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300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docx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讲解

知识点一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的本质: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5、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6、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时间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地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10、度的含义及适度原则: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11、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2、世界在本质上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参考课本P33)

1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

1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1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参考课本P33)

19、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2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的含义;(参考课本P5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两条根本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无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4、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5、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感觉、知觉、表象;(参考课本69页最后一段)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含义;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

(1)真理与谬论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论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与谬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课本74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

3、社会形态;(P110)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8、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

10、实践高于理论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1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13、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14、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1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劳动二重性学说

2、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含义(P148);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

v来表示。

剩余价值率: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m’=m/v。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含义;

5、货币的本质:

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6、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观念上的货币;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的原因:

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9、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10、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1、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2、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

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3、垄断利润的获得的方式:

归根结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体来说,包括

(1)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2)通过控制市场战友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

(4)利用所控制的国家机器,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再分配手段,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价格的公式: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6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

十月革命的胜利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5、走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7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尚的社会理想

1、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3、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各尽所需,按需分配。

自由王国的含义。

2、知识点2: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是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多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3、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创新、过程;

5、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真理和谬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内容见课本73-7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真理与价值是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

第一,真理和价值互为前提。

第二,真理和价值在发展中互相引导。

第三,真理和价值检验标准一体化,一方面,真理的发现和运用必然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开拓新的价值领域。

另一方面,正确合理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地揭示客观真理。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经验论、教条主义;见课本70左右。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见65左右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结:

坚持实践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实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见1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详见课本271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见160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见159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为缓和劳资关系所采取的激励制度: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

(1)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

(2)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频繁发生。

(3)危机突发性显著,强度大,传导迅速,波及面广;(4)经济复苏缓慢

3、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6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见112.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由于具有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生产条件、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影响以及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等原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尚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三、知识点3: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原理:

(1)世界是统一的。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界,还体现在人类社会。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结:

坚持实践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b.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a.物质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保留,既克服又保留。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3)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

交替循环,形成互变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1)两者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与理性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又是相对的。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从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

b.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并完全一致。

(2)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服务的方向:

在“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

b.服务的方向: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c.服务的效果:

从效果或结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以起促进作用,又可以起阻碍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2、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特点。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因素: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特点: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像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1)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绝对剩余价值:

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

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

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挑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1)竞争的目的不同。

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手段多样。

不仅有经济、政治的,还公开的采用各种暴力手段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

(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垄断时期的竞争更加残酷,因此矛盾、冲突、摩擦更加尖锐剧烈。

(4)竞争范围不同。

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

2、金融寡头的含义及其实现其统治的方式。

含义:

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质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统治方式:

通过“参与制”(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实现。

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四、练习题

一、(2009年考研题)华佗看病;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

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

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

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4分)答案:

①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材料中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②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客观的,材料中华佗正是看到了病症和病因之间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方法,药到病除。

③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华佗针对症下药正是对二者病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结果。

④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材料中,两个患者的病症都是有各自的原因引起的,华佗正是认识到了其病因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深刻的启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联系普遍性,矛盾特殊性及其因果关系知识点。

  【解题思路点拨】该题用华佗治病的故事考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并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意义。

这同往年中用一个材料考查考生多个哲学原理一样,考查考生对知识点都综合运动能力做到活学活用,今年都考题仍坚持了这一考试宗旨。

  

(1)第一问要看清楚是考查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这就要求考生从唯物辩证法知识点中回答这一问题,分析材料中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

在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中唯物辩证法中都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与因果联系相关知识点及其内涵。

回答这一观点要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

  

(2)第二问要看清楚本题是考查材料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启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作用。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材料中华佗治病一样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相关知识点链接】

(1) 现象与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要求人们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我们正确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4)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