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181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ocx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如何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及农业科技支撑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机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粮食生产稳步推进。

我市现有耕地面积1024万亩,近十年全市粮食作物平均播种面积70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平均总产量317万吨,平均单产448公斤/亩,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首位。

特别是2004年国家出台粮食直补政策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630万亩上升到700万亩以上,产量由280万吨上升到340万吨以上,单产稳定在420公斤/亩以上。

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达391万吨、单产达531公斤/亩,创历史新高。

二是设施农业、高效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现有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19.1万亩,其中,温室77.5万亩,冷棚43.6万亩,有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小区3150个,其中温室小区2170个,冷棚小区980个。

有5个万亩以上规模大区、6个五千亩大区、20个千亩大区、150个五百亩以上小区。

新民的设施蔬菜和设施两瓜种植,辽中的设施果蔬生产,苏家屯的温室葡萄、紫苏子叶反季节栽培,于洪的设施食用菌、北冬虫草生产,沈北的设施花卉生产等特色设施农业种植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以蔬菜、五味子、树莓、万寿菊、寒富苹果、地膜鲜玉米等为代表的高效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面积达到239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超千亩以上规模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的41%。

三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

2008年,市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为为城乡群众办的20件实事之一,进一步强化了农业检测和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出台了《沈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25家大型超市和7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点和检测站,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2008年,共抽检市场蔬菜样品5万个、超市蔬菜样品1800个,合格率均为99.3%,扣押并销毁农残超标蔬菜12.5吨。

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574万亩,绿色食品认证176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6个,“三品”认证累计达到324个。

四是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我市从政策扶持、新机(技)推广、强化服务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值达14.2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6.33万KW;拖拉机保有量64182台,其中大中型26959台、轮式25560台、链式1399台;机引农具93766台,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23193台,主要是耕整地机械和播种机械;水稻插秧机1351台、收获机342台;玉米收获机144台。

玉米机播水平97.2%、机收水平7.3%;水稻机插水平15.4%、机收水平33.5%,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七位,农机总动力在全省排名第二位。

五是农业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农业科技转化项目15个、星火计划项目32个、省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39个、市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188个。

同时,我市获奖项目的含金量较高,示范效应强。

获市以上奖励的项目达131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沈阳农科院的玉米杂交品种“沈单7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农大研发的辽沈Ⅰ型日光温室获2007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的长效缓释复合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超级稻“沈农265”等12个品种在东北稻区推广种植面积1300万亩,占东北稻区的26%以上,增产幅度高达20%;“沈单10号”、“沈单16号”、“沈玉17号”和“沈玉20号”均为国审品种,是全国春、夏播玉米的主栽品种,仅“沈单16号”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就达8000万亩,创效益16亿元以上。

六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市政府与省以上科研机构、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政科互动、科院互动,科企互动,共同研发、成果共享的格局开始形成。

从2002年开始,市农科院与中国种子公司开展玉米种子研发合作。

2008年,市政府与省市农科院签定了农业科技研发框架协议;基层推广体系基本形成。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市科技推广中心为龙头,区县(市)农技推广站为纽带,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骨干,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科技协会为补充,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七是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培训成效显著。

围绕培养新型农民,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为目标,建立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2008年,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选送300名农民上大学;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358次,培训农民52.3万人次;开展阳光培训工程,集中培训农民1.4万人;在150个村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培训新型农民7500人;建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67个、农民科技培训基地23个,培训农民10万人次;实施百村农民科技培训,参加农民50余万人次。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正在加快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农业科研成果较多,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广、培训体系。

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低产田比重大,阻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市现有中低产田293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1.5%,占耕地面积的29%,主要集中在康法两县西北部及新民、辽中柳绕地区,由于干旱、盐碱、沙化、瘠薄和涝洼等,改造起来困难,是制约我市粮食实现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

同时,我市农田水利工程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健全,加之年久失修,损坏比较严重,运行保证率低,受益面积逐年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高产稳产。

2.设施农业、高效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我市现有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19万亩,纯生产面积仅为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

同时,由于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产业投入较大,而农民自有资金不足,特别是在康法和辽中、新民柳绕等贫困地区,农民自身积累明显不足,并且大部分农户有陈贷,贷款难、手续多已成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产品经营环节多,监管工作难度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市检测、执法人员没有完全到位,工作压力较大;基层监管体系不健全,经费没有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农业投入品多头管理,农业部门审批权有限,监管难度大。

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多,街路市场复杂,造成农产品经营环节多、监管难度大。

4.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主要生产环节水平较低。

从我市农机装备结构现状看,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经济作物、畜牧养殖、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机械薄弱,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同时,我市农机化作业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水田机插、水稻和玉米机收作业水平还不高,目前,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机收水平分别为15.4%、33.5%、7.3%。

另外,经济作物、林牧渔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是我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

5.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培训针对性不强,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受前几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冲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基本瘫痪;现有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和知识老化、单一,整体素质偏低;面向农民的各种培训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要求。

同时,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低,“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对新品种、新技术持观望态度。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措施

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全市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土壤耕地质量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沃土工程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改造中低产田,做到由“藏粮于库”转变为“藏粮于地”。

同时,通过推广应用新品种,改变粮食作物的耕作方式,充分挖掘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复种指数,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

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高效特色产业计划发展到55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00万亩、高效特色农业350万亩。

为此,要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对康法和辽中、新民柳绕等贫困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的,予以重点扶持。

同时,在全市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继续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坚持把“赚钱”农业做大。

第三,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动出口基地使用国际标准、内销产品使用国家标准,积极制定地方标准,使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水平。

重点抓好24个重点乡镇3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在做好蔬菜、畜产品市场准入基础上,启动水产品、水果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基层农产品检测、执法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健全农药、鱼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出台《沈阳市高毒剧毒农药管理办法》。

建立农资配送机制,开展连锁经营,在辽中、新民、苏家屯等区县开展农业投入品配送中心试点,对影响到蔬菜质量安全的农药实行全程配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第四,加强农机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吸引农民投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机械水平。

今年,我市各级购置补贴资金可达1.1亿元,将拉动农民投入3亿元,新增动力30万千瓦,提高机械化综合水平4—5个百分点。

抓好示范建设,推进主要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

今年重点推进30个水稻、20个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村;继续加大对沈北新区、苏家屯区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扶持力度,使两个区水田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到201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整区推进。

同时,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联合整地和精量播种等技术;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从沈阳实际出发,制定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沈阳科技资源优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育、引进、集成创新为重点,建立富有沈阳特色、行之有效的科研、推广、培训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水平,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市农业科技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今年,市政府将安排1500万元资金,对种植、畜牧、林果、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重点推广98个粮蔬新品种和11项新技术,养殖业重点推广22个新品种和8项新技术。

第六,搭建平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以服务沈阳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用二年时间,逐步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农事企业广泛参与,全域覆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组建区域中心站为主要内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主导产业形成区域优势的地区,建立一批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切实增强服务能力。

第七,加强针对性,提高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统一规划、齐抓共管、形式多样的农民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创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二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编制培训课程,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订单式”培训;三是根据培训对象和内容,选择培训方式,做到集中与分散、室内与田间、请进来与派下去、老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典型示范与辐射带动相结合。

四是围绕项目的实施,以项目承担单位为主体,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五是培养一批农村能人,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经济”的辐射效应。

六是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远程教育资源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