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648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docx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

  篇一:

《文艺复兴艺术的感受》

  文艺复兴艺术的感受

  14级戏剧与影视学张成成20XX20XX37

  “文艺复兴”的字面原意是恢复古典古代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拉丁和希腊语言。

14世纪后半叶和15世纪的意大利古典学者认为,黑暗的中世纪把自己与梦寐以求的古典时代分割了千年之久,在那昏暗、愚昧的时代,文学和艺术坠入了昏睡的深渊。

当时的桂冠诗人彼特拉克宣称,只有到了他的时代,黑暗才被冲破,未来的人们才可找到回归清彻的古代辉煌之路。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种不同于中世纪表现性艺术的新艺术风尚应用而生。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努力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感。

这些充满人文主义思想和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作品,为近现代西方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体现了对人性的新的认识,由此开启了人类的现代世界,那么艺术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则起了先锋作用。

在西方艺术精品欣赏课堂中,我们不仅在进行一场“视觉盛宴”,在咀嚼消化的同时,更是对现代艺术文明的一次“文化寻根”。

  文艺复兴的心脏——佛罗伦萨。

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一、物质基础: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

  二、文化基础:

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

  三、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人才优势:

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五、地理位置:

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六、导火索:

黑死病在欧洲流行。

  七、直接原因:

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

文艺复兴是现代世界的先声,而世界的现代性以两个特征为标志:

一是观念的现代化,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家在透视学、人体解剖学和其他方面的探究成果为现代科学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同样,他们的创造也为现代思想的产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代性的核心观念是自由、进步、个性和创造性,文艺复兴的故事说明,这些思想即使不是直接发源于艺术,也是通过艺术而被赋予了生动的形式。

  文艺复兴艺术家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还是现代世界观的建造者。

他们勇于求新、大胆实验的现代精神,永远令我们憧憬,但他们的努力也告诉我们,文明的生活不能单靠现代性,我们必须带着批评的态度,富有想象力地吸取往昔之精华。

中世纪没有做到这一点。

文艺复兴人把古典世界观吸收到了他们的现代生活之中:

他们从中汲取的不仅是古典学问和丰富的神话主题,而且还有蕴涵深刻哲理和心理洞察力的泛神论。

他们创造了他们自己的世界,就如我们现在也在重构他们的传统。

不断地重新解释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必要途径。

正因为如此,文艺复兴艺术对整个世界的持续影响永远不会消退。

它就像艺术家笔下的不朽肖像,不仅反射着他们的时代,而且永远凝视着我们。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一种新的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价值、自由意志、世俗生活和世俗教育主要特点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

  在以宗教神话为主的题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

  艺术根源:

一是古典艺术,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二是运用科学的透视技法,再现具有三度空间的实体的形状,并善用解剖学表现真实的人体结构。

  文艺复兴运动对于近代欧洲的兴起的积极作用: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

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文艺复兴运动对于近代欧洲的兴起的消极作用:

  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总结

  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篇二:

听课心得

  浅谈初中历史复习课心得

  历史学科内容繁多,知识网络也很庞大,事件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千头万绪,对历史史实和知识的认知又可谓角度多、层次多,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要把很多历史史实、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又做到留有余香,发人深省,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要把诸多的历史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进行历史课堂的复习、整合、再认、提升,更转换为学生记忆中的准确符号、信息,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那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并且费时,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程。

自任教以来,往往觉得复习课难上,而且有时还不知该怎样上,又不知上了过后是否有效果,每每探索和思考,在复习课的实践中也有了一些零碎的概念和认识,也不知对否,现把它们简单的罗列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希多提一些宝贵的意见。

  个人觉得,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复习内容的纷繁复杂,即内容多,点、线、面大,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往往对背诵量大而学起来自己又理不清楚条理的东西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这样老师就得在心理和方法上首先对学生进行疏导,即把他们认为很复杂的东西,在心理和认知上变简单一些,告诉学生其实学习历史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两个工作,哪两个工作呢?

记忆力+方法和能力,即把重要的事件相关知识点记住,然后运用历史的方法去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对历史的分析和学习中,培养以古论今、以史明鉴、找出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今天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

而记忆就是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典型的事实记住,能力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复习课,对史实进行归纳提升,认本质,找规律,及相应命题的解决来进行。

  首先,怎样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一,恐怕还要告知学生,复习前应先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知识框架去串连。

历史知识要记忆的点很多,如果学生只是逐字逐句的去单独背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话,那只能是脱离理解知识本身和囫囵吞枣式的死记硬背,过不了多久肯定是要遗忘的,而且碰到灵活的知识应用也是无法全然应对的,所以有的学生觉得框架式的复习提纲看起来很复杂,好像没有1、2、3、……这种直接弄成要点式的、填空式的提纲简洁、明了,殊不知太要点化的提纲其实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它完全脱离了一根主干,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长久记忆,所以还是框架式的复习提纲能像蜘蛛网一样,把散的知识点牢牢框在其间,前因后果、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看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利于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的久一点,也才能经常拿出来用,经常用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娴熟。

第二,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教会学生自己试着去进行,一方面看了书,熟悉了教材,其实也培养了能力。

如:

可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教材每课大致讲的内容或每课标题,然后对这些内容归类,大致讲了几个板块,分好板块后,说出具体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再以时间为序列出这些重大的先后顺序,再延伸出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对今天的启示等(:

文艺复兴听课心得体会总结)等问题,让学生层层展开,体现出事件发生的时序性和知识点的条理性,实际也就是帮助学生清醒一下头脑和思维,利于记忆。

第三,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联想法、联系法、口诀法、谐音法等等……第四,老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检测,加深学生记忆的映像,如小组抽背、挑战背诵、课堂默写等方式。

  其次,怎样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归类,而知识归类复习的时候,最好分层次进行,不宜一开始跨度就过大,那样学生也反应不过来.最好先复习小专题,再复习大专题,比如:

复习近代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及成就,就先复习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再复习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再引导学生归纳代表资产阶级的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得出一个总体认知,培养学生由点—线—面的和微观到

  宏观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延伸,即把今天和历史类似事件拿出来,由老师分析历史的,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今天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对比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复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后,老师可针对同样的一个答案,变化出很多种其他的问法或问题呈现方式,让学生回答,主要回答答题的思路,看学生对知识点是否理解透彻和到位了。

第四,讲评典型的例题或错的多的作业,主要讲评方法,讲的时候可展示老师的思维过程即步骤,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审题,一步步答题,必要的时候老师可展示出答案的组织语言,让学生揣测答题的要点,最好能够讲评一个典型的题型后,同时准备一个相似题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加深映象。

  由于书写时间仓促,这只是一些简单心得体会,不够详尽和完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丰富自己的认识。

  怎样上好九年级初中历史复习课的几点反思

  历史复习课怎么上?

首先,增加历史复习课的趣味性和系统性。

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

”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增加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其次,与时事热点相联系。

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新疆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张骞出使西域、左宗棠收复新疆及“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科技革命、上海的历史变迁与上海世博会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中外结合,比较复习。

学生对近代史中繁杂改革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和内容,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改革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

比如,我在复习《戊戌变法》的时候,我把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放在一起比较着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改革需要从原因、国际环境、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掌握。

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

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

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

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

(1)是什么;

(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

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拿破仑,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

(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要客观公正。

  最后,复习课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如课堂时间紧任务重,应该在复习过程中深化要点,多让学生巩固,教师减少讲评时间。

但遗憾的是我们讲的还是多了些。

以后一定要高度注意,精讲少讲,精讲多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三:

马克思主义听课感受

  马克思主义听课感受

  马克思主义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感受。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存在文化体系上的差异。

但是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愈发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包括不同地域的人民所创造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脉络的走向虽不同,但就本质而言,它们是一致的即人的文明,人的哲学。

它们既存在斗争性,又存在统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相互转化。

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

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借鉴了古老中国的儒道思想,历史恰若一场轮回,如今的中国结合自身实际学习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东西方哲学都有着天然的指导力,从中略感知一二,已觉为大幸。

  因道而行,方得始终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道是什么?

道有何用?

我对中国古老哲学并没有太多研究,但就我肤浅的认知中,“道”并非是伸手可抓,睁眼可见的实物,而是一种思想法则。

后世常以“消极无为”来评价道家思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道家的无为非完全的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看似消极实则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正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学习的“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名叫安金磊的农民的事迹。

安金磊曾经是河北衡水市枣强县某国营农场的农业技术员。

在工作期间因为看到常规农作方法对土地造成很大的伤害,便开始自己研究学习可持续的农业道路。

安金磊认为,土地本是一个天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和微生物等等。

这个系统越丰富就越稳定。

草是庄稼的好邻居,它既能使农田丰收却减少劳动之苦,而且还能解除植物的多种疾病。

用农药是图一时之快,虽然把害虫除掉了,但同时也把一些对庄稼有益的虫子杀死了。

说实话,刚开始看视频的时候,我只觉得这个人很怪,甚至觉得他是不是精神不太正常。

但是,随着对他一些做法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不正常的不是他,而是我们这些自认为高端的智慧的外人。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与自然相处的真理,然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还有多少人遵循?

还有多少人保留着那份对土地的挚爱之感?

活佛济公有言: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这句话用在安金磊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吧。

纵然我们不能说他的价值观以及他的行为是绝对正确,但至少我们需要认识到他身上所保留的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之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给与了我们生生世世得以繁衍存活的环境,如若连一点敬畏之心和保护之意都没有,我们又怎能奢求它给予我们更多?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甚至妄想成为大自然的主宰者。

物极必反,不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激进式的主观能动性带给我们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我不禁想起了如今的环境问题,就拿我们随处可见的雾霾为例吧。

我想生活在郑州的人们都会深有感受。

一年365天,空气质量为量的天数只有502

  多天,其余的时间不是中度污染就是重度污染,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

就在前几天大早上一出门,大家就惊呆了,白茫茫的一片,可见度不足十米。

大家纷纷发朋友圈吐槽这严重的雾霾,纷纷称自己如同置身仙境。

可悲可叹更可恨啊!

如果我们都能有向安金磊那样尊重自然,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的意识,又怎么会遭此灾难?

唯有因道而行,方得始终啊!

要想走得更远更长,我们就不得不转变之前的发展方式,改变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

  尽力无悔,万事随缘

  我对老师之前讲的“浙大病”这个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一方面是这个问题与我们学生相关性特别强,另外一方面是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烦恼。

所谓的“浙大病”,是前不久由一位浙大“幸福课”的老师提出来的概念,相比起那句调侃意味十足的“考败来浙”,这个概念显得不那么轻松,它是一种“名校学生症”,也同时弥漫在整个青年大学生群体中:

他们优秀,努力,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但却无时不刻不处于一种挫败感中。

他们通常非常的优秀,但他们却觉得周围充满了比他们优秀的人,而且这些优秀的人离他并不遥远。

这是一种金字塔尖端的焦虑,是那种欲登顶而不得的怅惘。

而这种焦虑正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无论是处于社会的底端、中层的布尔乔亚和上层的精英,都处于“欲得而不可得”、“已得仍欲得”或者“已得而恐失去”的忧虑中。

虽然我不是浙大人,但我却有着“浙大病”,我相信和我一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从小到大,我就一直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拼命努力。

我的父母并没有给予我太多压力,但我就像是生来带有着压迫感似的生活,又或者有一些我并未意识到的压力在压迫着我。

我要求自己不管什么都要做的很优秀,当别人做的比我好的时候,我会有强烈的不甘。

然后把他们当成我的敌人,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战胜他们。

我害怕失去,害怕悠闲,更害怕平庸。

上了大学后,这种感觉有增无减,因为我见到了更多优秀的人,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而日渐自卑起来,曾一度的忧虑焦躁,无法安心学习。

我想和我有类似情况的同学不在少数吧,过于追求,盲目比较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学习。

  老师讲这个案例后问了我们学习不好有什么好处以及学习好有什么坏处,我才忽然间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太偏执了,太强求了。

我总以为学习好才是好的,优秀才是对的前进方向。

但是却忽视了万物各有利弊,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过度了,我们就会反受其害。

况且,什么才是“优秀”,什么是“完美”。

这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真正的答案在人心。

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世俗意义上的认知只是千万种认知里的一种,而不是唯一。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不存在绝对的事物。

更别说虚无缥缈的个人成绩或是名利地位了。

我们总会扮演上、中、下三种角色,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就无法正确面对这种落差。

道家主张,我们应该有水一般的心态。

流动的水看似没有自己的形状,但它却可以倒进杯子里成为杯子的形状,流进大海里成为大海的形状,它可以适应一切。

3

  不强求,随缘了。

何必对自己要求太多,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失,不为得失所困,我们反而能够远离更多烦恼。

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的一切。

不把逆境看成绝对的逆境,也不把顺境看作是绝对的顺境。

  习劳知恩,兼善天下

  曹德旺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

20XX年5月,曹德旺登顶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被称为是“中国首善”。

在诺大的中国,“善人”并不少见,很多人出手阔绰,捐钱助力。

可曹德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善人心态”,“慈善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应该经营的事业,我希望我的捐款,能真正帮到灾区群众,哪怕只是一点。

”在捐赠仪式上,曹德旺发表了真挚朴实的讲话。

他说:

“我是改革开放第一代的受益者,我挣了钱也要回报社会。

”在他看来,慈善不是被迫的,而是出自于本心的;慈善不在于钱数多少或者力量大小,而在于你的行善的出发点是什么。

当今的中国不缺乏慈善家,但缺乏真正的慈善家,大多数的慈善家只是为了企业利益或者公司形象,被迫或者有目的地去做慈善。

这其实是一种伪慈善啊!

马克思主义老师课下在做一个“爱心粥”的公益项目,免费送粥给需要的人。

老师说这与其说是一种物质公益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公益,一群人每天起大早做粥施粥,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就如今的社会状态而言,大部分人是不缺一碗粥喝的,想要做公益做慈善也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省心省力的方式。

但爱心粥项目走的是心灵公益路线,更多的是一种慈善启蒙,让社会公众看到,慈善也有很多形式。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此说道。

人活一辈子,可以独立于人群,但无法脱离人群。

或多或少,总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拥有一颗善心,一颗感恩的心。

尽己之力,兼善天下。

就像那水一样,润物无声却默默含情。

我会看到路边的流浪汉后给他买些吃的,我会扶起摔倒的老人,我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

?

尽管这些都是小事,但我不觉得我比那些一出手就捐几千万的企业家差到哪去?

因为从本质上说,我们都是在知恩行善!

  所谓人活一场,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

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

世间万物,自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我们只需要认识到这简单的一点,便可以从万千烦恼中解脱,既活在红尘里,却也活在红尘外。

潇潇洒洒地走过,以仁心、道义、哲理度生。

  除此之外,我的感受还有很多,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对爱的理解、如何建立好人缘等等。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更多的是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指导意义,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妙之处。

我会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不求成为“智者”,但也不为“愚人”。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