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646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x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附件1

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导则(全本)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二○一五年九月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和浙江省有关应急预案的法规、标准、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家和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是作为浙江省企业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时使用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在下列内容和章节有改变:

——标准名称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现场处置预案的主要内容

——预案格式和要求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组织制订。

本规范起草单位: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2015年9月9日批准,2015年9月9日实施。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本的框架结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浙江省境内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本的编制,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34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

《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名录》;

《剧毒化学品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目录》;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2标准、技术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建设设计防火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

《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

《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突发环境事件:

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是指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环境风险:

是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环境风险物质:

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特性,在泄露、火灾、爆炸等条件下释放可能对公众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害、污染的物质。

环境风险单元:

可能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潜在的环境风险单元。

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环境敏感点:

本导则所称环境敏感点,是指宏观条件下把环境敏感区的一个区域看成点。

泛指企业周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企业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环境风险受体: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事故污水:

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或消防水等各类污水。

环境应急池:

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容纳事故污水的水池。

应急准备:

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应急预警:

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危害所造成损失的行为。

应急响应:

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应急处置:

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处置、救援措施或行动。

4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企业委托专业咨询机构或自行组织预案编制小组按以下程序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图4-1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4.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业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

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应急指挥、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监测、消防、工程抢险、医疗急救、防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企业内部、外部专家。

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制定预案编制任务和工作计划。

4.2基本情况调查

4.2.1企业概况

企业概况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名称,法人、法人代码、详细地理位置(经纬度)等;

2、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等;

3、“三废”排放去向(水域名称),治理措施、输送方式,排放口位置。

4、其他情况说明。

4.2.2环境概况

企业周边环境概况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所在地的气候(气象)特征、水文特征、历史上发生过的极端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情况等;

2、所在区域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3、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包括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标准及最近一年的环境质量现状等;

4、周边环境敏感点情况,包括相邻企业基本情况、周边居民区分布情况、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等。

4.3环境风险等级评估

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进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确定自身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4.4应急资源调查

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技术规范”调查企业环境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资源等状况。

4.5环境风险辨识与应急能力评估

4.5.1环境风险辨识

环境风险辨识建立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明确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名称、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物化性质、对人、动植物的危害、明确各类物质相关标准及限值(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高允许浓度,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及行业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行业标准等)。

2、明确企业生产工艺(包括工艺名称、反应条件、是否属于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情况)、废水排放去向、安全生产控制措施(包括消防验收、安全生产许可、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等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污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雨水系统和生产废水系统等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以及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和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等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固废处置和堆放情况)以及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包括应急预案隐患排查、宣传培训)和基础环境管理。

3、明确企业周边水环境风险受体(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等)、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重要基础设施、企业等主要功能区域内的人群、保护单位、植被等)及土壤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居住商用地)情况。

4、收集国内外同类企业突发环境事件资料,提出所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情景,针对每种情景进行源强分析、环境风险物质释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情况分析、根据每种情景可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给出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风险受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

4.5.2应急能力评估

应急能力评估建立在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依托环境风险辨识,针对企业已建、在建、新建项目,对企业第一时间可调用的环境应急队伍、装备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企业必备应急资源及装备种类。

4.6应急预警级别与响应级别判定

4.6.1预警级别判定

针对环境风险辨识及应急能力评估结论,按照突发事件环境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级别进行判定。

应急预警级别分类分别为车间级预警、厂区级预警、厂外级预警。

应急预警级别应等于或高于应急响应级别。

4.6.2响应级别判定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级别判定结论,结合企业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判定应急响应级别标准。

应急响应级别分类分别为车间级应急响应、厂区级应急响应、厂外级应急响应。

4.7应急预案编制体系

在以上调查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经过评估确定为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的企业,结合经营性质、规模、组织体系和环境风险状况、应急资源状况,编制企业环境应急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体现战略性,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