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700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要求:

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医学课程。

学好本门课程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文件中的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原理。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预防为主观念、环境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着重从实际出发,环境医学的重点放在讨论各种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结合流行病学的有关部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给予定量评价及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绪论

(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健康的新概念,三级预防内容。

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重点防治内容和卫生工作方针。

[内容]

1.预防医学定义、内容和特点。

2.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个体医学与群体医学,第一次卫生革命——传染病防治;第二次卫生革命——慢性病防治。

3.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新医学模式的特点。

4.健康与疾病:

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5.公共卫生措施:

预防性卫生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卫生管理研究。

6.三级预防的内容。

7.我国预防工作的成就。

8.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3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止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及消除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保证人类健康生存重要性的认识;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内容]

1.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环境污染与公害;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转。

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

4.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第二章物理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噪声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以及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熟悉噪声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

了解噪声的主要来源及分类。

[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2.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

3.噪声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征。

4.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第二节高温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不同的高温(作业环境;热紧张与热适应的表现。

熟悉中暑诊断和治疗要点。

了解防暑降温措施。

[内容]

1.高温作业及其主要类型。

2.热紧张及其所引起的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改变。

3.热适应及其在体温调节和水盐代谢方面的表现。

4.中暑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5.防暑降温措施。

第三节电离及非电离辐射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人为放射线和射频辐射的来源和接触机会。

熟悉电离辐射对人体损伤的作用机制;慢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了解慢性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电离及非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要点。

[内容]

1.电离辐射概念及其接触机会。

2.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辐射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

4.放射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非电离辐射的主要辐射频段名称。

6.射频辐射的接触机会,对机体的影响及其防护。

第三章化学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窒息性气体窒息的现场抢救及控制要点。

了解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原则。

[内容]

1.常见的刺激性气体。

2.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急性作用、慢性损害。

3.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4.窒息性气体的分类:

单纯窒息性气体、化学窒息性气体。

5.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毒性和中毒的临床表现。

6.中毒性肺水肿和窒息性气体窒息的诊断标准。

7.窒息性气体窒息现场抢救及控制要点。

8.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

第二节铅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铅的毒理作用。

熟悉铅化合物的生产与温度的关系,铅烟、尘均可经呼吸道或消化道引起职业中毒,职业性铅中毒的地位和我国目前铅有关工业现状。

[内容]

1.接触方式及中毒类型。

2.毒理、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对生殖与胎儿、婴儿

的影响。

4.诊断铅吸收,轻、中、重度铅中毒。

5.防治措施。

第三节苯中毒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苯的毒理、吸收与代谢,急慢性中毒表现及慢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处理原则及防治措施。

熟悉苯的物理特性:

沸点低、蒸气比重大。

了解生产中防治措施并与录像内容相结合。

[内容]

l.理化特性、接触机会:

原料,溶剂?

2.毒理血、气分配系数,吸收与代谢:

尿酚,尿硫酸盐,毒性,中毒机制。

3.毒作用表现: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4.诊断、处理原则:

①去污染;②急救;③慢性苯中毒治疗。

5.预防措施:

①改革生产工艺;②以无毒代有毒,③通风排毒;④卫生保健措施。

第四节汞中毒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汞的主要吸收途径及毒作用表现。

熟悉汞的来源及接触机会;慢性汞中毒的诊断。

了解汞中毒的预防原则。

[内容]

1.汞的理化特性、来源及接触机会。

2.汞的毒理(吸收、分布和排出及毒作用表现。

3.汞中毒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4.汞中毒的预防。

第五节农药中毒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有机磷农药的构效关系、毒作用表现及诊断标准;农药急性中毒处理和并发症控制原则。

熟悉混配农药的类型。

[内容]

1.农药的概念及种类。

2.农药毒性的差异及其原因。

3.有机磷农药理化特性、毒理、毒作用表现、诊断(标准。

4.混配农药类型。

5.预防农药污染与中毒的原则。

6.农药接触人群中毒筛检。

7.农药急性中毒并发症的控制。

第六节生产性粉尘和矽肺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生产性粉尘定义,矽肺及矽尘作业的概念及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和并发症,诊断的要点,八字方针。

熟悉对呼吸系统损害,一般危害与其理化特性有关。

了解矽肺发病机制:

矽结节形成、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特点及诊断:

体征、X线胸片表现、呼吸功能改变。

[内容]

1.生产性粉尘定义、分类、危害。

2.肺尘埃沉着综合征:

定义、特点、十二种肺尘埃沉着综合征名单。

3.矽肺:

矽肺及矽尘作业的概念,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矽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四章食物因素与健康(6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食物与营养的基本概念,人体必需营养素与需要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各类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和处理原则。

熟悉营养素和维生素的生理需求量和供给量;营养缺乏病及维生素缺乏的原因和预防,机体对热能的需要及供给比例;熟悉儿童、少年、孕妇和乳母、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膳食调查的主要内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

了解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营养调查结果评价的注意事项;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原则。

[内容]

1.基本概念:

食物营养与营养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蛋白质热能的营养不良、食

物中毒。

2.热能与产热营养素:

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和供给量。

3.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食物来源、供给量。

4.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及膳食原则。

5.营养调查与评价;营养状况评价。

6.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体、媒介食品、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与预防;有毒动植物中毒。

7.食物中毒调查和处理原则。

第五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家庭对健康的影响,心身疾病的定义,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行为、行为医学的定义。

熟悉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双向关系,家庭功能,社会心理刺激的主要来源,吸烟、药瘾、不洁性行为对健康的危害。

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常见的家庭类型,家庭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内容]

l.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及人群健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文化教育与健康。

3.家庭功能、家庭对健康的影响。

4.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对健康的影响。

5.心身疾病的概念,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

6.行为、行为医学的概念。

7.吸烟、吸毒、不洁性行为等几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第二篇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第六章流行病学概述(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

熟悉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与用途。

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发展。

[内容]

1.流行病学的定义;简史,定义的发展。

2.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支学科的发展。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分类、各类方法的基本概念与用途(难点。

4.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与用途,特别是在临床的应用。

5.流行病学的发展:

包括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七章疾病的分布(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特别是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指标;疾病地方性的种类、疾病时间分布的4种类型及描述疾病年龄分布的两种方法。

熟悉疾病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的特点。

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综合描述的方法。

[内容]

1.描述疾病和死亡频率的指标:

指标的概念、计算和意义(难点。

2.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散发、流行、大流行。

3.疾病的地区分布:

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方法、地区的划分、地方性的种类及概念.疾病呈现地区聚集性的主要原因(难点。

4.疾病的时间分布:

时间分布表现形式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5.疾病的人群分布;主要人群特征与疾病的分布,人群特征对疾病分布影响的机制,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与方法。

6.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与一般原则,出生队列研究。

第八章描述性研究(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抽样调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的估计。

熟悉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现况调查的概念和目的;普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现况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防止。

了解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

[内容]

1.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2.现况调查的概念;现况调查的目的;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抽样调查。

3.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调查表的设计。

4.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

5.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防止:

常见的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

第九章病例对照研究(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样本量的估计;成组资料和1:

1配比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及其控制。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和用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了解病例和对照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照形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因素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

[内容]

1.对照研究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设立对照、观察方向由“果”至“因”、不能证实因果关系;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以研究目的分类、以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检验病因假说、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2.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病例的选择、对照的选择;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估计;估计样本量的原则、计算公式、用查表方法估计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择;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来源、暴露因素的收集。

3.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原始资料的再核查、资料分析的准备;资料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分析i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l:

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

4.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和控制: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5.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第十章队列研究(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特点;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率的计算、人年的计算、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的计算及意义;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熟悉队列研究的种类和用途;样本量的计算;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PAR和SMR的意义。

[内容]

1.队列研究的概念:

定义、有关概念;队列研究的特点:

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设立对照、观察方向由“因”至“果”、能确切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队列研究的种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用途;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

2.队列研究的研究因素的确定、结局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暴露人群的选择、对照人群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

队列研究样本量的决定因素、样本量的计算公式;资料的收集:

基础资料的收集、随访。

3.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队列研究资料的分析;率的计算、暴露人年的计算、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计算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4.队列研究存在的偏倚和控制: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5.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第十一章实验性研究(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特征;临床试验的设计的三大原则,即设置对照、随机化分组和盲法;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标准。

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临床试验的组成部分,即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效应指标了解临床试验结果评价的主要指标。

[内容]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

2.临床试验的定义及其特征。

3.临床试验由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效应指标三个部分组成;研究因素的性质、强度、实施方法;研究对象的有关概念、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的重要注意事项、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效应指标选择的要点、指标的分类、数量。

4.设置对照、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和盲法是临床试验设计的三项原则;设置对照的意义、对照的类型、安慰剂效应;随机化分组的目的、方法;盲法的非盲试验设计、单盲试验设计、双盲试验设计、三盲试验设计。

5.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保护率、效果指数;临床试验效果的评价标准:

防治效果的结论是否从RCT中获得、是否报告了全部的临床结果、是否详细介绍研究对象的情况、是否同时考虑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是否介绍防治措施的实用性、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

第十二章病因探索(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熟悉病因研究的方法,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三部曲。

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过程及因素与疾病的联系本质的判断。

[内容]

1.病因的概念:

轮状模式与三角模式的特点,必需病因与充分病因,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观(难点。

2.病因的分类及主要来源。

3.病因研究的方法:

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假设形成的方法。

4.病因与疾病联系的几种类型的判断(难点。

5.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

第十三章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的概念、联合试验的概念、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的评价。

熟悉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筛检的目的及应用原则。

了解试验的研究方法、试验指标的选择与标准的确定。

[内容]

l.诊断与筛检的概念,诊断与筛检试验的研究方法。

2.诊断或筛检试验的条件与应用目的,筛检试验应用的原则。

3.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评价:

真实性、可靠性和效益的评价(难点。

4.诊断和筛检试验的指标与判断标准。

5.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串联与并联。

第十四章人群健康研究的实施(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要点,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的方法。

熟悉流行病学研究的选题与立题、研究方法的选择、结果资料的表达及流行病学研究课题总结与论文撰写。

[内容]

1.选题与立题:

题目的来源,选题的基本要求及选题的范围。

2.研究方法的选择:

选择的原则,各类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及选择顺序(难

点。

3.研究设计要点:

回答为什么开展这项研究,如何开展这项研究,能否开展这项研究三个问题(难点。

4.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指标。

5.资料的表达:

统计图和统计表。

6.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与要求。

第三篇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十五章传染病(3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及预防措施;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增强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刻认识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熟悉预防接种的种类及计划免疫。

了解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了解当今传染病流行的新特征及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内容]

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链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其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2.传染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传染病的经常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对传染病人、接触者、动物传染源和疫源地的管理措施;传染病的报告制度。

3.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成就,近年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当今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第十六章地方病(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地方病的基本概念;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病因,地方性氟中毒及碘缺乏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在地方病防治中作用。

熟悉地方性氟中毒及碘缺乏病的临床及流行特点。

了解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常见地方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地方病的危害及地方病的防治策略。

[内容]

1.地方病的定义及分类;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地方病的危害作用,我国地方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2.碘缺乏病的概念;碘缺乏病的病因及流行特征;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碘盐预防。

3.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特征及流行特点;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与生活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个人防护方法;我国饮水、空气、粮食和蔬菜等氟化物卫生标准。

第十七章职业有关疾病(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职业有害因素的定义,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熟悉工作有关疾病定义、特点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了解常见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工伤的主要原因。

[内容]

1.职业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与制度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厂房建筑等。

2.职业有关疾病如职业病:

定义、概念、范围、种类、特点;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

定义、特点、常见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工伤主要原因。

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治: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第十八章心、脑血管疾病(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和三级预防,人群高血压的防治。

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内容和处理原则。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

[内容]

1.冠心病的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生活方式、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2.脑卒中的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吸烟和饮酒,其他因素如饮食、药物、饮水、遗传。

3.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即第一级预防:

群体策略、高危人群策略。

4.人群高血压的防治:

健康教育,全人群、从儿童抓起。

5.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控制:

针对高血压的防治,健康的生活方式、限盐、膳食预防,重点介绍WHO的预防性食谱,防治高血压应以综合性措施为主。

6.人群监测:

信息监测系统,高危人群的筛检,加强病人的计划管理。

第十九章医源性疾病(2学时

第一节医源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要求]

掌握诊断性医源性疾病的概念;治疗性医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指标。

[内容]

1.医源性疾病的种类:

诊断性医源性疾病、治疗性医源性疾病。

2.药物性医源性疾病的表现:

不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致畸、致癌、药物依赖性。

3.手术性医源性疾病的表现:

出血、伤害神经、损伤脏器、突然死亡、合并感染、脏器粘连、梗塞、梗阻、瘘管形成、导致狭窄、异物致病。

4.输血性医源性疾病的表现:

输血反应、传播疾病、污染细菌致病、空气栓塞。

5.医源性感染的种类(交叉感染、环境感染、内源性感染和污染途径(空气、手、医疗器械、药品。

第二节医源性疾病的原因

[目的要求]

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熟悉诊断性医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手术致病原因、输血致病原因和医源性感染的原因。

[内容]

1.诊断性医源性疾病的原因:

检查疾病的错误,分析诊断的错误。

2.药物不良反应原因的4种类型:

药理特性和剂量、过敏和特异体质、继发反应、药物相互作用。

3.手术性医源性疾病的原因。

4.输血致病原因:

输血失误、输血反应、消毒不严、传播疾病、血存过久。

5.医源性感染的原因。

第三节医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目的要求]

掌握正确应用诊断仪器及其检测结果和加强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的要求。

熟悉医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点。

[内容]

1.诊断性医源性疾病的防治。

2.治疗性医源性疾病的防治。

第二十章恶性肿瘤(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熟悉肿瘤的第一和第二级预防措施。

[内容]

l.我国城乡主要恶性肿瘤的死因顺位。

2.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来自吸烟、膳食、药物、饮酒和饮用水、空气污染物、职业因素、体力活动、社会心理因素。

3.恶性肿瘤的预防:

第一级预防:

控烟、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合理使用药物、疫苗接种以及环境保护;第二级预防:

乳腺癌、宫颈癌和大肠癌的定期筛检。

第二十一章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及其内容。

熟悉戒烟、体重控制和合理运动的方法。

[内容]

1.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吸烟者的健康咨询及行为纠正;戒烟的4A临床干预方法,常见戒烟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2.体重控制:

超重和肥胖的定义,引起肥胖的途径,减肥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3.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疾病的运动处方。

第二十二章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2学时[目的要求]

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和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

熟悉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社区保健内容。

了解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

[内容]

1.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任务以及实施的基本原则。

2.社区构成的要素;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

3.社区健康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