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053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财政学复习.docx

比较财政学复习

1、名词解释

1、财政

从实践意义理解是国家的收支活动。

从经济意义理解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它指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获得收入、安排支出,实现政府职能并对资源进行配置、调节

的经济活动。

2、比较财政学

就是比较不同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门科学。

3、瓦格纳法则

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4、外部性(外溢性)

指某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好处,而后者并没有为此而付费;或者

给后者带来了坏处而没有给予后者相应的补偿。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5、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有效)

指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的境况不变差,那么有人的境况就不会变好的一种资源

配置状态。

6、公共产品

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的物品。

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特点。

7、税收

指国家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分配关系。

税收具有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8、税收价格

指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带来个人需要额外支付的数量。

9、影子价格

指在生产消耗、价格等条件固定的情况下,某种资源增加一单位所能带来的总收益的增

量。

10、税收的收入效应

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

买量和消费水平。

11、税收的替代效应

指对商品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区别对待时,会影响纳税人商品购买的选择,纳税

人往往购买免税或轻税的商品替代征税和重税的商品。

12、公债(国债)

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和国外筹借的各种借款,即政府或公共机构举借的债务,是

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建设支出需要的重要手段。

13、国家预算(政府预算)

指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

14、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

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5、乘数效应

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财政政策乘数是

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

数。

16、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公债的“挤出效应”

指因为政府的公债活动,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使得私人投资下降。

18、最优税制(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2、简答题

(1)最优税制:

税收制度的四种思想

1、功利主义课税理论

①基本理论观点

根植于古典自由主义政府观,又称“公平课税理论”。

从“受益原则”过渡到“支付能

力”原则,在个人所得税上的体现为对综合所得课税,体现横向公平,累进税率体现纵

向公平。

②优点

强调税收公平,一定程度上也关注税收效率:

早期关注税收的行政效率,福利经济学时

代开始关注税收的经济效率。

③不足

仍然认为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

2、最优课税理论

①基本理论观点

将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结合起来,将不完全信息理论和激励理论引入税收制度设计的过

程,考察在既定的政府预算约束下实现获取一定量财政收入的税收设计理论。

②优点

打破了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的传统理念,在功利主义公平课税的研究基础上加强了对税

收效率的关注,将税收公平与效率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对线性所得税、非线性所得税、

最优税率结构、纳税人信息显示和征税机制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于税收实践

均非常有意义,为税收制度设计提供了规范标准和重要的指导原则。

3、财政交换论

①基本理论观点

将政府财政支出与税制设计联系起来,强调以宪法限制政府权力,将通过公共选择的

民主决策得出的财政支出数量作为政府征税总额,在这一内生的政府预算约束下,运用

集体选择的方法设计出符合多数选民意愿的税收制度。

②特点

主旨在于运用公共选择的民主程序建设宪政政府秩序,认为全体一致同意的税收协议

将是一个好的税收。

4、机制设计论

基本理论观点

在国家既定的宪政秩序、纳税人分散化决策的条件下,设计出一个经济博弈机制,实现

信息成本很低的税收制度和激励相容的税收制度。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特征及原因

1、变化、特征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支出总量不断扩大;

(2)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各类支出差距不断缩小;

(3)行政管理费支出持续扩大且增长速度快;

(4)教育支出快速增长,占财政支出比重有所增加,但不同区域间教育经费差距大;

(5)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且资源配置不均。

2、原因

(1)经济发展阶段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家不断放松

对资源的控制,体现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就是经济建设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公共产品和公

共服务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因素

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

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

较为薄弱;二是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政府机构庞大、部门职责交叉、效率不高,造成极

大的资源浪费,使得我国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加重了财政负担,从而挤

占国家在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社会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

(3)财政分权因素

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与动力不足。

(4)我国发展不平衡因素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

(3)中西方税收原则

1、中国税收原则及特点

(1)原则

a.平等原则:

人民根据自身纳税能力来承担政府经费开支。

b.确定原则:

人民根据税收条例纳税,内容、时间、地点、手续都应明确。

c.便利原则:

征税应尽量从简。

d.节俭原则:

征税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开支,减少征管费用。

(2)特点

a、大体上停留在古典学派水平,亚当•斯密的原则;

b、大体上与财政收入原则相同;

c、兼顾需要与可能,有利于国家高速积累资金;

d、贯彻党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e、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等。

2、西方税制原则

(1)效率原则:

a.最少干预私人经济,即避免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

b.税收造成的效率损失应最小,因为几乎所有税收都有效率损失。

c.税收的征收费用最低。

(2)公平原则:

a.横向公平:

使税前具有相同福利水准的不同纳税者,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利

水准。

b.纵向公平:

税前具有不同福利水准的纳税者,应交纳不同的税收,作出同等

的效用牺牲。

c.受益原则:

纳税人应根据所享受的公共产品边际效用纳税(税收价格、实际

的效率原则)。

d.支付能力原则:

即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们应交纳相同的税金,而具有较高

纳税能力的人则应交纳较多税金的原则。

(3)稳定原则:

它主要指税制的设置,应使得政府能自动地或能主动地运用,来调节和干预宏观经济,

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原则。

(4)财政原则

a.充裕原则:

税收应能保证应有的财政收入,满足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的原则。

b.弹性原则:

即税收应有一定的伸缩性,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财政支出增减变

化需要的原则。

(5)管理原则:

a.易于稽征、易于管理。

b.纳税人易于理解。

c.具有简明性和确定性。

d.政府征税成本应处于最低点。

3、中西方税收原则差异原因

(1)计划经济影响:

我国的税收原则的表现

a、积累资金摆在第一位;

b、强调税收服务于发展经济;

c、区别对待的计划经济性.

(2)市场经济影响

a、效率原则是弥补市场失效原则、是税收必须遵循市场效率准则要求的具体化;

b、公平原则也体现了市场要求;

c、稳定原则是对于市场的作用;

d、财政原则摆在效率、公平稳定等原则的后面,是弥补市场失效这一根本要求所决定的;

e、征管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因为计划经济的税收一定是简单的低

费用的。

4、西方税收原则的演变

(1)威廉·配第:

公平税收负担(公平、简便、节省);

(2)攸士第:

征税不能妨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六大原则);

(3)亚当·斯密:

政府少干预经济,政府职能应仅限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四项原

则)

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原则

(4)萨伊:

政府支出不具生产性,最好的税收是最轻的税收(五项原则)

(5)瓦格纳:

以税收为手段,调节社会生活

财政政策原则:

收入充分、收入弹性

国民经济原则:

慎选税源、慎选税种

社会正义原则:

普遍、平等

税务行政原则:

确实、便利、节省

5、西方税收原则对我国借鉴意义

我国的税收原则仍然有着很强的计划经济性

(1)效率原则:

a、主张税收要促进经济增长,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

b、这些是从微观的、直接的角度来考虑的,如减税、免税等。

(2)公平原则:

往往混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概念,而后者才是税收公平原则

的内容。

社会公平是公共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是检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准。

社会公平包括生存公平、产权公平和发展公

平。

(3)稳定原则:

a、直接以税收调节经济结构。

b、直接以税收支持社会稳定。

(4)管理原则:

提出管征成本等内容,但税制似乎从过简变得过繁了。

(5)财政原则:

a、这是我国税收至今为止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原则:

A、典型的表现是尽管世纪之交一直在谈论税制改革,但因为可能导致数百上千亿的税

收损失,而迟迟难以推行;

B、“做大蛋糕”问题;

C、市场经济下从根本上看,财政收入不是问题,因为提供公共产品,市场和资本必须

为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支付应有的税收价格;

D、市场经济下,效率、公平、稳定优先考虑的原则,财政原则从属于这些原则。

b、计划征收,而依法征税是第二位的。

(4)东西方财政收支结构差异

1、财政收入结构差异

(1)财政收入来源的部门构成不同

我国:

工业部门在预算总收入占据最大的份额。

农业部门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来自商

业部门的收入大体居于第二位。

西方:

国民经济结构不以工业为主,而是以第三产业为主。

(2)财政来源的所有制构成不同

我国: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公有制经济。

西方:

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私营经济。

(3)财政对个人征税不同

我国:

个人所得税的规模很小,不是主体税种,没有开征社会保险税。

西方:

国家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费)。

(4)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不同

我国:

税收和企业利润上缴为两大主要来源,流转税长期占据主要收入来源地位。

西方: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2、财政支出结构差异

(1)总体上

中国:

侧重于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西方:

侧重于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2)具体差异

①中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财政支出中公共性较强的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比重较低;

③中国消耗性支出增长过快,偏离了建设公共财政模式的需要。

(5)财政支出增长

1、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1)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①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

②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相对数指标:

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

GDP(或GNP)的比重。

(2)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①财政支出增长率:

同比增长率;

②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③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2、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及原因

(1)趋势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一种历史现象和发展趋势。

(2)原因

①一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规模、人口规模;

②理论原因:

a、瓦格纳法则;

b、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c、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3、中西方财政支出增长差异

(1)差异

①我国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看法;

②西方的公共支出增长论。

(2)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②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3)借鉴意义

a、对财政支出趋势进行客观分析

b、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也应进行微观考察

c、淡化生产关系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影响

d、注意财政收入制度对财政支出的约束力

(6)基本理论比较: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经济论

1、国家分配论

(1)基本观点: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2)分析思路: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阶级→国家→财政。

(3)几点说明

a、财政与国家的关系:

财政就是国家财政;财政与国家相伴随而产生、存在、发展和消

亡(同生同死)。

b、财政构成要素:

主体:

国家。

客体:

社会产品。

形式:

价值形式等

目的:

满足国家实现自身职能的需要。

2、公共经济论

(1)主流观点:

存在于市场失效基础上的公共经济就是财政。

(2)分析思路:

市场有效运行→市场失效→公共介入→公共经济(财政)。

(3)市场失灵

①含义

指的是在确保市场发挥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市场仍然难以有效配置资源或

正确发挥作用的状态。

②市场失效的基本状态(表现)

a、公共产品;b、.外溢性;c、规模报酬递增;d、风险与不确定性;e、分配不公;

f、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3、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差异、成因、借鉴意义

(1)差异

a、本质论和现象论区别

国家分配论:

核心在于分析与探讨财政活动的本质,财政活动体现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

分配关系。

公共财政:

着重在于界定财政活动的范畴,并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运行过程,是现

象论。

b、立论基础不同

国家分配论: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国家学说为原理,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公共财政论:

以社会契约论作为国家学说基础,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上。

c、分析起点不同

国家分配论:

认为财政伴随国家而产生;

公共财政论:

认为财政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产生。

d、财政对象不同

国家分配论: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

公共财政论:

财政活动提供对象是公共产品。

e、财政目的存在差异

国家分配论:

财政活动的目的满足的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公共财政论:

财政活动的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满足公共需要。

(2)原因

a、经济体制的影响

国家分配论:

计划经济;

公共财政论:

市场经济。

b、经济理论的影响

国家分配论:

苏联和马克思理论的决定性影响;

公共财政论:

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道路。

(3)借鉴意义

a、财政的直接标志是“国家”或“政府”;

b、从市场经济的根本角度来认识财政问题;

c、政府和财政活动非市场性的现实意义;

d、对“什么是财政”的思维方式问题。

(7)中西方财政税收理论比较

1、课税依据比较

(1)我国:

国需说

基于国家分配论,从国家需要履行其职能的角度,说明国家必须征税。

(2)西方:

交换说

以市场的等价交换为基础,产生了税收“交换说”。

2、税收原则比较

(1)我国:

亚当•斯密的原则

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节俭原则

(2)西方: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财政原则、管理原则

3、最优税制选择比较

中西方最优税制的判断标准不同。

4、税制结构比较

我国:

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西方: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8)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答:

世界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所得税:

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

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以所得税为主的发达国家所得税改革的普遍做法。

1.个人所得税:

降低税率主要表现在最高边际税率的降低。

2.公司所得税:

根据OECD国家资料,除奥地利外,几乎所有OECD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平均削减10个百分点。

3.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

对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双重征收容易导致重复征税的问题,这种重复性质的征税被认为是对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税收歧视,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缓解或消除这种重复征税。

(二)一般消费税:

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值税受到OECD成员国的普遍欢迎,除美国没有实行增值税外,几乎所有OECD国家实行了增值税。

OECD各国在实行增值税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高税率,这些国家开始引入增值税时的平均税率为12.5%,到1997年平均税率达到17%。

(三)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大多数OECD国家在税制改革中都开征了“绿色税收”。

也就是环境税收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

“绿色税收”主要是对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征税,提高以上应税行为的成本,达到限制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