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713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docx

《马克思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原理.docx

马克思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2、一些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在哲学史中被称作(A)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思辩唯物主义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

4.马克思主义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D)

A.形式和状态B.结构和功能C.原因和动力D.方向和道路

6.哲学同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诸项具体学科知识之间,形成(D)

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B.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C.肯定和否定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7.设想世界内存在着离开了物质的运动,属于哲学派别中的(A)

A.唯心主义B.唯物辩证法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8.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但是(C)

A.否认物质世界的广延性B.不认为物质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同哲学的“物质”概念相混淆

D.把可以直接感知的某种物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B)

A.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B.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了(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险些除此而外都是鬼话。

”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12、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的是(C)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14、“无物常驻,万物皆流”属于(A)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宿命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17.《吕氏春秋•博志篇》云: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这一句话的含义是(A)

A.量变质变规律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否定之否定规律D.物质决定意识

18、辩证的“否定”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它是(A)

A、事物内在的自我否定B、绝对排斥“肯定”的否定

C、由外力赋予的否定D、思维型的反对态度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表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B、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2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A)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D、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2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在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22.个人或人群的任何意识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C)

A.虚幻反映B.歪曲反映C.主观反映D.正确反映

23.马克思主义认为,气象万千的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点在于其(D)

A.存在性B.实践性C.可知性D.物质性

24.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C)

A.一切运动形态B.一切变化和变化过程

C.前进性、上升性变化D.周期性运动

25.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分歧是(C)

A.承认还是否认反映是个复杂的运动过程

B.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C.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序列,还是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序列D.承认还是否认间接经验

26.认识的客体,是指与认识主体相对的、(B)

A.在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B.进入实践领域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C.错综复杂的外在世界D.各种客观实在的独立事物

27.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8.“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9.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基础(B)

A.运动B.实践D.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3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3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D.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32.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3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B)

A.人口太多B.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34.阶级实质上是一个(C)

A.思想范畴B.政治范畴C.经济范畴D.文化范畴

35.哲学史内,区分唯物主义类、唯心主义类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承认还是否认(B)

A.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联结B.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

C.人类可以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

D.宗教、社会文明等的某种推动作用

36.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社会上层建筑对于历史运动所发生的作用性质,取决于(D)

A.是否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B.是否适应该社会经济基础的需要

C.固有的政治或阶级属性D.服务的该社会经济基础的历史性质

3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的形成,(C)

A.依赖其个人才能和胆识B.依赖于社会运动的客观需要

C.是社会运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D.依赖其社会地位或机遇

38、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是(D)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劳动者与资本家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9、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B)

A、市场竞争B、商品交换C、劳动力买卖D、追求利润

40.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

A.经济型的B.政治型的C.理智型的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1.被马克思称作“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经济现象,是指(B)

A.劳动产品转换成商品B.商品转换成货币

C.货币转换成资本D.劳动者转换成商品

4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依靠(D)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A.生产相对不足B.生产严重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D.生产绝对过剩

44.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金融寡头对于经济领域实施统治的主要方式是(D)

A.“代理制”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D.“参与制”

45.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46.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形成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47.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

4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二、辨析题及参考答案

1.“世界观”与“哲学”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在经验态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总看法或根本观念;

哲学则是少数思想者对于朴素世界观进行高度概括整理的自觉成果,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古希腊学者克拉底鲁(Kratylos)“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比较其老师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更彻底地揭示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或绝对性。

错误。

克的判断否定了静止状态的存在,割裂了运动的绝对性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因而实际上抺煞了人们认识世界运动的可能性。

而赫的判断则主张绝对运动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克的判断并不比赫的判断“更彻底”。

3、根据“适度”的法则,我们应当永远地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使事物永久地保持质的稳定性。

错误。

保持事物的度,是根据事物存在的客观需要发生的,并不意味着使事物永远地保持质的稳定性。

当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发生时,就会突破事物的度。

发展就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4.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衷主义的命题,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5.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确地表明了事物矛盾双方因其同一性而可能发生转化的关系。

错误。

事物矛盾双方因其同一性而发生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该寓言完全忽视此条件性,因此是对于事物矛盾双方转化的不恰当表示。

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随机应变。

错误。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规定性,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随机应变,是说在原则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灵活把握事物的分寸。

掌握适度原则必须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观的度,而随机应变则是主观地灵活性的表现。

二者并不完全相同。

7、假象是一种错觉。

错误。

假象是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条件造成或人为的。

错觉则是主观意识的东西,是由反映的片面性、主观性、表面性等认识因素造成的。

两者是客观存在同主观反映的区别。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错误。

机器思维只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产物和证明,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思维或战胜人类思维。

它在任何时候都仍然依附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由其设计,受其控制。

9、普遍同意的就是真理。

错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客观实践。

真理性认识的检验不以赞成人数的多少为依据。

题目陈述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

10.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

唯心主义是说凡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的,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与唯物主义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

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哲学基本问题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的性的问题。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为可知论,否则,为不可知论。

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的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所以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1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2.“社会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历史和现实中特定生产关系的产物。

正确。

“社会阶级”产生于特定历史状态下的经济运动中(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是根据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状态、在经济结构中配置的地位、尤其是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其它集团的劳动等标准来划分的。

答案略

1、人类解放是指实现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错误

2、人的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

错误

三、简答题(答案略)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怎样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3、简述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6怎样理解辨证的否定观?

7、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8、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实现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9、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规律理论)

10、简述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意义。

1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表现形式。

13、为什么对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点?

15、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有那些?

16、为什么说真理的多元论是错误的?

1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8、简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19、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0、什么是矛盾?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同一性和斗争性)

2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案略

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略。

首先,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了这种客观实在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和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再次,尽管物质的形态、结构、特性是多样的、复杂的,但是只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概念的本质。

这就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正确阐明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由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哲学物质概念作为客观实在的标志,是包含人类实践活动在内的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规定“物质”范畴的?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该“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3)该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认识。

3、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意识是人类大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它是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变中和在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生成的,经历过无机物的反应形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形态、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形态、人类意识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语言、历史变迁)中形成等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规定:

“能动的反映”?

(1)认识的对象外在于人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有其客观原型;

(2)认识是人的感官和大脑对于认识对象生成的主观映像(描写、陈述、摹仿),该映像追求与原型的对应(一致);

(3)映像的形成是个变动的、复杂的、充满着矛盾的辩证过程;

(4)不存在不可被认识之物;只存在迄今尚未被认识,但终将被认识之物。

5、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什么?

陈述其主要内容。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某类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运动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根据其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而对之发生能动的或促进或阻碍性质的反作用。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运动方向;上层建筑根据其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对之发生能动的或促进或阻碍性质的反作用。

6、简述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体现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决定着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经济联系(利益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形成不同的群体或类;人的多方面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形成人的个性;人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决定着人的本质的时代性变化等。

7、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其价值量为基础,遵照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是:

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发地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8\如何理解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和解放的状态,它相对于束缚而言。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人所受的基本束缚来自三个方面,即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自身的条件。

这些条件之所以构成对人的束缚,是因为这些条件本身具有客观性,代表着世界本身的必然性。

从根本上说,对于人的自由的真正限制在于客观世界的必然性。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辩证的。

自由是在与必然关系中得到本质规定的。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自由不能回避和无视这种必然性,也不能取消或改变这种必然性,而只能利用这种必然性来实现自身。

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以对必然性的认识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只能在科学把握世界的必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改造自身,使自己达到自由。

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再由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深刻地说明了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永恒的,而具有历史暂时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即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

略。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

略。

10.如何理解商品内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此生产该商品的具体劳动便不能被还原为抽象劳动,意即商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实现,从而商品内二因素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

四、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关于世界的本原,最简捷的途径是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去寻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

(注:

始基即根本,或本原;无限就是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统治着整个世界的是“秩序”,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的间隔,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数”。

万物产生于“一”。

材料3: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

材料4:

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无物常存,我们怎么认识它呢?

感官得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认识理性中的东西(即存在),只有它才不会欺骗我们。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三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与材料4相比,分析二者的区别?

参考答案:

(1)材料1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三位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原统一在一种自然物质上。

阿那克西曼德试图从“无限”中探索事物的本原,其意义远比其他两位哲学家要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到抽象的“数”上,尽管它远离了感性经验,但由于它将“数”当作本原,因此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3)材料3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这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在。

”是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它同材料4是相对的,材料4将“存在”(思维)当作了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4中的“存在”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名牌鞋厂实行了一系列的新的生产和营销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