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00000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507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研究00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唐诗研究00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唐诗研究00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唐诗研究00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唐诗研究00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研究000001.docx

《唐诗研究00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研究00000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研究000001.docx

唐诗研究000001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李杜操持事略奇,三才万象共端倪。

”――李商隐

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1)、唐人精神生活空前丰富的原因

①经济繁荣,文化高涨

②民族融合,文化多异

③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多种思想杂糅

2)、唐诗反映了唐人的总体风貌

①重视事功《从军行》“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②富有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③表现胸怀开阔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表现唐人热情豪迈的“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

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①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春望》《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③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山居球暝》《春晓》

④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塞《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其他:

写游子恋母的心情的:

“慈母手中……”写中举后的狂态: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写新婚时新娘子的

娇羞“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4)、唐诗反映了唐人观念的变革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杜甫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李白《嘲鲁儒》

5)、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韩愈《符读书城南》

2、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1)、对当时社会的各个侧面无不加以反映,如:

士农工商、儒妇僧道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

2)、唐代诗人积极干预当时的社会生活。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3)、反映社会生活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

(一)理论基础

1、艺术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

2、表现生活美是人类对艺术的自然要求

①从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来看

②从生活的本质,从生活对艺术的要求看

“春畦雨后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

”――苏轼

(二)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唐诗表现的生活美

1、唐代社会赋予唐诗生活美以独特的风貌

2、唐人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反映

①唐人有诗意的眼光“登高而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②唐人具有卓越的表现技巧

(三)唐诗具体表现了哪些生活美

1、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发现美

①和平环境中的生活和情思《春江花月夜》

王维《春中田园作》“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②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爱情《长干行》――崔颢女:

君家何处在?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男: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

不相识。

④社交《过故人庄》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不平常的生活

①边塞生活《凉州词》《从军行》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千军夜战洮(tá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tǔyùhún)。

②游侠生活李白《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

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③文人士大夫生活《饮中八仙歌》――杜甫

3、在反映缺少亮色乃至乱离、苦难生活的同时发现美

1)、盛世之后还有没有生活美

①生活有两极②乱离时代生活中也有美③两种艺术家

2)、在人民的斗争中发掘悲壮的美

“三吏”“三别”

3)、在冰冷的悲戚中,激荡着温暖的回流

《北征》“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4)、用哀挽的形式肯定美

三、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

1、唐诗反映了唐人豪壮开阔的胸襟《登鹳雀楼》、《望岳》

2、唐诗反映了唐人对待生活与理想的执着精神

①对生活的追求

②对理想的追求“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盖棺事则已,次志常觊豁。

3、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在不同流派诗人身上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

①以李白为代表的一些诗人……

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②以杜甫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

4、只有了解唐人在观念上的所有的新的时代特点,才能充分认识唐诗中所体现的精神美。

思考题:

1、唐诗对时代生活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就几种类型的诗歌,说说唐诗怎样出色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美?

3、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诗歌中怎样反映着生活美?

4、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两种不同类型的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美,各有一些什么样突出的方面?

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点

一、唐诗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比较观察

1、静态文化,优美多于壮美

2、从《诗》、《骚》到齐梁诗歌

《关雎》   “主文而谲谏”   “发乎情,止乎礼仪”

“建安风骨”  “白骨露于野”  “老骥伏枥”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  “梗概多气”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

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

3、从唐诗到宋词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二、地域

1、中国文学南北地域的差异,从《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已显露。

    “十五国风”   “南蛮”“蛮夷”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统一促进融合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颜之推“南方水土和柔,其音轻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词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词多古语。

3、交融中包含斗争

1)、北方本位     “体物缘情”“寂寥于世”

两个理由:

一是南朝的灭亡,使政治的灭亡和南方的文化联系起来

一是政治的原因,隋唐建国者的先世均为北方的大将

2)、建安旗帜

“禁不起南方那美丽的毒素的引诱”

为什么要高举建安旗帜呢?

三曹、王粲、孔融、陈琳等人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狼方构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

4、刚柔变化与诗人籍贯变化存在正比对应关系

陈子昂――李、杜――白居易、韩愈

《全唐诗》《全唐诗外编》74%   30%

北方乔岳平陆―――烟雨楼台

三、民族

(一)、隋唐文化诞生之前,少数民族的活动,曾给中国中古社会注入过新的生命力

1、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2、少数民族在汉化中的反馈

1)、吸收

2)、应战

《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3、民族融合对汉族地主阶级的改造

“长戟乱中原”

陈寅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伟业。

4、唐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1、主动

2、范围大

3、政策宽    “胡化成风”

四、唐诗刚健的特质

“太宗十八举义兵,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1、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

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大漠”“长河”“日月”“万世”“乾坤”“八方”

〈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2、唐诗具有强劲的骨力

1)、与社会时代风貌有直接联系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三杯吐然喏,五岳倒为轻。

2)、在边塞诗中犹见特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西北地域和民风对李杜诗歌的影响

《羌村三首》《北征》

4)、在盛唐作品中表现最突出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格调高远”

韩孟诗派“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傲。

3、唐诗具有解放的气质

1)、封建礼教禁锢松懈、思想活跃使得唐诗具有解放的气质

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知君肠断共君语…暗合双鬓逐君去”

元稹《莺莺传》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从西域传入的技艺带给唐诗以解放的气质  “声诗”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黑格尔“神经衰弱的美”

第三章、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一、唐诗的分期

1、分期——研究走向深入的表现

2、关于四分法

1)、建立过程

a、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盛。

诗有盛唐、中唐、晚唐。

b、南宋严羽 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元代杨士弘  《唐音》

c、明代高木秉《唐诗品汇》

2)、优点

一是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

二是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

发展风貌的不同

三是不嫌过简或过繁

3)、不可绝对化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一)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

合南北文风之长

(二)宫廷诗苑在初唐诗歌的演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宫廷诗人在初唐作家中占绝对多数

2、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

3、宫廷诗笼罩诗坛的再一优势是人才集中绵延

齐梁宫体诗:

“止乎衽席”、“思极闺闱”

初唐宫廷诗:

“清辞巧制”、“雕琢蔓藻”

唐太宗《帝京篇十首》“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三)、宫廷诗的发展阶段状况

1)、第一阶段:

贞观诗坛--围绕在李世民周围  虞世南

特点:

①、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

②、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如《过旧宅二首》其一: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帝京篇十首》之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2)、第二阶段:

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也称“上官体”“绮错婉媚”

特点:

①、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

②、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

③、风格“绮错婉媚”。

如《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3)、第三阶段:

“四友”“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取得的成就有以下三点:

一是律体定型 二是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

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

三、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昂,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实是一种互补

1、宫廷诗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时代气息,而方式、途径的不同则具有互补意味

骆宾王《帝京篇》卢照临《长安古意》王勃《临高台》等

2、在语言方面,也有交互影响

3、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

四、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

(一)、陈子昂、“四杰”提出“风骨”,并追求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但未能将唐诗推向高潮。

“四杰”、陈子昂、“四友”、和“沈宋”:

1、“初唐四杰”

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

骆宾王(约638—?

有《骆宾王文集》)

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

王绩:

风格主要踵武陶渊明,缺乏四杰那种开拓一代新风内在力量。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王勃《山亭思友人序》)

他们的基本态度: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琢。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蔽,用光志业。

”(四杰在此提出风骨)   “上官体”“绮错婉媚”

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助娱乐的虚套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曹植: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赠白马王彪》)

胡应麟《诗薮》:

“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

2、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修竹篇序》(“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出自其中)

《感遇》38首

3、“文章四友”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苏李”并称

张易之  沈佺期、宋之问

4、“沈宋”

沈佺期、宋之问 (沈约“永明体”声律化) 徐陵、庾信

由四声到只辩平仄,由声律“八病”之说探求平仄规律,从音节协调到平仄的粘附,形成了完整律诗

宋之问的思路比较缜密,风格比较清丽,尤擅长五言律,其五言排律曾被明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

沈佺期则气势较为宏大,尤擅七言律,曾被胡应麟推为初唐七律之冠。

(二)、风骨问题从根本上离不开性情,盛唐高潮到来前的期待,也就是对使风骨能真正树立起来的性情期待。

《文心雕龙?

风骨》: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情动而言形”

袁行霈:

“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是初唐人为盛唐诗歌高潮到来所作的主要准备”

唐太宗的《帝京篇》

性情(可简单地理解为某种真情实感)

陈子昂主张“兴寄”、“风骨”,但是没有性情给予充实。

朱庭珍曾说“骨有余而韵不足,格有余而神不足,气有余而情不足,则为板重之

病,为晦涩之病,非平实不灵,即生硬枯瘦矣。

初唐诸人、西江一派是也。

五、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

(一)、诗人身份地位的变化

1、文人处身宫廷或宫廷之外,思想作风和创作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宫廷诗:

可以指长期以文学侍从、朝廷重臣身份,围绕在君王身边的诗人们在宫廷范围内的诗歌活动。

(如书本65页最后一行起就举了很多例子)

2、另外,由初唐到盛唐,诗人的出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社会思想趋于活跃,主体精神日益得到充分发扬的进程。

1、儒学 “使听者闻所未闻,视者见所未见”

2、道教  主张“无为而为”

3、佛教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

(三)、大潮涌起、生动活泼、精力弥满的众多诗人的性情表现。

孟浩然:

清雅风流,洁身自好

王 维:

禅心睿智,泉石膏肓

贺知章:

纵诞诙谐

王之涣:

慷慨倜傥

常 建:

性僻意远

储光羲;乐在畋渔

王 翰:

豪迈不羁,自比王侯

岑 参:

意气风发,热情好奇

王昌龄:

不矜细行,玉壶冰心

李 颀:

豪宕疏简,契心玄理

高 适:

务功名,尚节义,好言王霸大略

李 白:

意兴飘逸,合儒仙侠以为气

崔 颢:

少时轻薄,入塞后刚肠侠气

杜 甫:

生活上放旷不检,政治上忠君爱国

思考题:

1、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2、初唐诗坛百年徘徊未能出现高潮,这是为什么?

3、按照初盛中晚划分唐诗的建立过程及其优点。

思考题:

1、南北朝时期南北文风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2、盛中唐诗歌气质由刚向柔转化与文人籍贯变化之间,出现了什么样的对比关系?

3、谈谈民族交融的背景与唐诗呈现刚健特质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盛唐气象

一、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

(一)、这一阶段诗歌为什么冠以“盛唐”的称谓?

1、这里的“盛”并不等同于经济、政治、军事等之“盛”,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

2、这种“盛”也不是与作家作品数量成机械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

3、盛唐诗人存诗不一定很多,但空洞无物、粗滥鄙陋的诗确实很少,诗人的诗名很高。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好的姿态和诱人的芬芳。

A、从题材上看,题材极其广泛。

B、从艺术上看,各有各的精到独诣。

(二)、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

1、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为什么又能表现出和谐统一?

A、盛唐诗人处在相同的时代气候条件下,时代本身又比较健康和谐,因之诗人创作亦有春芳同时的那种和谐一致的一面。

B、诗人之间通过交游酬唱,自然增进了他们创作上的沟通交融,使盛唐的合唱,更加协调和谐。

2、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或者说盛唐诗歌风貌的表现)

严羽《答吴景仙书》: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A、“笔力雄壮”:

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委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

更指那种“笼天地于形内,挫

万物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而与题材和体裁没有必然的联系。

B、“气象浑厚”:

主要指作品的内涵和精神面貌。

“气象”应是生命本元之气的一种显现,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

风貌。

气象浑厚的作品都有由其整体艺术美所呈露出朴茂之气。

简言之:

“笔力雄壮”指语言劲健有力;

“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

C、“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

元气内充,真力弥满,使作品精彩动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

难以句摘。

明代王世贞有云:

“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

(三)、严羽“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殷璠“风骨声律兼备”两种提法的差异

1、角度不同:

严羽站在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之诗进行比较的角度上,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殷璠站在盛唐人的角度,估价当代诗歌对前

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着眼点不同:

殷璠“声律风骨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

3、“风骨声律兼备”可以用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层次,但不一定是指一个时代的诗歌特征。

4、殷璠提出的“兴象”、“风骨”的结合与“雄壮浑厚”比较一致。

“风骨”为情辞劲健;“兴象”为情与景相融时产生的比兴意味

(四)、从明代胡应麟所举三首五律行旅诗看盛、中、晚唐诗歌特征

明人胡应麟在考察盛、中、晚唐诗歌的不同风貌时说:

“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

1、王湾《次北固山下》(盛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读:

以蓬勃向上、气息清新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积极的鼓舞的力量。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是一年将尽,且又在旅途之中,但是诗中所表现的

却是一种光明展望、辞旧迎新的乐观情绪。

只是怀念,没有客愁。

2、温庭筠《商山早行》(晚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中唐)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

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

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

王湾的诗:

是一种自在自足的和谐

温庭筠的诗:

是一种低迷暗淡的和谐

于良史的诗:

是一种躁动的不和谐

二、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

正反两方面

反面:

“‘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

有人曾为杜甫画像,上题诗云:

“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

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功夫画我无?

正面:

严羽“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一)、盛唐诗人感动激发,不安于现状,希望趁时而起的诗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

比如李白《行路难》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

再如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其实联系相当紧密,感激是希望是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

(二)、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发出怨怼之词,各个时代都有,盛唐时期由于文人事功精神强烈,这类诗歌数量颇多,李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

代表,但在抒发怨怼情绪的同时,并不缺少盛唐时代气息。

以李白诗为例来谈谈盛唐时期怨怼之词的风貌特征:

1、怨怼情绪产生的社会基础——阔大的社会

李白等人怨怼情绪不是低沉软弱,而是有巨大的气势和力量;不是和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力得不到认可相关。

2、诗人的自我形象——强有力的意气

诗人的情感奔腾激荡,意气横生。

3、冲突的内容——诗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高层次上的冲突

不是简单地仕途出身,不是官职俸禄的问题,不是图自己之欢,而是要“济苍生,安黎元”,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和非凡的气魄和力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

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

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共同点

为什么前、后期呈现同样的风貌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盛唐后期,沉痛的面向现实的描写,代替了浪漫情绪的抒发,诗歌内容情绪的变化,主要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素质上

发生突变。

如“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2、“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这种艺术风貌在盛唐后期诗歌中同样呈现。

一方面,经过唐朝开国后一百多年的酝酿所形成的宏伟壮丽的美

学思想,在开元、天宝之际蓄积了充分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安史之乱之后,仍然要继续释放。

另一方面,开元盛世造就了一代文人胸襟开阔

、热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也造就了他们的才思和艺术手段。

其代表人物李白、杜甫后期身历乱世,诗歌内容情调虽发生变化,但整体风貌

仍然保持了完整统一。

如杜甫《北征》、《洗兵马》

《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2、为什么李白的诗虽然有许多是强烈抨击现实、抒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情绪,但仍突出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

3、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歌,为什么又可以划入盛唐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