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042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docx

17年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

17年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和译文)

第九课《三峡》古文比较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木,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有惊知已于千古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外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固难以辞叙

(4)悉以临惧相戒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或:

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林:

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绝:

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

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B、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C、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D、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以刀劈狼首

B、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若听茶声然

C、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间千二百里故人不独亲其亲

5、解释下面的句子。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6、甲乙两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表现手法中有何不同?

(3分)

参考答案:

1.

(1)完全没有

(2)早晨(3)确实、的确(4)登临、面临

2.B3.C4.AB

5.

(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时分,根本就看不到阳光和月亮。

(2)(这)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6.都抒发了对三峡赞美热爱之情。

甲文寓情于景,乙文既有寓情于景,又有直接抒情。

附译文:

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

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

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

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

(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第十课《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

①薜(bì)萝:

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

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

具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词。

(4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仆去月谢病

既素重幽居岂徒语哉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斯已办当求之于上流

B.葺宇其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实是欲界之仙都菊,花之隐逸者也

D.自康乐以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给下面的一句话划分节奏。

(3分)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5.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4分)

参考答案:

1.确实;辞官,告;向来,一向;只,仅仅;

2.C

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4.

(1)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2)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片美的山水之中。

(3)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5.答案示例:

处世态度:

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

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

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附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二)《记承天诗夜游》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

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

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

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4分)

相与步于中庭亦复不恶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2、下列加粗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两组是()()(4分)

A.念无与为乐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B.相与步于中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C.见虎丘本色耳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相与坐石台,相与步于中庭

3、把下面的句子按照停顿划开。

(限划两处)(2分)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院子里;厌恶,讨厌;等到,还;一起。

2.BD

3.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4

(1)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2)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5、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④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⑤,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⑥微之!

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⑦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⑧)

【注释】①东西二林:

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②墙援:

篱笆墙。

③动弥旬日:

常常满十天。

④泰:

安适。

⑤忧望:

挂念,盼望。

⑥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

⑦瞥然:

形容时间短暂。

⑧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A.猛浪若奔()         修()  竹千余竿

B.负势竞上()          流水周()  于舍下

C.在昼犹昏()           信手把笔()  

D.窥谷忘反()        去我万里()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飞泉落于檐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尽在其中                     其此之谓呼

C.因置草堂        因以为号焉     

D.封题之时                    水陆草木之花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画两处)

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分) 

    

(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2分)

 

5.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4分)

(1)文中这一个字最能概括两文所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

(2分)

(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2分)

 

参考答案:

1.A.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修(长长的)竹千余竿

B.负势竞上(向上)                流水周(环绕)于舍下

C.在昼犹昏(昏暗)                信手把笔(随意)

D.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去我万里(距离)

2.(4分)C/D(C于是D助词,的;A介词,在/介词,从;B代词,这/代词,他的;)

3.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4.(4分)

(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1分)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分)。

(2)大致像这样(1分),不能详尽记述(1分)。

5.(4分)

(1)绝(2分)

(2)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2分,甲、乙各答出一点即可,意近即可)。

附译文: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

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

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

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

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

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

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

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

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

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

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

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

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

第21课《孟子》二章比较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比较阅读

(甲)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①。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一箪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④。

注释:

①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②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④本心:

天性,天良。

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安居而天下熄()必敬必戒()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B.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这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的篇章,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一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安居而天下熄(平安平静)必敬必戒(谨慎)

2.C

3.

(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附译文:

(一)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

孟子说: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

(二)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4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女忘会稽之耻邪?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成语是:

        (4分)               

5、认真品读甲乙两文,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分)

参考答案:

1、  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

2、舜/发于/畎亩之中

3、

(1)(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附译文:

(一)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二)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最终灭了吴国。

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

边境。

②南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

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

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越明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