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077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docx

《赤壁赋》教学活动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赋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和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3、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能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所写之景,并积累这段文言知识。

预习提纲: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标注课文生字。

2、学生自学《导与练》第56页“课前预习”相关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3、边读边画出使用“对文”的句子,画出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4、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

学生活动过程及方法:

一、课前五分钟:

教师抽查学生背诵《赤壁赋》。

2、导入: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

”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注音:

壬戌(rénxū)戌   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  溯流(sù)  

嫠(lí)妇   愀(qiǎo)然   荆(jīng )州

横槊(shuò) 麋(mí)鹿    匏(páo)樽

蜉蝣(fúyóu)渺(miǎo)一粟(sù)

酾酒( shī )  舳舻(zhúlú)须臾(yú) 

无尽藏( zàng)枕藉(jiè)         

2、检查《导与练》第56页“课前预习”相关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自学情况。

四、作家作品及背景:

1、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2、背景材料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

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功能,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

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用短小的篇幅叙事,中间部分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构成。

《赤壁赋》从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传统赋体的规格,同时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体的情韵,但它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了带有韵脚的散文,其中又包含着浓浓的诗意,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情致和散文的透辟。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各段大意,全文共5段:

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2、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基调,在文中找出关键词。

明确:

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先写乐,再写悲,最后写乐。

六、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研读第一自然段。

(一)、抽学生读第一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二)、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设置问题:

白露横江的“横”和水光接天的“接”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先自主思考2分钟,交流讨论3分钟,抽学生展示,教师引导点评)

明确:

白露横江和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

补充:

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对文”。

(三)、文言知识积累:

1、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酒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2、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句中指定词语的意义(只要求完成第一自然段的)。

①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②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③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④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⑤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⑥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⑦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⑧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⑨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3、古今异义: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凌万顷之茫然(古义:

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词类活用: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歌窈窕之章(歌,名作动 唱)

5、特殊句式: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

我(苏轼)同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船游玩。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

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6、成语 

遗世独立:

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七、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文言知识点,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该段所写的景物。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能力发展目标:

1、回顾上节所学知识,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翻译课文2、3段。

2、结合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能推敲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提纲:

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口头翻译课文2、3段。

学生活动过程及方法:

一、课前五分钟:

教师抽查学生上一节课所学文言知识。

二、预习检测:

抽学生复述上节所学知识及文章段落大意。

三、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一)、抽学生读2、3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二)、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三)、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

②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2、古今异义: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古义:

他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

美貌的女子)

3、词类活用: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③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

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⑦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侣鱼

⑧虾而友麋鹿 (侣、友:

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4、特殊句式: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翻译:

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啊

②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翻译:

有吹洞箫的客人

③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翻译: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④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翻译:

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翻译: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5、重点句子翻译

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

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6、成语

①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②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③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四、堂清重点文言字词及含义

五、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文言知识。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第四、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能力发展目标:

1、回顾上两节所学知识,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翻译课文4、5段。

2、结合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能推敲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提纲:

1、回顾上节所学内容。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口头翻译课文4、5段。

学生活动过程及方法:

一、课前五分钟:

教师抽查学生上一节课所学文言知识。

二、预习检测:

抽学生复述上节所学内容梗概。

三、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研读第四、五自然段。

(一)、抽学生读4、5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二)、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三)、文言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

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2、特殊句式: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句式:

 判断句             

翻译: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3、重点句子翻译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②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4、成语

杯盘狼藉:

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堂清重点文言字词及含义

五、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第四、五段文言知识。

   

 

第四课时

能力发展目标:

在诵读和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预习提纲:

1、回顾上节所学内容。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思考问题

(1)主客面对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辰美景,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

(2)思考针对客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过程及方法:

1、课前五分钟:

教师抽学生默当天记背篇目或复习前一节课知识;

2、预习检测:

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叫两个学生黑板上板演问题的答案

三、小组活动:

(一)小组活动一:

活动预设:

思考主客面对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辰美景,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

1、小组成员间分角色(主客)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一边朗读一边思考;

2、对课文内容理解困难的地方勾画批注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放于课堂;

3、结合课文针对预习情况展开讨论,小组统一答案;

方法:

小组讨论结束后,课堂交流,师指导。

点拨预设:

1、主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悲。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明确:

①无枝可依②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

(2)小组活动二:

活动预设:

思考针对客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1、小组之间二对二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2、小组交流讨论,同时让两位同学板演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对板演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引导点拨。

方法:

小组讨论结束后,课堂交流,师指导。

点拨预设:

明确:

(1)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

(说明:

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适时加以点拨。

⑵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4、课堂小结

本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方法:

学生自行梳理本节课方法,知识,请两同学黑板上梳理,梳理完成后生补充,教师指导。

点拨预设:

 

赤壁赋

苏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即景而议由情入理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

2完成《导与练》的相关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