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1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330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唐诗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唐诗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唐诗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唐诗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19.docx

《唐诗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19.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19.docx

唐诗19

王绩《野望》

一、作者简介:

■王绩(590~644)隋朝大儒王通之弟,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自谓“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之称》其二)。

有“斗酒学士”之称。

三仕三隐原因

■1、江山易帜之际,衰落贵族的矛盾、不安。

2、政局动荡受到的种种牵连:

玄感之乱、玄武门之变、其兄王凝触犯长孙无忌。

3、本身思想矛盾,家境优越。

■王绩《无心子》:

“凤凰不憎山栖,蛟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圣人不避秽而养生。

小知识“斗酒学士”

■绩好酒,自号“五斗先生”《旧唐书·王绩传》:

“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

”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应征门下省待诏,弟王静问其安否?

答:

“待诏禄俸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

”侍中奏李渊,笑而日增为一斗,故称。

撰《酒经》、《酒谱》;《醉乡记》构建世外桃源;斗为酒具,十升一斗。

二、《野望》文本细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薄暮徘徊,面对沉沦,心绪不宁。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回光反照,树色斑斓而明丽,山光轻红而温馨。

给人无限遐想,无边留恋,无尽惆怅。

三、题旨:

描绘了东皋薄暮的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无所归依的彷徨和难以言说的苦闷,透露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安适,对高洁人格的自足

四、艺术特色

■1、画面的背景与主体映衬,景物与情思一致,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野望》“在一首观赏山乡景色的诗中将他生活的典型环境和精神状态概括出来,使高度浓缩的诗境能达到为诗人传神写照的程度。

■2、风格平淡自然,生动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摆脱了六朝以来贵族化的华靡和雕饰,创造出一种非常朴素的诗歌语言”,在“从赋的时代走向诗的时代”,“标志着诗赋消长这一鲜明的历史转变。

■3、早期的五律诗。

句数、平仄、对仗。

■王志华《五言律奠基者旧说应予推翻》统计,《王无功文集》5卷本中,五言诗共118首,除去15首古风,103首有五律14首,合五绝13首,合排律5首,达32首。

另外71首基本合律,偶有失粘或矢对。

■四、用典

■采薇:

《诗经.召南.草虫》有:

“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五、王绩评价

■翁方纲《石洲诗话》:

“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莺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

■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

“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

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也。

”重在创作主体主观意兴,把握描写对象与主体心境相符的整体特征,不重客观事物外形的细致描绘。

■“在崇尚齐梁堆花丽叶的初唐诗风里,能够以质朴清新独标一格的当然应当首推王绩。

“上承陶渊明,下启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

骆宾王·在狱咏蝉

一、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约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

初唐“四杰”之一。

所作“多悲愤之词”。

诗以七言歌行最见工力,五律也有风骨凝炼的佳作。

有《骆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

一说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遭诬,含冤下狱。

这年秋天,狱中闻蝉鸣写下了这首诗。

三、文本细读:

序、诗

■首联破题,点明“在狱”“咏蝉”。

■颔联承上,一句说蝉,一句说己,流水对使上下句意一气贯通,整饬中见流畅;

■颈联固是刻划蝉,更是自我写照,蝉的形象中寄寓着诗人的境遇。

■尾联以问句作结,点出借物喻己之意。

四、题旨

■这是一首五律咏物诗。

■通过咏蝉,抒发了诗人品性高洁却无罪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五、艺术特色

■1、《在狱咏蝉》既抓住了蝉的自然特征,又同作者自身的遭遇紧密相连,作到了形神兼备,寄托遥深。

■前四句物、我分写,咏蝉与抒怀结合;后四句亦物亦我,浑然如一。

■诗中的蝉因重露而难以高飞,被秋风淹没声音的遭遇,是写实,更是诗人不被信任,遭陷入狱的自况。

五、艺术特色

1、“托物寄兴,感慨无端,若即若离的笔意,真正勾画出‘咽露哀蝉’的魂魄。

2、对仗工整而又富于变化。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工对,露与风,都是表达自然物的名词,重和多,都是形容词,飞和响都是动词,难和易都是形容词,互为反义,进和沉都是主动词。

词性相同,对杖工整。

■而“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则是流水对。

即一联之中上下两句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单句的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水顺流,所以称流水

骆宾王评价

■明代吴之器《骆丞列传》:

“宾王负逸才,五言气象雄杰,构思精沈,含初包盛,卓然鲜俪。

七言缀锦贯珠,汪洋洪肆,《帝京》、《畴昔》,特为擅长;《灵妃》、《艳情》,尤极凄靡。

虽本体间有离合,抑亦六代之遗则也。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明人张逊业《唐八家诗·骆宾王文集序》:

“秀丽精绝,不可易及”。

陈子昂《幽州台》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初唐著名诗人。

“初唐四杰”之后,更坚决地反对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倡导复古,进行诗歌内容的革新,特别是《修竹篇序》。

有《陈伯玉集》

■二、写作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随军参谋。

武轻率少谋,次年兵败,举军震恐。

陈慨然进言,请分兵万人以为前驱,不允。

他激于忠义,“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卢藏用《陈氏别传》),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

陈子昂怀着忠而见弃、报国无门的悲愤,写下了这首登临抒怀之作。

■三、内容简析

■幽州台:

又称蓟北楼,一名蓟丘,遗址在今北京市郊。

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故称。

■这是一首登临诗。

■四、题旨:

■诗人登台远眺,独立苍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具有深刻的意义。

■层次内容:

■前三句俯仰古今,目极天地,分别从时空落笔,末句突现自我形象。

两个“不见”蕴含着诗人的深愤浩叹;一个“念”字令人如见深沉思索的目光;“独”字上承“不见”而来,有力地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孤单寂寞之状。

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

悠悠天地,应与英雄业绩共存;而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

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五、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不描摹登台之纷繁景物,也不借景色而曲折地表达内心所思,而是直接了当地抒发天地悠悠而人生有限,岁月飞逝而功业难就的人生浩叹,传达出生不逢时,知己难遇的悲怆愤慨。

大处落笔,切中实质,感情充沛,情绪深沉。

■2、用辞造语深受楚辞特别是《远游》影响。

《远游》: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该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3、句式,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有度,节奏变化莫测,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采取长短参错的楚辞句法,前两句各三个停顿,音节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各四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评价

■杜甫《陈拾遗故宅》: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韩愈《荐士》: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在齐梁文学的流风余韵依旧存在的初唐,能于诗国首先竖起革命的旗帜,以复古为号召者,就是陈子昂。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陈子昂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没有把诗歌的作用仅仅归结为美刺讽喻”,“而是认为汉魏风骨就是寄托拯世济时的人生理想”,“这就第一次从精神上将建安风骨和齐梁文风区别开来,把风雅比兴和建安精神统一起来,解决了四杰理论和创作之间的矛盾。

”葛晓音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二、诗体:

《春江花月夜》:

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制。

三、文本细读

四、层次内容

■可分为三大部分。

(1)写明月照耀下的春江花林的幽美景色。

(2)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深沉思索。

■(3)写春宵月夜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

五、题旨: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诗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并由此联想到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深沉思索,对思妇游子天各一方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六、艺术特色

■1、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诗中写景,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个方面逐次展开,构成天地一体的清丽画卷,为引发宇宙之思和人生之思提供了氛围,又由江月常照引发出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题旨。

景、情、理三者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2、以月生起,以月落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完全切合诗情的起伏。

■3、大量运用暗示手法,用景物来暗示人情。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明月徘徊”暗示思妇楼台徘徊不定,望月思夫;月照妆台暗示思妇伤感,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思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月西斜暗示游子回归无奈等等。

■4、语言自然流转,华美含蓄,看似寻常而意味隽永。

旋律优美舒缓、圆润悠扬,历来倍受称颂。

张若虚评价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的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清末王闿(kai)运:

高适·燕歌行

一、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渤海人。

盛唐边塞诗派的领袖,与岑参并称“高、岑”。

曾两次出塞,其边塞诗能够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擅长七言歌行,风格雄浑,气势奔放。

有《高常侍集》

二、边塞诗

▪描绘边塞风光,反映军旅生活,表现戍边将士的思想感情的诗歌。

▪报效祖国;英雄主义;思乡念亲;军旅艰辛;苦乐不均……

三、写作背景

▪《燕歌行》:

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燕(yān):

今河北省,泛指东北边塞。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当时,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部为契丹所败,张隐匿败绩,谎报军功,诗人得悉真情,写了这首诗,寓讽刺之意。

写作背景的三个要点

▪1、原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虽因张守珪事而发,但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

▪3、和诗。

四、层次

▪1、出师:

开头八句写边烽突起,奉命出师。

“赐颜色”一句,已为后文将帅轻敌伏笔。

▪2、战败:

“山川”至“力尽”八句,写力竭兵稀,战斗失利。

“战士”二句,感情沉痛。

▪3、战败:

“铁衣”至“寒声”八句,转写征人和妻子的两地相思,幽怨缠绵,气氛悲凉。

▪4、死斗:

最后四句,对李广的怀念,点出题旨。

“君不见”提唱,表达了体恤之情。

五、题旨:

▪这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

诗中猛烈抨击了唐军统帅的轻敌无能和不恤士卒,揭露了连年征战给士卒带来的巨大痛苦,对浴血奋战的广大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就思想深度而言,这首《燕歌行》称得上是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四、艺术特色

▪1、抒情的丰富性和叙事的条理性的高度结合。

▪全诗以叙事角度看,完整而条理。

出师、战败、相持、死斗,步步写来,头头是道。

▪出师中讽刺皇帝的穷兵黩武,将军的不可一世,士卒的慷慨报国;

▪战败中揭露军中的苦乐不均,将军的不恤士卒,寻欢作乐,轻敌贪功,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中着重表现战士的乡思之情和边地的险恶环境。

▪死斗中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良将的渴求。

▪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被容纳在一次征战的过程中得到尽情抒发,使之成为边塞诗中的杰作。

▪2、诗人善于描摹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征戍士卒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

▪思绪起伏转折,笔底波澜翻滚,有概括的叙述,有具体的描写,有悲愤填膺的抒情,有感慨万端的议论,时而雄迈高亢,时而苍凉深沉。

诗的音韵、节奏也随之纡徐变化,内容、声情和谐统一。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

▪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3、多角度多侧面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出师时的骄纵与战败后的凄楚,士卒的效命死节与将帅的恃宠贪功,士卒的思乡念亲与将帅的醉生梦死,李广的英勇善战体恤士卒与唐军统帅的轻敌无能和不恤士卒等等,形成强烈的胜负对比、心理对比、阶级对比和古今对比。

▪4、押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对偶非常严整,有金戈铁马的音调之美。

▪平仄相间,抑扬有节。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共用七个韵,每韵一绝。

第二、四、七是平韵,其馀是仄韵。

每一首绝句都押三个韵。

▪5、题材的创新。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解释这个曲调的内容是“言时序迁换,而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高适所感的“征戍之事”,切题,但是重点描写军旅生活,佳人怨旷只是陪衬。

总评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五、高适诗歌评价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版

“适以功名自许,而浮言其术。

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属名手。

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

▪明胡应麟《诗藪》内编卷三:

▪齐梁陈隋五言古,唐律诗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

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

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

▪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王维之雅,李颀之俊,皆铁中之铮铮者。

▪胡适《白话文学史》

▪“高适的诗似最得力于鲍照”,“高适是个有经验,有魄力的诗人,故能运用这种解放的诗体来抬高当日的乐府歌词”。

高适乐府诗是“从乐府出来的新体诗:

五言也可,七言也可,五七杂言也可,大体都是朝着解放自由的路上走,而文字近于白话或竟全用白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其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七言歌行最为人称道。

有《岑嘉州集》。

二、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这首诗是他在轮台幕府雪中送人归京之作。

武判官:

生平不详。

判官,唐朝协助节度使等地方长官处理政务和文书的官员。

京:

指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三、文本细读

四、层次内容:

起首四句为全诗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日卒语》)。

接四句写雪中奇寒,以“散入”句为过渡,笔触由自然转入营幕中。

“瀚海”二句,似承实启。

复将镜头从营幕中拉出,推向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天地。

全诗由是从大雪景象的描写转入送人场面的刻画。

以下八句,渐次展现了别筵、筵后送别、归客远去的情景。

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五、题旨:

代表作。

它既是白雪歌,又是送别诗,咏唱白雪和抒写友谊兼而有之。

诗中描绘了西北边陲瑰奇壮丽的雪景,也表现了雪中送人的依依深情。

六、艺术特色

1、以“雪”为一篇之骨,送别之前、饯别之时、分手之际、离别之后,全都用雪景加以表现,显示了雪中送客的深厚情谊。

雪景既是送别的具体环境,又点明同在异域的特殊氛围。

所以,诗中的雪景全是以内地人、江南人的视角来描写的,虽无对比之句,实则处处同内地进行着对比,表现的是内地人对塞外风物的独特的主观感受。

2、奇思妙想,风格浪漫,富于奇异的鲜明特色。

大笔挥洒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细节描摹如“风掣红旗冻不翻”,奇妙想象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化用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主观感受如“都护铁衣冷难着”……

南朝萧子显《燕歌行》曾有“洛阳梨花落如雪”之句,岑参反其意而用之。

“忽”显其急骤迅猛,春风梨花之喻更显出诗人的惊喜和激动,将寒冷萧条的北国雪景喻为温煦可爱的江南春色,取喻尖新,联想奇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情怀。

而千树万树梨花的比喻,又同雪花的鲜润、明丽、皎洁、晶莹相一致,既逼真形象,又有强烈的主观意蕴。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起首四句“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沈德潜《说诗阵语》)

“岑参诗辞意清切,回拔孤秀,悲壮豪慨,新奇挺拔。

3、在敏锐的观察和准确的捕捉中逐次推出,形成圆形结构。

远景——中景——室内——特写。

过渡室内——室外——城外——远山

4、综合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一夜”,“千树万树”,“千丈”,“万里”

5、巧于炼字,生动传神。

巧用动词,突现情状。

“捲”、“折”、“湿”、“凝”、“冻”、“掣”。

刘勰说:

“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足见炼字艰辛。

陆游《夜读岑嘉州诗集》:

“笔力追李杜。

七、岑参诗歌评价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大部分是五言短制,冲淡清旷,富于韵味,不单纯追求秀句巧对。

二、山水诗、田园诗

着重描绘自然风光及其包涵的人文意象,抒写寄情山水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

着重描绘田园风光,描写农业生产,反映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思想情怀。

三、文本细读

八月湖水平,实写,着眼量、形,弘大而稳定。

季节特征鲜明。

涵虚混太清。

虚写,着眼主观感受,包涵宇宙,吞吐日月。

仰视,远眺。

颔联:

虚实结合。

大地之肺,水气滋润万里江山,力量撼动湖国名城。

暗喻张地动山摇的能量。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暗示。

知识分子的事业心,羞愧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暗示。

知识分子的尊严。

渔者自悠闲,渔者多捕获,自己功业未就,无所事事。

四、题旨

描绘了洞庭湖秋景的浩淼无边和力量无限,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的人生理想和渴求引荐的内心冲动。

价值——平台——社会——官员

五、艺术特色:

1、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吟成千古名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兴象贴切准确,情景交融。

景物选择不离眼前物象,又有情感抒发的刻意安排。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简介

王维(?

—761),字摩诘,原籍祁,祖父迁居蒲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今存四百余首诗,多为山水田园之作。

有《王右丞集》。

“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

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

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热烈豪放。

四十岁后,李林甫执政,政治腐败,他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先后在终南山、蓝田、辋川隐居,全身远祸。

世称“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王维又被公认为诗佛。

一、写作背景

渭川:

即渭河,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流入陕西省,至潼关入黄河。

田家:

农家。

二、诗体:

田园诗的定义

三、题旨:

这是一首五古田园诗。

它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宁静安逸、平和幸福的农村日暮图,微露出诗人淡泊官场,向往归田的高雅情趣。

四、艺术特色

1、层次井然,前四、中四由物及人,后二由人而己;

2、丰收的自然景物与祥和心态的高度一致;充满自然美和人情美。

3、意象富于农村特征,具有浓重逼真的田园生活气息。

五、名句记诵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写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后期作品。

山居:

山中的住所,指辋川别墅。

王维出身官宦,早年积极上进。

张九龄罢相后日渐消沉,先居终南别业,后迁蓝田辋川别墅“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安史之乱后更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大照禅师普寂,神秀之后的统领。

王维二十四岁,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母崔氏师事三十多年。

王维二十多岁时受教于名僧,近三十丧妻而不娶。

《旧唐书》本传: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肃宗上元二年(761),一日,忽索笔作书,与亲朋故旧诀别,安坐而逝。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凝碧池》

二、文本细读

首联:

季节、傍晚,着眼于空山的总体氛围。

颔联:

因雨月更明,辉更清,穿过松林,筛下缕缕清辉,静态夜景;因雨而泉水更大,流淌在青石之上,则水更清、声更响,动态描写。

空间位置一上一下。

颈联:

浣女归而竹声喧,渔舟下而莲叶动,都是夜的召唤,更是以动显静,极富诗情画意。

尾联:

正因为山中之秋如此优美,所以才有留恋美景,王孙自可留的意想。

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

“空”字意味深长。

第二联写景,第三联由景写到人。

动静交错,视听结合。

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指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三、题旨:

本诗逼真地描绘了秋雨过后山中的傍晚景色,格调优美恬静,清新明丽,表现了陶醉自然、拥抱自然的归隐情怀,抒发了任性自然、心止如水的佛理禅趣。

四、艺术特色

1、意象选择精准典型,准确捕捉秋天雨后傍晚山中的特有景色,快速地进行镜头切换,而切换中又含有内在逻辑,由此构成一幅浑然一体的诗化纪录。

2、诗中有画、色彩感和抒情心高度融合。

苏东坡“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宁静的青山,柔美的月光,清丽的松林,流动的山泉,嬉笑的浣女,玉立的翠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