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5966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docx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说明

第一章规划设计的背景、概况与现状

一、项目背景

云南师范大学建校于1938年,是云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回迁,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

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3年由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进行建设。

1998年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

云南师范大学目前已有教职员工2072人,其中教授196人,副教授530人,专任教师1102人。

学校设有23个学院,覆盖文、史、哲、教、法、管、理、工、农、经济十大学科门类的4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9个新型应用型专科专业。

在校全日制学生18702人,其中研究生1726人。

学校现状分为四个校区(一二一大街本部、学府路校区、龙泉路校区和金融财政学院校区),总占地696亩,教学用地仅为571.1亩,生均用地仅为0.039亩,不足国家标准的一半。

校舍建筑面积48.68万平方米。

馆藏图书217.59万册。

办学空间狭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昆明市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整合资源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呈贡新区南部雨花片区吴家营规划建设昆明地区高校搬迁建设项目。

云南师范大学抓住机遇,将学校迫在眉睫的发展问题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将云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总计规划用地198.4ha(合2976亩),总共容纳学生36000人。

规划近期用地面积154.9ha(合2323.5亩),规划容纳学生28500人。

北侧预留发展用地43.5ha(合652.5亩),可容纳学生7500人。

近期拟建校舍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

项目实施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二、位置与现状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选址于昆明市呈贡新城东南部的雨花片区,昆明地区高校搬迁建设项目用地的北侧。

距离昆明主城15公里。

目前范围内多为农田、果园和菜地,地形为缓坡丘陵,高差较小,海拔从1936.5—1965.5米,地质状况适宜建设用地条件。

用地中北部有一处现状鱼塘,面积约为4公顷,用地东南部有一片现状居民居住点,面积约为7公顷。

用地西邻二环路,东靠龙潭山,北接环滇铁路,南对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

由于二期其他用地目前无法确定,因此本次规划考虑校园用地的完整性,规划用地以城市道路为边界,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134.7ha,其中包括一期可建设用地117.5ha,二期可建设用地17.2ha。

用地被规划中的南北向三环路穿越,分为东西两个片区。

其中东区建设用地95.6ha,西区建设用地39.1ha。

综上所述,新校区的地形极具特色,交通便利,市政设施完善,是理想的建校地址。

三、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规划方案建设依据》

●云南师范大学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系统管理手册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规划设计招标评委意见汇总

●甲方提供的任务书、1:

500地形图电子文件

第二章规划设计思想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要手段,在这个大前提下,回归自然,为新世纪的学子创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是我们的出发点。

“大学中的园林,园林中的大学”是我们规划的首要理念。

根据以上特定的规划思想,结合现代我国大学校园规划的普遍原则,为使校区使用功能合理明确,各项服务设施完善,适应人们在教学、科研、文化、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要,使校园具备科学和文化氛围以及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归属感,规划着重体现出以下几点指导思想:

复合校园

以包含生活、教学、运动等复合功能的学科群为主体,不同学科群有机结合的可步行的校园。

可持续校园

以节能、节地为主要目标,可以健康运行的绿色校园

开放校园

以提升城市环境为己任,包含多重开放空间,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校园。

人文校园

以秉承西南联合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线,继往开来,塑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

花园校园

体现呈贡新城鲜花、田园、山水的独特概念,利用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一个以田园式风光为主要特征的花园式校园。

第三章规划设计

一.规划结构

规划结合用地特征,以自然环境为中心,以轴线展开功能空间的布局为形成“两心、三轴,两群、六区,一带、双环”的整体结构框架。

校园总占地约3000亩,对于3.6万学生规模来说,用地较宽松,要达到生态校园和人文校园的目标,须要求疏密相间、张驰有度的规划结构。

规划将水体引入校园核心,形成曲水绿岛的核心空间格局,进而依托河流结合休闲绿带扩展延伸,建构纵贯校园南北的开放化、园林化的生态核心,围绕绿色中心布置教学区、行政接待区。

通过中心向外拓展连接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

整个校园空间序列轴承转接、变化丰富、开阔自然,由曲线型环路将各功能区连成一体。

两心、三轴

两个功能景观核心:

一个在东区,由校园标志性建筑——图文信息中心、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和人工湖、广场等组成,一个在西区,由公共教学楼、多媒体教学中心和喷泉、广场等组成。

三条功能景观主轴:

指一横两纵,三条功能景观轴线构成的空间景观结构骨架。

横向主轴联系西侧入口、西区教学核心区、文科学院区、理科教学核心区、生活区、东入口,直指东侧山体。

西侧纵向主轴加强南北两侧的联系,使得体育和休闲得到密切的联系。

东侧纵向主轴同时串联了理科教学区的步行空间,也使二期的可能发展得到加强。

两群、六区

东区主要为理科学科群,西区主要为文科学科群

各个学科群通过道路接口对位和空间轴线加强联系。

两个学科群具体可以分为六个功能区:

校内公共资源区、学科群公共资源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管理及对外交流区、预留发展用地。

一带、双环

资源共享带:

生态公园、网球场、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运动场,沿城市道路布置,构成一条对城市开放的资源共享带,体现现代大学开放性的特点。

双环路:

两条张弛有度的车行交通主环路构成校园车行交通骨架,加强东西片区及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二.功能分区

校园功能秉承功能复合的设计理念,以两个学科群——文科学科群、理科学科群、为功能主体,具体包括管理及对外交流区、校内公共资源区、学科群公共资源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预留发展用地。

动静分区明显,教学与运动互不干扰,着眼于校园整体结构的合理和优化,合理的利用地形将减少运动场的挖填方,增加空间的多样化。

管理及对外交流区位于东西区南侧沿三环路沿线,包括校行政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后勤管理中心、医务所等。

校内公共资源区由南侧主入口以西,沿水面布置。

包括图文信息中心、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等。

学科群公共资源区由两处学科群的教学楼和学院楼组成,分别位于校内公共资源区的东、西侧。

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东西两侧,属于各个学科群内,包括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街等。

二期学生公寓设计为单元式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冲沟的地形高差。

体育运动区位于校园东北部和西南部,靠近学生生活区,方便使用。

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等。

预留发展用地位于校园中部、南部两处,包括产业预留用地和教学预留用地。

(1)校内公共资源区

校内公共资源区在校园中部,由东到西分为三个组团。

采用院落式布局,由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和公共实验楼组成。

组团之间互相围合出中心核心活动区。

围合的广场中心设置人工湖、草坪、雕塑等,营造出温馨、休闲的校园氛围。

五层的图书馆是校园的标志性主体建筑,位于校园的核心部位。

图书馆与主校门相对,是主校门的对景建筑,同时也是教学区核心公共空间,使校园最重要的景观节点、视觉焦点。

(2)管理及对外交流区

管理及对外交流区位于校园东西两区的南侧,靠近城市规划道路,由校行政楼、学术交流中心、后勤管理中心和医务所等组成。

校行政楼是学校的决策管理指挥中心,安排校一级机构办公室和会议室。

校行政楼位于校园的主入口西侧,位置相对独立,既便于对外交流联系,也利于教师办公。

行政楼规划高5层,是校区的主入口标志性建筑。

系行政办公用房结合院系教学楼设置。

学术交流中心是靠近三环路的校园入口,利于会议人流方便疏散。

后勤管理中心和医务所在西区南侧,建筑之间通过圆形广场相互联系,同时也可以方便对外。

(3)学科群公共资源区

学科群公共资源区由两处学科群的教学楼和学院楼组成,分别位于校内公共资源区的东、西两侧。

西侧主要为文科学科群和研究生教学楼,兼有部分理科学科分布。

东侧主要为理科学科群,靠近公共实验楼,方便学生使用。

西侧学科群公共资源区分处于三环路东西两侧,靠近校园出入口,通过四栋建筑将东西校区联系起来。

沿水面布置一栋弧形学院楼,形成对水面的呼应。

东侧学科群公共资源区位于东区的东北侧,靠近图书馆和公共实验楼。

地上建筑面积66000m²。

由四栋理科学院楼和体育学院楼组成。

学院楼之间围合出尺度宜人的广场,并且通过一条45度的斜向视线通廊与中心水面进行沟通。

(4)学生生活区

主要集中公共教学区的东侧和西侧,分为两个部分。

西侧学生生活区宿舍建筑面积138000m²,其他配套19700m²,容纳研究生3000人,本科生12000人。

包含十组学生宿舍、广场、生活服务设施、户外休闲活动场地等组成。

学生宿舍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组团,东组团为四栋学生宿舍等组成,西组团为七栋学生宿舍和食堂、浴室等组成。

东侧学生生活区。

以冲沟为界,也分为东西两个组团。

包括13组学生宿舍、广场、生活服务设施、户外休闲活动场地等组成。

东组团包括八栋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等组成,宿舍建筑面积90000m²,其他配套14000m²,容纳学生10000人。

西组团为二期建设项目,为五栋学生宿舍和食堂、配套商业等组成,宿舍建筑面积54000m²,其他配套7600m²,容纳学生3500人。

(5)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靠近学生生活区,同时结合校园内地形,主要分为东西两片。

在靠近西侧生活区设置一个标准400米田径场、综合体育馆,设置6个网球场和12个篮球场、32个排球场;东侧紧邻学生生活区设有一个带6000人看台的标准田径场,一个标准400米田径场和35000m²的体育训练馆。

32个篮球场、16个排球场。

在体育场的规划中,结合地形,分台设置。

(6)预留发展区

规划预留两片校园发展用地。

靠近三环路,设置产业发展用地,面积为1.0ha,南侧靠近公共教学区,校园环路外侧,设置教学发展用地,面积为0.5ha。

今后可以满足校园在远期发展后扩大规模的需要。

第四章道路与交通组织

校园道路系统以环路和步行景观带为主要特征。

通过两个环路连接多个次环路形成车行交通骨架,加强东西两片的联系,便捷通向校园功能区。

步行系统主要安排在环路以内,步行系统在充分考虑各功能区步行交通联系的同时,优化了步行道于建筑空间序列及山水景观组织。

使校园开阔景观同周围场所空间、各学科群有机结合在一起。

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汽车和自行车的停放问题。

汽车停放采用地面植草砖车位的方式,就近分散安排与各功能区附近,并于图文信息中心、行政楼、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教学楼、实验楼附近设置集中停车。

生活区采用沿路停车和集中停车结合的方式。

自行车的停放也采用就近安排的方式,分散设置在各功能主要出入口附近,利用底层架空或半地下车库的方式进行停车。

基地周边道路均属城市主要道路。

二环路宽66米,隔离绿化带50米。

三环路宽40米,两侧绿化带各10米。

北侧和东侧规划道路规划宽60米,两侧绿化带各18米。

南侧规划道路宽50米,两侧绿化带各12米。

一、车行外环,人行步道内行的“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方式

校园道路结合地形和人车分流的考虑,自然流畅的布置了两个互相连通的环形的主干道交通系统。

环形主干道结合地形的起伏变化,有利于保证机动车交通对校内各处的可达性,同时有力的保证了校园中心区不被大量车流穿越,形成安静宜于交往的步行空间。

二、校门及出入口

用地分为东西两区,四周临接城市道路,校园在各个方向设置校门。

由于西区靠近二环路,同时校园用地东西方向过长,因此在二环路上设置校门。

考虑到近期建设校园西侧部分,以及校园的形象展示,规划将二环路校门定为主入口。

东区的南侧入口位于东区的中间,服务各个功能区方便,同时利于展示校园形象,因此也将其定为主校门,其余校门都是次入口,靠近学生公寓和教学区,主要方便人流的进出和沟通两个校区。

三、车行系统与静态交通

沿各功能分区外围设置环形车行系统,使车辆能便捷地到达建筑的临近区域,利于使用和消防,同时也能减少对校园各组团的干扰。

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

经各功能区开设了一条主环路,解决了大部分的车流,尽量减轻校园中心区的机动车交通量。

设置了环绕生活区和运动区的次级车行系统,与主干道相连通。

校园主环路采用18米宽路,两侧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避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

校园次干道采用12米宽路。

校园支路采用5—7米宽,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可通行。

校园道路分为四级:

(1)校园主干道18m,车道为9m双车道,两侧设1.5米非机动车道,外侧各设3米的人行道

(2)校园次干道12米,车道为7双车道,两侧设2.5米的人行道。

(3)校园支路5-7米

(4)步行路2~4m宽。

为保证新校区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规划中安排了多处机动车停车场、位。

各类车辆的停放就近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附近。

在校区各出入口附近集中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在校内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物(如主要教学楼群、体育馆、图书馆等)附近根据需求配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泊位。

整个校区合计地面停车位1049辆,地下停车位1100个。

自行车则分散布散布置停放于教学区、宿舍区建筑的局部架空处或临近区域。

四、步行系统与人流组织

步行是校园内主要且富有意义的出行方式,在内部建立分级的人行绿化走廊,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人行路线,改变功能单纯的交通空间为内涵丰富的交往空问,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空间,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室外活动场所,让更多的师生乐于步行去工作、学习、交流。

中心步行系统把中央公共资源区、东、西侧教学区和各生活区等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各级绿化系统,形成起承转合的诗意空间序列。

并将中心区至各主要设施间的步行距离控制在500—600米以内,符合人的行为特征。

其它各建筑及环境间均通过致密的小路加以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校园步行网络。

第五章绿地景观设计意向

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学校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在校园里学习、运动、休息。

因此,努力营造大环境、精心设计小环境,尽力创造校园建筑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人们的行为活动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努力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足够的场合和机缘,促进学生在交往中相识和学习,增进友谊增长学识。

一、景观体系

(1)景观轴线

校园景观轴线主要沿十字形功能性主步行道设置,以系列广场和步行通道组成,是校园最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

校园景观轴线结合地形的变化,依次由低向高逐步抬升,利用踏步、坡道等要素连接高差,通过喷泉、花台等景观元素串联,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

同时在逐步抬升的过程中,结合建筑群体空间的变化,形成放-收-放-收-放的有节奏的空间序列,使建筑对空间的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为避免视线的过分通达和现有建筑,轴线采用了折向+错位的办法,利用轴线的转折巧妙的形成建筑对景。

(2)景观节点

校园景观节点主要是设置于景观轴线交汇点或终点的系列广场,如宽敞舒适的校前区广场、教学区核心广场、生活区活动广场等,即景观轴线串联的放开部分。

各个广场作为轴线的起点与尽端。

广场上安排主题雕塑,广场以硬质地面为主,铺地按活动区域进行铺砌,并在材质上强烈对比;广场周边局部设树坑行列种植乔木,中间为大面积的草地和花坛,以其独特的空间氛围成为校园的标志性空间。

(3)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主要指对校园空间起到控制作用的标志性建筑和对景建筑,包括五层图书馆和西区的六层公共教学楼等。

二、自然绿化空间

校园绿化系统在保持原有基地生态特征,如水面、冲沟,形成绿化公园、滨水绿化等多层次的生态绿化系统。

各建筑群嵌入绿化环境中,并以各种形式的人工绿化空间,如街道、庭院、广场等与其紧密结合,形成水、林、地向建筑组群有机交融的绿化网络和丰富的绿化空间尺度。

自然景观是本规划景观设计的重点之一。

以冲沟为出发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山地景观,为师生的交往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所,对师生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并舒缓学习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高差,在公共教学区坡度不大,采用草坡来强化地形走向;在东侧生活区,高差较大,利用挡土墙等来处理高差,同时分台处理,不同标高入口,塑造层层叠叠的山地建筑特色。

三、人文景观环境

在整体、大尺度的、连续的生态绿化空间中,注重结合校园西南联合大学的悠久历史文化,通过有意义的环境营造,塑造校园氛围,同时和建筑风格有机协调,创造出富有底蕴的景观空间。

进行校园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通过将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校园人文景观进行有机的联系,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对联大历史上重要的事件进行抽象和提炼,提取重要的历史片断进行重组,形成校园人文脉络的主轴。

四、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1)第一层次:

校园整体的大环境(面环境)

采用中国经典园林环境意象,精心叠山理水。

水面有收有放,水岸有曲有直,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缀以雕塑、绿化、湖心岛、小桥,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形成错落蜿蜒的景致。

(2)第二层次:

建筑群体之间的步行道空间和广场空间(线、面环境)

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群体的轴线处理手法,以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3)第三层次:

建筑单体围合的庭院(点、线环境)

山、水、建筑、小品及植物景观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关系,形成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滨水校园特色。

以亭、廊等造园元素,营造成尽可能多近人尺度的灰空间。

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4)第四层次:

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点环境)

以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达到“天人合一”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五、水体景观

规划在校园中结合地形设计了两处集中水面。

一处利用现状面积4公顷的鱼塘,进行环境改造,塑造出幽静和谐的空间氛围。

一处规划于中心开敞空间,水体结合校园标志性建筑,营造出优美的滨水环境。

集中水面的设置为师生的交往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所,对师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并舒缓学习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滨水空间借用开挖水系的土方营造出坡地,结合亲水平台和休闲漫步道,形成滨水的自然园林。

滨水岸线均采用完全自由的形式坡向水面,在缓坡起伏的绿地中,乔木、灌木、草皮相互搭配形成植物群落,创造曲径通幽、优美典雅、具有文化氛围的自然环境。

第六章分期建设及远期发展

考虑到学校的预计五年内将建设完毕,规划一套具有弹性,易操作的发展方式,使校园建设成为有机连续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使其对建成部分的干扰达到最小。

从“统一开发,分期建设”的原则出发,各期建设相对集中、紧凑、可以在一定时期形成一定规模和相对完整的结构。

校园规划应该留有可持续发展的预留用地。

本规划校区总体分为三步建设完成:

①第一步:

大致于2007年10月完成西区:

公共教学楼、学院楼、学生生活区、体育场地。

东区:

部分公共教学楼、部分实验楼、行政楼、图书馆、体育运动区。

满足15000学生规模的需要。

②第二步:

大致于2008年10月完成一期用地范围内剩余部分的建设,总体满足25000学生使用。

③第三步:

大致于2010年10月完成东侧二期用地内的建设,总体满足28500学生使用。

规划远期校园发展通以预留的发展用地进行拓展,与校园形成组团式发展的模式。

第七章校园建筑意向

建筑群体呼应场地,东南地块北部的文科学院楼,设计为弧形体量呼应水面,形成良好的向心感,依照委托方的要求,学生宿舍东西向布置,沿直线城市道路设计为微微起伏的折线,形成沿街良好的动感。

建筑组群以一系列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街道、广场来组织,时而开敞时而封闭,使其与周边的景观取得富有节奏变化的联系,是建筑群与环境彼此充分融为一体。

行政办公楼和公共教学楼建筑造型根植于传统建筑的比例关系,寻求雕塑一般的外观,虚实对比强烈,造型简约纯净;外部轮廓简洁,内部空间错落有致,序列丰富,新颖中蕴藏朴实无华却又有浓厚文化特质。

建筑外墙由面砖、石材和玻璃组成,色调以白色、青灰色为主,风格上加强虚实对比、韵律特征等美学手法与艺术的联系,在具体的造型处理上,大胆引入了一些现代技术与材料。

图书馆建筑型体三横一纵相交错,形体交错的中心位置为共享大厅,形体的间隙则引入绿化庭院,在四层屋面上设置了多处屋顶花园。

建筑型体力求简单流畅,三横一纵的建筑体量网格化相交,24米宽84米长的共享大厅玻璃顶高低起伏呈波浪状南北向伸展,并在南北入口处呈坡屋面处理,空间穿插、上下套叠;建筑南立面上的主入口分层退后,大台阶直上二层,与玻璃坡屋面共同营造入口灰空间。

实墙面材料采用青色面砖,光面与毛面相间,既丰富了建筑的肌理表现,又增强了建筑的力度感。

教学楼组群相对集中,能在同一建筑群内实现多种教学活动,以及师生的日常交流。

建筑主体平面呈南北向布置,东西向布置大教室、连廊和附属用房,形成具有较强围合感的滞留空间。

校园主要建筑群具有类似的空间单元特征,形成自身的显著特征和归属感。

大部分的建筑控制在五层左右,使之充分满足教学活动的特点并有利于增强人们户外活动的频率。

第八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

指标

分类比例

生均(m2)

备注

I

在校生规模

28500人(一期25000人)

——

——

II

用地指标

154ha

——

54

用地

——

——

——

1

规划总用地

154ha

——

54

2

城市道路用地

20.22m2

——

——

3

实际校园建设用地

134.68m2

100%

47.26

集中绿化用地

312458m2

23.20%

体育运动用地

140067m2

10.40%

地面停车场用地

27071m2

2.01%

道路广场用地

228956m2

17.00%

校舍用地

688249m2

47.39%

 

教学用地

m2

——

行政办公用地

m2

——

学生生活用地

m2

——

后勤生产用地

m2

——

其他用地

——

——

——

建筑占地

183220m2

——

——

总建筑面积

796100m2

建筑密度

1

校园规划总建筑密度

13.6%

——

——

指可建设用地范围内

2

教学区建筑密度

21.35%

——

——

各区域边界内集中绿地、车行道、主广场用地、体育用地不在内

3

学生生活区建筑密度

29.30%

——

——

容积率

0.58

——

——

指可建设用地范围内

绿化率

51.20%

——

——

指可建设用地范围内

建筑层数

以五、六层为主

——

——

地面机动车停车位

1049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