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740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docx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基层

A.压实度不足

1.现象

压实后,表面轮迹明显,经检测,压实度末达到要求。

2.原因分析

(1)压实机具选用不当或碾压层太厚。

(2)碾压遍数不够。

(3)含水量过多或过少。

(4)下卧层软弱。

3.防治措施

当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时,应采取措施,在达到最佳含水量(或略高,但不超过2%)时才碾压。

石灰或二灰稳定土施工前,应对其下卧层进行严格检查,确保质量达到规范要求,否则易引起许多不良后果。

B碾压时弹簧

1.现象

在碾压过程中,混合料出现弹簧现象。

2.原因分析

(1)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过高。

(2)下卧层过软,压实度不足或弹簧。

3.防治措施

控制好拌合站的含水量

混合料摊铺前,应对下卧层的质量进行检查,保证下卧层的压实度,若有“弹簧”现象应先处理后再做上层。

C碾压时发生龟裂

1.现象

在碾压或养护过程中出现局部或大面积龟裂。

2.原因分析

含水量严重不足。

下卧层软弱,在压实机械碾压下出现弹簧。

养生期间,有重车通过,引起结构层破坏。

3.防治措施

(1)混合料在拌和碾压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含水量。

含水量不足时,应及时洒水。

应使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值时进行碾压。

(2)无论什么是基层,均应保证下卧层的充分压实,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或表层松散,应适当加水

(3)养生期间,应禁止重型车辆通行。

D未结成整体

1.现象

混合料经碾压养生一定时间后,仍较松散,未结成板体。

2.原因分析

(1)水泥质量差或掺加量不足。

(2)压实度不足。

(3)冬季(气温低5℃)施工,气温偏低,强度增长缓慢。

3.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对水泥质量进行检验,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过长的水泥

(2)进行充分的压实,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3)冬季施工应尽量避免;必须施工时应注意养护,防止冰冻,并封闭交通。

一般在气候转暖后,强度会继续增长;必要时可选用外掺剂,以提高早期强度;或采用塑料薄膜或沥青膜等覆盖措施养生,保持一定湿度,加速强度增长。

E横向裂缝

1.现象

结构层在上层铺筑前后出现横向裂缝。

2.原因分析

(1)结构层由于干缩和温缩而产生横向裂缝;混合料碾压含水量越大,越易开裂。

(2)有重车通行。

尤其当下卧层的强度不足和在养生期间更易产生强度性裂缝。

(3)横向施工接缝,包括结构层成型后再开挖横沟所发生的接缝,是最易产生横向裂缝的薄弱面。

(4)结构层横穿河没处由于沉陷或重车作用所引起的裂缝。

3.防治措施

(1)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碾压含水量,使其接近于最佳含水量,以减少结构层干缩。

(2)混合料碾压完毕后,应及时养生,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不应过于、过湿或忽干忽湿。

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天,有条件时可采用塑料膜覆盖。

(3)混合料施工完毕后,应尽早铺筑上层。

在铺筑上层之前,应封闭交通,严禁重车通行。

(4)延长施工段落,减少接缝数量。

做好接缝处理,使新旧混合料相互密贴。

缩短接缝两侧新旧混合料铺筑的时间间隔。

(5)产生横向裂缝时,通常不做处理。

缝宽时可用沥青封缝,以防渗水和恶化。

F表面起皮松散

1.现象

结构层施工完毕后,表面起皮,呈松散状。

2.原因分析

(1)碾压时含水量不足。

(2)碾压时为弥补厚度或标高不足,采用薄层贴补。

(3)碾压完毕,末及时养护即遇雨雪天气,表面受冰冻。

3.防治措施

(1)施工时应在最佳含水量左右碾压,表面干燥时,应适量洒水。

(2)禁止薄层贴补,局部低洼之处,应留待修筑上层结构时解决;如在初始碾压后发现高低不平,可将高处铲去,低处翻松(须10cm以上)、补料摊平、再压实。

碾压过程中有起皮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碾压。

(3)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天气情况,避免在雨雪、霜冻较严重的气候条件下施工。

(4)表面发生起皮现象后,应予铲除,其厚度或标高不足部分,可留待修筑上层结构时解决。

G平整度不符合要求

1.现象

施工完毕后,经平整度检测,不能达到规范或设计要求。

2.原因分析

(1)下卧层平整度不好,造成本层松铺厚度不匀,影响平整度。

(2)摊铺碾压过程中,未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平整度。

(3)接缝未处理好。

3、防治措施

(1)结构层施工前,应对下卧层的平整度进行检验,平整度很差时,可先用部分灰浆罩平,然后进行本层施工。

(2)边碾压边整平。

轻型初压以后,应及时检测与整平,终压前做好平整度。

卸料和碾压时应避免在碾压层上停车或急转弯。

终压以后,可将局部高出部分铲平,低洼处不可采用薄层罩面办法提高平整度。

(3)两个工作段的搭接部分,应采用对接形式。

前一段拌和后,留5~8m不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将前段预留未压部分翻松后一起再进行碾压。

H回弹弯沉达不到设计要求

1.现象

施工完毕经过一定龄期后,进行弯沉检验,达不到规范或设计要求。

2.原因分析

(l)下卧层强度差。

(2)基层未充分碾压密实,强度、厚度不足。

3.防治措施

(l)结构层施工前,一定要对下卧层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确保下卧层的施工质量。

(2)混合料配合比和压实度要严格掌握,确保质量。

I混合料离析

1.现象

混合料粗细料分布不匀,局部骨料或细料比较集中,骨料表面无细料粘附或粘附不好。

混合料离析会造成平整度不好和结构强度不均匀等病害。

2.原因分析

(1)混合料拌和时含水率控制不好,过干或过湿。

(2)混合料机拌时间不足,粗细料未充分拌匀。

(3)混合料直接用铲车翻拌。

拌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4)皮带运输机高度高,送出来的混合料落入料堆时发生离析,大粒径骨料滚至底部和两侧,偏细料集于中间,而出厂时又未进行翻堆。

(5)混合料未按规定配比进行拌和或者石料级配不好。

3.预防措施

(1)混合料在拌和时应控制好含水量

(2)拌和时间?

?

?

?

控制好,以混合料拌和均匀为度。

(3)皮带运输机高度应小于3m。

以减少离析。

(4)控制好石料的级配,若级配稍有偏差,应通过试验进行调整。

J混合料摊铺时离析

1.现象

(1)用摊铺机摊铺后,摊铺机两侧骨料明显偏多,压实后,表面呈现带状露骨现象。

(2)人工摊铺后,混合料局部离析,粗细料局部集中。

2.原因分析

(1)出厂混合料不均匀,或者运输与倾卸过程中产生离析。

(2)摊铺机的摊铺过程中,摊铺宽度愈宽,混合料含水量越小,粗细料分离越明显。

3.预防措施

(1)进混合料前,应先对供料单位原材料质量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并对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和工艺进行试拌、复验,保证出厂混合料均匀,含水量合适。

(2)摊铺机摊铺时,分料器内始终充满混合料,以保证分料器转动时混合料均匀搅动。

(3)根据摊铺机的机型以及配合比中细料的多少,通过试铺确定摊铺的最大宽度,一般应控制在机器最大摊铺宽度的2/3。

摊铺速度不大于4m/ruin。

(4)非机铺时进入现场的混合料应按摊铺厚度来估算卸料堆放距离。

卸车时宜采用拖卸,即车边走边卸,以减少翻卸造成离析。

(5)严禁使用钉耙摊铺混合料和铁锹高抛混合料。

4.治理方法

(1)机摊完毕后,先初压一遍,基层表面局部出现离析,露骨松散时,用细料及时扫嵌,应适当洒水并及时碾压。

(2)基层表面出现小范围细料集中,应及时进行翻挖,挖深10cm以上。

洒上适量的碎石,洒水、拌匀、摊子、碾压,并于周边接顺。

(3)离析严重,涉及范围大,应挖除、重铺。

K混合料碾压时弹簧

1.现象

混合料碾压时不稳定、随着碾轮隆起,脚踩上去如橡皮土。

2.原因

(1)土基或下卧层弹簧,基础承载力不足。

(2)混合料含水量偏大,细料过多。

3.预防措施

(1)铺筑混合料前,必须对土基或下卧层进行检测,达到质量要求后才能铺筑。

否则应进行处理或加固。

(2)混合料中的水泥用量及含水量,应符合设计。

如摊铺时发现个别料车含水量过高,应另行堆放,集中处理,不应混摊在一起。

4.治理方法

(1)产生弹簧的地方,必须将混合料翻挖掉。

若土路基“弹簧”,应将“弹簧”上清除,在该处进行换土或加固后,重新铺筑。

铺筑时,应将周边混合料刨松,与新铺的成为一体,再进行压实,此项处理应在一周之内完成,以利新老结构联结。

(2)混合料过湿造成“弹簧”,则应停止碾压,并进行翻松晾干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2.8施工接缝不顺

1.现象

基层表面拼缝不顺直,或在拼缝处有明显高低不平。

2.原因分析

(1)先铺的混合料压至边端时,由于推挤原因,造成“低头”现象,而在拼缝时未作翻松,直接加新料,由于压缩系数不同,使该处升高。

(2)先铺的边端部分碾压时未压,后摊铺时部分接下去摊铺,虽然松方标高一致,但先摊铺部分含水量较低压缩性较小,碾压后形成高带。

(3)摊铺机摊铺时,纵向拼缝未搭接好。

先铺段边缘的成型密度较低;后铺段搭接时抛高又未控制好,碾压后形成接缝不顺直,或高或低。

3.防治措施

(1)精心组织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段落和纵向拼缝,减少接缝。

(2)在分段碾压时,拼缝一端应预留一部分不压(3~5m)以防止推移、影响压实,同时又利于拼接。

(3)摊铺前,应将拼缝处已压实的一端先翻松(长度约0.5~lm)至松铺厚度,连同未压部份及新铺材料一起整平碾压,使之成为一体。

对横向接缝压路机可以横向碾压以利端部压实。

(4)人工摊铺时,尽可能整个路幅摊铺,以消除纵向拼缝。

摊铺机摊铺时,应考虑新铺的一端要与已摊好的结构层有0.5m左右的搭接,发现接缝局部漏料应随即修整。

待第二幅摊好后,再开始第一幅的碾压,以防止碾压时的横向推移。

沥青混合料面层

外观鉴定:

1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就有泛油,松散,裂缝,和明显离析等现象

2搭接处应紧密,平顺,,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密巾接顺,不得有积水或漏水现象

1.沥青混合料面层

一.车辙

1.现象

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拌有隆起(如图3.2-1所示),形成纵向带状凹槽。

在实施渠化交通的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

2.原因分析

(l)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

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青用量偏高;沥青针人度偏大或流值质量不好。

(2)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未充分压实,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轮迹处被进一步压密,而出现下陷。

(3)基层或下卧层软弱或未充分压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继续压密或产生剪切破坏。

3.预防措施

(l)粗集料应粗糙且有较多的破碎裂面。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集料应形成良好的骨架作用,细集料充分填充空隙,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及流值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详见本手册“沥青制品”编),高等级道路应进行车撤试验检验,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不小于800次/mm,对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不小于600次/mm。

(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选用合适标号的沥青,针入度不宜过大,上海地区一般选用7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3)施工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碾压,基层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分别达到98%和95%或96%。

(4)对于通行重车比例较大的道路,或起动、制动频繁、陡坡的路段,必要时可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提高抗车辙能力。

但在选用时,必须兼顾高低温性能。

(5)道路结构组合设计时,沥青面层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

否则较易引起车辙。

4治理方法

(1)如仪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10cm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粘层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2)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展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的粘层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3)若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

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其层厚不得小于15。

m。

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4)对于受条件限制或车辙面积较小的街坊道路,可采用现场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修补。

其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可参照《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确

定。

二.拥包

1.现象

行车方向或横向出现局部隆起。

拥包较易发生在车辆经常起动、制动的地方,如停车站、交叉口等。

2.原因分析

(1)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偏高或细料偏多,热稳定性不好。

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引起的水平力。

(2)面层摊铺时,底层未清扫或本喷洒(涂刷)粘层沥青,致使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销不匀,局部细料集中。

(3)基层或下面层未经充分压实,强度不足,发生变形位移。

(4)在路面日常养护时,局部路段沥青用量过多,集料偏细或摊铺不均匀。

(5)陡坡或平整度较差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而形成拥包。

3.预防措施

(1)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要控制细集料的用量,细集料不可偏多。

选用针入度较低的沥青,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

(2)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

(3)人工摊铺时,由于料车卸料容易离析,应做到粗细料均匀分布,避免细料集中。

(4)其余同3.2.1.6中预防措施(3)及(4)。

4治理方法

(1)凡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或者上下层粘结不好而形成的拥包,应将其完全铣削掉,并低于原路表,然后待开挖表面干燥后喷洒0.3~0.6kg/m’粘层沥青,再铺筑热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至与路面平齐。

当拥包周边拌有路面下陷

时,应将其一共处理、,

(2)如基层已被推挤应将损坏部分挖除,重新铺筑。

详见3.2.1.6治理方法(3)。

(3)修补时应采用与原路面结构相同或强度较高的材料。

如受条件限制,则对于面积较小的修补,可采用现场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但应严格控制矿料的级配和沥青用量。

3.2.1.8搓板

1.现象

路表面出现轻微、连续的接近等族离的起伏状,形似洗衣搓板。

虽峰谷高差不大,但行车时有明显的频率较高额簸感。

2原因分析

(1)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高温季节时,面层材料在车辆水平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变形。

(2)铺设沥青面层前,未将下层表面清扫干净或未喷洒粘层沥青,致使上层与下层粘结不良,产生滑移。

(3)旧路面上原有的搓板病害未认真处理即在其上铺设面层。

3.预防措施

(l)合理设计与严格控制混合料的级配,详见3.2.1.6预防措施

(1)。

(2)在摊铺沥青混合料前,须将下层项面的浮尘、杂物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粘层沥青,保证上下层粘结良好。

(3)基层、面层应碾压密实,详见3.2.1.6预防措施(3)。

(4)旧路上进行沥青登面前,须先处理原路面上已发生的搓板病害,否则,压路机无法将搓板上新罩的面层均匀碾压密实,新的搓板现象随即就会出现。

4.治理方法

(1)如属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引起的不很严重的援板时,参照3.21.7治理方法处理。

(2)因上下面层相对滑动引起的搓板,或搓板较严重、面积较大时,应将面层全部铲除,并低于原路面,其深度应大于用于修补沥青混合料最大集料粒径的2倍,槽壁与糟底垂直,清除下层表面的碎屑、杂物及粉尘后,喷洒0.3~0.6kg/m’的粘层沥青,重新铺筑沥青面层。

(3)在交通量较小的街坊道路上,可采用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找平或进行小面积的修补。

以)属于基层原因形成的搓板,应对损坏的基层进行修补。

详见3.21.6治理方法

(3)。

3.2.1.9泛油(及时发现,处理)

1.现象

表面处治和贯人式路面的表面基本上被一薄层沥青覆盖,未见或很少看到集料,路表光滑,容易引起行车滑溜交通事故。

2.原因分析

(1)表面处治,贯人式使用沥青标号(沥青有很多标号,50、70、90等是表示该沥青在25℃条件下标准针扎入的深度,用以反映该沥青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标号越大,说明沥青越软)不适当,针入度过大。

(2)沥青用量过多或集料撒布量过少。

(3)冬天施工,面层成型慢,集料散失过多。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须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参照表3.2-1选定合适的沥青标号。

面处治和贵人式路面选用的沥青标号表3.2-1

注:

(l)摘自《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一96)

(2)沥青用量和染料规格、微有量可按照本附录中附表3.2-2和附表3.2-3的规定进行施工。

(3)冬天施工时,面层成型仅,集料容易散失,应及时补撒集料,避免低温季节施工。

4.治理方法

在热天气温较高时进行处理最为有效。

如轻微泛油,可撒布3~5(8)mm石屑或粗黄砂,撒布量以车轮不粘沥青为度;如泛油较严重,可先撤布5~10(15)mm集料,经行车碾压稳定后再撒布3~5(8)mm石屑或粗黄砂嵌缝。

使用过程中,散失的集料须及时回扫或补撒集料。

3.2.1.11松散

1.现象

面层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或基本丧失,路表面可观察到成片悬浮的集料或小块混合料,面层的部分区域明显不成整体。

干燥季节,在行车作用下可见轮后粉尘飞扬。

2原因分析

(1)沥青混凝土中的沥青针人度偏小,粘结性能不良;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偏少;矿料潮湿或不洁净,与沥青粘结不牢;拌和时温度偏高,沥青焦枯;沥青老化或与酸性石料间的粘附性能不良,造成路面松散。

(2)摊铺施工时,未充分压实,或摊铺时,沥青混凝土温度偏低;雨天摊铺,水膜降低了集料间的粘结力。

(3)基层强度不足,或呈湿软状态时摊铺沥青混凝土,在行车作用下可造成面层松散。

(4)在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溶解性油类的泄漏,雨雪水的渗入,降低了沥青的粘结性能。

3.预防措施

(1)对使用酸性石料拌制沥青混合料时,须在沥青中掺入抗剥落剂或在填料中掺用适量的生石灰粉、干净消石灰、水泥。

以提高沥青与酸性石料的粘附性能。

(2)在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应选用标号合适的沥青和干净的集料,集料的含泥量不得超过规定的要求;集料在进人拌缸前应完全烘干并达到规定的温度;除按规定加入沥青外,还应在拌制过程中随时观察沥青混合料的外观,是否有因沥青含量偏少而呈暗淡无光泽的现象,拌制新的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时尤应加强观测;集料烘干加热时的温度一般控制不超过180oC,避免过高,否则会加快沥青中的轻质油份挥发,使沥青过早老化,影响沥青混凝土整体性。

(3)沥青混合料运到工地后应及时摊铺,及时碾压。

摊铺温度及碾压温度偏低会降低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质量。

摊铺后应及时按照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碾压到规定的压实度,碾压结束时温度应不低于70oC;应避免在气温低于10”C或雨天施工。

(4)路面出现脱皮等轻微病害时,应及时修补。

4.治理方法

将松散的面层清除,重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如涉及基层,则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

具体方法参见3.2.l.6治理方法(3)。

3.2.1.12脱皮

1.现象

沥青路面上层与下层或!

日路上的罩面层与原路面粘结不良,表面层呈成块状或成片状的脱落,其形状、大小木等,严重时可成片。

2.原因分析

(1)摊铺时,下层表面潮湿或有泥土或灰尘等,降低了上下层之间的粘结力。

(2)旧路面上加登沥青面层时,原路表面未凿毛,未喷洒粘层沥青,造成新面层与原路面粘结不良而脱皮。

(3)面层偏簿,厚度小于混合料集料最大粒经二倍,难以碾压成型。

3.预防措施

(l)在铺设沥青面层前,应彻底清除下层表面的泥土、杂物、浮尘等,并保持表面干燥,喷洒粘层沥青后,立即摊铺沥青混合料,使上下层粘结良好。

(2)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时,原路面应用风镐或“+”字镐凿毛,有条件时,采用铣削机铣削,经清扫、喷洒粘层沥青后,再加罩面层。

(3)单层式或双层式面层的上层压实厚度必须大于集料粒径的二倍,利于压实成型。

4.治理方法

(1)脱皮较严重的路段,应将沥青面层全部削去,重新铺筑面层。

可参照3.2.1.10治理方法进行。

(2)脱皮面积较小,且交通量不大的街坊道路,可按3.2.1.10治理方法进行修复。

(3)脱皮部位发现下层松软等病害时,可参照3.2.1.10治理方法对基层补强后修复。

3.2.1.13啃边

1.现象

路面边缘破损松散、脱落。

2原因分析

(1)路边积水,使集料与沥青剥离、松散。

(2)路面边缘碾压不足,面层密实度较差。

(3)路面边线基层松软,强度不足,承载力差。

3.预防措施

(l)合理设计路面排水系统、注意日常养护,经常清除雨水口进水孔垃圾,使路面排水畅通。

(2)施工时,路面边缘应充分碾压,压实后的沥青层应与缘石齐平、密贴。

因此,摊铺时要正确掌握上面层的松铺系数。

(3)基层宽度须超出沥青层20~30cm,以改善路面受力条件。

4.治理方法

在咱边路段修补范围内,离沥青面层损坏边缘5~10cm处划出标线,选择适用机具沿标线将面层材料措除,经清扫后,在底面、侧面涂刷粘层沥青,然后按原路面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修复,接缝处以热烙铁锈边,使接缝紧密。

3.21.14光面

1.现象

路表面光滑,表面看不到粗集料或集料表面棱角已被磨除。

阴雨天气易出现行车滑溜交通事故。

2原因分析

(1)上面层细集料或沥青用量偏多。

(2)集料质地较软,磨耗大,易被汽车轮胎磨损。

3.预防措施

(1)表面处治和贯入式路面所用的材料、规格和用量应符合附录中附表3.2-2和附表3.2-3的规定。

集料应具有较好的颗粒形状,较多的棱角。

成型期间,集料散失时应及时补撒。

(2)沥青路面上面层混合料级配应符合《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规定<2.36mm(圆孔筛2.smm)和>475mm(圆孔筛5.omm)的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在规范规定的容许范围内,避免细集料过多;公路及主干路、次干路的上面层应采用细粒式或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砂粒式沥青混凝土的最大粒径较小,细料较多,易形成光面,一般只用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3)采用具有足够强度,耐磨性好的集料修筑上面层。

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和主干路,压碎值不大于28%,洛杉矾磨耗损失不大于30%;用于其他等级道路时,压碎值不大于30%,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40%。

4.治理方法

(1)对表面处治和贯入式路面,可直接在光面上加罩封层,或用铣削机将表面层刨除,清扫后,进行封层。

封层材料按规范要求选择。

(2)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面层经铣刨、清扫后,喷洒0.3~0.6kg/m’粘层沥青,然后铺筑细粒式或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3.2.1.15与收水井、检查并衔接不顺

1.现象.

收水井、检查井盖框标高比路面高或低,汽车通过时有跳车或抖动现象,行车不舒适,路面容易损坏。

2原因分析

(1)施工放样不仔细,收水井、检查井盖框标高偏高或偏低,与路面衔接木齐平。

(2)收水井、检查并基础下沉。

(3)收水井、检查井周边回填土及路面压实不足,交通开放后,逐渐沉陷。

(4)井壁及管道接口渗水,使路基软化或淘空,加速下沉。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必须按设计图纸做好放样工作,标高要准确,收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