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3066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docx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潮汐:

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叫做潮汐现象,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称为潮流。

平太阳日:

天文学上假定一个平太阳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黄道上)作等速运行,器速度等于运行在黄道上真太阳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平太阳日。

风暴潮:

是来自海上的一种巨大的自然界的灾害现象,系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

朔望月:

月球从新月(或满月)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位置的时间间隔,叫做朔望月。

岩石圈:

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固体物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岩层,是一个力学概念,具有力学上的统一性和实在性,可以对机械应力作出刚性反应。

海底峡谷:

主要在大陆坡上,头部多延伸至陆坡上部或陆架上,甚至接近海岸线,谷轴弯曲,支谷汊道甚多,形似陆上的峡谷。

天然气水合物:

是近2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它是由碳氢气体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冰晶状固体化合物。

一般在温度小于4oC、有机质较丰富、压力较大的沉积物中形成。

对流层的气温分布特征:

温度随着高度降低,大气的铅直混合强;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热带(赤道)辐合带(ITCZ):

是赤道低压带两侧南北半球信风形成的气流辐合带。

季风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海陆温度对比的季节性强变化和地球上行星风系的季节性南北移动所致。

东亚季风的主要特征:

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盛行西南气流,天气炎热、湿润、多雨。

台风:

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流,是达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

ENSO事件:

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海洋污损生物:

也称海洋附着生物是指生长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设施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海洋钻孔生物:

在海洋中,能穿凿木船、木竹建筑、红树、岩石、珊瑚礁以及贝壳等物体基质的生物。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底栖植物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称为初级生产力。

海洋次级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中被动物吸收用于器官组织生长与繁殖新个体的部分。

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生物多样性:

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得概括性的术语,指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也就是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恢复生态: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卫星海洋遥感:

或者称空间海洋学,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分支学科。

空间平台:

装载传感器的空间运输工具称为空间平台

被动传感器:

(如红外、声纳等)本身不发射电磁波,它通过接收以目标为载体的发动机、通信、雷达等所辐射的红外线、电磁波,或目标所反射的外来电磁波,来探测目标的位置。

较主动传感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好等优点。

主动传感器:

GIS系统:

即地理信息系统,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与地球表面及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

SeaWiFS:

是装载在美国SEASTAR卫星上的第二代海色遥感传感器,1997年8月发射成功,运行状况良好,它共有八个通道,前六个位于可见光范围,后两个位于近红外。

辐射量定标:

海色传感器输出的计数值DC(DigitalCount),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物理量。

因此,必须利用标准源将计数值换算成辐亮度,这一过程叫做辐射量定标。

SAR:

属于一种微波成像雷达,也是一种可以产生高分辨率图像的机载雷达或星载雷达。

海洋光学关系式的含义:

其中

是海面后向散射光谱辐射,称为离水辐亮度。

为海气界面的菲涅尔反射系数,

是水的折射率,Q为光谱辐照度与光谱辐亮度之比,与太阳角有关,完全漫辐射时Q=π。

,是海面下的向上辐照度Eu(0-)和向下辐照度Ed(0-)的比。

R与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有关R≈0.33

/a。

是水体的总后向散射系数,a为水体总体积吸收系数。

雷达高度计:

通过向海面垂直发射尖脉冲,并接收返回脉冲信号进行测量,返回脉冲中包含全球海面高度分布和变化、海浪振幅和风速信息。

压强梯度力:

与重力方向相反,与重力量值相等的力,与压强梯度成比例。

地转流:

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的情况下,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的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取得平衡时的海水定常流动。

热盐环流:

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环流常被称为热盐环流,它在大洋中下层占主导地位,相对风生环流而言其流动是缓慢的,但是它是形成大洋的中下层温盐分布特征及海洋层化结构的主要原因。

副热带辐聚区:

由于在反气旋式大环流中心,表层海水辐聚下沉,称副热带辐聚区

海水状态方程:

是海水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也称之为式p-V-t关系。

一个大气压国际海水状态方程为

位温:

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的位温。

海洋水团:

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波高:

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离。

振幅:

波高的一半叫振幅。

指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向上或者向下的最大铅直位移。

波长: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

周期: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T)。

波速:

波长与周期的比值。

中尺度涡:

水平尺度100~500km、时间尺度20~200d、速度约1~5cm/s的流涡。

八分算潮法:

农历初一、十六,高潮时(低潮时)就等于该地高潮间隙(低潮间隙),然后每天落后0.8小时。

高潮时=0.8[农历日期-1(16)]+高潮间隙。

低潮时=0.8[农历日期-1(16)]+低潮间隙。

名词解释(解释以下内容):

气压:

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指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直空气柱的重量。

P239

大气对流层(解释其基本特征):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下界是地球表面,上界是对流层顶。

对流层的基本特征是:

温度随高度降低;大气的铅直混合强;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P234

季风: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主要是由于海陆温度对比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球上行星风系的季节性南北移动所致。

P250

热容: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

P60

位温:

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的位温。

P62

水团:

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P100

(海水的)密度: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kg/m3。

P66

海洋锋:

指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

狭义而言是水团之间的边界

线,广义而言是指任一种海洋环境参数的跃变带,如水温锋、盐度锋、密度锋、声速锋、水色锋、透明度锋,以及海水化学、生物等等要素的海洋锋的称谓。

P477

盐度:

“盐度”近似地表示海水中所含盐类总量,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注意,讲义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要大体讲对就可以了。

有的书中的定义为“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比我们讲义中的说法好。

潮汐现象:

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的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P208

潮差:

相邻的高潮高与低潮高之差。

P209

正规半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这类潮汐就叫做正规半日潮。

P209

海流:

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所谓“大规模”是指它的空间尺度大,具有数百、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的流动;“相对稳定”的含义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例如一个月,一季、一年或者多年,其流动方向、速率和流动路径大致相似。

P144

风海流:

由风引起的海流称为风海流或漂流。

P144

地转流:

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下,水平压强梯度力与柯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P154

上升流:

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

P163

海洋中的正压场:

在静态的海洋中,当海水密度为常数或者只是深度的函数时,海洋中压力的变化也只是深度的函数,此时海洋中的等压面必然是水平的,即与等势面平行。

这种压力场称为正压场。

P146

重力波:

海洋中存在各种不同周期的波动,对短波而言,例如风浪、涌浪只考虑重力对它们的作用,故称为重力波,地转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P195

波周期: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T)。

P181

海洋内波:

在海洋内部发生的波动现象。

P190

风浪:

指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

P198

第五部分问答题:

1,简述潮汐静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

即平衡潮理论,基于的假定为:

(1)地球为一个圆球,其表面完全被等深的海水所覆盖,不考虑陆地的存在;

(2)海水没有粘滞性,也没有惯性,海面能随时与等势面重叠;(3)海水不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在这些假定下,海面在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下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作相应的上升或下降,直到在重力和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平衡位置为止。

因此海面便产生形变,也就是说,考虑引潮力后的海面变成了椭球形,称之为潮汐椭球,并且它的长轴恒指向月球。

由于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表面相对于椭球形的海面运动,这就造成了地球表面上的固定点发生周期性的涨落而形成潮汐。

2,简述潮汐动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3,对某地的潮汐进行调和分析,如果只考虑M2、S2、K1、O1四个分潮,列出用这四个分潮表示潮位的表达式。

 

4.八分算潮法的基本表达式为:

高潮时=月中天时+高潮间隙=0.8h×[农历日期-1(或16)]+高潮间隙,解释第一项表达式(即月中天时表达式)及高潮间隙的产生原因。

 

1,大陆边缘的类型及其组成、特点?

答:

大陆边缘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其特点为没有活火山。

也极少地震活动,反映了近代在构造上是稳定的;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其可以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

岛弧亚型的组成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安第斯亚型的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

1.简述海洋生态系的特征

答: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调控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具有以下特征:

(1)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系统的三大功能;(4)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2.简述种群和生物群落

 

3.简述生态因子

答:

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生存。

生态因子中最易阻扰和限制生物生长、繁殖的因子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可解释很多物种的分布问题,但它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如在某地区,从非生物因子条件分析,某种生物完全能在该地区生长和生存,但由于其他种生物的作用(如捕食、竞争等),致使该种生物不能分布在该区域内。

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当复杂的。

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对生物起作用的是生境中各因子的综合作用,决不是单个生态因子的独立效应。

在生物生活环境内的诸因子中,其中一个或二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为主导因子,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其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即所需要的量不同,但却具有同等重要性。

如果缺少某因子,便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致病死亡,且任何一种因子都具有不可代替性和同等重要性。

有些生态因子,如光、温、水、土壤养分等,直接影响或参与生物新陈代谢;另一些生态因子,如海拔、坡向、纬度、经度等,通过影响光、温、水、土壤等因子,间接作用于生物。

生物生长发育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形成是由于生态因子规律变化的结果,如季节性物候,昼夜温差等生态因子的规律性变化,导致了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非常重要,但在光周期阶段却成为有害因子。

4.简述微型生物群落的功能类群

答:

微型生物既包括自养性植物,又包括异养性动物,还有营各种分解作用的细菌,它们分布在各个层次的空间,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并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称之为微型生物群落。

根据营养关系及食性,将微型生物划分为六个功能类群:

(1)光合自养型:

初级生产者,含叶绿素、叶绿体,能光合作用,营植物式营养;

(2)食细菌或食碎屑型:

动物式营养,以细菌、碎屑为食;(3)腐养型:

动物式营养,以溶解于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为食;(4)食藻型:

以藻类为食;(5)无选择性杂食型:

动物式营养,无选择性,但以细菌、碎屑、藻类为食;(6)肉食型:

动物式营养。

六.试述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七.试述海洋微型生物生物环(网)

 

八.试用辩证统一的观点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它包含哪三个层次?

答: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简述赤潮发生的可能原因

答: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灾祸害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因子方面,海洋中的“流”与赤潮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除赤潮生物的物理性聚集与流有关外,流对赤潮藻的分散和对营养物质的运移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温度和盐度影响着赤潮藻细胞中酶的活性,调控赤潮藻的生理活动,温、盐条件的适宜与否,决定了赤潮藻的时空分布,也与赤潮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化学因素方面,工厂未经处理的高含N、P有机物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任意排入,是造成湾内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在生物因素方面,在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群的藻类之间存在一种增殖竞争,以一种优势藻类的赤潮发生为优;适宜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风力作用,若有利于赤潮生物的汇聚,也会加速赤潮的形成。

3.简述赤潮的主要危害

答:

赤潮发生时,在海洋生态系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发生强烈的变化。

众多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水体中大量的CO2,破坏了海域水体CO2平衡体系,使得水体的酸碱度发生较大的变化。

由于生产过量,营养物质被消耗殆尽,赤潮生物最终将大量死亡。

死亡的尸体在分解过程中又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有毒气体或温室气体。

大量滋长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分解活动使水体溶氧耗竭,加上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等,严重危害着海洋动物的生存,导致原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几近彻底崩溃。

最终其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1.简述海洋水色遥感的原理

答:

海色传感器输出的计数值DC,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物理量,必须利用标准源将计数值换算成辐亮度,一般来说,传感器接收的辐亮度由下式来确定:

,其中S、I为斜率和截距。

卫星发射后用机内白炽灯光源和涂黑仪器箱进行星上定标。

另外深空也作为一个定标源。

传感器按固定的程序测量目标和定标源,测量的数据传回地面通过上式来校正。

另外还要进行大气校正,其目的是消除大气吸收和散射的影响,获取海面向上光谱辐亮度。

最后用生物光学算法由海面向上光谱辐亮度反演海中叶绿素浓度、悬移质、CDOM浓度。

2.海表面温度的红外遥感原理及其算法

答:

卫星海表温度测量主要利用海面热红外辐射。

物理基础就是普朗克定律,不同温度的物体的黑体辐射是不一样的。

算法:

MCSST、CPSS、NLSST三类。

MCSST有劈通道算法和三通道算法。

3.简述海洋初级生产力(与海面叶绿素有关)及近海海面悬浮泥沙浓度遥感方法与计算

答:

海洋初级生产力(与海面叶绿素有关)经验公式:

dpc=103.0+0.5logck

近海海面悬浮泥沙浓度R=A+BlogS

R=C+S/(A+BS)

A、B、C是系数,S是悬移质含量,R为反射比。

4.试析SeaWiFS与CZCS的异同

5.卫星雷达高度计测高的原理

答:

卫星雷达高度计由脉冲发射器从海面上空向海面发射一系列极其狭窄的雷达脉冲,其接收器检测经海面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再由计时钟精确测定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

,便可算出由高度计质心到星下点瞬时海面的距离

,其中

,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解决脉冲能量有限的问题,采用波形检测的方法来满足测距脉冲对带宽的要求。

从卫星测高的几何关系上看,海平面高度可以表示为:

其中

为星下点瞬时海平面相对参考椭球面的高度,

为卫星质心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计算高度,

的计算误差,

为高度计质心到星下点瞬时海平面的测量距离,

为对

的各种修正(包括质心修正、湿对流层修正、干对流层修正、电离层修正等)。

卫星高度是根据轨道动力学方程结合地面遥测定位数据经理论计算得到,测量高度是由高度计实测得到,各种修正量通过其它独立渠道获得,进而,由卫星高度与测量高度之差经过一系列修正后得到星下点瞬时海面高度。

6.简述雷达散射计遥感海面风场的反演方法

答:

雷达散射计通过测量风引起的粗糙海面对微波的后向散射特性来推算风场,在海面上,毛细波叠加在重力波上,风的变化引起海表面粗糙度的变化,使接收到的回向散射随之变化。

根据回向散射与风矢量之间的相关模式,经过地球物理定标后就能得出海面风场。

在进行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雷达回向散射系数与风场的经验模式函数,用其进行风矢量的反演。

如Moore模式、CMOD系列模式等。

利用的反演算法主要有:

统计回归分析算法、基于辐射传递的物理算法等。

7.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的成像机理分析

 

8.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反演海浪方向谱的方法

 

9.用图文说明遥感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流程

答:

卫星海洋遥感图像处理与数据处理的程序框图如下:

预处理

噪声处理(中值滤波、移动平均)

几何校正

辐射校正

地理信息

云检测

图象处理

图象增强

图象变换

模式识别

对比度增强(线性、直方图、同态滤波)、边缘增强、彩色增强(密度假彩色编码、频率假彩色编码)、彩色合成

付立叶变换、余弦变换、正交变换、KL变换、Walsh变换、小波变换、Hilbert变换

统计判别、迭代运算、聚类分析、特征提取和选择、树分类器、模糊集运算、神经网络

反演海洋环境参数

各种大气校正和各种反演算法

数据客观分析

内插(线性、双线性、样条函数)、相关

 

8.试比较光学遥感(可见光、红外)与微波遥感(合成孔径雷达、雷达高度计、雷达散射计、微波辐射计)的优缺点

答:

1.波段范围不同。

2.可见光遥感只能够采集地表信息,而微波却具有穿透性,能够探测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信息。

3.可见光遥感对大气状况有要求,天气因素影响大;微波遥感则能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探测,具有穿透云雾的能力。

4.获得的信息不同。

1.试述Ekman风海流理论的基本假定及北半球Ekman螺旋的主要结构特征。

 

2.在北半球,假设海岸线南北向分布,且东侧为海,西侧为陆地,请讲述沿岸风向、风体积运输和海水垂直升降之间的关系。

在北半球,埃克曼层的合成体积输送指向风向的右方,并与风向成直角。

在大洋西边界(海岸线南北分布,东侧为海,西侧为陆地)如果风向与海岸平行且指向极地,则埃克曼层的海水趋于沿离岸方向运动,而埃克曼层的下面的海水则将涌升以补充离去的水体形成上升流。

相反地,如果风向与海岸平行且指向赤道,则埃克曼层的海水趋于靠岸方向运动,因海水堆积而下沉形成下降流。

3.以太平洋为例,说明大洋上层主要环流结构。

大洋上层环流分为水平环流和铅直向环流。

水平环流在南北半球都存在一个与副热带高压对应的巨大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它们之间为赤道逆流;北半球有西边界流如黑潮,都非常强大,南半球的西边界流如东澳海流则较弱;在太平洋洋盆西侧有来自北方的寒流。

水平环流主要有以下几种:

赤道流系,与两半球信风带对应的分别为西向的南赤道流与北赤道流,是高温、高盐、高水色及透明度大的流系,是两支较稳定的风生漂流,太平洋在南赤道流区还存在一支赤道潜流;上层西边界流,是大洋西侧沿大陆坡从低纬向高纬的流,如太平洋的黑潮与东澳流;西风漂流,与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相对应,自西向东,如北太平洋流,在西风漂流区内存在着明显的温度经线方向梯度;东边界流,如太平洋的加福尼亚流、秘鲁流等,都是从高纬向低纬,都是寒流,上升流是东边界流的重要海洋水文特征;另外,大洋上层环流还有极地环流,还有副热带辐聚区等特点。

大洋铅直向环流:

由于海水运输有南北分量,导致了海水的辐聚下沉或辐散上升运动。

,又由于连续性的原因,上升或下沉的海水在一定的深度上便形成了经向的次级小环流。

调节了海水的热盐分布,也导致了海面发生起伏。

 

4.试述南极海区环流和辐散及辐聚带分布规律。

 

潘-地球物理探测

1.简述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方法与技术主要用途及意义

答:

1)为地质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科学理论的诞生都建立在调查技术的进步和突破之上。

2)为海洋油气、深海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结壳、海底热液矿、海底气水化含物、砂矿等等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提供手段。

3)为海洋环境(特别是海底环境)研究和海洋开发、管理及海洋工程建设服务。

2.海底浅表层介质取样(底质取样)主要有哪些方法?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

海底浅表层介质取样主要包括下列方法:

1)抓斗取样。

用于采集海底表层沉积物、岩石等,方法较简单,取得的沉积物样品扰动较大。

目前有有缆和无缆抓斗等多种。

2)箱式取样器取样。

用于采集海底表层介质的原状样,扰动小。

3)柱状取样器取样。

用于采集一定深度范围内海底浅表层介质的柱状岩芯样品,扰动较小,按具体取样器入海底的驱动力不同有振动柱状取样、重力柱状取样、活塞柱状取样等。

4)拖网。

用于采集海底表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