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553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docx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

变压吸附实验报告

篇一:

分子筛变压吸附研究报告

  院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

  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变压制富氧分子筛延长寿命的研究

  立项时间XX年10月

  计划完成时间XX年12月项目负责人储万熠

  学院与班级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1302班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

  摘要

  变压吸附制氧关键的因素是制氧吸附剂和制氧工艺。

制氧吸附剂的性能优劣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产品气的氧浓度和收率,氮吸附容量是评价制氧吸附剂性能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课题首先对分子筛进行XRF分析、XRD表征和TEM表征探究分子筛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确定对分子筛造成影响的条件。

  ANSYSFLUENT中的多孔介质模型可以模拟多孔介质内的流体流动、“三传一反”。

PSA空分吸附床由固体吸附剂颗粒填充而成,气-固两相区可作为多孔介质,因此可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对变压吸附空分吸附床进行模拟,从而得到床层内气体的流动状态和组分浓度分布情况。

为研究提高分子筛寿命的研究提供可靠有效的实验数据。

  ResearchofProlongtheLifeof

  Pressure-Swinging-Oxygen-MakingMolecularSieve

  Abstract

  Thekeyfactorofthepressureswingingoxygenmakingisoxygenadsorbentandoxygenprocess.Thequalityandservicelifeofoxygenadsorbentdirectimpactontheoxygenconcentrationandyieldofproductgas,nitrogenadsorptioncapacityoftheoxygensorbentperformanceevaluationofthemeritsofanimportantindicator.ThispaperfirstdoXRFanalysis,XRDand

  ofmolecularTEMcharacterizationsieveinquirytoof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theimpactonmoleculardetermine

  sievesconditions.

  TheporousmediummodelinANSYSFLUENTcansimulatefluidflowinporousmedia.PSAairseparationadsorbentbedisfilledbyasolidsorbentparticles,gas-solidtwophaseregionasaporousmedium,thuscansimulatethepressureswingadsorptionairseparationadsorbentbedbasedontheporousmediummodel,resultingintheflowstatewithinthebedofgasandcomponentconcentrationdistributionforprovidingvalidandreliableexperimentaldataofimprovingmolecularsieve’slife.

  目录

  1引言......................................................................................................1

  1.1课题研究背景..............................................................................1

  1.2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

  2原矿矿物学分析..................................................................................2

  2.1分子筛XRF分析.........................................................................2

  2.2分子筛XRD表征........................................................................3

  2.3分子筛TEM表征.......................................................................5

  2.4分子筛孔隙率实验.....................................................................6

  2.4.1失活实验............................................................................6

  2.4.2活化实验............................................................................6

  2.4.3差热曲线............................................................................7

  3ANSYSFLUENT模拟..............................................................................8

  3.1模型建立....................................................................................8

  3.2模拟结果..................................................................................11

  ..........................................................................11

  3.2.2速度云图.........................................................................11

  3.2.3温度云图.........................................................................12

  4FLUENT模拟结论...............................................................................12

  参考文献...............................................................................................12

  1引言

  1.1课题研究背景

  变压吸附制氧关键的因素是制氧吸附剂和制氧工艺。

制氧吸附剂的性能优劣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产品气的氧浓度和收率,氮吸附容量是评价制氧吸附剂性能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国外制氧吸附剂的氮吸附容量普遍比国内要高一些,并且在制氧稳定性方面国外制氧吸附剂比国内有很大优势,因此在相同制氧工艺上就凸显了国内制氧吸附剂的弊端。

  1.2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制氧工艺国内外均已发展成熟,但是对变压吸附法富氧工艺的动态模拟计算的报道并不多。

传统的实验研究:

大部分受到设备规模、测量精度、安全隐患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存在成本高、操作周期长等缺点。

纯理论分析要求对计算目标抽象化,才有可能得出理论解,而且对于非线性情况,计算过程极其复杂,想要得出解析结果就更加困难。

计算流体力学通过计算机和数值方法求解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对流体力学问题进行模拟和分析。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是一种以流体为研究对象的数值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迭代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现象所作的分析,并以此预测流体运动规律的学科,方便直观。

CFD是模拟流体流动和传递现象从而提高对传递现象理解、优化过程设备设计的可靠工具。

  CFD方法结合单纯的实验测量与传统的纯理论分析方法的优点,能够更有效的研究流体流动问题。

传统的实验研究大部分受到设备规模、安全隐患(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测量精度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存在操作周期长,成本高,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缺点。

理论分析要求对计算目标做抽象简化,才有可能得出理论解,而且对于非线性情况,只有少数流动才能给出解析结粜。

CFD方法正是克服前面两种方法的弱点,采用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解决用理论解析法无法求解的方程和某些由于实验技术所限,难以进行测量的问题。

  CFD的应用和发展,降低了研究的工作量和对计算机硬性条件和知识的要求,避免了一些非必要测试实验的次数,节省了大量成本,使CFD应用于研究流体的范围更加不断扩大,推动了流体力学更深入发展。

作为研究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和反应的新方法,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

CFD软件的多孔介质模型可以模拟多孔介质内的流体流动、“三传一反”。

PSA空分吸附床由固体吸附剂颗粒填充而成,气-固两相区可作为多孔介质,因此可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对变压吸附空分吸附床进行模拟,从而得到床层内气体的流动状态和组分浓度分布情况。

  ANSYSFLUENT中的多孔介质模型可以模拟多孔介质内的流体流动,为研究提高分子筛寿命的研究提供可靠有效的实验数据。

篇二:

实验三变压吸附

  变压吸附实验

  利用多孔固体物质的选择性吸附分离和净化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的过程称为吸附分离。

吸附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固体表面过剩能的存在,这种过剩能可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也可通过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前者称为物理吸附,后者称为化学吸附。

一个完整的吸附分离过程通常是由吸附与解吸(脱附)循环操作构成,由于实现吸附和解吸操作的工程手段不同,过程分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变压吸附是通过调节操作压力(加压吸附、减压解吸)完成吸附与解吸的操作循环,变温吸附则是通过调节温度(降温吸附,升温解吸)完成循环操作。

变压吸附主要用于物理吸附过程,变温吸附主要用于化学吸附过程。

本实验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达到提纯氮气的目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连续变压吸附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了解和掌握影响变压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

  (3)了解和掌握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基本原理;(4)了解和掌握吸附床穿透曲线的测定方法和目的。

二实验原理

  物质在吸附剂(固体)表面的吸附必须经过两个过程:

一是通过分子扩散到达固体表面,二是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附于固体表面。

因此,要利用吸附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被分离组分必须在分子扩散速率或表面吸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碳分子筛吸附分离空气中N2和O2就是基于两者在扩散速率上的差异。

N2和O2都是非极性分子,分子直径十分接近(O2为0.28nm,N2为0.3nm),由于两者的物性相近,与碳分子筛表面的结合力差异不大,因此,从热力学(吸收平衡)角度看,碳分子筛对N2和O2的吸附并无选择性,难于使两者分离。

然而,从动力学角度看,由于碳分子筛是一种速率分离型吸附剂,N2和O2在碳分子筛微孔内的扩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如:

35℃时,O2的扩散速度为2.0×106,O2

  的速度比N2快30倍,因此当空气与碳分子筛接触时,O2将优先吸附于碳分子筛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使得空气中的N2得以提纯。

由于该吸附分离过程是一个速率控制的过程,因此,吸附时间的控制(即吸附-解吸循环速率的控制)非常重要。

当吸附剂用量、吸附压力、气体流速一定时,适宜的吸附时间可通过测定吸附柱的穿透曲线来确定。

  所谓穿透曲线就是出口流体中被吸附物质(即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典型的穿透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可见吸附质的出口浓度变化呈S形曲线,在曲线的下拐点(a点)之前,吸附质的浓度基本不变(控制在要求的浓度之下),此时,出口产品是合格的。

越过下拐点之后,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增加,到达上拐点(b点)后趋于进口浓度,此时,床层已趋于饱和,通常将下拐点(a点)称为穿透点,上拐点(b点)称为饱和点。

通常将出口浓度达到进口浓度的95%的点确定为饱和点,而穿透点的浓度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来定,一般略高于目标

  (t0)可以确定吸附装置的最佳吸附操作时间和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量,而动态吸附容量是吸附装置设计放大的重要依据。

  动态吸附容量的定义为:

从吸附开始直至穿透点(a点)的时段内,单位重

  量的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即:

吸附质的质量/吸附剂质量或体积)

  V?

t0?

(c0-cB)

  动态吸附容量G?

  W

  三预习与思考

  

(1)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原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采用变压吸附而非变温吸附?

(3)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本实验装置的最佳吸附时间?

  (4)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容量是如何确定的?

必须通过实验测定哪些参数?

(5)本实验为什么不考虑吸附过程的热效应?

哪些吸附过程必须考虑热效应?

四实验装置及流程

  变压吸附装置是由两根可切换操作的吸附柱(A柱、B柱)构成,吸附柱尺寸为?

36mm?

450mm,吸附剂为碳分子筛,各柱碳分子筛的装填量为247g。

  来自空压机的原料空气经脱油器脱油和硅胶脱水后进入吸附柱,气流的切换通过电磁阀由计算机在线自动控制。

在计算机控制面板上,有两个可自由设定的

  时间窗口K1,K2,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K1——表示吸附和解吸的时间(注:

吸附和解吸在两个吸附柱分别进行)。

K2——表示吸附柱充压和串连吸附操作时间。

  解吸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常压解吸,随后进行真空解吸。

  气体分析:

出口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通过CYES-II型氧气分析仪测定。

五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检查压缩机、真空泵、吸附设备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之间的连

  接是否到位,氧分析仪是否校正,15支取样针筒是否备齐。

2)接通压缩机电源,开启吸附装置上的电源。

  3)开启真空泵上的电源开关,然后在计算机面板上启动真空泵。

4)调节压缩机出口稳压阀,使输出压力稳定在0.5MPa(表压0.4MPa)。

5)调节气体流量阀,将流量控制在3.0L/H左右。

  6)将计算机面板上的时间窗口分别设定为K1=600s,K2=5s,启动设定框

  下方的开始按钮,系统运行30min后,开始测定穿透曲线。

  7)穿透曲线测定方法:

系统运行30min后,观察计算机操作屏幕,从操作

  状态进入K1的瞬间开始,迅速按下面板上的计时按钮,然后,每隔1分钟,用针筒在取样口处取样分析一次(若K1=600s,取10个样),记录取样时间与样品氧含量的关系,同时记录吸附压力、温度和气体流量。

取样注意事项:

  ?

每次取样8-10ml,将针筒对准取样口,取样阀旋钮可调节气速大小。

?

取样后将针筒拔下,迅速用橡皮套封住针筒的开口处,以免空气渗入,

  影响分析结果。

  8)改变气体流量,将流量提高到6.0L/H,然后重复(6)和(7)步操作。

9)调节压缩机出口气体减压阀,将气体压力升至0.7MPa(表压0.6MPa),

  重复第(5)到第(7)步操作。

10)停车步骤:

  ?

先按下K1,K2设定框下方的停止操作按钮,将时间参数重新设定为K1

  =120s,K2=5s,然后启动设定框下方的开始按钮,让系统运行10-15min。

?

系统运行10-15min后,按下计算机面板上停止操作按钮,停止吸附操作。

  ?

在计算机控制面板上关闭真空泵,然后关闭真空泵上的电源。

?

关闭压缩机电源。

六实验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整理

  表1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

_____压力P/Mpa:

_____气体流量V/L/h:

____

  表2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

_____压力P/Mpa:

_____气体流量V/L/h:

____

  表3穿透曲线测定数据

  吸附温度T/℃:

_____压力P/Mpa:

_____气体流量V/L/h:

____

篇三:

实验十五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

  实验十五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

  利用多孔固体物质的选择性吸附分离和净化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的过程称为吸附分离。

吸附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固体表面过剩能的存在,这种过剩能可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也可通过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前者称为物理吸附,后者称为化学吸附。

一个完整的吸附分离过程通常是由吸附与解吸(脱附)循环操作构成,由于实现吸附和解吸操作的工程手段不同,过程分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变压吸附是通过调节操作压力(加压吸附、减压解吸)完成吸附与解吸的操作循环,变温吸附则是通过调节温度(降温吸附,升温解吸)完成循环操作。

变压吸附主要用于物理吸附过程,变温吸附主要用于化学吸附过程。

本实验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达到提纯氮气的目的。

  A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连续变压吸附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了解和掌握影响变压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3)了解和掌握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基本原理;(4)了解和掌握吸附床穿透曲线的测定方法和目的。

  B实验原理

  物质在吸附剂(固体)表面的吸附必须经过两个过程:

一是通过分子扩散到达固体表面,二是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附于固体表面。

因此,要利用吸附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被分离组分必须在分子扩散速率或表面吸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碳分子筛吸附分离空气中N2和O2就是基于两者在扩散速率上的差异。

N2和O2都是非极性分子,分子直径十分接近(O2为0.28nm,N2为0.3nm),由于两者的物性相近,与碳分子筛表面的结合力差异不大,因此,从热力学(吸收平衡)角度看,碳分子筛对N2和O2的吸附并无选择性,难于使两者分离。

然而,从动力学角度看,由于碳分子筛是一种速率分离型吸附剂,N2和O2在碳分子筛微孔内的扩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如:

35℃时,O2的扩散速度为2.0×106,O2的速度比N2快30倍,因此当空气与碳分子筛接触时,O2

  C0

  CE

  流出液浓度C

  将优先吸附于碳分子筛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使得空气中的N2得以提纯。

由于该吸附分离过程是一个速率控制的过程,因此,吸附时间的控制(即吸附-解吸循环速率的控制)非常重要。

当吸附剂用量、吸附压力、气体流速一定时,适宜吸附时间可通过测定吸附柱的穿透

  CB

  恒温固定床吸附器的穿透曲线

  t

  曲线来确定。

  所谓穿透曲线就是出口流体中被吸附物质(即吸附质,本实验中为氧气)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典型的穿透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可见吸附质的出口浓度变化呈S形曲线,在曲线的下拐点(a点)之前,吸附质的浓度基本不变(控制在要求的浓度之下),此时,出口产品是合格的。

越过下拐点之后,吸附质的浓度随时间增加,到达上拐点(b点)后趋于进口浓度,此时,床层已趋于饱和,通常将下拐点(a点)称为穿透点,上拐点(b点)称为饱和点。

通常将吸附质出口浓度达到进口浓度的95%的点确定为饱和点,而穿透点的浓度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来定,一般略高于目标值。

本实验要求N2的浓度≥95%,即出口O2应≤5%,因此,将穿透点定为O2出口浓度为4.5%~5.0%。

  为确保产品质量,在实际生产中吸附柱有效工作区应控制在穿透点之前,因此,穿透点(a点)的确定是吸附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利用穿透点对应的时间(t0)可以确定吸附装置的最佳吸附操作时间和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量,而动态吸附容量是吸附装置设计放大的重要依据。

  动态吸附容量的定义为:

从吸附开始直至穿透点(a点)的时段内,单位重量的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即:

吸附质的质量/吸附剂质量或体积)

  动态吸附容量G?

  V?

t0?

(C0-CB)

  W

  C预习与思考

  

(1)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原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采用变压吸附而非变温吸附?

(3)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本实验装置的最佳吸附时间?

  (4)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容量是如何确定的?

必须通过实验测定哪些参数?

(5)本实验为什么不考虑吸附过程的热效应?

哪些吸附过程必须考虑热效应?

  D实验装置及流程

  本实验装置及流程见计算机控制界面。

装置由两根可切换操作吸附柱(A、B)构成,吸附柱尺寸为?

36mm?

450mm,吸附剂为碳分子筛,各柱碳分子筛的装填量以实验中的实际装填量为准。

  来自空压机的原料空气经脱油器脱油和硅胶脱水后进入吸附柱,气流的切换通过电磁阀由计算机自动控制。

在计算机控制面板上,有两个可自由设定的时间窗口K1,K2,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K1—表示吸附和解吸的时间(注:

吸附和解吸在两个吸附柱交替进行)。

K2—表示吸附柱充压和串连吸附操作时间。

  解吸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常压解吸,随后进行真空解吸。

  气体分析:

出口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通过CYES-II型氧气分析仪测定。

  E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检查压缩机、真空泵、吸附设备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之间的连接是否到位,氧分

  析仪是否校正,15支取样针筒是否备齐。

2)接通压缩机电源,开启吸附装置上的电源。

  3)开启真空泵上的电源开关,然后在计算机面板上启动真空泵。

4)调节压缩机出口稳压阀,使输出压力稳定在0.4MPa(表压)。

  5)调节气体流量阀,将流量控制在3.0L/H左右。

  6)将计算机面板上的时间窗口分别设定为K1=600s,K2=5s,启动设定框下方的开始按钮,

  开始测定穿透曲线。

  7)穿透曲线测定方法:

系统运行大约30min后,观察计算机操作屏幕,当操作状态进入K1

  的瞬间开始,迅速按下面板上的计时按钮,然后,每隔1分钟,用针筒在取样口处取样分析一次(若K1=600s,取10个样),读取并记录样品氧含量(体积百分数V%),同时记录吸附时间、压力、温度和气体流量。

取样注意事项:

  ?

每次取样8-10ml,将针筒对准取样口,使气体自然充入针筒中。

  ?

取样后将针筒拔下,迅速用橡皮套封住针筒的开口处,以免空气渗入影响分析结果。

8)改变气体流量,将流量提高到6.0L/H,然后重复(6)和(7)步操作。

  9)流量保持不变,调节压缩机出口气体减压阀,将气体压力升至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