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550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docx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前言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医疗正在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人口老龄化概述

1.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

两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指标是:

老年比例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例。

前者是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后者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称赡养率,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工资人口数量的比重,用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对于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

1.2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

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长及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等。

而世界各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法国是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国家,1865年即进入老龄社会。

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革命,帝国战争消耗了青壮年人口,同时加上法国最早采取了避孕措施,出现了低生育率。

瑞典1890年进入了老龄社会,它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全面实施了福利政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一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等。

而二战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苏联、日本。

据2000年统计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分布情况为:

在世界193个国家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为62个,比重最大的是亚洲,占86%,比重最小的国家是非洲,在53个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历史性地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达成了到20世纪末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与此同时,中国成功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意味着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城镇化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我们将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

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2%,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095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8.3%。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推测,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年—210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进入了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2010年,一份名为《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报告引起极大关注。

该报告称:

“1975年以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

1,而往后的35年,即204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现在的70岁;二是劳动人口的数量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减少18%~35%。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数量相对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最后此报告还慎重指出:

“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根据中国人口计生委的资料显示(表1),可以看出,我国未来人口抚养比将逐渐上升,特别是老年人口的抚养压力将越来越大。

资料显示:

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的27.43%,劳动人口对老人的抚养比达到了48.49%,换句话说,平均两个劳动人口将要抚养一个老人,如果再同时考虑到对儿童的抚养因素,到2050年社会总抚养比将达到76.80%,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对我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表1:

中国未来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预测表

年份

60岁以上%

65岁以上%

少儿抚养比

老年人抚养比

总抚养比

1991

8.75

5.69

43.24

13.74

56.98

1995

9.33

6.11

44.16

14.79

58.94

2000

9.84

6.71

42.94

15.6

58.54

2005

10.42

7.21

37.66

16.0

253.68

2010

11.77

7.71

32.03

17.62

49.65

2015

14.12

8.84

29.4

21.77

50.67

2020

15.55

10.85

29.4

23.77

52.88

2025

18.47

12.06

30.04

29.46

59.5

2030

21.93

14.64

30.06

36.54

66.59

2035

24.37

17.63

28.65

41.45

70.11

2040

26.11

19.37

27.33

42.7

70.03

2045

26.87

19.97

27.39

44.46

71.84

2050

27.43

20.43

28.31

48.49

76.8

 

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特征

2.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世界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1]。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

由于受计划生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下降为1/7。

然而,由于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老龄人口数仍将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根据中国人口计生委的资料预测,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2.8亿,占总人口数的18.47%;2050年将达到4.12亿,占总人口的27.43%。

由此可见,中国老年人口不论是规模还是其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2.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按照联合国于1999年公布的预测,中国在2030年与205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比例为15.7%与22.6%。

根据联合国1999年公布的总生育率与总死亡率的预测结果,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比例从10%增至20%的年份为:

中国20年(2017-2037);日本23年(1984-2007);德国61年(1951-2012);瑞士64年(1947-2011);美国57年(1971-2028)。

因此,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很直接的看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71%,2009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

而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左右。

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由此来看,银发浪潮迅猛袭来,我们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3老年人口在区域上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的抽样调查资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例: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这四个发达省市的老龄化已经达到10%以上,其中以上海最高,老龄化程度达到了13.04%;而西部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这四个省份甚至还未真正进入老年型社会,其中以宁夏最低,老龄化程度为6.47%。

上海的老龄化水平高出宁夏6.57%,发展极不平衡。

其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

2008年全国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数的9.66%,而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数的9.79%,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的老龄化水平0.13%[2]。

究其原因,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并由此而带来“推拉理论”,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因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逐渐呈“空心化”,农村的中坚力量即青壮年劳动力外移,从而降低了农村总人口中的劳动力人口比重,农村人口扶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加重,最终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

省份

总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比率

北京

14813

1524

10.29%

上海

16854

2198

13.04%

江苏

69168

8118

11.73%

浙江

45900

4889

10.65%

甘肃

23739

1939

8.17%

新疆

19004

1366

7.19%

青海

5007

343

6.85%

宁夏

5533

358

6.47%

数据来源于《2009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2.4老龄化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

通常来说,人口老龄化进程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过程,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以及人口再生产的现代化而自发实现的。

但我国的老龄化是长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政策作用的结果,从而形成了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

目前,相比世界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至少在1万美元左右,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人均GDP仅达1000美元左右。

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且是慢慢变老,而中国社会迈入老龄化之时社会发展程度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经济尚不发达、生活还不富裕,是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迅速变老。

即使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仅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1我国学者对人口老龄化状况下的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根据联合国预测,本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1.1%,届时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是老年人。

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定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做了相关的研究,国外早期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

而现在更多的学者关注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2002年开始我国一些沿海省份便陆续出现了用工荒现象,2010年广东出现了大规模的洋黑工现象,这些现象都折射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已经逐渐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端倪,这预示着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学者研究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分析的文献主要还处于理论论述,实证研究比较少。

黄莹根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做了简要评述[3]。

奉莹以劳动经济学视角从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和家庭劳动供给决策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4]。

我国学者研究老龄化的起步较晚,在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影响的供需结构,劳动力流动,劳动参与率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少[5]。

本文主要以数据为依托论证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3.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冲击与挑战非常明显,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劳动力短缺,从而进一步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刺激技术创新、提供更充足的就业空间和促成老龄产业的形成。

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3.2.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

(1)人口老龄化给新增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空间。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引致出很多新的就业岗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推进,将派生出许多新的“银色产业”,如卫生、医疗、休闲、养老、文化等服务行业,从而引发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并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退休、离休等,都将给社会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2)人口老龄化成为劳动力走向集约型供给的途径。

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健

康老龄化”,在客观上形成了劳动力资源相对增多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的双重效应。

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具有他们特有的优势,如熟练的工作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若充分利用这些积累的资源,将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信息成本和搜寻成本,成为宝贵的社会财富。

(3)从具体的就业方式上来看,人口老龄化使得灵活就业更为普遍。

一般认为,随着劳动者年龄的增大,他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会下降,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2005年的1%抽样调查数据证明,16岁以上的劳动人口中,老年人口占7.23%,老年人口中的30.76%生活来源来自于劳动收入;而2007年的1%抽样数据显示,16岁及以上的劳动人口中,老年人口占8.53%,老年人口中的37.04%生活来源来自于劳动收入。

可见,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的同时,重返劳动力市场的老年人口也在迅速增加,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形式比较灵活多样。

老年人口通常不会再像退休前一样进行正规就业,而是选择返聘、顾问、兼职和自由职业等多种形式,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服务。

引发高年龄组人群劳动力参与率升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宏观方面的因素(退休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机会等)和微观方面的个人因素(健康、年龄、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工作意愿等)。

3.2.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

(1)人口老龄化引起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

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人口老龄化往往会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年龄构成不同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15-44岁的劳动力人口和45-64岁劳动力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别。

一般说来,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并且会引起未来的劳动力短缺。

(2)人口老龄化引起劳动力供给资源老化。

从劳动适龄人口的内部结构看,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

据预测,2008-2020年,山东省45-59岁的劳动力规模将逐渐扩大,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35%上升到2020年的44%左右,上升9个百分点。

劳动力老化趋势十分明显。

中老年劳动力人口生产效率往往低于青年劳动力,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不利于经济发展。

(3)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劳动供给收缩。

家庭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最小单位,其劳动供给决策最终决定了社会的劳动供给状况。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从时间决策和分工决策两个方面影响了家庭劳动供给。

首先,从时间决策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在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产生两方面相反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增大,在家庭内部则表现为一对夫妇所需赡养的老人人数增加,赡养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家庭中的老人特别是一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其他家庭成员的特殊护理和照顾,在没有雇用外来家政人员的情况下,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不得不减少原本用于闲暇和工作的时间来照顾老人,甚至还有可能因承担过重的家务而被迫放弃外出工作的机会。

其次从分工决策来看,由于家务负担的加重,家庭成员还不得不做出分工决策,即根据家庭总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由谁外出工作,由谁负责家务的分工。

(4)人口老龄化制约劳动力资源的创造力。

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劳动力的生产能力,而且制约劳动力资源的创造能力。

劳动力老化使得他们接受新方法、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工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水平相对较低,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往往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经济社会活动,难以适应科技革命对劳动者自身的要求,最终将不利于技术的革新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削弱区域综合竞争力。

此外,中老年劳动者重新学习与培训的费用较高、职业流动性较差,他们往往是结构性失业的最先承担者,一旦失业将很难再就业。

(5)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老年劳动力较难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老龄劳动力相较于青壮年,需要更长的时间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也受到一定影响。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进步速度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对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更显不利。

但以国家和地区而论,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科学技术,对职工的脑力的需求高于对体力的需求,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利影响较小,并且熟练老职工的丰富经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比之下,在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大。

3.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老龄产业是指为老年人口提供劳务或产品、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

老龄产业内涵具有三个方面的属性:

一是它既包括有形的商品、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服务;二是它不但包括物质方面的商品和服务,也涵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商品和服务;三是老龄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流通领域及相关的服务领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对食品、服装、住房、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将不断上升。

老年人口消费市场的不断繁华将会刺激为老年人口提供服务的产业的迅速发展。

鉴于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强老龄工作,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

针对老年群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未老服务民生需求,国务院于2006年转发了全国老龄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这就是为了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与“为老”产业滞后发展这一矛盾而提出的。

从劳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由于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因此为老年人口服务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派生需求,而且应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而增加。

然而,在我国,老年产业相比其他产业严重落后,无论是老年人口的吃穿住行,还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老年人口保健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都是远远滞后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社会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还不够重视,适合老年人需要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各种服务还太少,某些方面甚至还处于空白期,老年消费市场也尚未形成,老年人在一般市场上很难买到所需的产品。

食品、服装、生活用品、旅游路线等都尚未形成专供老年人的特色消费市场。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在不断增加,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外出农民工角度来探讨

农村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必定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想城镇转移的数量与质量[6](表2)。

从表2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相对较低,一直保持在28岁左右,16-20岁间外出农民工人数占总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在2001年至2004年间不断减少,但40岁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人数占总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却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12.7%增加到了2004年的15.5%。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群体中最具有年龄优势的群体,但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数量将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高龄农民工的比重增加必然会降低生产效率,因而企业倾向于雇佣年轻的农民工。

表2:

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及年龄结构单位:

%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平均年龄(岁)

27.8

28.3

28.2

28.6

16-20

22.2

20.2

19.5

18.3

21-25

26.8

26.1

27.8

27.1

26-30

16.1

15.9

15.6

15.9

31-40

22.2

24

23

23.2

40岁以上

12.7

13.8

14.1

15.5

资料来源:

蔡昉,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6)

3.5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偏低、投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劳动者的就业意愿不断增加、教育观念仍较为落后、工资与工龄挂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7](表3)。

表3:

中国部分年份劳动参与率与人口年龄结构单位:

%

年份

劳动参与率

人口年龄结构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15-19

67.05

58.71

50.38

34.14

10.63

7.38

8.29

9.63

20-24

92.70

92.95

87.81

80.62

11.12

8.74

7.61

7.35

25-29

95.04

94.66

92.30

89.32

9.22

10.17

9.46

7.15

30-34

95.26

94.76

93.07

90.66

7.42

8.82

10.25

9.03

35-39

95.25

94.74

93.20

91.30

7.64

6.95

8.78

9.95

40-44

93.79

93.99

92.00

90.29

5.64

7.41

6.54

8.61

45-49

89.8

89.99

88.35

85.29

4.34

5.54

6.88

6.53

50-54

78.54

80.17

79.39

76.58

4.04

4.24

5.09

6.80

55-59

65.22

64.49

67.88

65.13

3.69

3.85

3.73

4.87

60-64

45.76

43.74

50.05

49.10

3.01

3.47

3.36

3.59

65+

19.27

17.06

25.06

20.53

5.57

6.70

7.10

8.25

总计

79.87

79.66

76.82

71.01

72.31

73.27

77.1

81.76

注:

1982、1990、1995、2000和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为61739万人、75451万人、79160万人、88793万人和106795万人;总人口分别为101654万人、114333万人、121121万人、126743万人和130620万人。

用表中劳动年龄人口及总人口绝对数计算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例与表中所列人口年龄结构总数之百分比不一致。

同样,用绝对数计算之劳动参与率与列出之劳动参与率(总计数)亦不同。

原因是两组数字取自不同的数据,包括范围也不尽相同。

数据来源:

马忠东,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