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881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docx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完整资料)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交通安全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命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迅速的增长,出现了“道路越建越多,交通越来越挤”的现象,交通问题成为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它直接吞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耽搁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交通管理成本,破坏了居住环境。

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研究发现全球每年因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5%[1]。

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详细综述了目前交通拥堵的研究状况,对该领域进行分析总结,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6年,美国运输部(USDOT)出台了《针对减少美国的交通网络拥塞的国家战略》,它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管理对现有交通容量的利用[2]。

根据美国公路使用者联盟(AHUA)的调查显示:

在造成交通拥堵的几个重要因素中,交通瓶颈(交通需求超过道路容量)占总数的50%;交通事故占25%;道路施工占15%;交通信号灯故障占5%[3]。

安东尼·唐斯认为交通拥堵的产生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人流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时间段。

第二,居民收入不断的增加让更多的家庭有能力购买房产和车辆,继而促使人们由步行、乘公交车、骑自行车转变为开私家车。

第三,人口的飞速增长导致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

最后,意外事故、天气、道路等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

由此,安东尼·唐斯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不是政策,而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4]。

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在其《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中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性原因在于:

出行线路有限,过多的车辆挤占了道路可用空间。

其他原因包括:

(1)私家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2)公共交通落后,公共交通财政投入少;(3)公共政策下自动导向模式的发展迅速;(4)道路和停车场的建设占用的土地太多[5]。

3 国内研究动态

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国内专家学者主要从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研究。

3。

1交通经济学研究方法

道路交通的供给需求关系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关系不一样,对于一段道路而言,它的供给就是单位时间里该道路能够通过的车流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有一个很重要特点:

当需求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新的需求将会导致供给减少,即新的供给会导致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增加.

汤潇从经济学中边际成本的方法分析了交通拥堵问题,当一个车主加入车流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个人边际费用(MPC),低于所有公路使用人的实际费用,即边际社会成本(MSC).也就是说单看每个人,他的选择都是理性的最优的,但是实际上所有人的行动叠加起来看,就表现为集体的“不理性”,正是私人车主不正确的经济学观点造成了交通拥堵的后果[6].

项认为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资源配置方式和过程干预有关,因而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讨论。

项提到对付交通拥堵问题的一个办法是拓宽道路以增加其运载容量,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征收交通拥堵税来进行调节.另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配合使用:

(1)增加公交补贴;

(2)加快公交速度;(3)提高停车成本[7]。

3.2交通工程学研究方法

我国城市的交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我国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专家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交通工程学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成功。

由远程从交通工程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产生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

(1)道路交通特性和车流特性不匹配;

(2)交通需求密度与交通供给密度不匹配;(3)道路间断流交通特性与快速公交不匹配;(4)城市道路的级配理论造成各路段的交通特性不匹配;(5)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路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匹配;(6)动态交通设施与静态交通设施不匹配;(7)快行系统与慢行系统不匹配[8]。

3.3  交通管理学研究方法

我国的现代化交通事业不仅起步比较晚,而且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现阶段许多交通管理学的专家学者认为治理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杨成国和李英子认为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管理水平差,而且现代化设施很少.就拿北京市来说:

北京市的交通控制中心与日本东京相比,北京市控制的交叉路口数只有东京的3%;人行天桥是东京的4。

8%;地下人行道只有东京的5%;每公里交通标志只有东京的15%。

现在国际上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但是我国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基本上还是空白[9]。

黄良彪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国内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城市道路改造、改建频繁;

(2)交通组织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恶化;(3)修路资金不能投入,交通不堵塞资金难以投入修路;(4)城市(包括城市中心区)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超强开发;(5)城市停车场的规划、建设、管理没有跟上经济发展;(6)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不到位[10]。

4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是我国大中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一种制约城市运行效率的消极因素,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

如何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以及如何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以交通管理系统最优为目标,从全局出发,提高城市交通管理和城市道路管理水平。

(2)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促使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在交通拥堵问题上也有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是今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

(3)公民必须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政府应该发动一切力量,营造良好的行车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莉芬.城市交通拥挤疏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5

[2]MinetaN。

National Strategyto ReduceCongestiononAmerica'sTransportati-on Network[J].USDepartmentof Transportation,2006

[3]AmericanHighway UsersAlliance.UncloggingAmerica'sArteries [EB/OL].www.highways.org,2004

[4]DownsA.Cantrafficcongestion becured?

[J]. The WashingtonPost,2006.

[5]AssocoationA。

p。

t.Criticalrelieffor trafficcongestion[R]。

2002

[6]戴东昌,蔡建华。

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J].求是,2004

[7]LindseyR ,VerhoefET.Trafficcongestion andcongestion pricing[J]. Handbookof transportsystemsand traffic control,2001

[8]明敏,昌鹏,过秀成.大城市中心区实施拥堵收费的影响评价[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

[9]杨铁英。

公共交通优先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J]。

山东交通科技,2007

[10] StathopoulosA,KarlaftisMG.Amultivariatestatespaceapproachforurbantrafficflowmodelingandpredict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C:

EmergingTechnologies,2003

[11]王宇锋。

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现状简介[J]。

硅谷,2008

[12]汤潇。

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三思[J].城乡建设,2004

[13]高明华,张正河.大都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途径探讨[J].数据,2009

[14]项.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J].城市公共交通,2006

[15]由远程,刘晓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原因和建议[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6]朱志星.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分析及组织优化方法浅析[J].公安交通科技窗,2009

[17]杨欣茹.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研究[J]。

科技信息,2010

[18]周灵芝,李传志。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

[19]杨成国,李英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策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

[20]黄良彪,郭永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多视角分析及应对措施[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1]黄良彪,张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政法学刊,2007

[22]穆祥纯,刘璇亦.关于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地段交通问题的案例分析[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

[23]李淑华.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初探[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4]徐丽丽,王秋平.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

[26]孙莉芬.城市交道拥挤疏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27]李罗明。

武汉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28]闫庆军。

基于外部性的交通拥堵成因分析与缓解策略[J].经济论坛,2005

[29]张骏。

基于仿真优化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0]张莉娜。

浅谈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思路[J].现代企业文化,2009

[31]赵冬斌,刘德荣,易建强。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城市交通信号优化控制方法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9

[32]尹宏宾,徐建闽.道路交通控制技术[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3]陈毅红.一种自适应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34]王洪德,张俊。

基于角改进的城市交通网络实时最短路径算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文献综 述

基于单片机的车辆出入监控系统设计

 

学 生:

周云松

学号:

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  级:

2011.1

指导教师:

庞尚珍

 

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二O一五年三月

文 献综述

(电子信息技术与科学  )

1车辆出入监控系统

1。

1概述

无线通信技术,不仅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而且是一门多范畴的技术。

它存在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的无线通信有:

微波通信、无线电台、移动通信、无线宽带、航天器与地球之间的遥测、遥控及通信等等。

它是现今信息社会的重要载体之一.

微控制器的出现给电子电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依托微控制器,复杂的逻辑功能电路设计摆脱了庞大的数字逻辑硬件电路的束缚,转而以一种十分人性化的程序性动作来完成复杂的逻辑功能;并且巧妙借助各种外围设备,实现了数字电路到模拟电路的无缝契合,使得电路设计变得十分精简。

ﻩ微控制器设计电路的精简的特点,以及丰富的外围设备,使得微控制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将微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技术结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微控制器外围电路简单且功能强大多元的特点,使得外围无线通信设备的功能变得强大且灵活,收发数据信息以及传递控制信号,都会变得格外简单、易行。

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

2车辆出入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现今,车辆出入监控系统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在小区、公司、停车场等有大量车辆出入的地方,对车辆出入的监管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常见的车辆监控方式有如下分类:

1、以人工管理为主,实行一车一放,人工登记。

这种方式大多存在一些还未引入智能电子系统的地方使用.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多缺点,例如:

所有的工作(登记、收费、放行)都由人工来完成,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人的工作量大,而且避免不了车辆盗窃、保安作弊等等问题;

2、由电子系统来完成对车辆的识别,自动放行。

目前此类车辆出入监控系统用的较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类系统都会为用户发放识别器,识别器的大多数为IC卡,IC卡(又称电子标签)采用了RFID技术.电子标签有如下分类:

无源电子标签:

此类电子标签可以工作在低到超高频段上,但是识别距离普遍较近,只适合于近场通信,运用此类IC卡的门禁系统,用户只能停车刷卡,极为不便;

有源电子标签:

内置了电池,但是标签至始至终都在发送信号,所以功耗较大,经常换电池,不适于作为随身携带的识别器半有缘电子标签:

内置了电池,功耗比较低,靠近读卡器时,受到读卡器电磁场激发才会工作,适合作为门禁系统识别器,但是极限通信距离也只有10M,车辆进出门禁时,需要将车速降至很低,效率并不高。

以上可以看出,目前的车辆出入监控系统,不论是人工管理还是机器智能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安全并且解决这些系统存在的问题,提高车辆进出监控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2基于单片机的车辆出入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

2.1 单片机简介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俗称单片机,虽然体积很小,但是它确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只需要很简单的外围电路就可以工作.它将CPU、RAM、ROM、BUS、TIMER、等部件全部集成在一个硅片上,所以称为单片机。

最具代表性单片机则为微软推出的MCS-51单片机,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

至今,各个单片机生产厂商任然在生产51内核的单片机,并且为了51单片机能适应不断提高的工业控制,增强51单片机的性能,在单片机内增加了更多的外围设备(如:

ADC、DAC以及各类总线SPI、CAN、I

C等)、缩短了指令执行周期、提高工作频率等。

虽然作为一个8位单片机,以及后来出现的16位单片机,在性能上已经满足不了要求较高的系统,速度及处理能力跟不上嵌入式内核的控制器.但是,51单片机的并没有被淘汰,在一些要求不太高的应用环境,单片机以其绝对价格优势以及卓越的性能,在控制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单片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早期专用于工业控制的单片机,现今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如:

智能仪器、家用电器、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等。

可见,单片机从性能以及各个方面都能满足我们设计的需求.

2.2车辆出入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

车辆出入监控系统自采用电子系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法:

(1)基于无源电子标签的设计方法

此类系统是为用户配备带RFID芯片及天线的标签卡片,用户出入时需自行进行刷卡方能进出。

(2)基于有源电子标签的设计方法

内置了电池,但是标签至始至终都在发送信号,所以功耗较大,经常换电池,不适于作为随身携带的识别器;

(3)基于半有源电子标签的设计方法

此类系统为用户设计可自行发射无线电波的RFID设备,用户无需刷卡,车辆在靠近门禁系统的附近,系统会自动侦测到信号。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采用了RFID技术,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通过这种技术,系统可以以无线或非接触式的方式,获取标签芯片中的数据,达到识别车辆的目的.

(4)车牌识别

此类系统主要采用图像处理技术,从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中提取车牌号,已到达车辆识别的目的,但是系统的识别距离与识别效果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同时此类系统依然要结合识别器才能确认驾车人的身份,达到防盗的目的。

此类系统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成本也会比较高。

(5)采用无线串口通信芯片

采用无线串口通信,系统识别距离远且稳定,但是需在识别器上安装MCU已达到主机与从机之间的通信.这样,不仅要为每一个识别器编写串口通信程序,使得系统设计变得发杂,而且从硬件结构上也不利于识别器的小型化.

(6)基于PT2262编码芯片的设计方法

PT2262是一种带地址码的编码芯片,最多可以有12位地址码,每位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悬空),可以达到531441地址码,广泛用于遥控器等无线通信设备.发射装置可采用红外发送、高频发射电路。

高频电路完成幅度键控(ASK调制)并发射出来,主控制器上通过用高频信号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软件解码,将解码信息与库中信息对比,完成对车辆识别。

现今,汽车钥匙同样采用的是这种技术,所以我们可以将车钥匙与门禁识别器合二为一,提高便利性与防盗能力。

3小结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要求,将车辆出入监控系统做得更加智能、人性、安全、高效是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兼顾系统的稳定性,设备成本等问题。

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车辆出入监控系统,利用单片机成本低廉、性能优越的特点,作为系统的主控制器;利用PT2262编码芯片,地址码丰富且发射距离较远的特点,作为系统的通信设备;组建一个智能、人性、安全、高效的门禁系统。

系统不仅在完成对车辆的监管,而且保证了车辆的安全,这才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车辆进出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马平安,张亚凡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居义.《单片机原理与工程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肖洪兵,胡辉等.《跟我学用单片机》[M].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景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  董少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祁伟等。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程》[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奇.《基于PT2262-IR的多功能变址遥控开关设计》[J]。

大连民族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8]ﻩ饶勇.《PT2262软解码实现多路控制的方法》[J]。

 重庆军事代表局驻296厂军代室

[9]ﻩ付鹏飞。

《基于RF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D].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0]ﻩ胡剑锋。

《基于STC单片机仿真PT2262编码芯片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11]郭云峰.《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设计》[D].内蒙古科技大学

[12]张雪松.《基于单片机和非接触式IC卡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研究》[D].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

[13]韩文颖 陈爱国.《具有MPPT功能的太阳能光伏充电器》[J]。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4] YishanZeng JunQian。

《Designsof a firedetectingand firepre-warningsystembasedon singlechipmicrocomputer》[J]。

SchoolofMachineryandAutomobile Engineering,HefeiUniversityof Technology

[15] STC。

《8—bitmicrocontrollerin-systemprogrambleflashSTC12C5A60S2》[P]。

STC

[16]ATMEL。

《8-bitMicrocontrollerWith20KBytesFlashAT89C55WD》[P]。

ATMEL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摘要]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

doi:

10.3969 /j. issn. 1673-0194.2016.11.059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1-0102—04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服务质量

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在1982年提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

1服务质量内涵界定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务质量的主观感知。

Gronroos提出将感知服务质量从技术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朱沆、汪纯孝等通过研究指出,服务质量由环境、技术、感情、关系和沟通五个方面的质量组成,其中技术质量最为重要.温燕碧、汪纯孝的研究指出,两个质量和三个公平性共同作用于服务质量,两个质量指硬质量和软质量,三个公平性指交往、结果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公平性。

1.2服务质量模型研究

1985年Parasuraman等学者提出从可信度、安全、接近、沟通、了解顾客、有形要素、可靠性、反应性、能力和礼仪十个维度评价服务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模型。

1.2.1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1982年,Gronroos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经验质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技术质量是顾客对得到服务的客观评价,强调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功能质量是顾客得到服务的过程和途径,强调对过程的感知.期望质量与口碑、营销沟通等密切相关.该模型将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经验质量高于期望质量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

1.2。

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Parasuraman等学者建立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该模型认为顾客感知与期望差距包括认知差距、标准差距、交付差距和宣传差距四个方面.要从四个缺口入手减少顾客感知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但差距并不能完全消除,要在工作中做好服务补救措施。

1.2。

3SERVQUAL模型

SERVQUAL模型建立在Berry、Zeithaml&Parasuraman(PZB)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可靠性、回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维度基础上。

该模型认为顾客从这五个维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感知与预期比较得到认知服务质量.

1.3 服务质量测评方法

服务质量的测评方法,包括问卷法、侧面测评法和数理统计法,经历了一个由静到动、由固定到浮动的过程。

问卷法是通过向顾客发放问卷的方式来了解顾客的感知;侧面测评法是从企业自身角度选取各项指标,从侧面的了解顾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