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242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docx

山东省莱州一中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

山东省莱州一中

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角:

jiǎo角落头角勾心斗角群雄角逐

B.臭:

chòu臭氧乳臭臭名昭著遗臭万年

C.横:

héng横行横祸横生枝节横眉怒目

D.累:

lěi拖累累计连篇累牍危如累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舛误报不平中流砥柱

B.赡养嘻戏莫须有推心置腹

C.抉择风靡照相机估名钓誉

D.端倪孱弱钓鱼竿刎颈之交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多是因“物”而缘情的。

B.古人对于竹子,有的喜欢,如郑板桥诗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不喜欢,如杜甫诗中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C.秋日的田野真是五彩缤纷:

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火红,桂花的雪白,竹林的深绿……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丰满的和谐。

D.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

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上级既然下达了这项任务,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只能勉励为之。

B.“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演绎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C.林纾是一位“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连原作中的幽默风味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比原作更胜一筹。

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建设“和谐社会”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D.“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优美而凄婉的传奇爱情故事,流传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

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

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

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

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

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

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

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

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

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

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

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

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

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

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选自2010年7月14《光明日报》)

6.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

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新的要求。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12分,每小题3分)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由是英名著于海内。

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风,咸竟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

盗者者:

“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

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

“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

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

至暮,剑主还见之。

前者代担人也。

老父揽其袂,问曰:

“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

”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烈,烈曰:

“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

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

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

①国主:

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旧庐:

破旧的房子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岁:

年末

C.子既己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幸:

幸亏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

吝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烈乃分釜庚之储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B.有人行而遇之乃语之而去

C.吾将以告王烈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

D.烈以布一端遗之未有若子之仁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

“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四、(24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3分)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3分)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①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②会。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吴会③。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①亭亭:

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

②飘风:

暴起的风。

③吴会:

指吴郡和会稽郡。

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5.名句填写(任选三小题)(6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

(2),羽化而登仙。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时无声胜有声。

(4)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请拟写一个新闻标题,要求15字以内。

(4分)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决定首先在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18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上述试点地区应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成中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和实验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展,将能够帮助中国积累在不同地区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的有益经验。

 

17.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严文井的话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超过30个字。

(5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18.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写出其寓意。

(4分)

六、(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几度菊花香

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人忙碌的身影。

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

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

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

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

一场秋雨淋湿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

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

金钱菊的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

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

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

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

这,几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

母亲的爱菊,在村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

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

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

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

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

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

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病病缠身。

可谓命运多舛啊!

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

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

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

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

“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

”母亲笑笑:

“干什么?

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

”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

“为什么?

”“这个,特贱,好养。

隔三差五浇点水就行。

不需要太多的伺候。

那些名贵的,娇气着呢!

”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对金钱菊的喜爱,全是源于她的不娇气,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

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恶劣,她依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

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

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

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

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

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19.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20.文章第五段写到了陶渊明,作用是什么?

(4分)

 

21.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

(4分)

 

22.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分)

 

(二)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邢佰英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

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

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

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

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

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

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品学兼优者占52.2%。

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

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

”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

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

“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

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有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

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

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

“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

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9.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20.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21.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22.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小蜜蜂看到一株油菜花正在流泪,便前去问道:

“美丽的油菜花,你为什么悲伤呢?

”油菜花回答道:

“明天我就将凋谢,我的美丽就将消失,我怎能不悲伤呢?

”小蜜蜂问道:

“你是否已孕育了种子呢?

”油菜花回答道:

“我内心正膨胀着很多种子。

”小蜜蜂说道:

“那么你不仅不必悲伤叹气,而且你应该庆幸自己!

只要你拥有美丽的种子,不久的将来,你还可以开出绚丽的花,你的美丽还将再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15分)

1.D(3分。

A群雄角(ju)逐,B.乳臭(xi),C.横(hng)祸)

2.D(A,报—抱B.嘻—嬉C.估—沽)

3.D(A项第四逗号应为冒号,B项第一处引语后的逗号改为分号,D项句尾问号应为句号)

4.C(A项“勉励”为劝人努力之意,此处应为“勉力”;B“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此处应为“抽象”(或“概括”),“抽象”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非常逼真。

D“漠不关心”指态度冷漠,毫不关心。

不可带宾语)

5.D(A项“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句式杂糅;B项“扫除……法律空白”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缺少“针对”的宾语)

二、(9分)

6.A(根据原文,原因是“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7.A(“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有误,原文为“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

8.B(A“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不准确,太绝对;C“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不准确,与原文第三段表述的意义不对;D“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原文无据。

三、(12分)

9.D(A原来的房子,借指家乡;B年成C希望)

10.B(都表承接A于是/却;C把/在D代词,他/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②为育人结果④与育人无关⑥非王烈行为)

12.C(王烈并未为之调解)

参考译文:

王烈远见卓识,富于修养,坚持道义从不犹豫。

拜颖川人陈太丘为老师,并和陈太丘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

当时颖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跟随陈先生学习,见到王烈素质学业超出常人,非常佩服他的经历,也和他亲密交好。

王烈因此名闻天下。

道德达到很高境界以后,他返回家乡,赶上(他)父亲去世,(他)以泪洗面,守丧三年。

期间,遇到年成严重歉收,路有饿死之人,王烈于是分出自己积存的粮食,来救乡亲的性命。

因此本家族的人说他孝敬父亲,乡亲们夸他富有仁爱之心。

(王烈)用读书做学问娱悦内心,把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于是兴办了学校,非常重视教育。

他教育人,完全顺着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受教育者虽然没有明显感觉,但潜移默化间修养提高极快,都成为宝贵人才。

他的学生们出入,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不同常人,百姓很容易加以区别。

州县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争先加强道德修养。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

偷牛贼说:

“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

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

”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

有人问王烈:

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