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404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ocx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于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词义民族性文化特征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文化则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民族在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其语言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论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在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词义民族性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研究了语言特别是词义中具有的明显文化特征,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语言上的文化特征对于跨文化交际会造成“交际短路、交际失误、交际障碍”的影响,认真分析、准确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TheNationalRepresentationofLexicalMeaningand当以母语为基础去接触和学习英语时,不少人会习惯性地在词典中查找与汉语词的意义完全相等的英语对应词,但不是所有的词都像“book=书”那样存在准确的对应关系。

以汉英中的“玉”和“jade”为例:

二者都指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矿石,汉语中的“玉”还隐含着“美德”之义,如“玉洁冰清”,此外,还可以尊称对方的身体,如:

“玉体、玉容”等,然而英语中‘‘jade”的联想义则与之大相径庭,有疲惫、衰弱的老马之义,还表示放荡的女人,如:

“Yousaucyalittlejade”(你这个糟女人!

)。

其实,即使是在英汉双解词典中注释词与被注释词的意义也不是完全相等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数量很少,绝大多数的词都在内涵或外延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

这一现象是与词语使用者所属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的,即不同语言的词义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性特征。

本文仅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分析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形式

  

(一)词语空缺——词义民族性的突出例证

  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现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

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往往在其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表达、传承和沉淀,往往在其它民族语言中形成“空白”,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

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现象、概念的词语,这些事物、现象、概念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而这些词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是不具备的,即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这一类的词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譬如:

一些表示我国古代器物、典章、称谓的词语“鼎”、“八仙桌”“轿子”、“科举”、“贵妃”等;一些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词语“三个代表”、“一国两制”等,这样的词语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即使把它们翻译到英语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注释说明也很难被人们所理解。

英语中的“hippy(嬉皮士)”,很多人认为是指一群嬉皮笑脸的青年,而实际上他们并非都嬉皮笑脸,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有种不满情绪,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

蓄长发、着奇装异服、行为颓废、甚至吸毒等等这些意义如果没有对美国五六十年代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无法被我们所理解的。

同样,英语中的“church”、“priest”、“Christmas”等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在汉语的本土文化中也是不存在的,今天这些词所指称的意义能够被理解,是由于广泛地接受了这些外来词所传递的文化的结果。

  

(二)词义错位——词语意义的表同质异

  如果说词语空缺是词义民族性的一个特例,是文化汪洋中的沧海一粟,那么,不胜枚举的词语联想意义的差异则更能说明词义的文化个性。

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导致不同民族的词语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是双语词典编撰的基础,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

但“对应”不等于“对等”,即使所表达的概念意义相同,也往往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形成词义对应上的错位。

  “柳(willow)”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指的客观事物不仅是相同的,而且还都可以产生“忧伤”的联想,但在汉语中,这种忧伤的联想是由于离愁别恨引起的,而在英语中则是由于死亡和失落引起的。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开篇即写“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其中“柳阴直”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全词以“柳”为基调,充满了浓郁的依依惜别之情。

而英语则用“wearthewillow”表示“失恋”或“悲悼心爱者的逝去”。

  “龙”在汉语中有着极其崇高和庄严的联想意义,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民族”,我们自称为“龙的子孙”。

此外,“龙”还象征着皇权、神力与威严,如:

“真龙天子”、“龙袍”、“龙椅”。

含有“龙”的词汇大多为褒义,如“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

然而,英语中的“dragon”则常常被用于贬义,《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它的释义有两种:

①“alargeimaginaryanimalthathaswingsandalongtailandcanbreatheoutfire”(想象中长着翅膀,长尾巴,能吐火焰的大动物),②“awomanwhobehavesinanangry、unfriendlyway”(凶恶的女人,母夜叉),如:

“Thewomaninchargeoftheaccountdepartmentisanabsolutedragon.”(会计科那个女科长是个十足的母夜叉。

  (三)对同一语义场的分割不同

  文化不仅决定了人的认识结果,还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以亲属词语义场中由同胞关系构成的语义场为例,可以发现这样的对应

  应注意,首先,在该语义场中参加比较的是亲属词的基本形式,而英语中的“elderbrother”“youngersister”等并非是该称谓的基本形式其次,正如贾彦德指出的“汉语虽然也有‘兄弟(‘弟’不轻读)、‘姐妹’这样的词,但那是指称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

如果只指某个由一层同胞关系形成的亲属,汉族人一定要讲清楚是哥哥还是弟弟,是姐姐还是妹妹,决不含糊。

”可见,对于同胞关系这一语义场,英语是用“brother”“sister”两个词来进行分割,而汉语用的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四个词来分割,称呼时不仅要区分性别,而且要区分长幼。

  汉语里的“跳”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在英语中要分别用“jump”、“leap”、“skip”、“spring”来表示“jump”表示通过腿部和双脚肌肉的活动跳离地面或其他基部。

如:

①“Thecatjumpedtothetable.”“leap”表示从某一平面跳起或弹起,常常落到另一地点。

如:

②“Thedogleaptoverthfence.”“skip”表示轻快地跳,(尤指每只脚轮流跳两次)。

如:

③“Thechildrenskippingalongtheroad.”“spring”表示突然地跳起。

如:

④“Shsprangoutofherchairtogreetherfather.”不同民族的语言对于同一语义场的分割可能存在着迥异的差别,这种差别并不是说分割细致的语言较之分割粗疏的语言更赋有表现力、是更优秀的语言,而是说明不同的民族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中也可以用“elderbrother”、“younbrother”来表示出长幼的差别。

对于文中的“跳”,汉语也可以通过述补词组、动词重叠或加上适当的介词、介词短语来表达,比如:

①那只猫跳到桌子上;②狗跳过栅栏;③孩子们沿路跳来跳去;④她从椅子上跳起来去迎接她的父亲。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民族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不同,对于同一语义,有的民族选择了词汇化的方式来表达,有的民族选择了语法化的方式来表达。

  二、词义民族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的真值条件相结合决定的,而人的主观看法和心理因素又要受其所属文化的制约,因此,词义必然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着不同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编码一发送一传递一接收一解码”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义的文化差异主要作用于编码和解码两个环节。

当一个信息离开被编码的文化时,这个信息携带着该编码者在自身文化作用下所形成的意义,而当它抵达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要发生一个转化的过程:

解码文化的影响将变成信息含义的一部分,该信息的原始含义被修改了。

这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只注重一种语言的语法和词语的概念意义,而疏忽其词语在各自文化中的民族性差异,忽略了词语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那么,交际就会受阻,就可能引起交际冲突或误解,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具体情形有三种

  

(一)因词语空缺导致的交际短路

  词义民族性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就是词语的空缺,这些在某一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定词汇不仅在另一民族的语言上留下空白,同时也在另一民族的心理领悟上造成空白。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而使用这些处在“空缺”状态的词语就必然会使交际对象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例如,道教所提出的“阴”、“阳”在英语里是没有对应词的,西方人大多不理解这两个概念。

在了解美国早期开发西部的历史之前,也很难真正理解“cowboy(牛仔)”这个带有浓厚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的词语。

因此,对于这种处于空缺状态的词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详细的释义和丰富的背景介绍。

  

(二)因词义错位造成的交际失误

  因词义错位造成的交际失误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概念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相同,但联想意义只存在于某一种语言中的。

如:

如果一位外国朋友对大家说“我喜欢吃醋”,一定会引来哄堂大笑,而他本人却一脸茫然。

这是因为,在英语中“vinegar(醋)”只是一种调料,不带有任何联想意义而在汉语中“吃醋”代表的是“为爱而嫉妒”。

“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字为“鹤年”、“鹤龄”,希望孩子长大成人长命百岁。

鹤还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联系在一起。

如:

“松鹤延年”。

而英语中“crane(鹤)”并没有这样的联想。

  另外一种是不仅概念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相同,而且都具有联想意义,但联想意义不同。

在汉语中,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一个人的工作“Heworkslikeadog”,我们一定会觉得是贬义,而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他工作十分卖力”,是褒义色彩。

这是因为汉语中的“狗”的联想意义是低贱、见利忘义的,如“狗腿子”、“狗仗人势”,而西方人则看重狗的聪明、忠实等优点,对狗喜爱有加,甚至把狗看成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因此“dog(狗)”在英语中通常被用作褒义。

  (三)因对语义场的分割不同造成的交际障碍

  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每当学到亲属词称谓表达法时都会非常头疼。

例如以旁系血亲亲属词语义场为例,可以看到这样的对应

  如此繁多、复杂的表达方式经常使学生们瞠目结舌,十分头痛。

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对于亲属关系中的长幼、亲疏、系属等是不需要进行如此细致的划分的,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于同一语义场的分割不同,才导致他们在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上遇到了困难。

  三、小结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就突出地表现为词义的民族性。

如果我们总是通过母语这块透镜去理解外语中的词汇,就很容易用母语中的概念去代替外语中的概念,而不注意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交际的障碍和困难。

所以,我们必须时时注意编码文化和解码文化的差异,关注由于民族文化的个性而导致的词语意义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借鉴外来文化。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