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152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唐]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C

(2)第一问:

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

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解析】【分析】

(1)C项曲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

故选C。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第一问:

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

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点明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

《丽水县志》:

“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

“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

(1)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

(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

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

⑴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唐·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

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

(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D;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①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①鱼玄机,女,晚唐诗人。

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两首诗都选择了“柳”这个意象,鱼玄机笔下的“柳”________,而雍诗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两位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凋;生机明媚

(2)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解析】【分析】

(1)鱼玄机诗中,直接写柳的诗句,如“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根老”“枝低”给人衰败之感,诗中“荒岸”“萧萧”等词也凸显出萧条的意境。

雍裕之诗中“袅袅”“青青”“丝不断”写出了盎然的春景,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画面生机勃勃。

(2)《赋得江边柳》前六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看似写景,实则述己,写江边柳的秋色喻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从抒情方式来看,这里借景抒情,根据背景注释,此诗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荒岸”是想说明诗人自己的生存环境,环顾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归宿。

诗人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意象,表达自己不幸的身世和感伤。

尾联“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抒胸臆。

梦醒了,是因为有潇潇风雨;往事不堪回首,诗人猛醒之间,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

风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离愁,切合题意。

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柳”字,但句句写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

《江边柳》的一、二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

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浓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

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

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

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的独特形象鲜明如画。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

⑴凄凉凋 生机明媚

⑵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①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②锦帆:

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

③江都事:

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的“怀古”点明了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 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 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答案】

(1)D

(2)①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

②对隋炀帝的嘲讽。

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③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分析】

(1)D项,“想象之景”错误,“绿树烟”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故选D。

(2)①结合“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分析,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②颔联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悲伤。

③结合“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江都事”“回望”注释②等分析,他面对遗址陈迹,慨叹惋惜,追悼责备。

“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引发自己内心的“悲”。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④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的是面对现实,“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

②对隋炀帝的嘲讽。

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③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

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

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颍:

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

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 杯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

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

(1)“起”,吹奏起。

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

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

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

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

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

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

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⑵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