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08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docx

必考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14单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名言、成语知识考查

1——4单元

一、下列成语、古诗常考题型你会做吗?

(市、省统考真题)

1.下列成语的构词形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提心吊胆B.披头散发C.鸦雀无声D.张牙舞爪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弟弟背古文的时候,总是摇头晃脑,像个老学究似的。

B.王警官张牙舞爪地向歹徒扑去,三两下就把歹徒制服了。

C.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我们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

D.弟弟眼疾手快地用铁锹把这只老鼠给打死了。

3.下列词语不是一类的一组是(  )。

A.春风、春雨、春花秋月、春华秋实B.立夏、暑假、绿树成荫、烈日当空

C.月饼、大雁、层林尽染、电闪雷鸣D.冬眠、腊梅、寒风刺骨、大雪纷飞

4.给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或读音。

(1)停牟坐爰机林晩。

()A.坐下B.乘车C.因为

(2)荷尽已无撃雨盖。

( ) A.尽头B.全部C.完,指凋谢

(3)萧萧梧叶送寒声。

()A.风声。

 B.雨声。

 C.鸟叫声。

(4)知有儿童挑促织。

()A.青蛙。

B.蝈蝈C.蚂蚱D.蟋蟀。

5.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节奏划分正确。

B.知有儿童挑促织。

读音是tiǎo,意思是“拨弄”。

C.“寒山”指的是作者所游览的山的名字。

D.“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的“欲”是“将要”的意思。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课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B.“一年好景君须记”的意思是一年中的美丽景色你都要记住。

C.“知有儿童挑促织”不是作者看到的,而是作者想到的。

D.《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刘景文是作者的好朋友。

二、古诗阅读。

(市、省统考真题)

(一)山行

.,。

.,。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3.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4.这首诗主要写了 寒山、、、枫林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

”。

(用原文诗句回答)

6.诗中将和作比较,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7.诗人先写远处的“寒山”“”“”“”,再写近处的“”,

按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

8.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二)赠刘景文

.,。

.,。

1.默写古诗。

2.本诗描绘的是时节的景色,作者是代诗人。

3.诗中,作者描写了、、、四种景物。

4.诗句中“擎”读(  ),意思是()

A. qíngB.qínC.双手捧着D.举,向上托

5.第三、四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两句诗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了秋末的萧瑟景象。

6、下列被称为花中君子的是(  )A、橘 B、桃C、菊 D、荷

7、橙黄橘绿时是(  )时节。

A、初秋B、仲秋C、初冬D、深冬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A.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三)夜书所见

.,。

.,。

1.默写古诗。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诗人听到的是“”,看到的是“”,想到的是“”。

①篱落一灯明②梧叶送寒声③儿童挑促织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A.思念友人B.赞美秋天C.思念家乡D.赞美儿童

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诗句中形容声音的词语是“”。

(2)通过“”“”,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

6.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

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所见》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把古诗补充完整(2分)

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分)

3.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2分)

欲()①想要。

②将要。

③欲望。

立()①立刻。

 ②站立。

③自立。

4.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

(用原诗句回答)。

(2分)

三、下面根据1-4单元积累的名言、古诗完成练习。

(一)填空。

1.补充下面名言。

(1)灯不拨不亮,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走遍天下,____________寸步难行。

(3)一时强弱____________,万古胜负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补充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通过辩论,事理会越来越明晰。

(2)“一时强弱在于力,____________。

”可见,以理服人,是多么的重要啊!

(3)“有理走遍天下,____________。

”这句话告诉人们:

凡事要讲道理,没有道理到哪都行不通。

(4)“____________,理不辩不明。

”理,是客观规律,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老师常用“一时强弱在于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教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理服人。

我还积累了一句关于“理”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谚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7分)

人心齐,。

,一个好汉三个帮。

二人同心,。

三个臭皮匠,。

(1)上面四句话都与(  )有关。

A.勤劳苦干B.团结协作C.讲道理

(2)上面这四则俗语告诉我们()和()。

A.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B.做事情要讲道理。

C.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D.团结力量大

(3)与前面四则俗语说明的道理相同的一项是()

A.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B.人拾柴火焰高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选择恰当的谚语填入句中。

①我和哥哥一起参加双人跳绳比赛,哥哥告诉我:

“,。

”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

②“________________,一个好汉三个帮”告诉我们要有团队意识,协助精神。

③表示“只要人们心向一处,共同努力,就能发挥出移动高山的巨大力量,克服任何困难。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爸爸叫我和姐姐把门前的木柴搬进屋子里,我们唉声叹气,爸爸笑着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有啥难啊。

⑤小明做数学作业遇到难题,只好去求助他的几位朋友,经过一番探讨后终于知道了解题思路,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相信只要人人齐心协力,再难的工作也能完成。

5.《所见》作者:

朝代:

.,。

.,。

6.《山行》作者:

朝代:

.,。

.,。

7.《赠刘景文》作者:

朝代:

.,。

.,。

8.《夜书所见》作者:

朝代:

.,。

.,。

9.根据情境写诗句。

(1)秋天到了,爸爸带我去游香山。

看到满山如火的枫叶,许多游客停下来拍照留念。

爸爸不禁吟诵道:

“,。

(2)深秋时节,落叶满地,秋草枯黄。

可是看到果园里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景象时,又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生机,这不正是苏轼的诗句“,。

”中描写的那样吗?

(3)秋天的夜晚,孩子们挑着灯在篱笆下拨弄蟋蟀。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了代诗人叶绍翁的名句:

““,。

””

10.杜牧,_____代诗人。

与__________齐名,称“小李杜”。

后人称_____为“老杜”,称_____为“小杜”。

11.《山行》描写了_______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之情。

12.《山行》的作者是_____朝________,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________、________、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3.《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景物。

从“”“”看出来的。

14.《山行》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描写秋日美景的诗句是:

“,。

15.《山行》诗人是按由及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16.《赠刘景文》一诗是代诗人写的。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是在季。

17.《赠刘景文》一诗中,诗人通过诗句“,”来劝勉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18.《赠刘景文》诗人以“”“”写出了秋末的特征,“”与“”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19.《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的景色,从枯荷“”、残菊“”“”这些地方发现的。

20.《赠刘景文》通过对“荷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的敬佩之情。

 

21.《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人们面对生活要

.。

22.《夜书所见》一诗,描绘了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看到了、篱笆、,猜想儿童在灯下的场景。

23.《夜书所见》一诗中,描写作者由萧瑟的秋风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24.《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的情感。

25.《夜书所见》书的意思是,题目的意思是。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远处篱笆下的 ,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

26.《夜书所见》这首诗写了的景色,从“、、”这些地方发现的。

(二)先解释加点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解释加点字意思。

牧童:

______________。

振:

______________。

林樾:

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解释加点字意思。

欲:

______________。

捕:

______________。

鸣:

______________。

立:

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解释加点字意思。

径:

_________。

斜:

__________________。

 生:

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