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781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预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预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预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预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重点.docx

《预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重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重点.docx

预防重点

预防

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与内容

预防医学的特点:

①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又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者。

②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探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③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地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心身疾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④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服务。

经历: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近代机械论医学模式;

4.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不同阶段。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影响人类健康因素:

(1)环境因素:

自然、社会、心理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四大偏离行为:

吸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

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A.医疗网点布局B.费用承担时有方式C.医疗服务设施

D.服务态度和质量

公共卫生措施:

预防性卫生服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卫生服务研究

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

1.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

①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②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

③使全体人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提供服务。

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2.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

3.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4.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一)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

1.第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

病因预防,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主要任务: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重要的措施: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合理营养、体质锻炼、计划免疫、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以及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改造等。

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

临床前期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三早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

积极意义:

对传染病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

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措施:

专科治疗或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

(二)三级预防对医学科学和卫生工作的指导意义

1.三级预防为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和卫生实践提出了发展方向

2.三级预防是建立现代健康观和维护健康的需要

3.三级预防是指导人们认识健康危险因素和制订控制疾病策略的思想武器

4.三级预防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预防”与“群体预防”关系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疾病控制与预防保健措施

一、医院感染

1.概念

医院感染

含义:

(1)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发生在医院内

(2)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

(3)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

2.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①接触传播②空气传播③经饮水传播④经食物传播⑤医源性传播⑥生物媒介传播

3.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1)住院时间

(2)手术时间(3)先前感染的存在

(4)侵袭性操作(5)应用类固醇或其它免疫抑制剂

(6)手术部位(7)备皮方法 (8)其它因素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防治目的:

①在生命的全过程预防和控制与延缓慢性病发生。

②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减少早亡及失能。

③提高病人及伤残者生活质量。

2.WHO慢性病防控策略

①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病的4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②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将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来进行防治;

③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④转变传统保健系统的服务内容、方式,

⑤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⑥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政策及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三、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1.高血压“三率”

(1)知晓率:

32.7%,女性(36.2%)明显高于男性(29.5%),城市(40.2%)明显高于农村(27.7%)。

(2)治疗率:

女性高于男性,分别是27.5%和20.3%。

(3)控制率:

仅8.7%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城市为11.6%,农村为6.7%

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盐饮食、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少(钾、镁离子摄入少)的饮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过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

3.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1)限制钠盐摄入量

(2)合理营养,增加新鲜蔬菜、瓜果的摄入,补充钾、镁离子

(3)限制饮酒

(4)控制体重

(5)适度的体力活动

(6)其它:

戒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恶性肿瘤的预防

1.一级预防:

(1)控制吸烟

(2)合理膳食(3)控制感染(4)消除职业危害

2.第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第三级预防:

对癌症病人提供规范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healthemergency)

特点:

(1)突发性:

发生突然,出乎意料

(2)普遍性:

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区域比较广,影响人群无选择

(3)非常规性:

超出了一般社会危机的发展规律,并呈现出易变特性,有的甚至呈“跳跃式”发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危害

(1)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受损

(2)造成心理伤害

(3)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五大措施)

(1)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调查、认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

(3)当地政府负责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临机处置

(5)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第四章人类与环境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

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含量或浓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致使环境质量降低,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与环境的现象

(二)环境污染物

1.来源:

生产性、生活性、交通性污染及其他

2.分类:

(1)物理性污染物

(2)化学性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特点:

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迁移能力、高毒性

(3)生物性污染物

(三)环境污染物的转归

转归:

污染物在环境的空间位移和存在形态的变化

1.污染物的迁移

2.污染物的转化

3.污染物的自净作用:

物理、化学、生物净化

(四)污染物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与代谢

1.暴露途径

2.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3.转化与排泄

二、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一)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二)暴露剂量

(三)持续暴露(接触)时间

(四)个体感受性:

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因素

(五)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三、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二)环境污染对机体健康的危害

1.直接危害: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三致作用)

2.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环境污染与公害

1.公害与公害病

特点:

(1)在公害影响区域内的人群有与公害相关的共同性症状和体征

(2)病区内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病,甚至累及胎儿

(3)除急性中毒外,大多具有低剂量、长时期危害、陆续发病的特点

(4)公害病必须经过科学的鉴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

2.环境公害事件

四、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

(二)实行清洁生产

(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环境

(四)倡导绿色消费

第五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一、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

1.二氧化硫污染来源:

燃煤2.颗粒物(PM)

3.氮氧化物4.一氧化碳污染来源:

汽车废气;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

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6.光化学氧化物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外大气环境2.建筑和装饰材料3.居室内人的活动

4.室内燃料的燃烧5.家用电器及特殊的办公设备

三、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

(一)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上安全2.化学组成上对人体无害

3.感官性状良好4.水量充足,使用方便,要符合远期发展的水需要量

(二)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

1.净化:

沉淀、过滤

2.氯化消毒

(1)目的:

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2)原理:

利用含氯消毒剂在水中产生氧化能力强并以吸附在细胞膜上的次氯酸来杀灭微生物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加氯量、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浑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二)饮水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爆发流行,病例集中

(2)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的一致性

(3)清除水源污染后,疾病的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四、地质环境和土壤与健康

(一)土壤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重金属

2.农药污染

3.生物性污染

(二)地质环境与疾病

(1)生物性地方病

(2)化学性地方病(共同特点:

致病因素无生命,不存在传染问题)

2.我国常见的化学性地方病

(1)碘缺乏病

临床症状: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cretinism):

以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神经综合征

(2)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fluorosis):

由于人们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临床症状:

中枢神经、肌肉和胃肠道等症状,主要是牙齿和骨骼的损害。

氟斑牙(dentalfluorosis):

受损时间为恒齿生长期,地方性氟斑牙具明显的地方性、家族性、多发性和对称性。

氟骨症(skeletalfluorosis):

主要发生在成年

(3)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arsenicpoisoning)

分型:

饮水型病区、燃煤型、饮茶型病区

临床症状:

慢性中毒多见,主要表现为皮肤的色素异常

预防措施:

A.饮水型病区因地制宜改水降砷;燃煤型病区采取改炉、改灶及燃用低砷煤

B.定期对高砷地区居民进行体检筛查

C.对重度砷中毒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第六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金属及类金属:

如铅、汞、砷等

有机溶剂:

如苯、正己烷、三氯乙烯等

有害气体:

包括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如三硝基甲苯、苯胺等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

如氯乙烯、氯丁二烯、丙烯腈

农药:

如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高湿、强热辐射、低温等;

(2)异常气压:

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4)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5)电离辐射:

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

(1)细菌: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2)病毒:

如森林脑炎病毒等;

(3)霉菌:

如谷物、甘蔗上的曲霉菌、青酶菌等

(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1.职业紧张因素2.工效学有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二、职业性损害:

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s)

1.职业病范围

2.职业病特点

(1)病因明确且唯一

(2)接触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之间有明确的剂量-反应或剂量-效应关系;

(3)群体发病(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3.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1)职业史;

(2)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调查与评价;

(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二)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

特点:

①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唯一因素;

②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

③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或使病情缓解;

④不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范围

(三)职业性外伤(工伤)

主要原因包括:

1.生产设备本身有缺陷、防护设备缺乏或不全;

2.劳动组织不合理或生产管理不善。

二、重金属中毒

铅中毒

1.理化特性:

铅(lead,Pb)为银灰色的重金属,质柔软,比重11.3,熔点327.5℃,沸点1740℃,加热到400~500℃时即可产生大量铅蒸汽,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冷凝为铅烟。

2.中毒机理:

(1)铅对血红素合成过程的影响

(2)铅引起血管痉挛

(3)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

神经衰弱综合征、中毒性周围神经炎、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

消化功能障碍、铅线

(3)血液系统:

低色素正细胞型贫血

(4)其它:

肾脏(Fanconi综合征)、内分泌失调

4.治疗:

特殊(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二)汞中毒

1.理化特性:

汞(mercury,Hg)俗称水银,为银白色液态金属,比重13.59,熔点-38.9℃,沸点356.6℃,常温下即能蒸发,蒸汽比重6.9。

(1)熔点低,易蒸发

(2)易流动,比重大

(3)高弥散,脂溶性

2.毒理

金属汞主要以蒸汽形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在肺组织内的吸收率可达70%以上。

血液中元素汞被氧化形成汞离子,并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的各组织器官中,然后蓄积于肾脏,主要在肾皮质,以近曲小管含量最多。

元素汞具有脂溶性,故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在脑组织被氧化形成汞离子,失去脂溶性,因而不易从脑组织排出。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早期表现为类神经征,“三联征”:

易兴奋征、口腔-牙龈炎和震颤

三、有机溶剂中毒

(一)苯(benzene,C6H6)中毒

1.理化特性:

常温下为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油状液体。

沸点80.1℃,极易挥发,蒸气比重2.77,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2.毒理:

主要以苯蒸汽形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经皮肤吸收很少。

进入体内的苯,约

50%以原形由呼吸道排出,10%以原形储存于体内富含脂质和类脂质的组织器官中,40%在肝脏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症状

(2)慢性中毒:

损伤造血系统

4.治疗:

急性中毒:

静脉注射葡萄糖醛酸和维生素C,忌用肾上腺素。

慢性中毒:

无特殊解毒药,重点是恢复受损的造血功能,并给予对症治疗。

四、刺激性气体中毒

1.毒理:

共同毒作用特点:

对眼睛、呼吸道黏膜及皮肤的刺激作用,以局部损害为主,损害程度与作用部位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刺激性气体的浓度、接触时间及水溶解度。

最严重损害:

中毒性肺水肿

2.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1)刺激症状:

表现为畏光、流泪、流涕、咽痛、呛咳、胸闷及结膜与咽部的充血等。

(2)中毒性气管炎及肺炎:

出现阵发性呛咳、胸闷、胸痛及气急等

(3)中毒性肺水肿:

①刺激期②潜伏期(诱导期)③肺水肿期④恢复期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2)慢性影响:

长期低浓度慢性作用

3.治疗

1)现场处理:

脱去污染衣物,及时清洗

2)合理氧疗3)激素治疗4)保持呼吸道通畅

5)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五、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as)中毒

1.分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

毒性很低,动脉血压分压降低致机体缺氧和窒息(组织细胞外窒息)

(2)化学窒息性气体:

组织细胞缺氧(细胞内窒息)

2.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中毒

(1)理化特性:

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比重0.967,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

(2)毒理:

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在血液中CO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失去携氧能力。

此外,HbCO还影响HbO2的解离,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CO中毒患者皮肤、黏膜呈鲜红色。

轻度中毒:

轻中度意识障碍,HbCO浓度>10%;

中度中毒:

可有意识障碍,HbCO浓度>30%;

重度中毒:

严重意识障碍,HbCO浓度>50%。

2)迟发性脑病

(4)治疗

迟发性脑病者:

可给予高压氧、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或抗帕金森病药物及其他对症与支持治疗

轻度中毒者:

常压氧气吸入及对症治疗

中重度中毒者:

高压氧治疗

六、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一)概述

1.生产性粉尘:

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主要和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

2.分类

(1)无机粉尘(inorganicdust)

(2)有机粉尘(organicdust)

(3)混合性粉尘(mixeddust)

3.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1)呼吸系统疾患

(1)肺尘埃沉着病(尘肺)

(2)粉尘沉着症(3)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

(4)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5)呼吸系统肿瘤

2)局部作用

3)中毒作用

(二)

1.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

①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②粉尘的浓度和分散度

③接尘工龄④防护措施及接尘者个体因素等

2.病理改变:

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矽结节(silicoticnodule)形成

矽肺病理形态类型:

(1)结节型

(2)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

(3)进行性大块纤维化型(团块型)

(4)为矽性蛋白沉积型

(三)主要职业有害因素与损伤

1.事故性危害(accidentalhazards)

最常见的事故性危害为锐器伤害,包括针刺伤和刀割伤等,其中针刺伤最常见。

2.物理性危害(physicalhazards)

1)电离辐射

2)非电离辐射

3)噪声污染

3.化学性危害(chemicalhazards):

消毒剂、抗肿瘤药物、麻醉药、汞污染、乳胶、抗生素

4.生物性危害(biologicalhazards)

5.工作环境、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

(四)护士职业损伤的防制

1.加强培训与管理: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是减少职业损伤的主要措施

2.锐器伤的防护与处理

3.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防护

4.化学消毒剂及化疗药物的防护

5.放射线的防护

6.心理健康保健

第七章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素(nutrients):

指机体为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所必需的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

营养素需要量:

指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最低数量,低于这个量将不能保证机体健康

营养素供给量:

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提供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一般高于需要量。

(一)蛋白质

1.主要生理功能:

①构成机体组织。

机体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蛋白质参与。

②提供机体氮源。

成人体内蛋白质占体重的16%~19%。

③提供必需氨基酸,供给热能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EAA):

有9种氨基酸体内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包括亮氨酸(leusine)、异亮氨酸(isoleusine)、赖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苏氨酸(threonine)、色氨酸(tryptophane)、缬氨酸(valine)和组氨酸(histidine)

3.限制氨基酸(limitingaminoacid):

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这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1)谷类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

(2)豆类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

(3)谷、豆混合食用可补充不足

4.氮平衡

(1)氮平衡的计算氮平衡(B)=摄入氮(I)—排出氮(尿氮+粪氮+皮肤排出氮)

(2)氮的代谢(排出部分由膳食补充)

(3)正、负氮平衡:

正氮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

负氮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

5.来源: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而粮谷类蛋白为不完全蛋白。

6.摄入量:

成人10%~12%,儿童青少年12%~14%

(二)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1.分类

单糖:

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

双糖:

蔗糖(sucrose)、乳糖(lactose)、麦芽糖(maltose)

寡糖:

指由3~10个单糖组成,主要有棉子糖、水苏糖和低聚果糖等

多糖:

淀粉(starch)、糖原(glycogen)和膳食纤维(dietaryfiber)

2.主要生理功能:

①氧化供能。

1克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可产生16.7kJ(4kcal)的能量;

②机体的组成成分。

是糖蛋白和遗传物质的物质基础;

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主要调节血糖、节氮和抗生酮作用。

3.膳食纤维主要的生理功能

1)通便防癌

2)降低血清胆固醇

3)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

4)能吸附化学物质

4.摄入量:

占总能量的60%~70%

5.来源:

主要为植物性食物,如粮谷类、根茎类食物

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蔬菜、水果及粗杂粮是

(三)脂类:

脂肪(fats)和类脂(lipoids)。

1.脂肪酸按不同饱和度分类

(1)饱和脂肪酸(saturatedfattyacid,SFA)

(2)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fattyacid,MUFA)

(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PUFA)

2.脂类的生理功能:

(1)供给机体能量;

(2)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

(3)提供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

必需脂肪酸是磷脂的主要成分,是血栓烷和前列腺素的前体;

(4)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