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7683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记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记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记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记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记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记忆.docx

《3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记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记忆.docx

3记忆

第五章记忆

第一节概述

1、记忆:

过去经验在脑中的反应.即过去以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应。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输入编码)--------保持(储存)--------再现或回忆(提取);

2、记忆的重要性:

(18—30岁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代)

(1)人通过感知获取外界的信息,通过记忆而形成经验。

(2)人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3、记忆的种类: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语义记忆(又称语义逻辑记忆)

d、情绪记忆:

是幼儿记忆的一个主要方面。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证明,成人能够追寻

到的最早的平均记忆年龄是3岁零7个月。

他们记住的事情通常和他们的情绪体验有关。

特别是和第一次回忆相联系的恐惧和愉快有关。

愉快积极的情绪记忆会给人的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味。

而强烈消极痛苦的情绪记忆会给人留下痛苦的回忆。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情绪记忆,排除消极的情绪记忆

e、运动记忆

a、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b、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

a、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b、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

a、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memory)、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memory)(自学)

4、表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特征:

a、形象性:

但不同于知觉,知觉是直观的,有具体形象,表象不鲜明,不完整,不稳定。

b、概括性:

但不同于思维,思维是概括的,而表象是形象的。

c、可操作性:

类似于我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表象的意义:

(1)认识活动中:

语言的信息量与形象的信息量的比例是1:

1000

人的认识发展中,记忆表象是认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表象——形象性,这是知觉的特点,但此形象是概括的形象。

——概括性,这是思维的特点,但概括的是形象而非抽象。

所以:

表象是界于知觉和思维之间,是感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水平的桥梁,或称中间环节。

(2)实践活动中:

学习中,动作行为的模仿,需利用表象;

解决问题,经常需要利用表象。

5、记忆的生理机制:

a、记忆的固定与阶段

脑创伤所引起的记忆丧失--逆向性遗忘

提出假设:

记忆有一个固定的过程

b、记忆在脑中的定位问题

无定位

有定位

长时记忆的分类及相关的脑结构

忆记

陈述性记忆(外显)陈述性记忆(内隐)

 事实  事件  技能与习惯 启动效应非联想性学习

            简单的经典条件反

                 

                情绪反应 骨骼肌肉反应  

内侧颞叶

     纹状体新皮质 杏仁核   小脑  反射通路       

c、记忆信息的物质载体:

(突触功能的改变在学习和记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主要有两种学说:

(1)记忆是突触联系的变化;

(2)记忆是神经元内部化学成份的变化

突触变化:

即记忆能促进突触部位的传递作用.反过来,突触的变化又影响着记忆的功能.

神经元内的化学变化(记忆分子说):

1958年,瑞典神经生理学家H.Hyden首次提出了“记忆的分子内机制”的假说:

(1)如果说特别稳定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对种族记忆进行编码,那么适应性较强的核糖核酸(RNA)也许是对个体记忆进行编码.

(2)由于复杂学习的环境刺激,使改变了神经元的离子平衡,从而导致RNA的碱基成分变化.

6、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60年代,出现了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学说,即根据信息存入方法和编码方式不同、储存时间的长短不同,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

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第二节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是通过感官获得一些信息,它在人的头脑中只存在一、两秒钟。

当一种信息停止刺激人的感官之后,人脑只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留着这种信息的印象。

它保存的时间很短,就好像信息只是到大脑那儿登记报到一下一样,所以有人又把这种瞬时记忆叫感觉记忆。

具体点说,就是大脑皮层对一种信息还没有进行心理加工,还没有意识到所感知的事物,就忘记了。

从心理学上讲,就是由于一种事物的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灶,当它还没有和其他有关经验的兴奋灶建立联系,还是孤立的,人还没有“看出”或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就已经把它遗忘了。

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它进行处理并做出确切的反应。

2、感觉记忆的种类

a、图像记忆又叫视觉登记,或图像储存

视觉后象:

在刺激停止后,视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闪光融合:

当闪光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人眼就不再感觉到是闪光而是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和连续的光的现象。

全部报告法:

是指让被试者依次报告全部的刺激(尽可能多的报告出来)(但实际上报告时会遗忘一部分)。

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则采用随机原理,让被试的报告分阶段进行,可以有效控制遗忘的影响。

图像记忆有以下性质:

(1)所储存信息大于被提取利用的信息;

(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25--1秒,超过1秒,信息就会变弱并自动消失;

(3)图像记忆受到干扰或擦拭作用后,信息很快消失并不可恢复。

图像记忆为大脑从输入的信息中选取必要的信息提供了时间,使可进行模式识别,认知视觉刺激的意义。

b、声象记忆:

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为2秒

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1)t:

保持时间很短,图像记忆保持大约为0.25-1秒;声像记忆保持>1秒,但<4秒,一般为2秒。

(2)容量:

(3)编码方式:

是按原有物理特征进行

(4)向其它阶段转移的条件:

注意

感觉记忆的逻辑功能在于,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

第三节 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

又称又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

“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

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的现象;

“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

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这一现象称为。

2、短时记忆的特点:

(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t:

5秒-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2)容量有限:

容量为7+-2(测验记忆广度)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4)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

(5)编码方式

第四节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1)记忆容量无限:

有人认为是5-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有10的15次比特

(2)信息保持时间很长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及至终生

(4)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人们并不能意识到,只有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被意识到

(5)编码方式复杂

2、长记忆的编码

(1)长时记忆的获得--即识记

a、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没有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更不需要采用任何策略手段,信息完全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长时记忆库中的。

A有很大的选择性B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机性)

b、有意识记(随意识记):

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

要求有积极的思考和意志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活动。

c、机械识记:

是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地进行的识记。

(材料本身没有意义联系,材料有意义而不理解)

d、意义识记:

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的识记。

(2)对识记材料的组织加工

a、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

b、以语言特点为媒介编码

c、按语义类别编码(群集回忆)

d、主观组织

e、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编码        

(3)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

主观上: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加工深度--对材料理解

客观上:

材料数量不宜过多;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3、长时记忆的储存:

即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又称保持。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保持的变化):

有质的变化与量的变化

记忆量的变化:

记忆的回涨,即记忆的恢复现象

      1913年P.B.Ballard的实验

这种现象易出现在:

a、儿童比较普遍;如解一复杂题,6岁多,12岁少,21岁没有;

b、学习难的比学习易的更会出现;

c、学得不熟的比学得熟的更易发生。

原因可能:

a、持续学习产生了累积性抑制

b、识记初期,未全面理解,对学习材料未形成一个整体

保持量的测量:

(1)回忆法:

当识记材料不在面前,让被试把它们默写出来或复述出来。

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数/原来识记的项目数100%

例如:

看10个图形,能正确回忆出6个,即:

6/10*100%=60%

(2)再认法:

即把过去识记过的材料与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将二者区分开来。

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再现材料总数100%

例如:

20个是非题,答对18题,则保持量={(18-2)/20}100%=80%;

20个题对了一半,则保持量={(10-10)/20}100%=0分。

(3)节省法(再学法):

初次学会后,以后再学时,达到原来标准,节省了多少次数(或时间)。

即,以再学比初学节省了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

保持量=(初学时次数或时间-再学时次数或时间)/初学时次数或时间100%.

例如:

读一段诗歌,初学时读10遍能背出来,但过了几天,有一些背不出来了,需再读2遍才能背出来,这里:

初学次数=10次,再学次数=2次,达到标准=会背。

对有的课题,可用时间节省了多少来测量。

保持量=((10-2)/10)100%=80%.

(4)重构法(重建法):

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

双重存储系统:

信息在头脑中呈现的方式叫作表征,表征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加工过程,又是被加工的对象。

4、长时记忆的提取

再认(recognation):

过去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出现,有熟悉之感,能识别和确认。

回忆(recall)(重现):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在脑中重新再现映象的过程。

回忆种类:

(1)无意回忆(或重现)

(2)有意回忆(重现)

(3)直接回忆:

直接唤起旧经验,中间没有中介环节

(4)间接回忆

追忆:

通过许多中间线索,并伴随着一定的努力和思索的回忆。

联想:

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a、接近联想b、相似联想c、对比联想d、关系联想

影响提取的因素:

(1)合理组织的信息易被提取

(2)当前信息处于编码时的前后关系中,有利于提取。

(3)暗示、情绪干扰、定势、兴趣

5、长时记忆的遗忘

遗忘:

过去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与保持相反

a部分遗忘;b全部遗忘;c永久遗忘;d暂时遗忘:

从遗忘曲线可见:

(时间与数量的关系)

(1)识记后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前进而递减;--趋势

(2)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短时间里特别迅速,即遗忘较多;随时间进展,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遗忘发展缓慢下来;

速率--减速的;遗忘的特点--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识记材料

A材料的性质

a熟练的动作遗忘较慢;

b熟记了的形象材料易保持;

c有意义的文字材料易保持;符合需要的、有兴趣的材料易保持。

B材料的数量:

有研究表明,材料量越多识记后遗忘得越多:

识记5个保持率为100%;

10个70%;

100个25%。

(2)学习程度:

学习中,全体达到正确反应的程度。

完全学习--初次达到完全正确反应的程度--100%的学习

 研究表明:

A过度学习是必要的:

因为保持量都超过了完全学习;

B过度学习的效果是有限度的:

“报酬递减”现象

遗忘的理论-干扰说:

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A倒摄抑制:

后学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材料起干扰作用。

(最早进行研究的是G.F.Muller&A.Pizecker)

对倒摄抑制的通常的实验安排:

T(实验组):

学习A-学习B-回忆A;

C(控制组):

学习A-休 息-回忆A。

与倒摄抑制有关的几个因素:

a先后相似度;b后学的难度;

c先学的巩固度;d后学材料的插入时间

B前摄抑制:

先学材料对后学材料的识记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检验前摄抑制的实验,通常安排:

T组:

学B-学A-回忆A;

C组:

休息-学A-回忆A。

如果T成绩低于C组,说明先学材料对后学材料A的回忆,产生了干扰。

与前摄抑制有关的因素:

a先前学习材料的数量--数量越大,前摄抑制的干扰也越大;

b先后学习的内容的相似度--越相似,干扰越大;

c材料有无意义:

a、对无意义材料,或未理解的材料,前摄抑制影响较大;

b、对有意义材料,前摄抑制影响较小,因为被理解了,就易区别。

C倒摄抑制与前摄抑制,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学习

肯斯雷,1957,68个大学生作被试

遗忘的理论-痕迹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遗忘的理论-压抑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

不符合需要,而有意无意地把这些经验忘掉

A、加强复习克服遗忘-及时复习

Spitzer实验:

二组被试学一段文选,

a组:

当天不久复习,一天后保持98%,一周后保持83%;

b组:

不复习,56%,33%

及时复习安排:

一般在识记后2-3天内遗忘最多。

所以第二天就应复习,以后则可延长间隔时间(次数)--“先密后疏”。

B、加强复习克服遗忘-多样化复习

实验:

三组学生用三种方式记10张卡片,结果不同:

第一组视记方式保持量70%;

第二组听记方式60%;

第三组视听结合86.3%。

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相结合,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

多样化方式有助于记忆的原因:

a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b使学生感到新颖,激发学习兴趣。

C、加强复习克服遗忘--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A.I.Gates实验:

被试分为6组

第一组试图回忆时间为0,即全部时间都在反复阅读;

第二组试图回忆时间为20%;

第三组40%;

第四组60%;

第五组80%;

第六组90%。

结果可见:

试图回忆各组成绩,都高于始终反复阅读组;60%时间用于试图回忆,复习效果最好(还有人认为以80%最好)。

第一次阅读后,进行试忆。

加强复习克服遗忘: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

 集中复习:

复习在一段时间里连续进行;

分散复习:

分几次进行,各次之间有一定间隔时间

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实验:

第一组:

集中复习,结果累计14--15分钟记住;

第二组:

分散复习(分配在三天之中,每天把材料阅读一遍),结果8--9分钟时间就记住;

 隔20天检查,在再现精确性方面,也以分配复习效果为好。

加强复习克服遗忘-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问:

为什么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a抑制论(累积抑制)b差别遗忘论c持续论

问:

分配复习具有怎样的时间间隔效果最好?

在三种间隔中--1天、3天、6天--进行复习,1天间隔效果最好。

这对低年级学习特别重要;对高年级则可长些。

但是,间隔过短也不利,根据毕隆的材料说明:

学习某一材料,复习安排为:

间隔半小时需复习11次;

间隔2小时7.5次;

间隔10小时5次。

加强复习克服遗忘:

根据以上原理,学生的复习,在时间安排上,应分配在整个学年,而不应集中在考试之前的短期内。

“临时抱佛脚”是不利于知识的持久巩固的。

第五节 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

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1974,Warrington&Weiskrantz在对遗忘病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虽然

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但利用一些特殊的测验任务却发现,这些词仍对病人的测验

成绩有影响。

让患者学习一些常用的词,然后进行回忆或再认的测验,他们的作业成绩很差。

但如果给出那些单词(已学过的)的头几个字母,要求患者把这些字母补全成一个词。

结果发现,患者倾向于把这些字母填写前面刚学过的词,而不是其他的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

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

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

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相关经验,以完成当前面临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不影响内隐记忆;

2、二者保持时间不同:

一周中,外显记忆学习后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内隐记忆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即保持时间较长;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的规律是记忆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没有明显影响;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影响不同:

感觉通道改变严重影响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不受影响;

5、干扰因素对二者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易受其他无关信息干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

“内隐学习”课题-杨治良:

内隐学习的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内隐学习的存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内隐学习的研究能对无意识现象提出新的见解,对人类最终探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一、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隐学习的实践意义在于,内隐学习的研究对人类潜能的开发提出了新路子。

在人类学习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内隐学习起着很大的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类有相当一大部分知识、技能是内隐的,它们无时无刻不起作用,却又无法被人表征出来,或无法被人随意地提取出来。

这就是目前智能机器不能做人所能做的一切的关键。

因为人不知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无以向机器发指令。

这是人工智能难以突破的一个方面,也是内隐学习所针对的问题,反映了内隐学习研究深远的实践意义。

二、现状和突破及难点:

内隐学习是内隐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研究历经了三个阶段:

任务分离阶段,证明了内隐学习的存在;过程分离阶段,发现了内隐学习的特点;建模阶段,揭示了内隐学习的机制。

这三个阶段与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是紧密相联的。

目前内隐学习的研究趋向应是向应用领域扩展,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内隐学习的难点在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协同和冲突的条件和机制等问题。

三、思路和方法:

内隐学习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匹配法作直接测量,编辑法作间接测量,进一步深入探讨,争取在方法上和结果上有所创造和突破。

对内隐学习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联合研究是取得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以无意识作用为核心,争取在多个层面上强强联手,使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练习:

1、“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是(D)记忆。

A形象B语义C动作D情绪

2、(B)记忆的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所以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此较易被提取.

A形象B语义C动作D情绪

3、(B)记忆为人类所特有。

A形象B语义C动作D情绪

4、表象的概括性所反映的是(C)。

A不同事物的形象特征  B一类事物的共同特

C一类事物共同的形象特征  D一类事物的不同个别特征

5、表象的形象性所反映的是(C)。

A鲜明而完整的形象   B当前直接感知的形象       

C直观的概括的形象  D一组鲜明的个别形象

6、瞬时记忆中的信息要进入短时记忆,其条件是(C)。

A复述B理解C注意D提取

7、短时记忆的信息要进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B)。

A、理解B、复述   C、注意D、提取

8、短时记忆是指在A之内的记忆。

A、1分钟B、5分钟  C、3秒钟D、7分钟

9、(B)中的信息是被人们当时所意识到的。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D语意记忆

10、以下反映短时记忆特点的事实为(A)。

A写信时写错字是用同音字代替B想到朋友所在学校时想到了我们自己的学校 C由一个概念想到了一个事例 D客观信息消失了以后,仍保留此信息的特征

11、(C)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反复地被提取使用。

A瞬时B短时C长时D语义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进程是(A)。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  C均速的D不固定的

13、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D)。

A形式B条件C途径D结果

14、听出曾听到过的曲子、认出多年不见的朋友,这种心理活动称为(D)。

A保持B识记    C回忆D再认

1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脑中的反应.

16、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由三个环节组成,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保持)、(再认与回忆)。

17、记忆按其操作的内容来分,常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8、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19、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这一现象称为(“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

20、(情景记忆)是个人经历过的,发生于一定时空中的事件的记忆(针对事件的记忆).

21、表象之所以能够起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中介作用,是由于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形象性)、(概括性)

22、短时记忆主要以(声音)特征进行编码,长时记忆则主要以(语义)进行编码。

23、查询电话号码后马上打电话,通常打完电话以后很难正确回忆起查过的号码,这是因为记忆电话号码使用的是(短时记忆),其信息保留时间只有(5-20秒)。

24、一般成年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25、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用(节省法)的方法,对遗忘进行了研究。

26、遗忘的进程特点是(先快后慢)。

27、在一天里,早上刚起床时记的材料比较巩固,这是由于这时受前摄抑制影响比较小;而晚上临睡时记忆效果比较好,则是由于这时受(倒摄抑制)影响比较小。

28、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回忆可分为(有意回忆)回忆和(无意回忆)回忆。

29、1975美国心理学家Paivio提出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说。

认为:

识记一件具体的事物,可出现(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

30、佩沃认为,长时记忆存在(语义)和(图像)的双重储存系统。

31、简述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32、解释记忆的回涨

33、艾宾浩斯的保持(遗忘)曲线

34、解释“报酬递减”现象

35、再认法的保持量测定[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再现材料总数100%]

36、节省法(再学法)的保持量测定[保持量=(初学时次数或时间-再学时次数或时间)/初学时次数或时间100%.]

37、为什么说表象是感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水平的中间环节

38、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

[参观,模型模具,实验演示,录像,图片,语言描述]

39、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