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396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docx

中考物理实验及其计算总结

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

1.课本实验探究(带※为中考的重点,带※※为中考的必考点)

(一、)平均速度的测量(考查知识点:

刻度尺的使用;停表的读数;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前1观察零刻线的位置观察是否磨损2观察量程3观察最小刻度值

使用时1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贴靠在被测物体上,并使刻度线与被测物垂直相交2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与所读刻度3读出最小刻度值及以上各位外,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下一位;4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秒表的读数

读出秒表分钟数

剩余值是否已过半刻度

读出剩余部分的秒数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关系(知识点略)

典例1.(2011年中考·黑龙江大庆卷)下列实验或实例,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往鼓面上撤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

(2)用手机甲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乙,能看到手机乙显示手机甲的号码,却听不到手机乙响铃.说明.

2.(2011年中考·辽宁阜新卷)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时,它的纸盆在;当复读机加速快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音调(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

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12所示。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_;(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或空气柱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

(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三、)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光的反射(知识点略)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平面镜:

成像特点:

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注意等大蜡烛的意图(便于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透明玻璃板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图纸信息的处理(测量各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连接对应点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典例.1.小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上图所示,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________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像。

2.(2010四川广安,12题)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

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

的大小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选填“虚”或“实”)。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复习目标

在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从而判断出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包括像的倒正、实虚以及放大还是缩小情况),还要学会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际应用如:

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以及人的眼睛、眼镜

(2.)知识储备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倒正

大小

虚实

像距

应用

U>2f

U=2f

f

U=f

不成像

获得平行光

U

结论: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______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_____像;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_______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_______像;

无论成什么像,当物体靠近焦点时,所成的像变_______,且像距变________.

典例1.(2010南昌)【探究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图22甲),看到手指  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图22乙),看到房屋   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他想: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光屏上像

的大小

40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图23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右表所示.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2)小明班照毕业照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

同学(选填“靠近”或“远离”),同时还应

照相机的暗箱长度(选填“增长”、“缩短”或“不改变”).

图23

 

2.(2009南昌)如图10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光屏上所得到的像.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

 

3.(2011•江西)临近毕业,承承所在班级拍摄毕业照是,摄影师看到两边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他及时进行了调整,顺利完成了拍照,请你说说摄影师是怎样进行调整的?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简答题。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体离凸透镜越近,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越大,像离凸透镜越远.跟凸透镜成像规律和成像时的实际情况可分析操作要求.解答:

答:

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要想使全体同学都进入取景框,则应使像变小,要使像变小,则必须使物距变大,所以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物距增大后,像距跟着变小,要使所成的像清晰,则必须同时调节镜头缩小像距,因此应使使镜头靠近胶片.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此题要点:

(1)摄影师应将镜头离同学远一点;

(2)同时,摄影师还应将暗箱的长度缩短一些.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12甲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的焦距ƒ已知):

(1)若在图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应放置;

(2)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物距u和像距υ,并记录的性质特点;

(3)若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12乙所示,为使像能清晰地呈在光

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移动(选填“上”或“下”);

(4)实验发现:

当物距在范围时,像都能在光屏上承接;当

物距在范围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

(四、)物态变化※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水的沸腾与蒸发

1.※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才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熔化过程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凝固过程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

2.※水的沸腾与蒸发沸腾与蒸发共同点:

沸腾与蒸发不同点:

典型1.(2009南昌)【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15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

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的高低、液体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

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二:

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

与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16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

图16

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是否有关.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

动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

2.(2011•南昌)我们知道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一特点,请在图中的坐标系

中大致画出能描述晶体凝固的图象

解:

开始晶体呈液态,放热温度降低,在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的

凝固过程应当与时间轴平行.变为固态时再放热温度降低.晶体凝固的图象如图所示

3.(2011山东滨州)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

(1)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根据水的沸点,可判断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所示。

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选填字母标号}

 

(五)※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密度的计算、

天平的使用(放、移、调、称、读的要点)、量

筒的使用、质量和体积测量顺序的处理(注意测量时液体的残留)

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

时横梁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左物右码)

4.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典型1.(2009南昌)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只填字母序号).

⑵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4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选填“左”或“右”).

图14

⑶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4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14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kg/m3.

⑷实验中,由于小英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但实验室里已没有量筒了,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溢水杯.现请你帮她想办法测出小矿石的体积,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2.(2011•南昌)为了测量物体的质量,小菲同学从实验室取来一架天平和一个标准砝码,如图1所示,实验前她突发奇想:

天平准确吗?

请你帮助她设计验证天平是否准确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天平放在 水平桌面上 ;

步骤二、 将游码移至0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

步骤三、 取出两只相同的砝码,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托盘中 观察天

平是否继续保持平衡,确认天平是否准确.

(六)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mg这是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

g=G/m实验中一般会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g,然后多个数据求平均值

(七)※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1.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注意压力在水平面上一般等于重力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匀速拉动物块运动便于读数、拉力等于摩擦力)

典型1.(2010年广东省)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19中的甲、乙、丙所示。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19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

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

你的理由是: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八)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1、定义: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

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

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二力平衡的条件

(1)两个力必须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同体);

(2)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

(3)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等大);(4)两个力必须方向相反(反向)。

典型.(2012梅州)用如图10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作用;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

(3)比较图10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

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

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九)※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强

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压力与重力是性质不同的两个力,它们的区别:

⑴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被支撑的物体,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压力的大小并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如图8-1-1甲所示,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水平面所受的压力才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即N=G;图8-1-1乙中,物体放在一个斜面上,此时斜面所受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即N

(3)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压力的作用点在支持面上,而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典型1.(2011年中考·广东省卷)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20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程度来确定。

(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3)分析比较图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十)※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内部的压强之所以有以上特点,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公式P=

的物理意义:

P=

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

深度有关,而与所取的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大气压强的特点(要知道大气压强与沸点的关系)

①大气压强是指地球上某个位置的空气产生的压强.地球表面的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并具有流动性,由此而产生了大气压强.

②气体和液体都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它们的压强有相似之处、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且方向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

但是由于大气的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大气压强的计算不能应用液体压强公式.

③地面上标准大气压约等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求出一个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已知水银的密度13.6×10^3)

典型.1.(2011年中考·重庆卷)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李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

小唐则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

(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_______(选填“大”或“小”)。

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___。

(2)小唐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两种液体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认为图甲烧杯中盛的是酒精。

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____________相同。

甲乙

(3)小唐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深,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_____,表示液体的压强越_______。

(4)小唐还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______(选填“不变”或“变化”)。

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与思考。

(1)在使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时,首先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方法是手指轻压橡皮膜,如果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发生明显变化,则其气密性是完好的,否则是很差的,在本题中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小,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

(2)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所以本实验一定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要保持深度一致,而本题中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不同,所以无法比较液体的密度,即无法辨别水与酒精,即他们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知,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深,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大,表示液体的压强越大。

(4)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变,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2011•南昌)洋洋同学家的卫生间下水道堵塞了,他爸爸利用吸盘很快就将下水道疏通了,如图所示,为此他突然联想到所学过的大气压知识,于是,洋洋和瑞瑞同学合作利用吸盘设计了一个估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方案设计】

(1)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D;

(2)将吸盘四周沾上水,挤出里面的空气压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

(3)用力竖直往上拉吸盘柄,直到吸盘脱离地面,根据经验估测拉托吸盘所需拉力的大小F;

(4)计算出当地大气压强

【评估交流】

洋洋同学说:

我们的实验原理是 p=

 ,操作过程规范,较方便地估测出了大气压强.

瑞瑞同学说:

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存在 吸盘中的气体挤不干净 、 拉脱所需力的大小估测偏差大 等问题,尽管我的操作规范,但估测的结果误差较大,洋洋认真思考后,同意了瑞瑞的意见,然后,他们继续一起探讨如何改进方案,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根据洋洋和瑞瑞同学的实验记录及自我评估情况,请你回答,洋洋和瑞瑞测出的大气压强P= 

 (用字母表示);实验时洋洋同学将吸盘四周沾上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外面的气体进入吸盘 .要准确测量,应该利用课本中介绍的 气压计 进行测量.

解答:

解: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压强的计算公式p=

.分析操作过程可以看出,操作中吸盘内的

气体不可能挤干净,利用估测来得出拉力的大小也有较大偏差;

利用此方法得出的大气压强的表达式为p=

=

=

吸盘与地面之间不可能完全密封,四周沾上水是为了防止外面的气体进入吸盘;这种方法必竟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准确测量时仍需要选择气压计.故答案为:

p=

,盘中的气体挤不干净、拉脱所需力的大小估测偏差大;

2.(2012江西)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同学们在玩中都会无意识的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以下两个现象可能您尝试或观察过:

(1)喝牛奶时,把吸管插人牛奶盒中往里吹气,迅速放开,牛奶从吸管喷出.

(2)在室温下,把吹鼓的气球放在火炉附近,过一会儿,气球就爆破了.

由以上现象进行猜想:

当气体的体积一定时,气体压强可能与气体的_和_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来研究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

(1)把细玻璃管插人装有半瓶水的密闭烧瓶中,如图22所示;

(2)从细管上端往烧瓶里吹气,此时瓶内气体压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迅速放开,观察到细玻璃管内水柱上升到a处位置(如图23所示).

(3)接着用手握住烧瓶的瓶颈部分,使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请您在图23中画出细玻璃管内水柱所上升到b处的大致位置;

【实验拓展】

(1)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换用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进行上述实验,则管内水柱上升的高度会(选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

(2)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把图22的装置从山脚移到山顶,则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将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这是由于.

质量(密度)温度

【设计并进行实验】

(2)增大(3)b处位置如图3所示

【实验拓展】

(1)相同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上升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十一)浮力的影响因素※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实验的方法求浮力①读数差法:

F浮= G-F(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差)。

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的步骤(称小桶重力;空中称物重;水中称读数;称小桶和水的重力)

1、内容: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

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

液体(或气体)

典型1.【2009•绵阳市】小军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

弹簧秤、塑料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如图a、b、c是其中

的三个步骤示意图,还差一个步骤图d,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则d是测量

______的。

设四个图中弹簧秤的读数分别是F1、F2、F3、F4。

由四

个图中___两个图的弹簧秤的读数可以求出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

液体的重力为___;如果关系式___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