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434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定义:

中共中央〔XX〕1号文件: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地出发,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由来

1、陶渊明的《桃花园记》

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生产发展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生活宽裕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村容整洁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乡风文明

管理民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濑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

中国农民问题主要是贫、愚、弱、私

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绝大多数人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

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经济、教育、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以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以文艺教育救愚,生产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改造

三年过渡时期,初级社和高级社、人民公社,主要是强调农村生产关系的改变。

私有的土地变集体土地,个体经营变成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统一经营。

1956年-1967年农民发展纲要通过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整个生产的发展,进而改变农民的生活。

3、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农村建设

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的中央1号文件、小康社会

XX年到XX年三个中央1号文件

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六个更加会发展。

提出

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了五个统筹并将统筹城乡发展作首。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两个趋向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扶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通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通性的趋向。

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是战略决策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过程。

统筹城乡是战略思想,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战略具体化。

桃花园记中陶渊明是一种想象和期盼

二十三十年代是一种试验与希望

五十年代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

小康社会是自然经济理论的升华

页21共页3第

全面小康是奋斗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种具体的科学的实施手段

制定了科学的标准:

五句话20个字,明确了具体建设内容:

五种建设

5、韩国的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建设三部曲。

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

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

城乡收入差距巨大。

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

第一阶段:

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工程,如桥梁、公共浴池、饮水工程、洗衣池、修筑河堤、乡村公路、新农村会馆等,让各地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需要的项目,政府免费向各村发放一定数目的水泥和钢筋支持这些项目。

1970年12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主要措施是免费向全国3万余个村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主要用于修建农村用水系统、供电系统和25kg每袋

通信设施、改建村庄和修建乡村道路等,同时政府还确立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的扶持原则,免费水泥只发给农民参与程度高的村,对那些达到要求的村,政府第二年再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对那些干得不好的村,第二年则取消相关供应。

第二阶段:

1973年,政府开始对不同情况的乡村进行分类,全国的乡村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村,新农村运动的内容是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培育自助精神;二类是自助村,运动的内容是改良土壤,疏通河道,改善村镇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业收入;三类是自立村,运动的内容是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鼓励和指导农民采用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先进技术,指定生产标准,组织集体耕作,建立标准住宅,修建简易供水、通讯和沼气等生活福利设施。

第三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由运动初期的政府提倡、督导,带有很强的官办性质的运动,变成了目前的完全由全民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并且提出了新世纪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通过20多年的努力,新农村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韩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实现了经济起飞,城乡发展的差距大为缩小。

XX年,韩国

页21共页5第

的人均GDP达到了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

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内容的韩国新农村运动,也就成了其国内带来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洲国家的主要做法是:

建立基金会、以基金会这种金融企业为主体,筹集资金,专门用于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的开发,特别是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开发。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1号文件:

脆弱、滞后、突出、两个必须、两个才能、一个具备。

脆弱: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滞后: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两个必须: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两个才能: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一个具备: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三农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的能力和条件。

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由

刚才已经说明了,中央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前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发展的方向,而这次的提出则是既把它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又把它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任务。

1、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保证中国的农业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转变农民的增长方式、逐步建设中国的现代农业。

XX年我国粮食生产虽然恢复到了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2、必须很现实也很客观地承认,我们现在的城乡差距还是在继续扩大。

一方面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XX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7283元,相对差距是:

1,而且尤为严重的是,这个差距是呈扩大趋势发展。

1978年发展人均纯收入134元,城镇人均可支

页21共页7第

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

1983年1:

,1990年1:

,1995年1:

,XX年1:

,并且全球只有3个国家超过1:

2。

同时收入的增长速度城镇是农民的2倍,1990年至XX年,城镇增加110%,农民增加62%。

财产差距:

1996年城镇人均储蓄8831元,农村1025元;1999年,城镇11570元,农村1600元。

生活水平差距:

1999年城镇人均消费6796元,农民人均消费1927元;城镇每百户彩电台,电冰箱81台,洗衣机台,农村每百户彩电台,电冰箱台,洗衣机台。

另一方面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就是农民要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品,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等这些方面和城市差距非常大,甚至超过了收入方面的差距。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每个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平均为元,而农村只有元,最高的上海达元,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元,农村为元,最高的上海元。

表1农村消费结构比重变动表单位:

%

消费项目1985199519981999XXXX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

消费项目1985年-1995年占比变化1995年-XX年占比变化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

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XX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实际增长

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实际增长(%)

页21共页9第

XX年

1-3季度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实际增长(%)

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XX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31990-XX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单位:

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消费支出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3、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XX年,我国GDP为万亿元,财政收入为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XX年GDP已增加到万亿元,财政收入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亿元。

4、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

XX年,我国社会消费吕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宗旨就是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这种发展差距。

要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作为公民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页21共页11第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

1、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句话: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XX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3、五个必须坚持: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