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513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考点4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角度1__表达方式

明常识

1.常见描写技巧

(1)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析】 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2)正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例】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

【析】 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3)侧面描写

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析】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二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4)白描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析】 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5)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析】 最后一句是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2.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诗人在诗歌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坦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

又叫直抒胸臆。

【例】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析】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

诗人借写景或史实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借景抒情

【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 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②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析】 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③借物咏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例】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析】 托物言志,借蝉声远传,不需要凭借某种外物自能声名远播的特点,表达出作者高尚的品格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④借典抒情

【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析】 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试作简要分析。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抓诗词中有无情语,准确判断抒情手法。

如诗中有呼告的句子,有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则为直抒胸臆;如没有情语,则可能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2)从写景句本身的特点看采用的手法。

首先分析写景句本身的特点,着重从声音、色彩、动作、角度等方面入手。

其次要辨析写景句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最后要辨析写景句与全篇的意境、氛围和人物思想情感的关联。

(3)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要辨析眼前景与内心情的色彩是否一致,要判断景语与情语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在情与景中,情占首位。

2.答题步骤

步骤一:

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

步骤二: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

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 ①韩汝度:

作者友人。

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

关中:

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

②华岳:

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

云台:

即云台峰,华山北峰。

末句“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汝度回到家乡,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华山远眺秦城,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

眼前的黄河滚滚东流,注入大海,自身仿佛在华山朝阳峰飘行。

【解题思维】

第一步:

审准题干。

题干指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两问,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

第二步:

抓关键诗句,分析作者情感。

“眺秦城”写出两人虽天各一方,但“万里情”仍在,表达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诗人借助想象,写韩汝度回去后登华山、赏黄河的情景,其实是对友人的劝慰。

第三步:

先指出抒情方法,再具体分析表达的情感。

【答案】 ①直抒胸臆:

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②间接抒情:

诗人想象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劝慰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古代的笛曲中有《梅花落》,曲中传达的是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抒情方式上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别,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两种。

第一首诗写了梅花洒满关山之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第二首诗则是直抒胸臆。

分析区别时要和文本结合起来,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

【答案】 高诗寓情于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李诗直接抒情,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哭刘司户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②。

空闻迁贾谊③,不待相孙弘④。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 ①作者当时在长安,闻好友刘

客死异乡,写下此诗。

②言:

指刘

应试所作的对策。

③贾谊:

贾谊曾被贬长沙,后汉文帝召他回京问政。

迁,升迁。

④孙弘:

即公孙弘,才学卓越,汉武帝时一度免归,后受重用,官至丞相。

比较分析这首诗颈联与尾联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

颈联直抒胸臆,“回首”“抚膺”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尾联借回忆去年的情形,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阅卷点评

抽样1:

对颈联中的描写没有抓住,对尾联的分析没有点明“表达方式”,只对该联进行分析,不全面,可给2分。

抽样2:

对颈联和尾联只分析,缺乏对“情感表达方式”的概括语,可给3分。

抽样2: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作者在好友去世后痛哭万分的情状;尾联更是通过写黄陵,来抒发对朋友的哀思。

规范答案:

①颈联是直接描写自己的痛哭情状。

遥隔大江,诗人只能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死不复生,诗人惟有捶胸痛哭。

②尾联是借

景抒情。

去年送别好友的地方,春寒料峭,大雪满地,阴冷的氛围烘托着诗人的悲凄心情,传达出对好友的无尽的追忆和哀思。

增分指导: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

颈联和尾联非常具有特点,前者运用描写手法,后者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对好友的哀思之情。

对于这类题,可先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再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然后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馀”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警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AC [A项,这首诗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所以选项说“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不对。

C项,“尚馀孤瘦雪霜姿”,是赞美她的出世脱俗、她的洁身自好、她的高贵纯洁,选项说“无奈”不对。

]

2.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

就其中两点作赏析。

                                

                                

                                

                                

                                

【答案】 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

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角度2__表现手法

明常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虚实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前三句描写所见之景,是实写;“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

虚实结合,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两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

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正面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从诗句的语言出发,准确判定表现手法。

这种“悟言求法”的答题技巧,对解答此类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鉴赏表现手法,离不开诗歌的主旨。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3)要识记答题要领,规范整体思路。

作答时,可按照如下答题程式:

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2.答题步骤

步骤一: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步骤三: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描写竹子?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解题思维】

第一步:

明确赏析的内容是中间两联,通过题干可知这两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

认真分析中间两联内容。

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这两联其实并非写眼前景,而是想象中新竹长大后的景象。

颔联以“日”“风”写竹,是侧面描写。

“声簌簌”“叶离离”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第三步:

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使用。

【答案】 ①虚写。

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景色。

②侧面描写。

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

③动静结合。

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

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是写梅花的,但全诗八句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

首联中的“江头”,颔联中的“雪”“夜”“明月”,尾联中的“日落”“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事物(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

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第二句的“行绕去还来”,第七句的“沉吟日落”,极力渲染诗人对梅的喜爱留恋以及不忍离去之情。

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月陂[注]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 陂(bēi),山坡,斜坡。

这首诗歌的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

诗歌的第三联采用了对比手法,将“水心云影”和“林下泉声”形成对比,写出了月下景色的美好,表现了诗人悠闲的心境。

阅卷点评

抽样1:

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明显不当,答出“诗人悠闲的心境”可给1分。

抽样2:

把律诗的颈联本该具有的对偶作为手法鉴赏,显现出鉴赏能力的欠缺。

答出“环境的幽静”可给1分。

抽样2:

这两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月光下的树林和泉水,表现了环境的幽静。

规范答案:

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

增分指导: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写出了环境的幽静,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安闲。

回答此题应先指出表现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使用的,然后再指出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

“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

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

“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

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角度3__修辞手法

明常识

熟知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类别

作 用

例 句

赏 析

比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梨花是洁白的,诗人把死后的杨贵妃比作梨花,形象地描绘出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美貌

借代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