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677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docx

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doc

1—9月吴中区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资金紧、审批紧、资源紧等严峻挑战,吴中区积极应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各项工作,强化创新政策,努力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在稳定中协调关系,在创新中增添动力。

前三季度全区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较快发展,呈现出“平稳增长、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9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亿元,增长22.2%,完成年度计划的8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亿元,增长30.3%,完成年度计划的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8亿元,增长10.2%,完成年度计划的7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2元,增长12.2%,完成年度计划的79.8%。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4家,新增注册外资9.7亿美元,到账外资4.6亿美元,分别增长10.2%和22.2%,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8.1%和95.8%(注:

将百世德太阳能项目列入统计范围);新增内资民资企业1765家,新增注册资本81.9亿元,增长33.3%,完成年度计划的136.5%。

从1—9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各项指标保持较好增幅,除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与年度计划的序时进度要求相比略有脱幅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序时进度要求,部分指标甚至超额完成进度要求。

如:

新增内资民资注册资本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到账外资也有望在10月份提前完成年度计划。

二、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加快绿色转型,产业结构继续完善

全区上下把调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突出“强二、扩三、优一”的发展思维,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前三季度,三次产业比例为2.2:

60.2:

37.6。

1.第二产业稳健发展,重点行业贡献突出。

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80.4亿元,增长19.7%;产销率为97.1%,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16.8亿元,增长20.4%;销售产值599.1亿元,增长21%。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增速差距由上年末的3.9个百分点回落到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完成总产值216.5亿元,增长21.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5.1%;外资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共完成总产值438.7亿元,增长20.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1.1%,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重点行业继续拉动工业经济发展,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五大重点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61.8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6%。

2.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质量档次提升。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9亿元,增长27.8%,占GDP比重达37.6%,提高了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商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档次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服务外包加速启动,随着吴中生命科学园、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石湖科技创业园二期和木渎科技创业园二期等服务外包载体建设顺利推进,全区服务外包企业已增至27家,完成合同额962万美元;现代物流迅速发展,吴中港、宇航物流园先后启动建设,铁洋物流实施的苏州首个公共还箱点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试用,总投资6000万元的苏越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成功投运,14家现代物流企业实现营业额3.7亿元,增长11%;旅游业保持旺势,随着洞庭山茶文化节、中国苏州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第四届太湖开捕节、第二届中国羊肉美食节等旅游招商活动成功举行,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7亿元,分别增长30%和25%。

3.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现代农业成效显著。

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全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和经营体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推动特色农业向规模集中,提出了临湖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东山优质蔬菜示范基地等八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了省级出口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国家级河蟹生态养殖示范区,组建了东山太湖大闸蟹出口交易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9月,全区特色优势种植业实现产值8.2亿元:

茶园面积2.85万亩,出产茶叶288.7吨,产值1.63亿元,其中碧螺春茶产量143.7吨、产值1.25亿元;蔬菜种植面积5.56万亩,出产无公害优质蔬菜9.6万吨,产值1.75亿元;果树种植面积6.5万亩,出产果品15.7万担,产值0.87亿元;苗木生产面积5万亩,藏书、光福两个苗木市场交易额达3.95亿元。

为了打造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围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资本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

1—9月,共引进农业“三资”项目23只,总投资5.57亿元,其中外资项目7只,总投资5555万美元;内资项目16只,总投资3.765亿元。

(二)加大有效投入,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全区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即经济增长从主要由出口和投资拉动,逐渐向依靠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具体表现在:

1.投资规模扩大,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8亿元,增长10.2%,增幅比1—8月上升1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领先增长,完成80.3亿元,增长15.4%,增速比全社会投资高5.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0.8%,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新进项目质量提升,今年全区共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28只,业态分布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注册资金7.2亿美元,占全区外资总量的74%,其中总投资7000万美元、首期注册2900万美元的菲律宾SM购物中心正在办理落户手续,总投资3.6亿美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达5000万美元的尚德—库特勒太阳能项目预计在11月开工建设。

在建项目有序推进,年初确定的102只重点项目已开工在建77只,本年度累计完成投资50.4亿元,其中百世德太阳能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药明康德与科文思合作打造的药物安评中心完成投资1.6亿元。

2.消费市场旺盛,商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6亿元,增长22.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5个百分点,超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7个百分点,与出口增速差距大幅缩小,从去年的16.1缩小至0.1个百分点。

一批商贸项目建设顺利,区内首家商业航母——总投资超10亿元的南苏州生活广场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总投资2.3亿元的东方商城基本完工,尹山湖生态商圈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环桥果品批发市场综合商务大楼即将投入运营。

3.出口结构优化,外经合作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随着吴中出口加工区启动区顺利运作,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区积极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叠加,加快引进一批进出口体量大、流转速度快的外向型出口项目,努力化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造成的不利因素,负重奋进。

1—9月,对外贸易总量保持增长,增幅走出低谷逐步回稳,实现进出口总额44.7亿美元,增长19%,其中出口总额28.5亿美元,增长23%,进出口顺差比去年同期仅增加3.2亿美元。

贸易主体不断扩大,外资企业仍是进出口贸易的主力,进出口总额38.1亿美元,增长16.1%,其中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增长13.8%,总投资3亿美元的伟创力集团今年将在出口加工区启用首期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投产后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私营企业对外贸易加速发展,实现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出口总额4.8亿美元,增长45.3%,私营企业出口增速高于全区22.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区的比重较去年底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为全区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加强就业保障,民生状况稳步改善

全区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民生工作,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1.就业总量稳步扩大。

新增就业岗位4.8万个,2900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社会公益性岗位1400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4.5万人,其中职业技术培训1300人。

2.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共有10.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3.56万失地农民实现农保置换城保,被征地老年农民最低养老待遇提高到593.8元/月,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5.8万人,人均筹资260元。

3.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966元,增加2535元,增长1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2元,增长12.2%,人均消费支出12571元,增长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635元,增长1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51亿元,增长19.9%,比年初增加58.1亿元。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区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国内宏观环境偏紧,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紧张、效益下滑等困难,快速运行的难度日益加大。

目前值得关注的是: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未达到预期。

今年以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呈低位增长,低速徘徊的态势。

1—9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8亿元,增长10.2%,虽然增速较年初大幅提升,但是与全年目标比较,仍然脱幅1.8个百分点。

从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情况看,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土地指标问题,一些项目往往因为缺地而不能及时落地,征地拆迁难度也较大。

同时,国家相继在产业准入、项目审批、融资信贷等方面加强了宏观调控举措,使项目获准开工的难度增大,前期准备时间延长,影响投资增长和项目实施。

二是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9月,全部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增长19.7%和20.4%,增幅分别比年初回落3.5和3.1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量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1—9月,全区工业用电量增长10.4%,增幅比前8月下降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2.7个百分点。

三是房地产销售锐减。

受去年底“第二套住房”调控新政等宏观政策影响,今年以来,全区房地产业风险增大,销售总体低迷。

1—9月商品房销售5094套,比去年减少9270套,下降64.5%;销售面积62.6万平方米,比去年减少105.4万平方米,下降62.7%。

四是出口增速回落明显。

受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影响,全区出口增长出现较大波动,1—9月出口增幅低于去年同期15.2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低于去年同期4.3个百分点,增幅放缓。

五是企业遭遇高成本风险。

受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性和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前期上涨的影响,今年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同时,由于新劳动法实施,用工成本增加,直接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1—9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幅低于销售成本增幅0.9个百分点,在目前工业消费品市场总体需求稳定,产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同时遭受市场竞争加剧和生产成本陡增的双重压力,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六是财税增收面临压力较大。

今年以来全区财政收入增幅呈现由高到低,逐步回落的趋势。

1—9月,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比前8月下降1.3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14.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

四、2009年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建议

实现明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建议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功能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建成区、越溪城市副中心、尹山湖生态商圈、重点镇区、环太湖旅游产业带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做大做强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推进吴中科技城、吴中科技创业园、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和各类创业园载体建设,加快形成生物医药、软件、动漫和第三方物流外包产业集群。

充分挖掘吴中特色优势,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吴中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购房政策调整,以及陆续举办各类房产展示活动,激发房地产人气,实现销售量上扬,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先进制造业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以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资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健全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推进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和扩大吴中科技园、东创科技园、太湖科技产业园等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力引进优势产业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项目对接。

二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明年,全区将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特色优势,加快推动精密机械、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制造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玩具、轻工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重点培育发展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两大战略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从研发到加工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吸纳更多的检测中心、实验室聚集吴中,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

(三)扩大有效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破解瓶颈制约。

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重点通过重大项目向上争取“点供”,解决土地指标;加大山体宕口、宅基地的整治力度,争取置换指标;加大清查依法收回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引导投资总量较小、用地面积不大的项目进驻,提高土地利用率。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项目资金问题。

积极向上争取,取得各级专项资金、项目补助和贴息贷款的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投融资多元;加大向金融单位推介项目力度,促进银企联合。

二是突出项目建设。

全力推进政府实事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照目标,倒排工期,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加快实施。

重点抓好百世德太阳能、伟创力、尚德库特勒、药明康德、太湖文化论坛、水底世界、菲律宾SM集团等重大项目建设。

同时,加紧充实项目储备,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抓紧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搞好项目策划、开发和储备,形成项目梯队,为发展积蓄后劲。

三是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把优化投资结构与对外招商选资、发展民营经济结合,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项目,引导民营企业扩大产能、提高层次、向科技型、规模型方向发展。

(四)推进城乡互动,加快新农村建设

围绕富民这个重点,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以“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实践主线,充分利用市场力量,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是探索新的土地置换管理机制。

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以镇区(街道)为单位,组建相应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公司),用社会保障和商品房权置换农民宅基地和住房,实施资产资本运作,对置换后增加的土地加大储备工作,通过包装增值,进一步拍卖出让,激发集体经济活力。

完善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以“扩面、规范、提升”为途径,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资产、农户承包土地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股份合作制改革,用股份合作社股权置换农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形成集体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利益机制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设为农公共财政体系。

区镇两级财政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逐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城乡统筹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组建区级政策性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采取担保、贴息、入股、保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和农业,着力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创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运作机制。

三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加大对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合作联社的扶持力度,促进品牌销售,推进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

四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开拓“土地承包权收益换社保”的模式,推进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投资创业、联合创业。

五是改善农村环境。

围绕“三清”、“三绿”、“三改”,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推进和完善村级污水治理、水环境、绿化、农田等建设。

围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强化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信息、教育、治安、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一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围绕扶持优质企业上市,推进要素市场建设。

按照“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的发展思路,加强筛选梳理,组织成长性好的优秀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到境内外市场上市融资。

二是围绕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计划,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加强民营经济扶持力度,搭建技改投入、人才引进和资本运作平台,促进民营企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引导大中型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联合,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是围绕产品转型升级,促进对外经济持续发展。

通过全力组织各类招商活动,主动出击“找商、请商”,着力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行业关联度强的外资项目,重点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科技创新、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产品检测、质量认证等高新技术领域,促进外资研发机构、高科技生产环节融入本地产业链。

尽快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加快培育内资企业出口主体,鼓励自主创新研发和多种产品经营,加速拓展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提升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全区外贸持续发展。

(综合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