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5816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docx

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

《离骚》教学设计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

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4)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学生答:

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2、简介“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3、关于《离骚》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

离骚,即遭忧。

明己之遭忧作辞也”。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即别愁,离别君王后的愁思”。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但一般认为离骚:

离通“罹”,遭遇;骚:

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2462字,分93节(全诗373句,2490字,分93节)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

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

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

“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

后代子孙孟陬(zōu):

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

辟芷(zhǐ):

香草名,即白芷汨(yù):

水急流貌搴(qiān):

攀、折

阰(pí):

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

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

害怕

捷径:

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

脚后跟荃(quán):

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

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

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赐给

辟:

通“僻”,幽僻

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何桀、纣之昌被兮 被通“披”

③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④古今异义

朕:

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

“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代序:

依次替代/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

美德,完美/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

斜出的小路/近路

党人:

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

足迹/关于军事的

⑤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4)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背课文

二、学生集体朗读

三、分析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2、皇考为作者命名。

)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

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yì)兮,朕(zhèn)皇考曰伯庸。

[注释]高阳:

高阳帝名颛(zhuān)顼(xū),是轩辕黄帝之孙。

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

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

后来迁都帝丘。

苗裔:

朱熹说“远孙也。

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jū)之末,衣之余也。

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

朕:

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

皇考:

“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

伯庸:

是屈原父亲的表字。

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

讲译:

我是远古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

我德行光大的先父,表字叫伯庸。

原文:

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古音读洪hóng)。

[注释]摄提:

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

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

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木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

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

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

贞:

正,当的意思。

孟陬:

“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

在古历法上又称正月为寅月。

惟:

发语词。

庚寅:

庚寅日。

降:

出生。

讲译:

正当寅年、寅月,又在庚寅日,我便降生。

原文:

皇览揆(kuí)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注释]皇:

皇考,先父。

揆:

估量,研究。

初度:

初生的时日或初生时的器度。

肇:

始(区别“兆”)。

锡:

通“赐”,赐给。

嘉名:

美好的名字。

讲译:

先父观察我出生的时日(器度),认为我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气度不凡,因此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原文: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注释](正则:

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

善良而又平均(原))

讲译:

给我命名叫正则,给我起字叫作灵均。

赏析小结:

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2、请学生朗读3-6节,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

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原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注释]纷:

盛貌,众多。

内美:

《楚辞选》:

内在的本质的美。

《楚辞补注》:

中,五臣曰:

内美,谓忠贞。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指先天具有忠贞的高尚品质。

《白话楚辞》:

内在的美好品质。

重:

一重两重的重,加,再也。

修能:

能,通“态”,姿态、姿容。

修能,美好的容态。

(《楚辞选》:

、《白话楚辞》:

)一说“能”指才能。

修,长。

修能,长才、优秀的才能。

(《楚辞选》: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白话楚辞》:

)《楚辞补注》:

能,本兽名,熊属,故有绝人之才者,谓之能。

讲译:

我既有内在的美好的忠贞的品质,又有外在的美好的姿容。

原文: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注释]扈:

披也。

楚地方言。

披服在身上。

《楚辞补注》:

《左传》云: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扈,止也。

江离:

《楚辞选》:

离,一作“蓠”。

香草,生于江中,所以叫做“江离”,即蘼芜。

《楚辞补注》:

说者不同。

《说文》曰:

江蓠,靡芜。

然司马相如赋云:

被以江里,糅以蘼芜。

乃二物也。

《本草》蘼芜一名江里。

江离非蘼芜也。

犹杜若一名杜蘅,杜蘅非杜若也。

蘼芜见《九歌》。

郭璞云:

江离似水荠。

张勃云:

江离出海水中,正青,似乱发。

郭恭义云:

赤叶。

未知孰是。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香草名,即川芎。

《白话楚辞》:

香草名,又称蘼芜,即芎穷。

辟:

同“僻”,偏僻。

《楚辞补注》:

辟,幽也。

芷幽而香。

(王)芷:

《楚辞选》:

即白芷,也是香草。

生于幽僻之处,所以叫做“辟芷”。

《楚辞补注》:

白芷,一名白,生下泽,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楚人谓之药。

辟芷,生长在幽僻之处的芷草。

纫:

《楚辞选》:

绳索。

这里作动词用,贯串联缀的意思。

《楚辞补注》:

《方言》曰:

续,楚谓之纫。

《说文》云:

绳也。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结,指把香草结续成索。

《白话楚辞》:

楚方言,连结。

秋兰:

香草,-名。

属菊科。

多年生草本,高三四尺,全部有香气,秋天开淡紫色小花,所以叫做“秋兰”。

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生山中,但都和兰花有别(兰花属兰科)。

《楚辞》里所说的芳草的兰,都是指兰草、泽兰和山兰,而不是指兰花。

只有《九歌·礼魂》中的“春兰”是说兰花。

佩:

《楚辞选》:

古音疲。

带也。

这里作名词用,指佩带在身上的香草。

古代男女同样佩用,以祓除不祥,防止恶浊气味的侵袭。

《楚辞补注》:

佩,饰也,所以象德。

(王)《白话楚辞》:

佩带在身上的饰物,名词。

讲译:

我身上披着江离与生在幽僻处的芷草,以秋兰作为佩在身上的饰物(此以采取各种香草喻博采众善)。

赏析:

这里关于江离与秋兰不少说法,本以为只要把握其均为香草、比喻博采众善的本意足矣,不必为这些细节过于计较。

但其中原也大有机巧。

楚人贱蕙而贵兰,便可知屈原用词之微妙,他对于香草的选择原也有其用心。

原文: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注释]汨:

当作“汩”,楚方言,水流疾貌(“汨”“汩”古多通借,但义实有别)。

这里是指时光如流水,过得飞快。

《楚辞补注》:

去貌,疾若水流也。

(王)五臣云:

岁月行疾,若将追之不及。

《方言》云:

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

不及:

赶不上。

不,一作弗。

不吾与:

不与吾。

犹言不等待我。

恐:

疑也。

这两句是诗人担心时光流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

讲译:

时光飞逝,我将赶不上它,担心年岁不待人。

原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注释]搴:

拔取。

楚地方言。

阰:

《楚辞选》:

小的山坡叫,大的山坡叫做阰,是楚国南部的方言。

《楚辞补注》:

山名。

在楚南。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清戴震《屈原赋注》:

“南楚语:

大阜曰阰。

”大土岗子。

木兰:

《楚辞选》:

香木,辛夷的一种。

花的形状似莲。

兰,莲,古字通,所以叫做“木兰”。

《楚辞补注》:

《本草》云:

木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

任昉《述异记》云:

木兰川在寻阳江,地多木兰。

《白话楚辞》:

香木名,或称黄心树,紫玉兰,皮似桂,状如楠树,高数仞,相传去皮而不死。

揽:

采、采摘。

《楚辞补注》:

一作,一作。

洲:

水中可居之地,水中的陆地。

《楚辞补注》:

一作中洲。

莽:

古音姥,此处读如米。

香草名,即紫苏。

《方言》:

“苏,芥草也。

南楚江湘之间谓之莽。

”宿莽:

指冬天不枯的芥革草。

《楚辞补注》:

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

(王)《尔雅》云:

卷施草拔心不死,即宿莽也。

《白话楚辞》:

经冬不死的一种香草,这种草拔心以后还能生长。

木兰树去皮不死,宿莽草拔心不死,皆香之不变者,所以用来修身。

这两句有双重涵义:

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隐喻自己在勤勉的进修中所养成的独立不移的坚强个性;另一方面,它不但说从朝到夕,而且也包括了从春到冬的过程,暗示时间流驶之速,即下文“日月不淹,春秋代序”之意。

《楚辞补注》:

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

讲译:

早上拔取山岗上的木兰,傍晚采集水洲中的宿莽。

赏析:

这里应更多地理解为句中的寓意,而并非他本人一定这样做了。

原文: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注释]日月:

指时光。

忽:

速也,过得很快的样子。

淹:

久留也。

《楚辞补注》:

淹,久也。

代序:

轮换,即代谢。

古人读序为谢。

轮流替换。

代,更也。

序,次也。

讲译:

时光匆匆而过不能久留,春秋四季更相代谢。

原文: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注释]惟:

思。

与下句的“恐”对举成文。

零落:

飘零,坠落。

《楚辞补注》:

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零,一作苓。

(王)

美人:

《楚辞选》:

自指。

迟暮:

指年老。

迟,晚也。

这两句承前“恐年岁之不吾与”而说。

讲译:

想到草木已凋零陨落,担心自己年老而无为。

赏析:

此应为屈原自喻,承接上文继续表达时间匆匆流逝而恐年岁之不吾与之意,这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注释]不:

“何不”的省文,为什么不。

《文选》无“不”字,误。

一说,“不”是语气词。

抚:

循也。

与《怀沙》“抚情效志兮”的“抚”字用法相同。

《楚辞补注》:

五臣云:

抚,持也。

壮:

古通庄。

壮和庄都有美盛的意思。

壮盛之年。

《楚辞补注》:

年德盛曰壮。

(王)

弃:

扬弃。

去也。

秽:

秽政。

污秽的行为。

《楚辞补注》:

行之恶也,以喻谗邪。

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

(王)

抚壮:

谓循抚楚国的民心士气以及其他优越条件,加以利用。

改:

更也。

此度:

《楚辞选》:

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一本“度”下无“也”字。

讲译:

(君主你)为何不趁着壮盛之年扬弃谗邪之人,为什么不改变现行的腐化的政治法度呢?

赏析: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引清王邦采说:

“‘抚’,凭也;年富力强,正可凭之以从善改过。

三十‘曰‘壮有室’,正室家之侯。

‘弃秽’者,去不洁之蒙,呈西子之质;与‘美人迟暮’紧相承接,轻相掩映。

……‘抚壮弃秽’,所谓‘改此度也’。

‘何不’与上句互文,上‘不’字已暗含一‘何’字而又带起下文之词。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此句仍就己身改过从善而言,或谓指楚君,疑非是。

结合下面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则此四句应为承上启下关系。

前面讲了时光匆匆、自己如何勤勉修身,与下一段相照应则引入了对君主的劝谏,“来吾道夫先路!

”更是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辅佐君主,将驱先行的愿望。

原文: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注释]乘:

《楚辞补注》:

一作,《文选》作策。

(王)

骐骥:

骏马。

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

贤臣。

“乘骐骥以驰骋”,是比喻任用贤才,来治理国家。

驰骋:

(骑马)奔跑。

来:

汤炳正认为“来”字当为“道(导)”之助动词,而置于主语“吾”之前,形成了特殊的语言结构。

以通常语言结构而言,应作“吾来道夫先路”,当以“来道”连读,而不当以“吾来”连读(《楚辞类稿》)。

道:

同“导”,引导。

夫:

读作扶,语词。

语气助词。

本篇除“仆夫悲余马怀兮”的“夫”读作本字外,馀均仿此。

先路:

前面的路。

犹言“前驱”。

导夫先路,在前面带路。

一本“路”下有“也”字。

这两句写诗人决心把一切献给楚国的富强事业的抱负和理想。

讲译:

君主你若肯委任贤才来治理国家,我愿为你的前驱,来引导你使政治走上轨道。

齐读第3节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

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

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

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

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

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

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

披,辟芷:

幽僻的白芷。

芷,香草名,白芷。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

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1第五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

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2、第6节、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赏析小结:

此为第二段。

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检查1—6节的背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1-6节

二、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

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第7节、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第8节、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

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捷径:

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第9节、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第10节、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

踵:

脚后跟,武:

足迹,荃:

香草名,喻楚怀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

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评析)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却受到众女的嫉妒谗毁,终于被抛弃。

第11节、患而不舍为灵修。

謇謇:

忠贞的样子,正:

证,灵修:

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