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367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docx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2页word文档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的基础上。

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之一。

通过课程设计,可使学生结合地下工程的具体实例,全面应用所学的地下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编写地下工程具体实例的技术设计,从而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工作的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要求学生每人独立完成某地下工程具体实例的技术设计书一份,从中了解地下工程测量项目设计的全过程,掌握编制技术设计的思路、基本原则和优化设计的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地下工程测量学》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种测量技术规程与图式,对各种测量方案与测量方法的选取择,既要大胆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又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其合理性、可能性与必要性,务必使自己的设计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施工时是可行的。

误差预计可利用现有程序用计算机进行,并进行方案比较。

设计说明书的任务是对全部测量方案、测量方法及精度分析作简要而系统的说明,并附有必要的图表。

说明书应尽量避免冗长的文字上的讨论与解释,一般以直接叙述为主。

若在理论论上与实践上有创见,可作必要的讨论与解释。

说明书的编写与图表的绘制,应由学生本人独立地完成。

设计完成后,学生应将说明书和绘制的相关设计图装订成册,交指导教师评审。

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设计书做到:

1、设计方案在精度上是保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算的。

2、全部设计内容要求概念清楚,层次分明,论据充分,重点突出。

3、语句简洁流畅,文字正确工整。

4、插图和图案安排合理,绘制准确、清晰、美观。

5、编写须遵守以下格式:

(1)章、节标题一律居中(如一行写不下,回行时也要居中)。

标题后不加标点符号。

(2)靠边的小标题和每一端开始一律空两格,每个一字,标点符号一律占一格,但外文和数字要靠拢,回行一律顶格写。

(3)各种计量单位一律用正式公布的中文名称。

(4)正文中如有名词,,短语或正文需要说明时,可在正文中要加注之外的右上角加阿拉伯数码①;同时在本页末留出适当的行数,划一段横线与正文隔开。

空两格写出相应的号码,后边写注文。

论文中包括原书名称、编写者、出版社、出版年月及原书页码等。

(5)句号(。

)、逗号(,)、分号(;)、冒号(:

)、省略号(……)、以及括号等要写清楚,书名一律用《》表示。

(6)数学公式一律写于居中;式中代号说明这样书写:

“式中”两字须顶格,后面不加冒号,空一格写代号说明。

(7)设计书中的表格和插图要与正文相呼应,并按章统一编号。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任务是以**煤矿设计图纸以及有关材料为基础,编写**煤矿测量工作设计书。

根据高级控制低级、由地面到井下的原则,此次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是:

(1)建立**煤矿地面近井控制网;

(2)设计平面联系测量及高程联系测量方案,为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平面联系测量方案要求进行两井定向和陀螺定向方案的设计。

并进行误差预计验证方案的可行性;(3)设计地下控制测量方案。

即地下15″导线的布设方案以及地下一级水准线路的布设方案。

并进行误差预计验证方案的可行性;(4)确定最后的测量方案。

四、课程设计技术设计书编写提纲及其说明

1.工程概况

此部分可参照附录中给出的内容编写。

2.设计依据的规范、坐标系统的选择以及起始数据的分析

(1)设计依据的规范

设计的技术依据为:

1)原国家煤炭部颁布的《煤矿测量规范》1976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以下简称《GPS规程》);

4)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2)投影面和投影带的选择

应从满足矿山工程测量的需要入手,选择最合理的坐标系统、投影面和投影带,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是:

a、应与周围各煤矿或单位采用同一坐标系统;

b、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取得一致或可靠联系;

c、投影变形应尽可能最小。

目前我国工测部门的控制网,较常用的坐标系统有下列几种

高斯正形投影3°带坐标系统;独立坐标系统(任意带坐标系统,计算表面为平均高程面,中央子午线选在测区中央;计算表面选择抵偿高程面,中央子午线与3°分带中央子午线一致;计算表面仍为参考椭球面,中央子午线选在抵偿投影变形的任意位置)。

(3)起始数据的选择

投影面和投影带确定之后,应收集并分析测区内的高级控制点情况,确定可以利用的起始数据。

该煤矿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在地面井口附近布设有两个D级GPS控制点可资利用。

3.生产限差选择

应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确定生产限差的数值。

[指导]确定矿井生产限差的方法有:

1)按一般采矿工程对测量工作的要求来确定。

一般采矿工程对测量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利用矿图来解决采矿技术问题,为满足基本矿图的精度要求,一般采用3.0m作为生产限差,即基本矿图上最弱点相对于矿井近井点或井下导线起始点而方的点位极限误码率差值为3.0m。

此限差值中包括有测量、绘图和用图的误差,若去掉后两项,测量允许误差(对1:

2000矿图而)为2.75m左右。

2)按测图与绘、用图精度相匹配的原则确定。

绘、用图的极限误差一般取0.8mm(图上)。

若矿图的比例尺为1:

2000时,即为1.6m,此误差值仅指测量误差,不含绘、用图误差。

3)按井巷贯通的限差确定,平面上中线的允许编差取0.3-0.5m。

高程的允许偏差为0.2m,此误差值仅指测量误差。

4)按由地面向井下指定地点打垂直钻孔的要求确定,当孔深小于100m时,可取1.4m作为生产限差。

4.近井控制网测量方案设计

(1)近井控制网方案设计

近井点可在矿区三、四等三角网、测边网的基础上,用插网、插点、敷设经纬仪导线及GPS等方法测设。

最好采用GPS测量方法进行。

对于一般网型,近井点的精度,对于测设它的起算点来说,其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7cm,后视边方位角中误差不得超过±10″。

GPS测量必须按照1992年我国测绘局发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进行,近井点可以采用D级和E级测设。

(2)井口高程基点的设计

井口水准基点的高度精度应该满足相邻井口间进行主要巷道贯通的要求,由于两井间进行主要的巷道贯通时,高程上允许的误差是

,则其中误差为

,一般要求两井口水准基点相对的高程中误差引起的贯通点K在z轴方向上的偏差中误差不超过

=±0.03m。

所以近井点高程测量,应该采用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测设。

5.联系测量方案设计

(1)平面联系测量方案设计

根据**煤矿设计图纸以及地面控制点位置设计地面及井下导线连接方案(一般连接导线的角度观测中误差地面为±5″,地下为±7″),应详细叙述连接导线测量所采用的测量仪器、测回数、测量限差及精度指标。

并进行误差预计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两井定向求出的井下起始边方位角中误差不应大于±24″,满足精度要求后应进一步求出井下起始边中误差对井下最远点点位中误差的影响值。

几何定向设计应包括投点、连接、精度估计、工作组织、安全措施等。

(2)陀螺定向测量方案设计

目前国内经常采用的陀螺经纬仪为瑞士威尔特生产的GAK1(标称精度为±20″)和徐州光学仪器厂生产的JT15(标称精度为±15″)。

经国内众多生产单位的使用表明,瑞士威尔特生产的GAK1一次定向中误差可达到±10″左右,因此进行误差预计时,可采用该精度指标进行计算。

陀螺定向测量方案设计应首先选择定向设备(陀螺经纬仪),并详细叙述陀螺定向测量的测量方法、测量限差及精度指标。

并进行误差预计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满足精度要求后应进一步求出井下起始边中误差对井下最远点点位中误差的影响值。

估算精度时,可按仪器的厂标精度和设计的定向程序进行估算。

(3)长钢尺导入高程方案设计

详细叙述长钢尺导入高程的方案,包括:

方案选择、所用设备、测量过程、测量限差、精度要求及工作组织等。

并进行误差预计求出导入高程的中误差。

其一次导入高程的中误差可根据两次独立导入高程的高差互差求定。

,故

6.地下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1)井下平面控制测量

根据**煤矿设计图纸以及地下起始边位置设计井下导线测量,应详细叙述导线测量所采用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回数、测量限差及精度指标。

并进行误差预计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满足精度要求后应进一步求出导线测角、量边误差对井下最远点点位中误差的影响值。

(2)井下高程控制测量

其内容包括布设方案的选择、仪器工具、观测方法与限差、内业整理(含平差方法)、估算高程控制测量的造成井下最远点高程中误差。

(3)提示及要求:

井下平面控制网设计应绘制布设系统图,并确定各导线等级(含基本控制与采区控制)。

当有加测陀螺定向边或形成导线网时应注意平差方法。

井下导线最弱点的位置一般就在导线最远点,其平面点位误差包括:

由定向引起的点位误差MOk;由井下导线测角量边引起的点位误差MDK;由起始点坐标误差引起的点位误差M。

点位总误差

点位总预计误差

可利用现有程序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误差预计,预计所需参数可从图上量取后键盘输入。

总预计误差与允许测量误差比较,两者相近,但略小于允许值时,设计方案合适。

大于允许值时,应修改原设计使总预计误差小于允许值。

实践证明,由于导入高程和井下水准测量的精度较高,按现行规程的测量精度不但能满足一般采矿工程要求,而且也能满足特殊工程(如两井间的巷道贯通)的要求,因此一般不需专门讨论高程上的生产限差问题,若需要时,用两井巷道贯通的容许偏差作为限差即可。

当确定了高程允许偏差后,应将最弱点的高程总预计误差与它相比较,当大于或过分小于允许偏差时,应对原方案进行修改。

7.设计方案总结

根据上述各方案的误差预计结果,评定上述所选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8.设计参考书目

1)《地下工程测量》煤炭出版社,2019年。

2)《地下工程测量学》第一分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

3)《煤矿测量手册》上册,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

4)《煤矿测量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年。

9.附录

9.1矿井概况

**煤矿位于于山东省滕州市的西北方,滕州市滨湖镇境内,隶属于枣庄市峄城区,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6°50′46″~116°56′39″,北纬:

35°04′08″~35°07′47″。

矿井东部以第27勘探线为界,与东大煤矿为邻;西部以45-13断层为界;北部与朝阳煤矿为邻;南部以大刘庄断层为界,与锦丘、滨湖、东大煤矿相邻见。

井田南北宽约2.5~2.6km,东西长约9.9km,面积21.8816km2,其中陆地部分约17.1km2、湖区部分约4.8km2。

开采标高-180~-1040m。

9.2交通位置

矿井距市区约23km。

东临京沪铁路;区内公路四通八达,济(宁)~微(山)公路从工业广场东大门外经过,向北可直达邹城市、济宁市;向南可直达微山县城、枣庄市。

西部濒临独山湖,矿区附近设有岗头港和辛安港航运码头,南距独山湖留庄港航运码头约4km,可全年通航百吨船只,经京杭运河向北可达济宁、嘉祥及河北省南部一些县市,向南可达苏、浙、沪一带,交通十分便利。

9.3自然地理

1、地形与地貌

井田内地势平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标高+34.2~37.1m。

一般在+36m左右,相对高差小,属山前冲积、洪积及湖积平原区。

总的趋势为西高东低。

2、河流与湖泊

井田内地表水系发育,大小河流与沟深纵横交错。

北沙河系季节性河流,发源于邹城市东群山,由东向西南流经井田东南侧,汇入独山湖,每年枯水期有4~6个月,洪水多发生在7月。

3、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具有年温高、热量丰富、夏雨集中、春风大、回暖早、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历年平均气温13.5℃。

1月份气温最低,历年最低气温-21.8℃(1957年1月中旬)。

7月份气温最高,历年最高气温40.4℃(1966年7月中旬)。

年平均降水量768.3mm,历年最大年降水量1245.8mm,最小年降水量388.9mm,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

五十年一遇最高洪水位+37m左右(1957年),历年平均蒸发量1903.5mm,日最大蒸发量29.2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48倍。

地处季风带,四季风向变化较大,全年以东南风为主,其次是南东南风,南风和东风。

春季、夏季和秋季均以东南风为主,冬季北风、西北风、北西北风较多,其次是东风、东东北风和东北风,以4月份大风最多,最大风速29米/秒(1969年7月22日),夏季雷雨、大风亦较多。

冰冻期为12月至翌年3月,最大冻土深度为0.29m。

4、地震

本区属地震烈度7度区,根据GB18306-201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所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10~0.15g。

5、社会经济概况

矿区所在的滕州市工业经济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建筑、机械、轻工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生产体系。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工矿业尤为发达。

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

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有:

棉花、花生、大麻等。

农副产品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9.4地质采矿技术条件

**煤矿位于滕北煤田西部,区域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济宁地层小区。

1区域地层

本区域除东北部有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和侏罗系地层出露之外,其余均被第四系所覆盖。

据钻孔揭露资料,第四系之下发育有:

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和第三系,缺失元古界、志留系、泥盆系、三迭系和白垩系。

(一)太古界泰山群(Art)

厚度大于6000m,出露于滕州市、邹城市、微山县交界处。

主要为一套深变质岩系和混合花岗岩。

(二)寒武系(∈)

分下、中、上统,总厚度380~750m,出露于嘉祥县南部和邹城市、微山县与滕州市交界处。

下统包括馒头组、毛庄组,厚200m左右,主要为浅海相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夹有灰绿、紫红、土红色页岩,局部呈互层状。

中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厚度240m左右。

下部为浅海相暗紫色云母页岩和砂岩,夹白云质灰岩、灰岩、泥质灰岩。

上部则为浅海相鲕状灰岩、厚层泥质灰岩和豹皮状灰岩、产德氏虫科三叶虫化石。

上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厚280m左右,为浅海相黄绿色页岩与薄层石灰岩互层、生物碎屑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产德氏虫科三叶虫和光盖虫科三叶虫化石。

本系与下伏太古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三)奥陶系(O)

分下、中统,厚度750m左右,出露于嘉祥县、兖州滋阳山、邹城市西南等地,分布较广,为浅海相中~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薄层钙、铝质泥岩、局部产头足类和腹足类动物化石。

本系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四)石炭系(C)

分中、上统,厚度205m左右,区内无地表出露,据钻孔揭露资料,其广泛分布于滕州市、兖州市、济宁市、宁阳县、单县、金乡县、巨野县、郓城、鱼台县、汶上县、东阿县、齐河县及微山县等地。

中统本溪组,厚度35m左右,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由杂色粘土岩夹2~3层石灰岩组成,底部是铁铝质泥岩。

上统太原组,厚度170m左右,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以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砂岩、薄层灰岩及煤层,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产动、植物化石,蜓科化石尤为丰富。

本系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五)二迭系(P)

分下、上统,厚度在600m以上,其分布范围与石炭系相同。

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

山西组厚100m左右,为近海型陆相含煤地层,主要由灰绿、灰、灰白色细砂岩、中砂岩及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

下部一般含有可采煤层1~2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富产植物化石。

石盒子组(包括上、下石盒子组),由于长期遭受剥蚀,地层保留不全,最大残厚658m,为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沉积岩系,主要由杂色粘土岩、泥岩、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和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组成,本组下部常夹薄煤层(俗称柴煤),富产植物化石。

本系与下伏石炭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六)侏罗系上统(J3)三台组

本组地层由于遭受后期剥蚀而保留不全,最大残厚大于1300m。

仅在滕州以东见有零星出露,据钻孔揭露其分布较广,在滕州、兖州、济宁、汶上~宁阳煤田以及郓城、巨野、成武、单县、金乡、鱼台等断陷地带都有分布,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上部为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泥岩,下部为紫红、杂色砂岩、砂砾岩及砾岩,产有鱼、叶肢介和丰富的植物、孢粉化石。

本系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七)第三系

1、老第三系

厚度0~753m,分布在成武、郓城、梁山、汶上、宁阳至泗水一线,以土红色、灰绿色粘土岩为主,其次为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砾岩,下部含有石膏层。

本系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新第三系

厚度0~836m,据钻孔揭露其分布于巨野断层以西的郓城、鄄城、菏泽、曹县等地。

为一套棕黄色、紫红色、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底部有砂砾岩,下部夹薄煤层。

(八)第四系(Q)

厚度0~200m,广布于平原区,为冲积、洪积和湖积相沉积,主要由棕红、黄褐、灰黄等色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和灰白、灰绿色砂、砂砾组成。

产有腹足类和介形虫化石。

本系不整合于下伏各系地层之上。

2井田地层

含煤地层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煤系基底为中奥陶统石灰岩,煤系上覆盖层为上侏罗统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矿井地层系统自下而上分别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

(一)奥陶系

钻孔最大揭露厚度101.36m。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段。

其中:

上段残厚69.30m,主要为浅灰、灰褐色厚层石灰岩。

下段为浅灰、棕灰色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夹灰绿色薄层钙质泥岩。

(二)石炭系

1、本溪组

厚度28.50~44.45m,平均厚度34m。

由石灰岩、粘土岩、铝土泥岩及少量砂岩组成。

顶部十二灰常具砾状、云朵状等搅动构造。

上部十四灰质纯致密,色灰白,夹灰绿色薄层粘土岩,平均厚度10.11m,岩性特征明显。

位于十二、十四灰之间的泥岩呈灰绿色,矿物成份以伊利石为主。

底部泥岩多呈紫杂色,成分以高岭石为主,次有伊利石、三水铝土、褐铁矿。

2、太原组

厚度162.65~184.82m,平均173m。

其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细、中粒砂岩,间夹11层薄层石灰岩和16层薄煤层。

石灰岩则以三、五、八、九、十下灰最为稳定,石灰岩多呈深灰、棕灰、灰色,颗粒组分为生物屑,排列杂乱。

多产蜓科、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

泥岩、砂质泥岩则多为深灰、灰黑色,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产炭化植物化石碎片,星散状、团块状黄铁矿,鲕状、结核状菱铁矿。

泥岩中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

砂岩多为灰色长石石英砂岩,分选中等,胶结物大部分为硅、钙质,部分为泥、铁质。

层理类型比较复杂,常见波状层理,小型斜层理、混浊层理。

(三)二叠系

由于遭受后期剥蚀,地层保留很不完整,钻孔揭露最大残厚为89.90m,一般残留厚度约40m左右,主要由浅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部分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

砂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硅、钙质胶结。

层理类型复杂,有波状层理、小型斜层理、韵律层理、浑浊层理等。

砂质泥岩、泥岩多分布于煤层附近。

(四)上侏罗统蒙阴组

最大残厚283.85m,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其分为三个岩性段。

其中:

第三段最大残厚83.20m。

主要由灰、灰绿色厚层状粉砂岩组成,夹少量细砂岩、砂质泥岩。

小型斜层理、波状层理发育,为浅湖相、滨湖相沉积。

第二段厚度79.55~146.40m。

主要为灰、灰绿、紫红色粉砂岩与中、细砂岩互层,底部为砾岩。

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胶结物为钙质、泥质,砂岩内波状层理,小型斜层理很发育。

底部砾岩呈紫杂色,砾石成份以石英岩、石灰岩为主,含有大量砂,分选差,圆化程度较佳,钙质胶结,本段为滨湖、浅湖相沉积。

第一段厚度60.30~94.05m,主要由紫红色粉砂岩及部分砂岩组成。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胶结物以钙质、铁质为主,有少量凝灰质。

砾岩的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石灰岩及岩屑,含有大量砂,圆化程度低,分选差,钙质胶结。

砂岩内波状层理,斜层理发育。

本段为滨湖相、冲积相沉积。

(五)第四系

厚度71.40~123.85m,厚度由东北而西南逐渐增厚。

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砂层组成,局部夹粘土砂姜。

属洪积、冲积、湖积相沉积。

3煤系地层

**煤矿的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本溪组不含煤。

1、3上煤层

井田内3上煤层已基本被剥蚀殆尽,共有6个钻孔见到3上层位,其中3点有煤层(34-2、35-4、39-11),其余三点被冲刷。

3上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平均上距2煤层16.72m,平均下距3下煤层33.03m。

见煤点煤层厚度1.69~1.88m,平均1.78m,煤层结构简单,主要集中分布于井田东部34、35勘探线的南端及井田西部39勘探线的南端。

煤层赋存总面积836911m2,仅占井田总面积的5.6%,其中风氧化部分511241m2,占井田总面积的3.4%,正常煤层部分325670m2,仅占井田总面积的2.2%。

煤层赋存区煤层厚度1.69~1.88m,煤厚变异系数5.40%,为稳定型简单结构局部可采中厚煤层。

2、3下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三灰38~45m,上距3上煤层33.03m,共有55个钻孔穿过3下层位,其中见煤者仅18点,其余均被冲刷。

在18个见煤点中可采者15点,不可采者3点,见煤点煤层厚度0.10~8.81m,平均3.93m。

可采性指数为0.83,煤厚变异系数为92.90%。

煤层厚度变化大,遭受冲刷的迹象又较普遍,属不稳定型局部可采厚煤层。

3下煤层一般含夹石一层,个别点(33-17、36-4)可见到3层夹石,夹石厚度变化较大,煤层结构较复杂。

3下煤层集中分布于井田东北部和西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