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254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x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资料整理

中药:

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创“三品分类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

2、《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

——南北朝·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本草),收药844种,图文并茂。

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

——唐

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7、道地药材:

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

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

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四大怀药:

地黄、牛膝、山药、菊花adfgh

浙八味:

白术、白芍、杭白菊、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采集,全草:

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叶类:

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

花、花粉:

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将开放的花朵;果实、种子:

果实成熟时

根及根茎:

秋末或初春,即2、8月采收未佳;树皮、根皮:

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

动物昆虫类:

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矿物药全年皆可以采收

8、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目的: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9、四气的概念: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温热药:

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

10、五味:

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此外还具有淡味和涩味。

辛:

“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

“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

“能泄、能燥、能坚”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

咸:

“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

“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影响药物的升降沉浮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配伍的影响。

归经:

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毒性:

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剂量过大2、误服伪品3、炮制不当4、制剂服法不当5、配伍不当

11、七情:

有选择的讲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此七情。

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

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中药的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的饮食禁忌。

12、十八反: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13、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4: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时用药的分量。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用量的1/4,5岁以上的小儿用成人用量的1/2.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15、连翘为疮家圣药,半夏为止呕要药,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茵陈蒿为治黄疸之要药。

16、解表药、清热药、止血药和补虚药的含义、药性、功效、主治、注意、分类。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药性:

辛散、轻扬

功效:

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部分兼有:

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

应用: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注意:

(1)注意选药与配伍

(2)用量不宜过大(质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3)重病即止,以免汗出过多。

(4)不宜久煎(挥发性成分)(5)宜热服避风(6)禁忌:

凡多汗、热病久病伤阴者慎用。

分类:

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凉解表药(薄荷)

一:

发散风寒

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风寒表湿证)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用解表炙用平喘应用:

1、风寒感冒2、咳嗽气喘3、风水水肿

桂枝:

功效:

发汗解肌(风寒表虚证),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外感风寒表实表虚均可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

与白芍合用,以调和营卫

紫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能解鱼蟹之毒。

解表药中的理气安胎药

生姜: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胃寒之呕逆)解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之毒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夏月麻黄”,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创,止血。

不宜久煎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既可防外风,又可息内风。

羌活: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痛。

解表药中的祛风湿药,可治疗风湿痹症。

风寒夹湿证

白芷:

解表风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解表风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苍耳:

发散风寒,祛风止痛,通鼻窍

辛夷:

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

发散风热(共性中的个性)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解郁)。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

解表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凡以清泻里热,治疗里热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

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

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主治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热凉血药(芩、连、柏):

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三)清热解毒药(生地黄):

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四)清热燥湿药(金银花):

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五)清虚热药(青蒿):

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一:

清热泻火(腑脏火热证)

石膏:

归肺,胃经生用清胃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为清泄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与知母相须为用。

知母:

归肺,胃,肾经清气分热泻火(实热、虚热、阴虚),滋阴润燥。

应用,肠燥便秘

芦根:

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气分实热证

天花粉:

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淡竹叶:

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黄疸(除清虚热,其他热都可除)全体、果皮(清肌肤热)、种子(清里热)、焦栀子(凉血止血)为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

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故为清热燥湿药,用于湿热病症。

黄芩:

清上焦热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子芩主降,枯芩主升)

黄连:

清中焦热主清胃热,心火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解毒最强)

黄柏:

清下焦热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

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2.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3.惊风抽搐。

秦皮:

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治痢疾)

苦参: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湿热皮肤病)

白鲜皮:

归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三:

清热解毒本类药物性质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

金银花:

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内痈外痈之要药清里热

连翘:

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疮家圣药

区别:

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

大青叶:

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叶、茎叶):

归肝,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鉴别:

大青叶为菘蓝的叶:

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

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

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佳,青黛清肝定惊功著。

贯众: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蒲公英:

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治疗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

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乳痈肠痈

野菊花:

外科疔痈之良药

重楼: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漏芦:

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治乳痈之良药

土茯苓:

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治梅毒的要药

鱼腥草:

归肺经清热解毒,消肺痈排脓,利尿通淋,肺痈之要药,肺热咳嗽。

大血藤:

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治肠痈的要药

败酱草:

归胃,大肠,肝清热解毒,消肠痈(阑尾炎)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

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

山豆根:

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

扁桃体发炎

马勃:

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白头翁:

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痢疾

鸦胆子: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对各种类型疟疾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