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460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docx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3月

绵阳南山中学2018年春季高2017级3月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宋熹曦审题人:

钟晓燕

注意: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墨子说:

“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劳动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早出暮入”、“不敢怠倦”,主要原因是为自己生产,“不强必饥”。

说明集体耕作方式转向个体工作方式,说明生产方式的改变,A正确;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C属于材料中现象的原因。

2.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

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

A.民众幸福

B.社会稳定

C.国家富强

D.个人抱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可见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国家富强,故选C;A不符合韩非子的阶级立场,排除;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重农

3.《吕氏春秋》有言:

“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事末”是指从事农业。

A指从事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所以选A;B反映经商活动,排除;C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排除;D反映的是田庄经济,排除。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本业

4.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答案】B

【解析】A、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体现出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故B正确。

【名师点睛】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反映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说法不够全面。

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政困难之际在城市中大搞囤积居奇,谋取厚利,列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供给的情况,反映出当时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封建王朝抑制商业发展,排除D项。

7.西汉建立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虽然这政策促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

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

B.大量裁撤政府机构

C.加强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商人

【答案】C

【解析】西汉初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资源的垄断,以征收赋税,C正确;西汉初期是休养生息措施,实行赋税减免措施,A错误;B不符合西汉初期政治举措,排除;打击囤积居奇的商人不符合西汉初期商业措施,D错误。

8.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

这表明汉初

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高祖时期朝廷实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到汉文帝时期,商人的法律地位低但已经富贵,百姓们纷纷放弃农业,转而去经商。

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农民贫困的原因,故B错误;汉代实行困商措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有效推行,C错误;重农抑商主要针对商人,D错误。

9.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表结构中关于这一现象“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封建王朝后期政局动荡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以土地守财观念的影响

D.“重农抑商”政策的刺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封建王朝后期政局动荡是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A;结合所学,土地兼并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土地守财观念是土地私有制在社会心理的折射,排除C;“重农抑商”政策应该采取平抑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D。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土地所有制

10.唐末徐寅有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

11.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当时

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

B.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

C.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D.长安城市规模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答案】C

【解析】A、B、C材料无法体现;“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表明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故C正确。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即可。

12.唐朝史书记载: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草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故A项错误;草市出现于隋唐时期,“开始”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唐代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到宋代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可知草市经历了由违法到合法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草市是宋代基层税收单位,没有体现出草市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草市发展

13.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应该在于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因为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生活需要,然后才能发展其他经济作物,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中国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与题干信息相悖,排除;C项错误,传统自然经济形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排除;D项属于误选项,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宋代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化趋势

14.《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

陆游认为:

“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可以看出“抑工商”、“鄙视工商业”这一观念;又根据材料,清代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可知士商相混,D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不等同于“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C项明显与史实不相符合,排除。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15.下表最能体现

时期

春秋战国

唐宋元

明中叶后

发展

出现

逐渐发展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B.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

D.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唐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故选D。

官营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范畴,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商业始于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排除B。

C只部分符合表格。

故选D。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私营手工业

16.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紧扣时间“明代中叶”,依据“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B符合题意;A时间上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表述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B。

17.麻曾经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这是由于

A.政府控制手工业的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冲击

C.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D.资本主义萌芽使丝织业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从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B项与明代的时间不符,排除;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宋代棉花传入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及棉织品的优点,使棉布逐步替代麻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来源。

18.“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考察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信息“嘉靖”“乾隆”表明所反映的时期为明清时期。

从“盛泽镇,……以绫绸为业”“此类……江南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故答案为D。

考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古代商业的进步·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19.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

A.源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B.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C.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明清时期,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多去开垦“瘠卤沙冈”,“陡绝之地”的耕地,而不是致力于去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以增加已有耕地的产量。

因此,不存在由于引进新品种而增加土地,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与开垦“边际之地”无关,所以B项错误;大量土地的开垦正是说明人口增加导致粮食不足,体现出人地矛盾的尖锐,所以C项正确;确实会导致水土流失,但是在精耕细作之下,影响不大,所以D项错误。

点睛: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自给自足的特征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因此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开荒一条路,因此大量“边际之地”的出现正是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尖锐。

20.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小农经济的影响

B.市镇经济的发展

C.晚清经济的衰败

D.坊市制度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由于市镇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下降,B正确;小农经济影响不是材料主旨,A错误;晚清经济处于快速发展趋势,C错误;D是北宋时期。

21.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该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孩儿枕青花瓷珐琅彩瓷瓶

【答案】D

【解析】珐琅瓷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现,因此三个收藏品应该是清朝时期,D正确;A、B和C时间不是最晚。

22.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答案】C

【解析】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布在民众的衣料中地位,故B项错误;从所给材料看,皇帝非常重视棉花种植到成为衣料的全过程,从而说明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故D项错误。

23.据统计:

乾隆初年广州海关征税定额为271953两,嘉庆初年增长为899064两;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国内各港口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共295艘;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列国抵华商船共计5107艘。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这一时期

A.贸易出超地位优势明显

B.海外贸易取得一定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遭到冲击

D.关税增长主要依靠进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没有提供清朝当时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材料,所以不能断定贸易出超的情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清朝海关征税不断增长.列国抵华商船数量很多的情况可知,清朝在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故B项正确;清朝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2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答案】B

【解析】“自杀说”说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自卫说”抵挡了外国侵略,说明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正确;A中自我否定说法不符合事实;两种观点都正确,只是研究视角的不同,C错误。

二者研究视角不同,没有可比性,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一

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摘自《史记·平准书》

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摘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新唐书》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唐会要》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

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旧唐书》

田神功,冀州人也……至扬州(平定刘展叛乱),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

 

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四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株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有利于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

(3)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答案】

(1)相同点:

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

新特点:

出现纸币;由民间办到官府发行、管理。

(2)新现象:

飞钱、外商云集

原因:

都市商业繁荣;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繁(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国家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防止官僚与民争利)。

(3)新现象:

材料三反映出现商帮或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材料四反映出现一批繁荣的工商业城镇;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图示中半两钱和汉五铢钱的特征从“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以及圆形方孔形制”的特点开概括相同点;第二小问可以依据材料一中“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看到当时纸币开始流行,发行从民间到政府开始铸造。

(2)本题属于依据材料归纳信息题,依据材料二中表格中“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可以归纳出飞钱的出现,依据表格中“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外商云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唐朝内政外交措施从“都市商业繁荣、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交通便利以及对外交往频繁(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国家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角度说明。

(3)依据材料三“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信息归纳回答;材料四“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的信息归纳回答。

点睛:

“内涵型问答题”解题技巧:

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 五个步骤:

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图一: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图二:

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三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

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答案】

(1)基本模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男耕女织)

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

(2)图一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时间:

唐朝(或隋唐)

内在联系:

农耕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消极影响:

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

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2)观察图片,材料二中的图一《耕织图·耕图》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