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171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docx

苗族酒文化doc正文

苗族酒文化

1、苗族酒的起源

关于苗族酒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

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2、苗族酒的种类及制造

1、包谷烧酒

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酒,俗称“包谷烧酒”,酒精度数高,一般在50%vol以上,酒性烈。

作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刻骨铭心了。

千百年来,在苗族的生活中,苗族包谷烧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

在本地苗族抗清民间叙事长诗中有“包谷烧酒桌上摆哟,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

”和“弯弯的牛角号吹了九十九转哟,包谷烧酒筛过了九十九巡。

”的诗句,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老家寨包谷烧酒打开时,清香扑鼻,具有甜酒之味,能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能充满房间,具有十里飘香之势,喝下去清爽,不上火,能感到一股清感至口腔下肚。

醉意慢慢的发作,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感到了醉意,而又是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消失了,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之久,是其他酒类无法能比的,而且,在醉时不感到头痛,醒来时也不感到疲软感。

2、水酒

用普通大米或粟米酿制的酒,俗称“水酒”,酒精含量较

低,一般在30%vol左右。

3、米酒

用糯米酿制而成的酒俗称“米酒”,酒精浓度一般仅在15%vol左右,性平和,不易醉人,略带苦味,但喝惯后则觉得香甜可口,好饮者每餐能喝上0.5~1kg。

这种米酒,除自家备用外,还多用于待客和送礼。

滇东南苗族聚居区的苗族以大米或糯米酿制水酒,方法与彝族水酒基本相同。

苗族米酒是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是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

苗族群众常用以佐餐,“白酒泡包谷饭”是滇东南苗族的传统饮食习俗。

4、重阳酒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因必须在重阳

节期间制作而得名。

将糯米或糯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

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

开坛取用。

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粘如糖浆,

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

酿制的酒中,质量最高要数“重阳酒”为传统的窖酒。

其制作很讲究,系用上好的糯米蒸熟作母子发酵成甜酒,另酿制度数最高的头道酒掺入甜酒中去泡,便成酒性纯正,酒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香味馥郁、青甜爽口。

若窖在地里,时间越长,酒性更为纯正,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待亲朋的佳品和桥梁,每逢客至,常用自酿村醪,以飨宾朋。

他们感到无酒不成礼仪,菜肴即使丰盛,无酒主人则感到怠慢了客,不成敬意。

俗语说:

“酒吃人情肉吃味”,重酒不重菜,只要有酒即使只有酸汤菜或一碟辣椒水都行。

客人喝口寡酒下肚也是满意而归。

酒席间,主人殷勤劝酒,当客人接过酒碗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时,主人便喜笑颜开,热情地跟你攀谈,若客人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豁然不快,总之,来客必有酒待为贵。

5、窝托罗酒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堪称苗族酒文化典范的窝托罗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

窝托罗酒,在苗语里的意思是“好喝的酒”。

它没有牌子,产量很小,上不了市场,当然也没有时兴的包装,每年在苗族同胞的家中出产,每天都伴随着苗族人的生活和生产。

造窝托罗酒的原料是玉米、苦荞、大麦、高粱等五谷杂粮。

苗族同胞认为,造酒的原料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

造窝托罗酒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熟的杂粮,装入土瓶,密封,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然后放进一人多深的坑里埋藏起来。

三年之后,把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土,就可以用麻秆吸食瓶中美酒了。

如果没有客人,一家老少便团团围坐,先请老人开始吸食。

边吸边有人往瓶里面添加凉开水,直到酒变得淡而无味为止。

3、苗族的酒俗文化

1、苗族的酒礼习俗

(1)敬酒、交杯和扯碗酒

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

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

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酒,各自喝干两杯。

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

敬酒时,敬酒者必须双手端酒杯,先敬最老者和长辈。

若在座的最老者与大家年龄悬殊较大,则不管他是主人客人,也不管他是长辈晚辈,都先敬他(她);若在座主客年龄相仿,则先敬自家主人。

苗族一般敬酒是从自家长者开始。

确定了先敬的人,就按正、反时针方向依次敬两圈,敬到最后一人,则由他(她)与敬酒者交杯。

交杯,就是两人各自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交给对方,左手接过对方的酒杯,二人之间长者先喝,幼者后喝。

有的地方还一二十个人围成一圈,右手敬,左手接,相互交杯,俗称“吃扯碗酒”。

此后,大家可以随意找人敬酒交杯。

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

饭后,又继续喝酒,以酒作乐。

喝酒的方式由大家决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

大家吃饱喝足要收席时,还要喝一次团圆酒:

大家各自拿起自己的酒杯,每人都把它递给右边的人,然后又接过从左边递来的酒杯。

由于每个人都是右手拿着自己的酒杯,左手也扶住别人的酒杯,形成一个大圆圈。

于是在一阵欢呼声中,由岁数最大者先喝,大家一一把左邻递来的酒喝干了。

然后再按相反方向,又重复一遍。

团圆酒象征着团结和睦。

此外,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苗族同胞在社会交往中,凡有嫁娶等喜事或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时,还保持着相互敬传酒礼的传统美德。

据传,距今百余年前,在一苗族村寨里,因主人家不慎误用装过狩猎毒药的牛角斟酒敬给提亲的媒人饮后而被毒死的事。

为记取这一教训,苗族父老们规定了凡有客人到村寨何家作客,在施行敬酒礼仪时,客人在接过装有酒的酒具,再递给主人家或敬酒的人,主人应先饮一口或一杯后,再重新斟满酒敬给客人,这时客人可以饮酒或再传递给他人先饮,途中或最后才饮。

这种记取教训的敬传酒礼一直传承至今。

这种敬传酒礼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简单敬传礼仪:

当酒敬给首位长辈或客人时,他必须接过酒具,再回敬给敬酒的人,敬酒的人或主人须饮第一杯,斟满后再敬给这位长辈和客人,当长辈或客人一饮而尽后,若敬酒人员中有点火把照明的,也要在回敬主人之后逐一回敬,受敬人才饮,将饮完的酒具侧立递给敬酒人,敬酒人便理会逐一敬酒,直至敬完围坐客人,再重新敬第二、二……转。

B、一般敬传礼仪。

第一杯按上述礼仪进行外,第二杯再由被敬长辈或客人先由右至左交叉敬传各三杯以后,自己再饮。

敬酒人便会往下按顺序敬酒……

C、见面敬传礼仪。

受敬酒的长辈或客人在回敬第一杯给敬酒人后,按在座的客人逐一地从右至左与客人见面认识并带敬酒,敬至结束,受敬人才饮。

每瓶酒最后一杯,要按酒具的十分制溶量比例,传递给主要客人目审,评说送酒人的运程等,最后由敬酒人饮完。

以上几种敬传酒礼,可由首受敬酒人员视情进行,每位饮酒客人可自饮也可找他人助饮。

在敬传和相助之中也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过程。

同时,在敬传之中要相应伴有舞步,敬传和相助才会顺利。

无论何种敬传酒礼,喜事活动须逆时针右向顺序进行,白事或祭祀活动须按顺时针左向顺序进行,否则会得到不懂礼节的笑柄。

(2)牛角酒

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

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酒。

只有在重要的场合下才使用牛角酒。

例如在跳芦笙和条铜鼓的大型集会上,开场之前,安排有敬酒对给客人和老人敬酒。

敬酒的小伙子,手捧牛角,把酒灌得满满的,向场上的围观者敬酒。

围观者们,有的相迎,有的回避,人声沸腾,好不热闹,给集会带来了热烈的气氛。

接亲嫁女也喝牛角酒。

“拦路酒”多半是使用牛角为酒具,至少也得在寨门或家门用牛角盛酒敬客。

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

客人来了,顺势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

敬牛角酒是种高规格礼节,敬酒的人也要有所选择,那种端庄健壮的男人或女人被派来守关口,敬牛角酒。

在任何情况下,喝牛角酒都只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下来。

用嘴喝每次喝一口即可以过关;用手接,敬酒人就会撒手,客人就非得把那整整一牛角酒喝干不可,而一只牛角,往往能装0.5kg多酒。

有些地区按古规,谁喝干了牛角酒,牛角就归谁所有。

(3)拦路酒礼与酒舞文化

 拦路酒及其舞蹈源于滇东北次方言区苗族古老的《迁徙芦笙舞》中的一段历程。

据传苗族先民因战争失守后,扶老携幼、撵牵牲畜、携带食物,离乡背景迁徙到一条奔腾翻滚的江河边,由于江水涨潮,水势汹涌,无法渡江,迁徙的先民被阻于江边。

芦笙手沿江吹奏三天三夜,寻机渡江,待水势减弱后才相互拉扶依次渡过了江河。

逃离被追杀的先民渡江到了对岸后,为了清点失散的亲人,芦笙手吹起了芦笙,听到笙声的亲人纷纷从四面团聚一起,悲喜交织,情景十分悲壮。

这一历程苗族先民用芦笙舞曲的形式世代相传至今。

  A、进寨拦路酒礼。

这种礼仪多用于公共节庆活动,它是传统习俗和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一种礼仪。

凡要进入村寨或花山场中去参加活动的嘉宾和游客,在寨前的路口或迎宾寨门,将被衣裙绚丽的男女青年歌声伴着芦笙舞曲分排于路侧,路中留有嘉宾和客人进寨的通道,站在最前面路两侧的男女青年各持竹杆或红绸布横拦于路中,相继在路中有两排男女青年双手端着从小到大的羚羊角、羊角和牛角制作的酒具,前后左右不断地转动和蹬跳,后有手提酒壶斟酒的青年随后。

这种仪式中的横拉竹杆或红绸布就象征着江河的阻拦和手持火把在前探路,当酒具从竹杆或红绸布上端试探两次后,第三次才由下而上递给你时,你就可以接过酒具一饮而尽,也可以由敬酒人端着酒具按你的酒量适可而饮。

这时竹杆便放低于脚下,红绸布高于头上,以示过江后夜间火把照着你进入村寨或花场的通道,这就意味着你已排除艰难,通过江河的阻拦,通往相聚的道路,享受与亲人同乐的亲情之意。

B、进门拦路酒礼。

这一礼仪多用于苗族聚居的村寨住户嫁娶,小孩长毛酒时较为常见,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阿佐”)的主要内容。

在主户举办喜事时,由前来恭贺的近亲人组织笙师歌手为主人家增添热闹的场面的一种仪式,其间有进门拦酒的内容。

这种仪式多由主人家所请做厨或做饭的组织进行。

主事客聚当日晚餐结束后,由组织者的人员从炉灶旁点燃火把,笙手吹着芦笙脚伴舞,歌手高亢古歌叙情意,在主人家门外吹唱数转后相继来到主人家门前,意在“阿佐”开始,主人家理知以礼相迎(有的未与相约接待),便请来亲友帮忙备烟洒,找来一根竹杆或木棍,两人各握一端横拦于门外,双方相互跳着习俗舞步,笙曲歌意相合,便逐一装烟敬酒,则可放开竹棍让其进主人家屋中跳迁徙芦笙舞、唱祝福叙事古歌。

按礼节习俗进屋后,按迁徙芦笙舞的主要现程进行,笙歌此起彼伏,热闹异常,主人家敬烟酒人员不断地向笙师歌手装烟敬酒,烟酒敬得及时,笙歌起伏跌宕,否则断断续续。

其他笙师也可随时参加到笙歌队伍中凑兴。

笙歌队伍先从主客房唱歌至宾客住处,通霄达旦。

今天,每逢节日或庆典时,只要有宾朋来到,苗族同胞们都要吹起芦笙,跳起舞蹈,表示和亲人们团聚的欢悦心情。

(4)苗族待客中的礼仪

A、“梅开二度”的夜宴

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

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

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

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

有些客人便会想:

这怎么吃?

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

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

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

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B、保酒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苗语叫“保酒”。

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

所有的人接到酒杯后,都必须说一句祝愿主人家发财长寿之类的吉祥话,声音要响亮,让在座的人都听到,等到大家对你的祝词发出“嗬!

”的赞同声,你才可以把酒杯一饮而尽。

这一环节十分热闹,有些人羞于启齿,发表祝词不敢放开声音,或慌张中不知道所措,便会被以此为由罚酒,从而引来一阵嬉笑。

C、转转酒

 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转转酒”。

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与刚才不同的是,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每唱一首敬一个人。

这个仪式完毕后,大家都坐下来,主客双方开始对歌。

客人唱的,一般是赞美桌上的美酒佳肴,赞美主人的贤德、智慧与好客,并对主人致以美好祝愿等。

这期间,客人不能随便自己吃喝,须等主人敬一回才得吃一回。

主客双方唱完歌,主人才把鸡、鸭等砍成片,重新摆到桌上来。

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随意吃喝了,吃稀饭也好,吃鸡鸭鱼也好,与人喝交杯酒也好,任由自便。

 

D、赞鸡头

苗族遇到贵客来,只要有条件,非杀鸡招待不可,说是“杀鸡就尽礼”(苗语直译)。

宾主对座吃酒时,鸡头总是作为最珍贵、最能表达友情的象征,由主人送给客人吃。

但鸡头拣到客人碗里后,客人如果立即就吃,就失礼了,那要遭人笑话的。

合乎礼仪的做法是,客人讲一段对鸡头(实即对主人)的赞美话语,以及自己没有资格领受鸡头之类的谦辞。

那赞语和谦辞都要始终围绕鸡头说,并且要合辙押韵。

等到大家说声“好”时,就把鸡头转给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接过鸡头时,要再编一段新的赞美和自谦的话来说。

那场面既热烈又有趣。

一桌席上有十多人,鸡头一人传给一人,如果一人的赞词胜过一人,席间气氛就会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

谁不会说,就会被罚两杯酒。

如果来客不是苗族,可以唱其他民族歌曲代替说辞,并享受免于受罚的特殊待遇。

 

E、花花印

送客出门时,也要设牛角酒关。

和迎客时不同的是,只要喝过了的,主人就会在他(她)脸上打一个“花花印”,以免漏待客人。

这一回,谁想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了,只有老实地喝。

实在喝不下的,可以央求主人让自己少喝一点。

如果客人实在不能喝酒,一般主人也不会强迫,有时故意强迫,不过是为了大家取乐而已。

2、苗族酒歌文化

苗族宴饮和敬酒时有唱酒歌的习俗。

唱酒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福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

另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答,谁唱输了谁就喝酒。

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如湘西和湘、桂、黔三省边苗族地区,婚嫁时男女双方要请歌师在女家对唱酒歌,每唱完一小段大家便跟着和起歌尾。

这种酒歌与苗族的“嫁女歌”、“贺新郎”有所不同,它有固定的曲调和成套的歌词。

全套酒歌共360行,15000多字,一般要唱一天一晚。

所唱酒歌,共分成9个部分,有3000多句。

其中包括在寨门口迎接宾客的《栏门歌》,反映苗族风俗习惯的《十折歌》,叙述苗族族源和迁徙过程的《公爷进地歌》,介绍苗族接亲渊源及范围的《结亲路歌》,介绍男女双方恋爱经过的《奉亲歌》,追忆新婚夫妇家庭和双方基本情况的《三代根基歌》,教导新婚夫妇相亲相爱、勤俭持家、百年好合的《过定歌》,宾主双方互表谢意的《谢主家歌》。

最后是双方歌师决定胜负的《龙船歌》。

在决定胜负的赛歌中,主家用一只腊鸭代表“龙船”,双方歌师各扯一端,边唱边扯,谁唱赢了鸭子就归谁,意为赢得“龙船”。

唱完《龙船歌》,主宾双方相互道别,接亲队伍便领着新娘欢乐地向新郎家走去。

4、节庆活动中苗族的酒文化

1、婚庆习俗中的酒文化

黔东南苗族,在吃嫁女酒的当天,女方派能歌善饮的队伍设置路障,迎候男方的接亲队伍。

男方家选派的七八个酒量好、善唱歌的青壮男子组成接亲队伍,抬着一箩糯米饭、一串鱼去女方家,要经受好几次问歌答对、喝好几道关口的拦路酒才能到女方家。

女方家早已摆好宴席。

席中,女方家及其邻居频频向接亲人唱歌敬酒,还给他们系上彩带。

在娶媳酒中,黔西北苗族,新娘进新房后,男家即摆酒席宴请宾客,一直要吃一天两夜的酒,唱酒歌,主客相互谦虚让酒,尽情欢乐,祝贺新婚。

青年男女还要吹芦笙、跳舞、对歌,通宵达旦。

黔东南苗族,举行婚礼之日,三亲六戚、左邻右舍等前来赴宴祝贺,大家酒足饭饱后,新郎家端来一只熟鸭,请两名歌手唱立歌。

之后,主人客人互唱酒歌,猜拳行令,尽情欢乐,深夜方休。

此外,还有其他的习俗。

办酒那天,新郎早早地把新娘接到家中。

午后,新郎的舅舅、姑妈等亲戚前来祝贺。

吃喜酒时,兴的"流水席",客人分坐于长条桌旁,颇似古代席地而坐的宴席。

不过,此时此地,人们都坐着小板凳,长桌随着客人的增加而增加,虽有先来后到之分,却无尊卑贵贱之别。

客人一坐下,主人即来敬酒。

酒至半酣,开始唱歌,连唱几天几夜,直至客人散去。

认亲酒:

苗族青年成婚,一般事先不告诉女方父母。

新娘子进门是在与男方精心策划后悄悄跑来的。

成亲以后,新郎家派人带着酒礼到新娘家提亲,称之为"喝认亲酒"。

酒在认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若是新娘的父母同意这门婚事,就会收下酒礼,并款待使者喝酒,若不同意,便将使者拒之门外。

因此,使者回寨男方家人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喝到酒了没有?

"是否喝到"认亲酒"乃是亲事成败的标志。

2、苗族有新生小孩中的酒文化

 新娃娃酒苗家人生头一胎,不论是男是女,都要热烈庆贺一番。

产后第三天,贺者带上一升米,四至十二个鸡蛋,以及衣帽等物,赠给产妇及婴儿,产妇家备办酒宴招待,宾主共喝"新娃娃酒";第七至十天,婴儿外婆家带上衣帽、鸡蛋、糯米及糯米饭,特别还要带一只母鸡来祝贺,产妇家邀请寨中族人作陪,与来宾喝"亲娃娃酒"。

取名酒孩子满月当天,要请来巫师取名,再次邀请塞中长者喝酒,称为"喝取名酒"。

出门酒孩子满月喝过"取名酒"后,产妇背着小生命到各家各户串门,主人送些衣物给婴儿,并以鸡鸭鱼肉及糯米饭之类招待,称之为"喝出门酒"。

喝过"出门酒",就能出人家门了。

3、传统节日中的酒文化

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当然是要有美酒的陪伴了,在正月初一的时候,苗族人有着爬花杆的习俗,早晨当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在一个开阔的山坡上面的设一个花山场,接着立起一根花杆,这预示着吉祥的意思。

吃完早饭以后,全村寨的人会穿上自己民族的美丽服装,摆上盛大的宴席,一起聚在花山场,由主持人举杯向苗族同胞们敬酒和祝福,花杆顶部有一壶葫芦酒,谁第一个爬上去喝此酒的就是冠军了,当比赛开始时候,鞭炮锣鼓一起震响,氛围十分的欢快,比赛也是特别的精彩,众人看着小伙子们爬杆子的时候时而上时而又下,时而又会做几个高难度的工作,博得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当那瓶高高挂起的葫芦被抢走的时候,比赛气氛回达到了高潮,大家都站起来满脸笑意的为冠军热烈鼓掌。

五、中国谷陇苗族酒会文化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崇山峻岭深处,有这么一个大镇,人口九万,99%为苗族。

它就是黄平县谷陇镇。

由于经济、交通、教育等相对落后,受到外界的干扰很少,至今还保存着相对独立的民族民间文化。

1、拦路酒

比较浓重或是正式的喜事、会客,苗家都有一个拦路酒。

拦路酒是选择两个长得标致的妇女(一般是结了婚的女子,越年轻越被选中。

穿着苗族盛装,到寨外不远的地方迎接客人,并且给他们敬酒,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

拦路酒一般的量很少,一般只用很小的杯子盛酒,客人都会很愉快的双手接上,一饮而尽。

2、拦门酒

客人喝了拦路酒后,走到了主人家的门口,这时客人还不能进门。

要想进门必须得喝拦门酒。

拦门酒的量很多,用牛角来盛的,大概三四两,但是不用担心,因为苗家的酒是自家酿的米酒,度数只有二十度左右,醇香可口。

拦门酒设有两三位看守门口的人员,客人喝完了才准进门,否则在门外候着。

由于拦门的酒量很多,很多客人求情少喝一点,所以守门员的口才要求很高,也就是需要一定的劝酒口才。

用牛角盛酒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牛是苗家的崇拜物,牛在苗族人的眼中象征着忠实和力量。

第二,因为用牛角盛酒意含客人一定要干了这一杯酒,因为牛角杯的底部是尖的,不能放下,一放酒就溢出来了,就会受到嘲笑。

客人只有喝完了酒,主人们才来和他们聊天,打招呼,否则,“不喝酒,不是友,不足以为谋。

3、吃饭

客人喝完了拦门酒,稍作休息,就会入座吃饭。

吃饭时,桌

上有酒,但客人自便,可喝,也可不喝。

此时主人的任务就是让

客人吃好吃饱。

吃饭当中,主人们(所谓的主人们是主人村里

面的人)会为客人不断的夹菜,不住的添饭,直到客人吃不下

去为止。

4、敬酒

吃好饭后,主人们把碗筷收拾后,休息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正式进入了喝酒的程序了。

苗家的长桌摆上来,桌上放着好酒好菜,客人坐在一边,主人们坐在一边,开始交流。

他们自我介绍,边介绍边敬酒,或划拳等,多种交流方式,达到互相认识。

在这期间,主人家会派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敬酒,有老人敬酒,有壮年敬酒,有新人敬酒(如果是结婚酒),有儿童敬酒等,把酒敬到客人唱歌为止。

5、唱酒歌

苗族人民以歌会友,在酒会上唱歌是是必备的节目。

酒到三巡,有些客人就开始唱酒歌了。

唱酒歌一般两个人唱,一人主唱,一人陪唱,歌声嘹亮动听。

主人看到客人唱歌了,也派两人来对唱。

客人是女的,主人这边就派男人去对唱,客人是男人,主人这边是女人,男女搭配。

苗族酒歌是一种歌剧,大部分的歌剧,可以唱三天三夜以上。

6、跳舞

跳舞是酒会的最高潮部分。

一般认为,酒会达到了跳舞的程度,就说明酒会很成功。

通过敬酒,划拳,唱歌等活动的喝酒后,大家都醉了,于是大家起来共同唱歌跳舞。

最盛行的是板凳舞。

往往是几个人双手各拿着一只小板凳,用凳子打着节拍跳舞,其他的人和着节拍整齐的跳,镰锵有力,跳错了就罚酒一杯。

所谓的错就是跟不上节拍,其实大家都在乱跳。

板凳舞非常简单,只要手脚灵活,就没有错的。

有些酒喝多了,跳舞东倒西歪,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其乐融融。

7、送客

通过一天一夜的喝酒、唱歌(很多地方的酒会从晚上七点开始到第二天的午饭时间),大家熟悉了。

第二天分别时,为了表达热情好客,就有送客的一幕。

第二天的酒会程序和前一天大同小异,也是敬酒,唱酒歌,跳舞等达到了酒会的尾声——送客。

送客是这样的,一队送一队,男的送女的,女的送男的。

主人们带酒杯和装有一斤左右的酒瓶去送客。

大约送出两公里以外的地方,一般以不超过一个山头为准。

那是因为男的送女的,女的送男的,为了避免不发生一些意外,大家送客都遵行一个潜规则,唱歌跳舞的场合不能离开大众的视线,否则就会受到大众的谴责。

在送客过程中,主要唱歌跳舞为主。

唱歌的内容以身边的所见事物为谜底,以问答的方式进行。

6、苗族的饮酒文化

苗族人喜欢吃一边喝美酒,一边品尝酸食,无论是荤菜还是素菜,都喜欢将其腌制好放在大坛子里面,一般有酸牛肉、酸野猪、酸鹅、酸辣椒、酸萝卜和酸生姜等,他们自己精心腌制的食物都非常的美味,而且十分的诱人,喝酒的时候,总是喜欢弄一碗酸食物作为下酒菜。

他们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饮酒方式叫做“喊酒”,饮酒的时候,大家先各自随意喝,当主人端起酒杯,敬酒给大家的时候,开始传换手中的酒,第一个人将自己的酒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人,就这样依次传下去,最后一个人的酒传给了第一个人,然后大家站起身来,弯腰搭背,围成一个大圆圈,其中一个人放声大喊“哟,哟,哟”,尽兴之时,然后第一个开始传酒的人就灌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就灌第三个人,依次灌酒,一轮酒灌完之后,大家互相喂着美味的肉,第一个人将肉塞进第二个人嘴中,第二个人将肉塞进低三个人的嘴中,依次下去,然后大家接着饮酒,可是这次的饮酒方式却是不同的,大家互相拉着对方的耳朵饮酒,则俗称“喊酒”。

如果苗族男子看中了女方家中的一位姑娘,则会请一位与女方家关系好的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若女方同意了,则媒人领着男子和男子的数位亲朋好友,带着几斤美酒、一对雄鸡和一些礼品到女方家相亲,女方会摆宴席招待男方,过了第三天后,女方母亲会将男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