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3909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docx

《现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

(“30、40年代文学”部分)

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

[填空类知识]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于1928年。

3、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4、1930年代中期,李劼人发表了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它们将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社会史诗般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5、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6、1931年秋丁玲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水》,茅盾认为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7、丁玲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表现了“我”对年轻的贞贞的同情与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的批判。

8、施蛰存取材于《水浒》而作的《石秀》,从弗洛伊德学说出发,几乎把《水浒》中的英雄写成了一个现代色情狂和性变态者。

9、《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

它是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

《幻灭》、《动摇》、《追求》,各自独立成篇,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10、《子夜》原名《夕阳》,初版本内封的题签下反复衬写着的英文是:

11、《离婚》的发表,标志着老舍创作的核心思想――批判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得以全面而系统的确立。

12、张大哥是小说《离婚》主人公之一。

13、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塑造了一个恨人类的主人公――杜大心。

14、在前期创作中,巴金自己所喜爱的是总题为《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和《电》)的三个中篇,这是一部巴金心目中所认为的革命者的“生活教科书”。

15、左联诗人较著名的是殷夫,鲁迅称其诗“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6、洪深创作于1922年的剧作《赵阎王》,所运用的表现主义艺术直接模仿于当时正走红的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琼斯皇》。

17、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的三个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是风行一时的国防戏剧。

18、张爱玲的主要短篇小说及收入《流言》的散文作品,都发表于1943-1944年的两年间。

其中,《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封锁》讲述的是公司职员吕宗祯与大学助教吴翠远在电车上偶遇的一段恋爱故事。

19、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以苏州巨室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分崩离析和其子少祖、纯祖的人生历程为中心,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20、有研究者认为:

“《金粉世家》如果不是章回小说,而用的是现代语法,它就是《家》;如果不是小说,而且写成戏剧,它就是《雷雨》。

21、陈白尘完稿于1945年的《升官图》,其喜剧构思与喜剧性情节、场面、手法,都借鉴了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22、评书体小说的基本要素特征:

故事相缀,情节连贯,结构单线,语言通俗。

2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与小说《暴风骤雨》、歌剧《白毛女》曾于1951年同获前苏联斯大林文学奖。

[辨别性知识]

1、小说( )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

①《柳家大院》  ②《月牙儿》  ③《微神》  ④《黑白李》

2、老舍的小说( )在类似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亦是作家“国民性”沉思曲中响起的变奏。

①《老张的哲学》  ②《赵子曰》  ③《二马》  ④《猫城记》

3、老舍作品中唯一的爱情小说是( )。

①《月牙儿》  ②《微神》  ③《断魂枪》  ④《柳屯的》

4、30年代诗坛上,被称为“泥土诗人”的是( )。

①艾青  ②田间  ③臧克家  ④蒲风

5、洪深的代表作是( )。

①《赵阎王》  ②《农村三部曲》  ③《包得行》  ④《鸡鸣早看天》

6、以“刘西渭”笔名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的剧作家是( )。

①郭沫若  ②田汉  ③熊佛西  ④李健吾

7、现代娓语式散文开创者之一是( )

①林语堂  ②何其芳  ③丰子恺  ④夏丏尊

8、报告通讯《萍踪寄语》的作者是( )

①瞿秋白  ②邹韬奋  ③夏衍  ④宋之的

9、下列关于《日出》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①揭示出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

②成功地描写了一个拼命往上爬而终于被摔下来的银行秘书李石清的形象。

③安排了一个不出场的人物金八,作为恶势力统治的代表。

④全剧三幕剧情展开的时间是:

黎明前,黄昏、午夜,凌晨日出。

10、下列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①《画梦录》的作者是何其芳。

    ②《鹰之歌》的作者是丽尼。

③《囚绿记》的作者是陆蠡。

     ④《缘缘堂随笔》的作者是夏丏尊。

11、下列关于“战国策”派的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①“战国策”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

 

②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作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③这一派中只有陈铨主要是个作家。

④小说《野玫瑰》是陈铨的代表作。

12、艾青的长诗( )抒写女大学生唐尼走出个人小天地投向抗日洪流的思想转变历程。

①《向太阳》 ②《火把》 ③《雪里钻》 ④他死在第二次》

13、下列夏衍作品中,不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正剧的是( )。

①《心防》 ②《法西斯细菌》③《芳草天涯》④《上海屋檐下》

14、阿盖公主这个形象出自郭沫若的历史剧( )。

①《棠棣之花》②《虎符》③《孔雀胆》④《南冠草》

15、下列沙汀小说中,创作于抗战爆发前的一部是( )。

①《在其香居茶馆里》 ②《兽道》 ③《淘金记》 ④《奇异的旅程》

16、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是( )

①虞家茵   ②姜长安   ③葛薇龙   ④白流苏

17、小说《啼笑因缘》中,与樊家树终结百年之好的人物是( )。

①沈凤喜   ②关秀姑   ③何丽娜   ④白秀珠

18、下列各项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①《边区自卫军》的作者是田间。

 ②《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③《漳河水》的作者是阮章竞。

  ④《死不着》的作者是张志民。

19、下列各项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①水生嫂是孙犁笔下的人物。

②李有才是赵树理笔下的人物。

③杜善人是丁玲笔下的人物。

④韩老六是周立波笔下的人物。

20、《王贵与李香香》是采用了陕北民歌( )的格式和手法写成的。

①“花儿”  ②“信天游”  ③“青羊调”  ④“秦腔”

[概念性知识]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

2.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5年,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立即得到了广泛响应。

但在提倡这个口号中,左翼作家仍不能免除左倾幼稚与宗派主义的情绪。

突出表现在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论争中。

后一口号是冯雪峰、胡风为补救“国防文学”的不足,由胡风提出的。

鲁迅为此抱病写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文,主张两个口号并存。

3.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在20年代、30年代持人文主义文学思想,并且因其与左翼文艺思想的抵牾而产生过影响;与之相近且同左翼文艺思想有较大距离的,还有朱光潜、沈从文、宗白华、梁宗岱等人的文学主张。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通观,比起五四和当时的一批间接、部分了解西方文艺的作家与倡导者们,更了解世界文艺的真相,他们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贯通也超出于一般水平。

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是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现实政治的需要有一定距离,也因此而受过责难。

4.“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是出现于3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代表作家蒋光慈(又名光赤)在其后期创作的《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祭》、《菊芬》和《最后的微笑》等中长篇小说中,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

这种模式一度在左翼文坛中蔓延,茅盾、瞿秋白等对普罗文学的这种“革命的罗曼蒂克”曾给予批评。

5.“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等,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6.“孤岛”文学运动

也称上海“孤岛”文学运动,自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零1个月里,上海的英法租界区成了特殊环境,整个上海及上海四周的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这两个外国租界犹如汪洋中的一块孤岛。

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这一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

“孤岛”文学运动中,戏剧创作比较活跃,杂文创作也风行一时,出版了《鲁迅全集》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政治环境恶化,进步文艺活动渐歇。

7.“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指30年代的一个小说流派。

出生于湘西的沈从文,到都市后对故乡山水一往情深,在湘西奇绝的穷山恶水中构筑人性的神庙,创作了一系列平平淡淡却令人回味无穷的“边城小说”。

与沈从文的创作风格相类似的作家还有靳以、萧乾和凌叔华等,由于他们的小说都具有地域性和抒情性,并且都身处北京,因此他们的小说被人们称为“京派小说”。

8.新感觉派小说

1930年代上海这个畸形繁荣的大都会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小说派别:

“新感觉派”,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茅盾、老舍的都市文学形态。

其特点是表现都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与感受,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新感觉派的出现,与当时汹涌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有直接的关系,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

新感觉派小说使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起,共同组成30年代小说交响乐的不同声部。

9.“反英雄”与“反高潮”

“反英雄”指的是小说《围城》中方鸿渐这类小人物。

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隐喻了一场犹豫不定的追寻游戏,在这个“反英雄”的小人物的寻梦过程中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

“反高潮”指的是张爱玲小说的结构方式。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情节的发展虽然不免有人们所不熟悉的细节,不过大体还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故事的结局却往往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小说的“故事性”发展向特定方向转化、升华。

10.民歌体叙事诗

何谓民歌体叙事诗?

它是指解放区诗歌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反映新旧两个时代巨大变化的长篇叙事诗。

这些富有生活气息,在形式上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作品中,大都是以传统的民间歌谣的形式创作的,因此被称为“民歌体叙事诗”。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

11.老孙头形象

《暴风骤雨》受到了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的一些影响,不仅它的开头以两辆马车载着不同政治倾向的人物先后进村有着明显的借鉴痕迹,而且小说中最丰满的人物老孙头,他的风趣而又狡黠、善良而又自私的性格,与《被开垦的处女地》中集体农庄的马夫和车夫西奚卡老爹的气质也颇为相近。

二、简析、论述与作品解读

1.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首先,鲁迅的杂文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做到了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的高度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字家的才华的高度统一。

这种统一的方法就是: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固弊常取类型”。

其次,从“砭固弊”的立意出发,塑造出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

第三,是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鲁迅杂文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它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影响和造就了一批杂文作家。

2.老通宝与多多头比较

茅盾的小说《春蚕》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预示着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

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他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农民那种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

然而他只能凭直觉去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之类,他的悲剧正在于中国老一代农民固有的历史惰性。

多多头却是一个正在觉醒之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的形象。

他具有朦胧的阶级意识,对本阶级的农民抱有同情心(从他对荷花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而在勤劳这点上与老一代农民有着共通之处。

与老通宝相比,他显得豪爽、热情、乐观,更有独立见解,与父辈冥玩不化的封建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吴荪甫形象分析

《子夜》的人物众多,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

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

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战败了的英雄形象。

他表现出的果敢、冒险、刚强、自信,确实显示了他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

吴荪甫虽有魄力、有铁的手腕和管理才能,但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压迫下,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避免地走向虚弱、颓废,甚至企图自杀,充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致使弱点。

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子夜》刻画了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更主要是是客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这一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吴荪甫的形象塑造,精确地概括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的历史命运,回击了“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4.祥子形象分析

1、祥子的悲剧有何社会意义?

①小说通过祥子的遭遇,挖掘出造成劳动人民悲剧命运的社会和阶级根源。

祥子的名字前面被人们冠以“骆驼”两个字,不只是由于他身材魁梧有力气,主要是他的性格中有骆驼的气质——在迷茫无际的瀚海中,向着既定的目标顽强坚韧地勇敢跋涉,绝不回头,绝不松懈。

但在黑暗社会的重压下,在统治阶级各色人物,包括虎妞的种种形式的掠夺、敲诈、盘剥、腐蚀之下,他的奋斗一次次地失败了,尤其是他的“骆驼精神”被毁灭了,使他不得不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祥子的生活道路,是那个社会劳动人民的必然归宿。

②祥子的性格合乎逻辑的发展,令人信服地说明,在旧社会,劳动者想凭借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出祥子的经历,实际上批判和彻底否定了他的这种在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奋斗方式,明确指出他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同时借车夫老马的话,用成群的蚂蚱布成阵势可以吃掉成片的庄稼,说明劳动者只有联合起来,走集体斗争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

2、如何认识祥子性格的悲剧内涵?

祥子的性格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

作者表现祥子的典型性格,充分体现了这一条悲剧创作的重要的现实主义原则。

作者刻画祥子的形象并不停留在一般性格特征的表现上,而是随着人物一次次的不幸遭遇,着力表现他精神毁灭的过程,从而深刻揭示出他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祥子的性格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祥子的第一次买车,第二次攒钱再准备买车,充分表现了他坚韧顽强的性格。

孙侦探诈取他的血汗钱后,祥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由倔强的性格到心灰意懒,从省吃俭用到得乐且乐。

虎妞难产死亡,小福子自尽,沉重的打击使他一蹶不振,最终陷入了颓废堕落的境地,一个要强、体面、健壮的样子竟然变成了一个“刺头儿”,跟以前简直判若两人。

他抽烟、喝酒、耍无赖、下“白房子”;他敢于揍巡警,敢于在那些强横而吝啬的先生们的洋服上弄几个大手印,为了几个钱把他们细小的胳膊攥得发疼。

“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祥子的性格变化过程,使我们看到,反动势力剥夺掉的不仅是他的车子和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奋发向上的生活意义和人生目的。

在这里,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祥子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高尚品质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作者意味深长地说:

“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

”古人说:

“哀莫大于心死。

”作者写出了一颗“死去了的”心。

这正是祥子形象具有特别强烈悲剧意味的原因所在。

5.如何认识虎妞这个形象?

①虎妞从父亲刘四那里继承了剥削者的精于算计、惟利是图的思想和粗俗的市侩习性。

刘四是个从前清时起,就在街面上讲究所谓“字号”的地痞土霸,干过种种坏事。

到了民国,他又开起了车厂。

他的车租既比别人的高,还有办法让车夫们情愿到他这里来租车,受他的剥削。

虎妞在这方面酷肖其父,她和刘四一里一外,把个车厂治理得铁桶一般,车夫们没有人敢跟他“耍滑头”的。

虎妞嫁给祥子以后,不让祥子去拉车,幻想着将来还回到人和车厂,去继承父业,继续过剥削的生活,她身上没有半点劳动妇女那种勤劳持家的品质。

即使是在回人和车厂的希望破灭之后,她仍然是大手大脚地花钱,使她和祥子的生活日见窘迫。

尤其是她剥削小福子,从小福子被迫当暗娼的事情上捞钱,足见其丑恶的灵魂;从她对小福子经历的羡慕上,更可见她内心的空虚和心理的变态。

②虎妞勇敢地反抗父亲的自私,要追求自己在婚姻问题上的自由和幸福。

由于刘四经营人和车厂离不开虎妞的帮助,他便一直没有给虎妞找婆家;也由于虎妞自己相貌丑陋,“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致使三十七八岁了也没有人敢娶她。

她追求爱情,渴望过正常家庭生活的愿望长期得不到实现,感情郁积得不到疏通,所以发生了性变态心理。

她诱骗祥子,使祥子不得不跟她结合时所使用的手段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是卑劣的,也正是她的性格,特别是她变态心理的集中表现。

在给刘四祝寿的宴席间,当刘四明确表态不许虎妞下嫁祥子时,虎妞的强烈反抗性终于彻底爆发了。

她的确像一只在生活的牢笼中被关得发了狂的猛虎,为了获得自己所认定的所爱,便不顾一切。

她尖刻地揭刘四的老底,并且公然宣告自己肚子里“有了”,“是祥子的”,想以既成事实来逼刘四让步。

当父女俩闹翻之后,虎妞索性自聘自嫁,大张旗鼓地坐着花轿招摇过市。

她此时的行动,与其说是受理智的支配,不如说是受猛烈喷发的感情所左右,虎妞在婚嫁问题上的这种前无古人的勇敢做法,是她的性格,她的经历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有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因素在内。

6.如何认识老舍小说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

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包括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语)很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也了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与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全部复杂情感的。

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

7.觉慧、觉新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写的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

其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力量在于它解剖了封建家族制度,不但写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溃败,写出了年轻生命的被虐杀,更写出了叛逆的产生。

所谓春梦与激流相对,批判与希望并存。

这个主题突出体现在年轻一代群体形象的塑造上,尤以觉慧、觉新这两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那么该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形象呢?

第一个问题:

如何认识觉慧这一人物形象?

觉慧是家的主人公,是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是高公馆这个封建家庭最早出现的叛逆者。

他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大胆地对自己的家庭及一切封建势力展开斗争。

他参加检查日货,捉奸商游街,参加反对军阀专横的学生运动,抨击孔教会;在家里他反抗巫师们捉鬼,支持二哥觉民逃婚,反对大哥的作揖哲学,否定长辈的权威,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对下人平等相待,不顾阶级界限同婢女鸣凤自由恋爱……他要捣乱封建家庭的秩序和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最后终于冲出了封建“牢笼”,走向新生活,到了上海。

尽管他所追求的道路还比较朦胧,但它反映了“五四”时期封建家庭中的青年走向革命的起点――摆脱家庭的束缚。

他的行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的,是有进步的社会意义的。

但他所要求的改良社会、解放人类的思想还是朦胧的,他在祖父临死时的悲恸心情,更表明对这个官僚地主的罪恶本质缺乏认识,不难看出觉慧的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软弱性来。

第二个问题:

觉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的青年,是一个被专制的宗法教义扭曲变形,逆来顺受,甚至助纣为虐的复杂人物。

在小说中,他是被作为“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的代表人物来描写的。

他上过“洋学堂”,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他所处的家庭地位和长期的封建教育使他无法摆脱重负,他变成了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

二重人格的觉新在处理大家庭事务中对长辈们所采取的是妥协的态度。

他不满意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的压迫,但他不敢反抗也不愿反抗,甘心断送自己的青春、理想和幸福,他同情弟妹们对封建家庭所作的种种斗争,但又不敢公开支持,甚至还常常从维护封建大家庭的立场出发调和矛盾,劝说弟妹屈从长辈的意志,他这样做的时候,内心又充满矛盾和痛苦。

不抵抗主义终于活生生地把觉新断送了。

觉新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刻复杂性的艺术形象,他的思想、性格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深深地打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可以说,他是光明与黑暗、新与旧交替的时代的产物。

觉新的一生,与其说是一个性格的悲剧,不如说是一个生活、社会的悲剧。

8.试述沈从文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在题材选择上,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最擅长描写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如《雨后》、《三三》、《边城》等;在结构上,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

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

其次,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也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特色。

沈从文常常直截地把主体情绪投注到人象和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像《柏子》、《萧萧》这些有很强的写实性的小说中,沈从文把自我情绪投注到柏子和萧萧等人物的身上,使之均着我之色;或者借助于记“梦”和象征曲折地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

同时,沈从文小说为了追求理想的人生形式又自觉地掺入了“梦”的成分,因而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如写爱情悲剧的《月下小景》、从人物到环境都理想化了的《边城》等。

为了强化抒情性,记“梦”之外,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

《菜园》里的菊花,《夫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