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321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

草船借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具

准备

课件:

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出示课件2】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

(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

(5)问题交流:

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3】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

(板书:

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新课

教学

( 32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出示课件6】

(1)故事的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

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

(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

(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他们的对话。

)【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

(朝廷之事;公家之事。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借理由推托、拒绝。

)为什么不能推却?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2】

(4)教师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

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

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板书: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dùjì(  )小亮的才干,sīzì()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ūnlìngzhuàng()。

但小亮shénjīmiàosuàn(),先他请来了cáo(   )老师。

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yǐjì) 幔(mànwàn)子都督(dūdōu)水寨(zhàizài)

丞(chéngcéng)相 呐喊(nèinà)调(tiáodiào)度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妙( )

都( ) 虑( ) 沙( )

著( ) 虎( ) 炒( )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4)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

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

【出示课件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

(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

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出示课件5】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

(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

(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

(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出示课件8】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

(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

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

(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

(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出示课件14】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

“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

(板书: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5】

①算好天气:

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

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

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

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

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8】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

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板书: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3 )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

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

内容

草船借箭

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

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着重写了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

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____

(1)忠厚守信;

(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1)胆量很大;

(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牺牲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________对________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的特点。

(1)鲁肃诸葛亮贪酒;

(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鲁肃自信

4.从“曹操的之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不要轻易出动。

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曹操________。

(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

(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6.景阳冈

课题

景阳冈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教具

准备

课件:

歌曲《好汉歌》、《水浒传》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

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

)你们看过《水浒传》吗?

(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可以简单介绍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说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说自己观看电视剧的感受,可以说说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评议并小结。

4.简介《水浒传》。

【出示课件3】

《水浒传》是明代著名小说,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

成书以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事迹,就已经在民间广泛传颂。

施耐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加工和艺术的再创造。

  《水浒传》长于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

它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简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

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水浒传》中人物的了解。

5.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课文《景阳冈》。

(板书:

景阳冈)学生齐读课题。

6.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5】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

7.补充资料:

【出示课件6】

景阳冈:

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

据史书记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九岭十八垌堆之称。

 

 

新课

教学

( 32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

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1~4自然段:

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5~7自然段:

武松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8~12自然段: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打虎。

13自然段:

武松打虎后下冈。

(板书: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四、细读课文,了解喝酒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1~4自然段,标注出人物对话,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出示课件10】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

(①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②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

(2)课文是怎样表现武松豪放、倔强性格的?

(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师生评议,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1】:

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酒后与酒家说的一些话。

表现其豪放、倔强的性格。

后来,当酒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

(板书:

豪放倔强)

(4)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

5.谈话过渡:

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他真的遇到老虎了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王五又jī()又渴,便走进路边茶馆。

茶馆里人人议论官fǔ()张贴的bǎng()文——因为有大虫,所以行人不得独自过景阳ɡānɡ()。

王五想,要是有壮士能赤手空quán()打死老虎,就好了。

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酒家道:

“我家的酒()是村里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

2.酒家()说()摇着头,走进店里去了。

三、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酒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

2.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

()

3.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枉送了自家性命?

()

4.请勿自误。

()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重点讲了武松()和()这两个故事情节,分别可以看出武松()和()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简要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3)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

2.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

(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3.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武松的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