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97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x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三节,本章是光学部分的重点章,全章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通过探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第一节),第二单元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虚像(第二节),第三单元是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并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第四单元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第四、五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u)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在此之前有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经历,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名词多,如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特别是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本节课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本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自主实验操作,并分析数据,自主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因此本节的难点就是: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五、教学研究目标: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全体总结提高。

教师质疑----学生发问----共同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论证----总结提高----实际应用

六、教学思路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第一课时

猜想并建立假设

第二课时

图形说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选用

开始结束

(二)详细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认识透镜;

2、透镜的作用;

3、透镜的用途;

4、凸透镜的几个重要参数:

主光轴、焦点、光心和焦距。

5、焦距的测量方法;

6、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二、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凸透镜能否象平面镜一样成像?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并调节眼睛与透镜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

2.学生讨论并交流观察到现象。

三、教学过程:

1.刚才同学们针对你们观察到的各种像,你们想了解一点什么呢?

[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1)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

(2)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

(3)什么时候又成倒立放大的像?

2.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时,有什么规律,我们还需要介绍几个知识点:

(1)物距(u):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2)像距(v):

像到透镜的距离;

(3)实像:

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也可用眼睛观察到)

(4)虚像: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设计实验]

3.学生讨论、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1)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2)本实验中得到各种不同像时的物距、像距分别与焦距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督促他们及时记下各种数据,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

[分析与讨论]:

5.同学们针对记录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先分小组讨论一会儿,小组间互相交流;

(2)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班级交流;

(3)教师进行小结成像的规律。

(4)如何来检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6.换另一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验证得出的规律与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符。

7.教师总结本节的情况并投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

熟记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上节得出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内容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回答问题

二、交流与合作

教师提问:

1.同学们继续针对验证实验进行交流,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1)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2)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3)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

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像距与焦距间有什么关系?

(5)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无变化;像的亮暗有无变化等。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用动画模拟凸透镜成像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结论,并在模拟过程中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理解。

3.利用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4.利用课件让学生练习,强化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和理解

5.利用投影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下表。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物、像与透镜的位置

像距

光屏能否接收到

备注

u

正立还是倒立

放大还是缩小

实像还是虚像

v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f

像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u=f

不成像

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v|>u

不能

三、布置作业:

完成《教与学》课堂作业

十一、教学体会和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知识传授为辅。

3.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延伸,由课内辐射到课外。

缺点之处在于:

1.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交流与评估重视不够。

2.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探究情况没有进行及时地交流与评价,肯定学生的收获与体验。

3.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不能很好的给予指导。

4.学生在教师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动画模拟时,学生的关注对象不同,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准确记忆,学会应用。

今后的改进方面:

积极开展学生探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执教者:

西安市第七十六中学赵增奇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育硕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