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5772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docx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原卷版

热点主题四 美丽中国 民生福祉

——环境保护,聚焦“三农”,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主题情境】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指出: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知识链接】

一、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1.古代中国的生态保护思想

(1)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2)给后人留下了像《》《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3)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思想。

2.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的实践

(1)先秦时期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3)隋唐开通大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3.中国近现代生态问题

(1)清末民国时期:

①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

②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2)“大跃进”和运动时期: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4.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

(1)两次革命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2)知识经济兴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发展战略。

5.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办法

(1)共同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2)解决办法:

控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对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取缔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强环保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1.中国古代的民生问题

(1)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发扬民本思想,就要注重。

(2)关注民生的措施

①战国:

商鞅变法时提出、奖励耕织、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逐渐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②西汉初期:

采取“”政策,减轻赋税、徭役,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使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③东汉:

光武帝时,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的局面。

④唐朝: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出“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的盛世局面。

⑤清朝:

雍正在全国推行“”,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中国近代的民生问题

(1)列强入侵导致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手工业者破产,民众生计出现问题;不平等条约签订,转嫁到民众身上,加剧了民众的负担。

(2)近代的通货膨胀问题:

国民政府的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3)资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

①1905年,孙中山提出“”,主张“平均地权”;②1924年又提出“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未能实施。

(4)无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

①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了红色政权;抗战时期,实行“”政策,团结了抗日力量;②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现代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完成了,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得到恢复;“一五”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世界民生问题

(1)美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①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的支持。

②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对民生问题重视不够: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严重损害了的利益。

(3)“福利国家”问题:

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后来导致各国财政负担加重,也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全球化过程中的贫富分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试题专练】

1.(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模拟·27)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这表明清代前期(  )

A.急需变革政治制度B.环境治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C.社会生态危机显露D.高产作物引进引发社会矛盾

2.(2022·湛江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3)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

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长堤,泄去湖水,“取湖下地作田”。

杭州的钱塘湖里也有千亩以上的漏税田亩。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

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D.技术改进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3.(2021·吉林长春一模·10)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表明近代中国(  )

A.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B.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

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4.(2021·安徽蚌埠一模·22)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该法被废止,但农业管理局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

随后,罗斯福敦促国会迅速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以确保能够向受灾农民提供连续不断的援助。

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

A.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B.使得总统权力有所扩大

C.是以救济和复兴为核心D.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2021·四川德阳三模·31)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为叙事对象,基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

而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播出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则将个人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这些个人的故事来展现长江的魅力。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B.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

C.个人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D.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6.(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9)“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

年份

文件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7.(2021·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5)下表反映了清代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概况。

据此可知(  )

地区

概况

江汉平原

石首县旱地以菜、麦和棉花、豆美、高粱、芝麻、粟米等轮作;松滋县旱地以 麦、豆和棉花轮作

鄂西山区

在玉米普遍推广之前,多为麦、粟两熟,推广之后则多为麦、玉米两熟

湘西山区

春秋皆种荞麦,一年两熟;其余旱地多为玉米、甘薯、大豆,菜、粮两熟

A.美洲作物种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B.农民比较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C.区域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差异大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生产格局

8.(2021·陕西三模·34)罗斯福新政中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通过农业调整法案为农民收入提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案,为长者和失业人士提供保障。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贡献是(  )

A.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B.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C.关注民生,安抚民众D.使美国杜绝了经济危机

9.(2021·浙江温州高三5月选考适应性考试·11)1928年9月,《申报》一则广告说:

“中国现在最难解决的,就是平民生计问题,所以三民主义上,民生主义列为第一。

倘是同胞们,人人都乐用国货……三民主义是中山先生的救国主义,那么做了中国人,着了中山装,又去用外国的劣货中山扣,岂非是替外国人扩充生产的力量?

”这一广告重在(  )

A.抨击外国劣质商品B.强调民生主义的重要性

C.提倡国人使用国货D.肯定国民革命践行了三民主义

10.(2021·四川眉山三模·31)表3 1978~1980年,我国非生产性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比例变化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7.4%

27%

33.7%

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当时(  )

A.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B.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

C.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D.产业结构的日益均衡

11.(2021·湖南衡阳二模·11)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指出: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据此可知,毛泽东(  )

A.要求规避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主张发展生产力先于改革生产关系

C.大力推崇古代儒家传统治国思想D.强调发展重工业应与关心民生并举

12.(2021·江苏南京三模·14)15世纪以来,主张国家扶植商业发展的重商主义思潮盛行,但这一不惜以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

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

19世纪以来,主张通过追求个人利益使整个社会受益的自由主义理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转变(  )

A.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

C.开启了机器化大生产时代D.深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风貌

13.(2021·四川成都三模·31)农村宅基地是农户住宅专用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由该农户长期使用。

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规定宅基地和新建农房需经政府规划,禁止在承包地和自留地建房。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C.政府加强农业经营的统一管理D.农村土地改革遭受阻力

14.(2021·黑龙江哈三中四模·29)张謇认为:

“至于铁矿需本(资金)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

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

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养人民之生活。

”这一认识(  )

A.从根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B.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需求

C.说明政府兼顾民生与工业发展D.反映了对外关系趋于缓和

15.(202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模·30)下图所示是反映陕甘宁边区生活面貌的木刻版画。

据此可知,这些木刻版板画(  ) 

提高抗日军民文化水平      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

A.鼓励民众提升素养积极抗战B.倡导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C.宣传军民合作共同保家卫国D.折射出政府注重生产保障民生

16.(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末·18)(10分)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材料一

1952—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952

1956

1965

1978

1984

2012

2018

收入(元)

62

78

100

132

355

8389

14617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农村贫困发生率变化情况

——依据《中国农村贫困检测报告(2019年)》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

2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

(10分)

 

17.(2021·甘肃白银市九中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城邦时期,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形成了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意识;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宗教、哲学以及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影响,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

——摘编自汪烽《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研究》

材料二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如荀子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

这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

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

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赵杏根《西汉儒家生态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儒家生态思想发展的背景并做简要评价。

(13分)

18.(2021·辽宁丹东二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在于如何防治工业发展过程中“三废”排放,促进“三废”的循环利用,但由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环保工作进展不大。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大垮步地发展。

1983年,在中国环境保护第二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1986年,农村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污染的关注。

1995年,首批对污染企业排污的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于浦东落地,制度本质是对新、改、扩项目征收排污费用,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污染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

1998年起,基于财政支付的对森林、草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

然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已经开始生态革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探索,关键是主体、资金、方式多元化,即更多依靠企业、贤达、民众的共同发力,激发潜在动力。

——摘编自王思博等《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进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并说明其意义。

(9分)

19.(2021·北京朝阳区二模·17)(13分)天下大同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

《礼记·礼运》如此描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近代“大同”思想代表

孙中山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归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独见而创获者。

什么是民生主义呢?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要先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

毛泽东

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终极是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建设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世界联盟。

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它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

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1)依据材料一,所学,指出儒家“大同”思想的提出间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分)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孙中山、毛泽东的“大同”思想。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