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058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docx

公共财政学复习要点

1.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共产品就是由政府提供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的特征:

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产品一般采用公共提供方式,这是由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市场失灵的表现

垄断、市场不完全、非价值性物品、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4.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在不同地区、不同用途和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取得最大的效益。

市场不能自发形成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政府必须介入,财政被赋予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流向,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进而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和促进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是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分配状态。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线;规范收入分配制度;通过税收,降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转移性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是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经济,以保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财政稳定经济的职能正是通过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运用财政政策调节供求关系,需求大于供给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供给大于需求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累进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税收和补贴,加快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保证对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使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

第一章公共财政支出理论

1.购买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政府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商品和服务,用以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包括进行日常政务活动和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即政府的经费拨款和政府投资。

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购买性支出的作用

购买性支出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同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作为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这类支出反映了政府消耗社会资源的数量,体现了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3.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三种

一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基本含义是对所选项目的不同方案将获得的利润与将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比值越大该方案越可行。

基本原理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面对多种可选择方案的情况下,根据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然后把收益与成本比较,所得比值从大到小排列,在此基础上选中某一方案。

此方法只能用于投资性项目的效益评估。

二费用最低选择法

它与“成本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计算项目备选方案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

并以成本最低为选择标准。

主要适用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支出项目。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最敏感的调节机制。

公共劳务不仅限于通用的服务,还包括国家机关为行使职能而展开的各种工作。

用于政府直接指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4.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v瓦格纳法则

在社会经济日益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呈现有规律地扩大趋势,为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必然增加管理机构和管理活动,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都市化和人口密集的现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管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教育、文化、卫生和福利等方面的需要随之增加。

因此,在政府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瓦格纳预言政府的公共支出将出现持增长的趋势,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v马斯格雷夫的财政支出经济发展阶段论

用经济发展阶段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共投资的比例较高,公共消费支出的比重较低;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公共投资的增长率有所下降,公共消费支出在增长;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支出呈现较高的增长率。

5.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①表现在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异同上:

二者从事活动的目的不同;二者资金运动形式不同;二者都要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的产品

②科教文卫支出兼有消费性和非生产性的特征

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是非生产部门,就其事业过程来说,是消耗物质财富、消耗财力的过程;

6.财政科学研究支出的重点

财政的科学技术支出主要是用于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是能为创造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科研活动提供先决条件的科研活动。

7.我国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

当前,我国财政的支农支出将集中用于外部效应较强的领域,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自然灾害的防御等。

政府进行农业投资,不只在于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还在于许多农业投资适合由政府来进行。

农业基础设施是混合产品,具有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不易分割的特点,农业生产者无力承担;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农户教育等极具外部效应特征。

8.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范围划分原则

一是受益原则,二是比较效率原则

9.基础产业投资的特点

(1)具有公共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

(2)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收回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

10.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社会保障型、国家福利型、个人储蓄型、国家保障型

11.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1)社会保险是政府对社会成员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提供的收入保障制度,由政府举办,强制劳动者在就业期间交纳保险费或税,在交费或税达一定期限后,一旦风险发生,即可获得保险收入。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遗属津贴、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是国家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遭受自然灾害或发生其它不幸事故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资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是政府对特殊社会成员(指盲聋哑和鳏寡孤独者)提供各种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同于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受益对象的社会福利和以一定地区或范围的社会成员为受益对象的选择性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是政府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军烈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社会保障制度。

12.政府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1)与购买性支出相比,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的资金转移

(2)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体现了财政收入分配职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3)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第三章公共财政收入理论

1.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财政收入形式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收入。

(1)税收收入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取得的财政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债务收入(或公债收入)是政府凭借信用,从国内外取得的借款收入,其特点是要还本付息。

(3)非税收入是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公债收入以外的财政性资金。

它包括:

A.行政事业性收费:

由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组成,具有强制性、补偿性,以提供某些服务为前提。

行政性收费的执收主体是行政、司法机关,主要向被服务对象收取工本费和手续费,又称规费,纳入预算管理,是政府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事业性收费的执收主体是事业单位,主要向被服务对象收取使用费,如高校收取的学费。

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B.政府性基金:

按项目名称划分有“基金、专项资金、附加、专项收费”。

政府性基金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支持某项事业的发展,按规定程序,向公民、法人征收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如电力基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邮电附加费、机场建设费、排污费等,具有强制性、专用性,不具有补偿性。

C.国有资产收益:

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取得的利润、股权转让收入。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使用或处置时取得的收益,如租金。

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对资源性国有资的所有权向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经营单位或个人以有偿占用费或使用费形式取得的收益,如土地出让金等。

D.罚没收入

有罚款、没收品收入、赃款、赃物等变价收入。

罚没收入是国家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等管理机关,依照法律或行政规章所取得的收入。

E.其他非税收入—有国库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对外贷款收入等。

每一种形式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就形成财政收入的结构。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基础性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或GNP就多,财政收入总额就大,占GDP的比重也较高。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企业盈利率和居民收入水平都较高,企业和居民对税收具有较强的经济承受能力。

(2)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为技术进步。

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第一:

技术进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GNP增长→财政收入增长。

第二:

技术进步→物耗降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的比重上升→财政收入增加。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的制约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影响政府财力的集中度,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

(三)政府的职能范围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

(四)价格水平的变动影响

财政收入是在一定价格体系下形成的货币收入,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会引起GDP的变动,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取决于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对比关系和财政收入制度的设计。

3.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指征税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无偿性指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需偿还。

固定性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及征收比例

4.税法的构成要素

①纳税人是税法中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②课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③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④减免税是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

⑤附加和加成是加重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措施。

⑥纳税环节是应税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应缴纳税款的环节,是商品课税的特殊概念。

⑦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也就是纳税人结算期满后计算税款和办理⑧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

5.税收分类

A.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有:

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行为课税、资源课税。

B.按课税标准分类有:

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或价格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

在税率不变时,税额随价格的升降而增减。

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面积、体积等自然单位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

计算简便、税负固定。

C.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有:

价内税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税。

该价格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税金不作为价格组成部分、是价格之外附加的税。

该价格为不含税价格。

D.按税负是否发生转嫁分类有:

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的税,如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税负易转嫁的税,如商品课税。

6.税收原则

(一)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

平等、确实、便利、节省四原则

(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三)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理论

(1)公平原则指国家应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使税收负担平等的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

包括:

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额。

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缴纳不同的税额。

衡量纳税人纳税能力的标准是所得或收入。

(2)效率原则税收经济效率就是税收的超额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税收的超额负担有两类:

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指政府征税对社会带来的负担仅限于征收的税额,不对纳税人有效率的生产、投资、消费等经济决策产生干扰。

倡导“税收中性”的意义是使超额负担最小。

额外收益是指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的关系:

第一,税收中性是从保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角度考虑税收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既要课税,同时又要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第二,中性税收政策与税收调控政策的实施是有条件的。

第三,税收中性原则为我们较为准确地确定税收调控的区间提供了依据。

第四,一国的税收政策,是过多地偏向于税收中性,还是偏向于税收调控,也就是说,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各自的分量应有多大,则取决于一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形势。

7.税率类型

A.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目,无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

特点:

计算简便、具有累退性、有利于效率、适用于商品课税的税率设计。

B.累进税率是同一课税对象,随数量的增大,征收比例也随之增高的税率。

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是以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

特点:

在应税所得额确定后,相当于按比例税率计征,计算简便;在各级征税对象的分界处,税收负担不合理。

超额累进税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税额,意味着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C.固定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直接规定的征税数额。

特点:

计算简便、累退性、与价格无关。

8.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的不同

一是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低,税负轻。

二是在级距临界点,全额累进税额增长不合理;而超额累进税额增长是合理的。

三是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9.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异同

起征点是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开始征税的起点;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部分。

二者的共同点:

在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或没有超过免征额时,都不征税。

二者的区别:

其一,当纳税人收入达到起征点时,就其全额征税;而当纳税人收入超过免征额时,只就超过部分征税。

其二,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等于起征点时,要按其全额征税;而当纳税人收入恰好等于免征额时,则免于征税。

10.税负转嫁的形式及影响因素

形式:

前转,是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是税负转嫁最普遍的形式。

后转,指纳税人在购买商品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

混转,指同一税额,一部分通过前转转嫁,一部分通过后转转嫁。

消转,指纳税人通过改进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保持利润不降低。

影响因素:

A.商品课税,税负易于转嫁,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税负不易转嫁。

B.商品的供求弹性影响税负转嫁。

需求弹性即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反映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一般地说,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小;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越大。

供给弹性即供给对价格的弹性,反映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

商品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转嫁的可能性也越大;商品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转嫁的可能性也越小。

把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结合起来,税负能否转嫁及转嫁的程度视供求弹性的对比情况而定。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负可能转嫁;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税负不能转嫁;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税负可转嫁一部分,由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C.课税范围的宽窄影响税负转嫁。

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课税范围较宽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

D.生产者追求利润目标影响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与企业追求的利润目标是一致的;纳税人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减少销售量所失,如果后者大于前者,纳税人可能选择部分负担税款。

E.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F.税负的轻重税负转嫁影响。

税负轻,税负易于转嫁;税负重,税负难以转嫁。

11.税收的经济效应

(1)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或负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因征税使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导致纳税人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征税影响了纳税人或负税人(购买者)的行为,使纳税人或负税人的行为发生改变,产生替代。

(2)税收的经济影响

A.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是指政府征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的价格降低了,引起个人以闲暇代替劳动。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形成超额负担,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劳动。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B.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实际可支配的收入,从而降低了当前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

在对储蓄利息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将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未来消费(即储蓄)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消费价格相对下降,降低了人们的储蓄意愿,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

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可以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C.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对投资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后,会减少纳税人的投资收益,降低投资收益率。

企业所得税对投资的替代效应是指因课税使投资收益率降低,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以消费代替投资。

D.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体现在税收的收入效应上,通过对高收入者课以高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税收支出也能影响个人收入分配。

一是直接对低收入者给予税收优惠照顾;二是对有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或减少低收入者消费支出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照顾。

12.商品课税的概念、特征及主要税种

商品课税是以商品或劳务在流通中发生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

商品课税的特点:

A.课税普遍B.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成本高低和盈利大小无关C.税收负担具有转嫁性、累退性和隐蔽性D。

征管简便

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13.增值税的类型及其特点

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

增值额是指企业或其他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劳务在购入的商品或取得的劳务的价值额基础上新增加的价值额。

增值税有三种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法定增值额=销售额-外购流动资产的价款=V+M+折旧(指外购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法定增值额大于理论增值额;“收入型”增值税,法定增值额=销售额-外购流动资产的价款-外购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V+M,法定增值额等于理论增值额;“消费型”增值税,法定增值额=企业纳税期的销售额-当期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款,法定增值额小于理论增值额。

14.所得课税的定义和特点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类。

所得课税的特点:

A.税负相对公平;B.课税有弹性,税源普遍;C.计征管理复杂。

15.资源税的功能

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调节资源级差收益、增加财政收入。

16.财产课税的定义和特点

财产课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类。

特点:

是对财富的存量课税,课税较公平;课税不普遍,只能课及不动产等部分财产,由于财富的生成需要较长时间,收入弹性小;征收管理复杂。

主要税种有:

房产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

17.国债

特征:

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国债规模通常由以下指标体现:

A.国债借债率:

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GDP的比例。

警戒线为3%。

B.国债负担率:

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的比例。

警戒线为60%。

C.国债偿债率:

当年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

警戒线为10%。

D.国债依存度:

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或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

警戒线为20%。

功能:

①弥补财政赤字。

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因为发行国债通常遵循自愿认购的原则,而且只涉及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较小,但债务规模不能过大。

②筹集建设资金。

为满足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政府通过发行建设性国债,集中企业和个人手中部分闲置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

③调节经济。

国债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表现在:

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重要手段;调节社会供求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发行方式,有五种发行方式:

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公开拍卖方式,在国债市场公开招标发行国债,是典型的市场发行国债的方式;连续经销方式;直接推销方式;综合方式。

国债本金偿还的方法有:

买销法;按次偿还法;定期抽签偿还法;比例偿还法;预算列支偿还法。

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重把握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完善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积极引导消费需求。

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政府公共投资与扩大消费、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有机结合,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

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增长。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

结合改革和完善税制,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论述财政政策和民生

民生问题有哪些:

我国目前的民生问题有失业率较高,就业问不容乐观。

社会保险不足,有的员工没有办理社会保险,人心不稳。

医疗体制不健全,需要改善农村养老保险实施不好,很多老人还是靠父母养活。

老百姓生活质量不高,饮水不安全,食品受污染.老百姓权益有的得不到保护,拆迁缺乏人性化.有的人为生活所逼行骗盗窃,构成了社会治安问题。

贫富分化过大教育问题,不够普及,还有孩子上不起学。

采取什么样的财政

财政部门应健全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具体政策包括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