(主要为有机物)

化合物(主要为有机物)

单质

原子

常考实例

①不同碳原子数烷烃

②CH3OH与C2H5OH

①正丁烷与异丁烷②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①O2与O3

②红磷与白磷

③金刚石、石墨

①1H(H)与2H(D)

②35Cl与37Cl

③16O与18O

一、烃的衍生物

二、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或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

醛基:

羧基:

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

有刺激性气味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质量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用于医疗消毒剂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2、乙醇和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有机物

主要化学性质

乙醇

1.与Na的反应(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或置换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现象:

沉,不熔,表面有气泡)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

①相同点:

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

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

①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②1mol乙醇与足量Na反应产生0.5molH2,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的氢原子不同;

③2—HO~~~~H2,两个羟基对应一个H2;④单纯的—OH可与Na反应,但不能与NaHCO3发生反应。

2.氧化反应

(1)燃烧(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CH3CH2OH+3O2

2CO2+3H2O可作燃料,乙醇汽油

(2)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

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

2CH3CHO+2H2O(总反应)

现象:

红亮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变为黑色,将黑色的氧化铜伸入乙醇中又变为红色;并且可以闻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乙醛)

①反应断键情况:

②Cu或Ag,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3)乙醇可以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之相似的物质有乙烯;

可以使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绿色,该反应可用于检验酒后驾驶。

总结:

燃烧反应时的断键位置:

全断

与钠反应时的断键位置:

在铜催化氧化时的断键位置:

①、③

(4)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用无水硫酸铜;除去乙醇中的水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乙酸

1.具有酸的通性:

CH3COOH

CH3COO-+H+(一元弱酸)

①可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变色是反应生成了有色物质);

②与活泼金属(金属性H之前),碱(Cu(OH)2),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③酸性比较:

CH3COOH>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酸制弱酸)

2.酯化反应(实质:

酸去羟基,醇去氢——同位素标记法)

CH3COOH+HO-C2H5

CH3COOC2H5+H2O

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是可逆反应

反应有一定限度,乙酸乙酯产率不可能达到100%

(1)试管a中药品加入顺序是:

乙醇3mL、浓硫酸(催化剂、吸水剂)、乙酸各2mL

(2)为了防止试管a中的液体发生暴沸,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加碎瓷片(或沸石)

(3)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

①加快反应速率②蒸出乙酸乙酯,提高产率

(4)长导管的作用是:

导气,冷凝回流;不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防止倒吸

(5)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3点):

①中和乙酸,②溶解乙醇,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利于分层

(6)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

观察到的现象是:

饱和碳酸钠溶液上面有油状液滴生成,且能闻到香味。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

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