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物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082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富物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丰富物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丰富物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丰富物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丰富物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富物产.docx

《丰富物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富物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丰富物产.docx

丰富物产

第五章丰富物产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

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

”一曲《太湖美》,不仅道出了三万六千顷太湖秀丽宜人风光,也道出了太湖丰富的物产。

我们的家乡临湖因濒临太湖,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展多种经营。

在素有“日出斗金”“天然活鱼库”之美称太湖清澈的碧波下,有着诱那久负盛名的“太湖三宝”“太湖三白”、太湖蟹,还有那清香爽口的莲藕、红菱、莼菜等;那片在太湖滋润下辽阔肥沃的土地,是苏州著名的粮油产区,这里生长着碧绿的水稻、金黄的油菜。

让我们走进家乡的田野,来亲密接触家乡的丰富物产吧!

活动建议:

1、网络搜索,对家乡的各种物产进行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2、劳动体验,参与捕鱼虾、水稻、油菜种植等劳动,体会其中艰辛。

3、调查采访,了解家乡农业发展情况,尤其是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4、动手制作,尝试利用家乡的水产制作拿手菜肴。

或给你最喜欢的物产制作一张电子小报。

 

第一节太湖水产甲天下

太湖地域近海,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少酷热,水位稳定,鱼虾丰盛,是闻名中外的鱼米之乡。

太湖鱼类资源丰富,素有“日出斗金”、“天然鱼库”之誉。

据1981年调查:

太湖共有鱼类106种,分属15目24科71属。

首次发现了松江鲈和吻鮈,而鲻、梭鱼类则未见,可能已经绝迹。

太湖虾类共有7种,分属2科4属;蟹类共3种,分属3科3属。

太湖目前有一定产量的鱼类有:

梅鲚鱼、银鱼、鲫鱼、鲤鱼、青鱼、草鱼、白鲢、花鲢、花鱼骨、石鲫、船丁鱼、鳊鱼、黑鱼、白鱼、红鱼、鳜鱼、塘鳢、鲶鱼、针口鱼、鰷鱼、鳑鮍、河豚、鳗鲡、黄鳝、甲鱼、蟹、白虾、青虾、糠虾等30多个品种。

真可谓:

“无限风光在太湖,太湖水产甲天下”。

其中“银鱼、白鱼、白虾”被称为“太湖三白”,与太湖蟹将在下一节向大家介绍,这里介绍其他主要经济鱼类:

一、梅鲚鱼

梅鲚鱼又名湖鲚,刀鲚,俗称毛叶鱼,是“太湖三宝”(梅鲚鱼、银鱼、莼菜)之一。

梅鲚鱼集中在太湖西部的长兴滩、宜兴滩和马迹山以南,浮游生物较丰富的广阔浅水域。

梅鲚鱼头大尾尖,形似竹刀,骨嫩鳞细,肉质肥嫩,味极鲜美。

渔谚“七月七,梅鲚齐”。

梅鲚鱼每年春季产卵,夏季子鱼始见,至初秋长到二寸左右,可以捕捞了。

隔年的大梅鲚可长至尺余长,与长江的“刀鱼”相似,称“湖鲚”,又叫“刀鲚”。

梅鲚鱼营养丰富,特别是嫩骨和鱼卵,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少年生长发育期的辅食。

梅鲚的嫩骨,不论油爆或清炖,松脆异常,如加入一些糖醋作调料,嫩骨所含钙质大都可为人体吸收。

梅鲚鱼在太湖渔民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加工方法,渔民称为“烙梅鲚”。

将刚起捕的鲜梅鲚鱼加调料煮至七成熟,沥干水渍,利用饭后余火放在锅里烤炙,加工成的“烙梅鲚”,呈米黄色,鱼味浓郁而无腥味,具有脆而不酥,肥而不腻的特点,是佐酒、旅游的佳肴,也是太湖的著名特产。

二、太湖鳗鲡

鳗鲡,又称鳗鱼,生长在太湖的又叫“湖鳗”,以其色泽,又有乌鳗、粉鳗之分。

鳗鲡是逆洄游性鱼类,在我国台湾以南的深海域产卵后,鳗苗随黑潮暖流漂人我国沿海与日本、朝鲜等地,春天由东海经长江人太湖等淡水中生长,常在夜间捕食小鱼虾、昆虫、甲壳动物,当年的幼鳗到秋天可达七八寸长,部分可以捕捞上市,未捕获的再洄游到海洋中去产卵繁殖。

渔民利用鳗鲡每年周而复始的生殖洄游,在鱼簖上开一个洞,放上鳗笼,鳗鲡去路被阻后,就顺簖游至笼内,进去了就出不来。

有时一只簖旺季时一昼夜可捕鳗鲡50多公斤。

也有用钓和拖网捕捉的,后者产量更可观。

为了弥补太湖天然鳗苗的不足,1976年起,开始人工放流鳗苗,产量明显上升。

三、甲鱼

甲鱼也称“鳖”、“团鱼”。

捕食鱼虾昆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尼克酸。

清明时节,菜花飘香,甲鱼肥壮,“菜花甲鱼”美名由此而得。

时过夏至,蚊子猖獗,甲鱼消瘦,故曰“蚊子甲鱼”。

人们对菜花甲鱼颇有好感。

甲鱼作为滋补品,增强人的体质,已经有了共识。

清蒸、红烧,脍炙人口,堪称佳肴。

尤其是甲鱼的裙边,肥而不腻,与山珍海味难分伯仲。

甲鱼的壳,称“鳖甲”,是名贵的中药材,咸寒,有滋养、退虚热、散结的功效,民间常配以其他中药,治疗虚热、盗汗、闭经、疲劳等症。

四、鲤、鲫、鳊鱼

太湖的鲤、鲫、鳊鱼均是以杂食性和草食性为主的底层鱼,是太湖自繁鱼类,对环境适应力强,只要有水草的浅滩,每年四五月间均能产卵、繁殖,一般二年就可成熟。

在鲤、鲫、鳊鱼中,太湖鲫鱼更受江南人民的青睐,清《太湖备考》有“(鲫鱼)出东山南湖菱荡尤佳”的记载。

鲫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铁、磷、维生素等。

寒冬的鲫鱼最佳。

《太湖备考》载:

“冬月味美,有寒鲫夏鲤之称。

”鲫鱼红烧、清蒸皆宜,江南一带有用鲫鱼汤给产妇催奶的习惯,称为“鲫鱼头里三分参”。

五、青、草、鲢、鳙鱼

青、草、鲢、鳙鱼称为“四大家鱼”,是养殖鱼的当家品种,也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在太湖不能自然繁殖,鱼苗来自长江,通过内河进人太湖。

太湖的青、草、鲢、鳙鱼,肉紧膘肥,鱼味鲜美,比池鱼胜一筹,特别是青鱼,是淡水鱼中的姣姣者,是各地菜馆的名贵佳肴。

六、红、白鱼

红、白鱼是太湖食肉性大型经济鱼类,以小鱼虾为主食。

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长。

由于太湖梅鲚等饵料丰富,所以太湖红、白鱼也就特别肥嫩。

叶氏《避暑录》中称赞“太湖白鱼实冠天下”。

七、太湖虾

太湖的虾类主要是白虾、青虾和糠虾。

白虾约占太湖虾总产的52.8%,青虾占28.7%,糠虾占19.5%。

虾的营养价值极高,每100克虾中含蛋白质16.4克,脂肪1.3克,灰分1.2克,以及钙、磷、铁、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素。

(摘编自《情系太湖》)

说一说

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太湖水产品或用太湖水产做的一道菜。

做一做

查阅资料或调查,将本文没有重点介绍的太湖水产品介绍给大家。

想一想

太湖的渔业生产很发达,但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太湖水质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请说说你的看法。

 

第二节太湖三白

三万六千顷的浩瀚太湖,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就有人称“太湖三白”的白虾、银鱼和白鱼珍贵鱼类。

一、白虾

太湖白虾又名“秀丽长臂虾”,俗称“水晶虾”。

据《太湖备考》记载:

“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泽仍洁白。

”白虾通体透明,晶莹如玉,略见棕色斑纹。

头有须,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

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在水草繁茂、风平浪静的浅滩栖息。

以植物碎片、有机质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

五月到六月,是白虾产卵盛期,这时捕到的白虾,大多抱卵,称“蚕子虾”。

虾脑充实,虾肉鲜美,是吃虾的好时节。

白虾一年可产卵两次,第一次产卵后,隔25天左右,又开始第二次产卵。

雌虾产出的卵有粘膜丝连着母体,直到孵化成幼虾才脱离母虾而自由活动。

一般五个月就成熟。

白虾繁殖多、生长快,但寿命很短,只能存活一年到一年半时间。

白虾的吃法很多,鲜食有盐水虾、油爆虾、虾片、虾圆、虾卷;虾仁可做成:

虾仁炒蛋、虾仁羹汤、石榴虾仁、碧螺虾仁、虾绒蛋球、虾珠鲫鱼、孔雀虾蟹等百十道名菜。

另有一道“呛虾”(又名“醉虾”),先把活虾洗净后,放进调好的作料里,置放桌上,鲜虾仍在活蹦乱跳,夹只活虾,蘸着调料,活吃鲜虾,奇嫩异常,其味无穷。

虾籽味更鲜,可制成虾籽鲞鱼、虾籽酱油及其他名贵调味品。

白虾煮熟晒干,便成虾干,去掉干壳,就成虾米,略呈淡红色,可长久贮藏,食用方便,深得民众喜爱。

虾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A等。

除此,它还有药用功能,古书记载:

“虾味甘,性温,托痘疮,下乳汁,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酒后喝碗虾米汤,肠胃舒适。

二、银鱼

太湖银鱼尖喙黑目,体长略圆,形如玉簪,光滑透明,色泽似银,由此得名。

又分小银鱼(短吻银鱼)和大银鱼(残鱼)两种。

小银鱼为上品,身长7厘米左右;大银鱼长15厘米左右,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

太湖银鱼数量多,质量好。

春季在湖中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捕捞银鱼的汛期。

俚语“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

银鱼营养丰富,肉质肥嫩鲜美,白洁细腻,似无骨、无刺、无鳞、无肠、无腥味。

古时把银鱼列为“贡品”,可与鲈鱼媲美,宋代张先也就有“春后银鱼霜下鲈”,诗句。

如今银鱼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

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

用银鱼烹煮的菜肴,品种繁多,有:

银鱼炒蛋,像金镶白玉簪;干炸银鱼,外脆里嫩,香酥可口;银鱼煮汤,清香鲜美。

还可制成银鱼丸、银鱼春卷、银鱼馄饨……等等,都是别具风味的湖鲜佳肴。

三、白鱼

太湖白鱼,学名翘嘴红鮊。

体狭长侧扁,头尾向上翘,细骨细鳞,色泽似银。

《吴郡志》载:

“白鱼出太湖者胜。

”太湖白鱼与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自古以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

白鱼是有名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梅鲚、蟹条、船丁鱼为食。

因而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味鲜居各淡水鱼之首。

叶氏《避暑录》中称赞“太湖白鱼实冠天下”。

白鱼红烧清蒸皆宜。

尤其是清蒸白鱼,在莹白如银的鱼体上,撒上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姜丝,触箸纷解,鲜美冠时。

用白鱼做的鱼丸汤,鲜嫩更不可妙言。

将白鱼腌后蒸食,有股特殊的鱼香,诱人食欲。

难怪清代的金武祥,在广东做官时,怀忆家乡的白鱼,作诗云:

“雨足三时亦快哉,尝新人市且衔杯,好披杜集拈成句,白白三江人馔来”,因留恋白鱼,宁愿弃官回乡。

后人将这件事与晋代张翰的“莼鲈之思”典故相提并论。

太湖“三白”,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使人大饱口福,也饱满了渔民的口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人,利国利民。

太湖“三白”,比较娇气,目前尚未人工驯养,要使太湖“三白”长盛不衰,当务之急,要保护好滋生养息这“三白”的太湖之水,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摘编自《情系太湖》)

说一说

“太湖三白”中你吃过哪些?

味道如何?

做一做

请你对临湖镇作一个市场调查,分析太湖三白的产量现状及成因。

 

第三节太湖蟹

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龄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结队顺流东下,至江海交汇处的浅海中,繁殖而后终生。

次年初夏,孵化后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户,经多次蜕壳,逐渐长大,次年便成大蟹。

1949年以后,因沿江建闸,蟹苗难以洄游,1966年起人工流放蟹苗,1公斤蟹苗可出成蟹3—4吨。

我镇东太湖是著名的太湖蟹养殖基地。

其中建于1997年的太湖中华绒蟹养殖基地,占地2000亩,属于省级蟹苗养殖基地。

东太湖水域能成为著名的养殖基地,主要有四个原因:

太湖中华绒蟹养殖基地

(1)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类水质即可饮用水的标准,这在水产养殖业上实属罕见。

良好的水质从根本上保证了太湖蟹的安全、优产和优质。

蟹壳青色匀净而泛光泽,蟹肉细腻。

(2)东太湖属典型蝶形浅水硬底湖泊结构,在此环境下,大闸蟹活动自由,爬行有力,蟹肉鲜美结实。

(3)太湖水草茂盛,饵料丰富,目前太湖围网养殖面积仅为湖面总面积的1/36,因此有足够的天然饵料如水草、螺丝、贝壳、小鱼小虾等。

以天然饲料为主的太湖蟹,蟹眼有神,反应敏捷,肉质鲜美。

(4)东太湖养殖水域平均深度约为1.8米,水体透明度在1米左右,水流量适中,阳光充裕,养殖出的蟹,肚白纯净,团尖腹脐微灰。

太湖共有三种蟹:

中华绒螯蟹、凹背新尖额蟹和锯齿溪蟹。

太湖蟹背壳坚隆凹纹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脐,雄尖雌团,内有硬毛。

“秋风响,蟹脚痒”,从寒露到立冬,是太湖蟹大量上市季节。

古人诗曰“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秋尽江南蟹正肥”。

这时的螃蟹,性腺成熟,肉紧黄多,俗称“九雌十雄”。

有诗云“雄者如肪白于玉,圆脐剖出黄金脂”。

太湖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

传统吃法有清蒸、水煮、面拖、酒醉、腌制等,取出蟹肉后,还可制成蟹肉狮子头、孔雀虾蟹、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笼包等名菜、名点。

俗话说:

“蟹味上桌百味淡“。

太湖蟹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每100克蟹肉中含热量139千卡、碳水化合物7克、脂肪5.9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蛋白质、钙、磷、铁等的含量均比其他鱼类高。

螃蟹还可入药,有散淤、续筋、接骨和抗结核的功能,民间常用蟹壳炙灰治疗老烂脚。

蟹还可加工成蟹油、蟹酱、蟹糊,蟹粉和腌蟹、糟蟹、醉蟹等。

蟹壳可做成胶体溶液,用于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木材加工、塑料等工业,还可用于医药、调味等方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业原料,同时又是禽畜的高级精饲料。

做一做

实地参观我镇太湖蟹交易市场或养殖基地,采访渔民,了解太湖蟹的养殖、销售及出口情况。

搜一搜

上网搜一搜,了解太湖蟹的食用方法及营养成分。

 

第四节太湖水生植物

太湖物产富饶,水生植物众多,主要有茭白、菱角、塘藕、茨菰、荸荠、席草、芡实、莼菜、芦苇等。

有的利用浅滩、湖湾种植,有的种在沿湖水乡低田内,有的则天然生长在太湖水域中。

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移植培育出许多名贵品种,成了太湖的特产。

一、太湖茭白

茭白又名菰或菰菜,俗称茭瓜、茭笋,花茎洁白,故称茭白。

是禾木科宿根性多年生茭草的肉质茎。

据古籍记载,茭白最早诞生的故乡,就在太湖水网地区。

湖州因出产茭白,古时就称“菰城”,至今还是她的别名。

茭白有家、野之分,家茭白常种植于水田、池塘、河旁;野茭白多产于湖泊之中。

在先秦时期,茭白均是野生,只结子不长茭白,它结的子古称菰米或雕胡,香脆异常,是六谷之一。

汉代,人们便开始培养茭白,逐步从粮食转到蔬菜上来。

茭白不分株移植,会退化成不长茭白的茭草。

太湖水质肥,淤泥深,茭白长得肥大白嫩。

《太湖备考》载:

“菰出东山茭田,中心生苔如小儿臂,谓之茭白。

”许景迁的《茭白》诗云:

“翠叶森森剑有稷,柔条松甚比轻冰。

江湖若借秋风便,好与莼鲈伴季鹰。

”典故中提到的菰菜就是茭白,张季鹰因思念家乡的茭白,辞官归吴。

太湖所产茭白,肉质糯软,纤维少,在市场上深受欢迎,无论蒸、炒、炖、烹,都是又嫩又糯又香。

茭白吃法很多,既可作主料,又可作配料,用茭白切成丝制成馅,做水饺、包子,其味亦佳。

茭白营养丰富,一市斤茭白含抗坏血酸10毫克,硫胺素0.2毫克,核黄素0.25毫克,尼克酸3毫克,蛋白质7.5克,磷215毫克,糖6克,热量23千卡,钙20毫克,铁1.5毫克,脂肪0.5克。

茭白人口清香爽口,是夏秋蔬菜中的隽品。

茭白、菰米还可入药,其性味甘、冷、滑、无毒,具有利尿、消渴、解酒毒和解烦热之功能。

二、太湖藕

藕又称“莲根”、“湛露”。

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吴王曾携西施在东太湖畔采莲。

唐代诗人杜荀鹤有大量的描述太湖塘藕的诗句。

《太湖备考》载:

“藕出东山南湖滨”。

太湖所产之藕肥嫩鲜甜,生食熟吃皆宜。

从唐天宝元年起,吴郡每年贡嫩藕300段人宫。

《吴郡志》载:

“唐进藕最上者名曰伤荷藕,伤荷之名,或云叶甘为虫所伤,伤其叶则长其根也。

”藕全身是宝,一市斤藕中含蛋白质4.3克,脂肪0.4克,热量125千卡。

加工成藕粉,营养丰富,易吸收,农村常作为病后滋补晶。

叶可日用和人药。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向来作为洁身的象征。

荷花结果后就是莲蓬,其子莲心,是名贵的滋补品。

一斤干莲子含蛋白质81.3克,脂肪9.8克,碳水化合物304克,热量1627千卡,灰分19.1克,钙436毫克,磷1397毫克,铁31.4毫克。

三、太湖菱角

菱古时又称“芰”,“二角曰菱,四角曰芰”。

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栽培历史,《汉书·循吏传》曾记述龚遂为渤海太守时,劝民“秋冬蓄果实菱芡”。

早在一千多年前,吴地菱藕已很普遍了。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一诗中写道: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菱有家野之分,家菱钝角、果大、肉糯,野菱锐角、果小、肉坚实。

菱喜暖湿润,深浅水域均能生长。

四月播种,十月收获,每亩可收鲜菱500公斤左右。

通常菱藕间作,是太湖水乡的主要经济作物。

太湖地区水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培育,产量高,品种多,质量好,一直是我国主要产菱区。

其中水红菱、馄饨菱和小白菱最为著名。

水红菱又称“苏州红”,皮色鲜红,果体大、含汁多,肉脆味甜,最宜生吃。

馄饨菱四角已退化,形似馄饨,故名。

馄饨菱果皮薄,煮熟后又糯又香,适合熟吃。

小白菱,因果体小、果皮呈白绿色而得名,果肉嫩脆,生吃熟食均佳。

菱的营养丰富,生食可当水果,熟食可作蔬菜和代替粮食。

老菱可加工菱粉,是糕点、酿酒、制糖的重要原料。

菱还可以入药,有解渴、醒酒、利尿、通乳之效。

在民间秘方中,也有用来治疗食道癌和胃癌的。

菱和鱼大水面间养,有利于改善鱼类生长环境,提高鱼的产量,又可提高菱塘泥中腐植质的含量,使菱增产。

四、烂田三宝

茨菰、荸荠、席草称为“烂田三宝”,集中产区在太湖的江南水乡,种植历史悠久。

《汉史》上有“王莽末南方饥馑,民庶群入野泽掘凫茨(即茨菰)食之”的记载。

过去茨菰、荸荠作为蔬菜和水果供应市场,是群众喜爱的食品。

近年来,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上升。

将茨菰、荸荠制成罐头可以久贮远销,提高了经济效益,每年还有大量出口,已成为太湖地区的主要水生经济作物。

席草的种植给织席业带来了繁荣。

远在北宋期间,“关席”就名扬天下,列入向皇宫进贡的“贡品”。

《吴县志》载:

“吴之贡席,宋熙宁三年罢后,仍贡二十合。

”清代慈禧派采办到浒墅关选购滴水不漏的油朴、双草等名席作为“贡席”。

“关席”的席草出自太湖地区淡水田内,席草内不含盐份,夏天睡时倍感凉爽,催人人睡。

除传统的草席外,还有沙发席、童席、工艺席等,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

五、太湖芡实

芡实,俗称“野鸡豆”、“鸡头米”。

《太湖备考》载:

“芡出东山南湖,不种自生。

”《吴都文粹续集》载:

“出吴江者壳软色绿味腴,出长州车坊者色黄,有粳糯之分。

味甘、食之补益,可以疗饥。

”太湖出产的芡实,称“南芡”,与苏北宝兴产的“北芡”,名闻全国。

芡实营养丰富,500克生鸡头米,含蛋白质10.6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77克,热量353千卡,灰分1.2克,钙22毫克,磷2酗毫克。

六、太湖莼菜

莼菜又称“水葵”,从明末开始人工栽培,原太湖莼菜都系野生。

《苏州府志》载:

“莼向出三泖,今出太湖中西山之消夏湾,东山之南湖滨,东山尤盛。

初山中人未知食莼,食之自邹舜五始。

”杭州的西湖莼菜是六十年代中期从太湖移植过去的,成了杭州的著名特产。

六十年代后期,太湖过度捞草和围垦,产量逐年减少,成了稀贵珍品。

近年来采取人工保护繁殖和移栽,产量有所恢复。

除供应市场外,加工的瓶装莼菜,在国外享有盛誉。

莼菜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

《齐民要术》中载:

“莼性纯而易生,种以深浅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浅则茎瘦而叶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谓之莼菜。

”莼菜清香可口,鲜味独特,古时就将莼菜、菰菜、鲈鱼誉为江南三大名菜。

它的叶片和茎蔓上分泌物,营养特别丰富。

煮时可炒,可煮莼羹,食时润滑而不腻,鲜嫩异常,特别煮汤,清香可口,别具风味。

《齐民要术》就有“诸菜之中,莼菜第一”的记载。

莼菜还可药用,有止呕、止泻,有消炎解毒的功能。

可以治疗胃痛、高血压、痈肿等多种疾病。

太湖莼菜从明万厉年起,列入向皇宫进贡的“贡品”。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到苏州时,邹舜五的孙子邹弘志特地备了四缸莼菜,作了20首贡莼诗,连同祖传张宏会的采莼图一并献给康熙,康熙命人将莼菜送往北京畅春园留种。

邹弘志后来当了岳阳县令,人们称他为“莼官”。

晋代大司马东曹椽张翰(字季膺)是吴郡人,在洛阳做官时,有次见西风珲阵,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辞官归吴。

这则“莼鲈之思”的典故,是人们思乡的比喻,莼菜也随着身价培增。

七、太湖芦苇

芦苇古称“荻”,分布在太湖沿岸。

太湖的芦苇,叶阔杆粗,纤维既长又细,是人造棉和造纸的好原料。

芦苇全身可利用,杆可编芦帘,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嫩芽是芦笋,既有茭笋的清香,又有竹笋的风味,美味可口。

宋诗“溶溶晴港漾清晖,芦笋生时柳絮飞。

还忆江南风物美,桃花流水魚鱼肥。

”描绘了三月江南的物产和景色。

芦叶是包粽子的必需品,用新芦叶包的粽子,吃时有一股清香,闻之生津,还可做日用品。

芦根可入药,有利尿解毒的功能。

民间有:

“拚死吃河豚,要命吃芦根”的说法,据说河豚与芦根同煮,能解毒,食之安全。

芦苇富有生命力,种植后,每年冬季收割即可,不需管理,是一劳永逸的水生作物。

太湖芦苇,一望无际,郁郁葱葱,像绿色的长城,是江南水乡的特征,同南疆的椰林,北国的青松,戈壁的红柳一样点缀着祖国大地。

太湖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而且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人间天堂吴县》《情系太湖》)

看一看

到太湖边或者小河旁池塘边,看一看家乡的水生植物,记住它们的形状特征,了解它们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做一做

回家后询问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一些水生植物的食用或使用方法,如果有与课文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向同学们介绍推荐。

 

第五节水稻

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

坐落在太湖之畔的临湖镇,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历来示苏州著名得水稻产区。

新中国成立前,临湖种植水稻均为单季稻。

1957年试种双季稻,1965年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至1976年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100%。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不再种植双季稻,直至1985年全乡恢复一年两熟稻麦耕作制度。

就说单季稻吧。

要经过选种、育秧、移栽、中耕、除草、施肥、水浆管理、搁田、防病治虫、收割脱粒、出米等阶段。

过程很繁杂,人们也很辛苦。

单季稻的品种很多,改良也很快,一般选新品种。

选好的种子一般在立夏前后浸种,浸三天、沥四天、催好芽,将种播下。

播种前,先做好秧田。

秧田播种量每亩150—200千克不等;出苗三叶后移栽;一般早熟品种在5月底6月初、中,晚熟品种在6月下旬移栽。

移栽行距要稀,株距要大,插秧要求浅、直、匀,以浅插不倒为宜。

浅插返青快,分蘖早,移栽后,保持田间1—2寸水,促使成活,称深水活棵;一般进行3次中耕除草,既除去杂草,又碎土拥根,结合追肥,促使水稻发棵;单季稻施肥,分基肥和追肥。

过去没有化肥,一般都用有机肥料,俗称农家肥。

50年代初,开始少量使用化学肥料。

水浆管理贯穿单季稻的整个生育期,管水好坏对水稻增产与否关系很大。

俗话说:

“水稻水稻,活水养稻”;待秧苗成活返青后约20天左右,即将田里的水排干,让太阳将田块晒硬,俗称“搁田”,一般而言,搁田以后,稻田就不可断水,直到收割;单季稻生育期长,病虫较多,主要虫害有三化螟虫、二化螟虫、纵卷叶虫、稻飞虱、稻苞虫,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病毒病、稻曲病。

主要采用人力,药物或改进栽培技术来防治病虫害;10月下旬至11月初为单季稻收割期。

过去收割用镰刀,现在多用收割机。

脱离起初是用人力摔的,使用稻桶、稻床等工具。

后来改用人力脚踏轧稻机,电动脱粒机。

脱粒的稻谷变成米,还需加工。

过去是用磨磨成糙米,再用石臼打成白米,如今用碾米机,方便快捷。

了解以后,你是否深刻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是否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劝诫。

说一说

说说水稻生产的一般程序,体会劳动的苦与乐。

做一做

查阅资料,寻找有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信息,了解他在水稻方面做出的贡献。

第六节油菜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放眼太湖平原,水网纵横。

在河流画出的格子间,黄澄澄一片,很是壮观,那便是油菜花。

一、栽培技术

民国时期和50年代初,秋分播种,选择十边隙地育苗,不问苗,苗质瘦长,霜降立冬间多用石制圆锤(菜花榔头)打潭移栽,每亩3000—4000潭,每潭栽2-3株苗,潭内施以鸡粪或猪、羊灰或粪拌泥点施。

无苗床的在寒露前后用早茬田打潭直播。

三尺垅一尺沟。

因品种不良,耕作粗糙,产量很低。

60年代重视菜秧培育,选择高爽处做秧地,精整苗床,落子稀匀施足基肥,追肥,及早除草、间苗,应用药物防治病虫害。

移栽前6-7天重施起身肥,确保秧苗健壮。

1970年起,大田耕作改为阔垅深沟、劈横移栽、合理密植。

成活后,施好追肥,推广磷肥作中层肥,粪肥面施,使幼苗在冬季生长旺盛,增强抗冻能力。

严冬前,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