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散文阅读.docx
《江苏省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散文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
南京市各区2016届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九、散文阅读
【高淳】
(三)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题目。
(13分)
瓦
马浩
行走乡村,我对房上瓦极有兴趣。
瓦会说话,与阳光、雨水、风霜,与长在瓦棱的花草。
只要你用心聆听,就能听到,它们之间关于岁月的话题。
水乡屋顶的瓦,一般都是青瓦;北方平原上的呢,多是灰瓦。
青瓦婉约,灰瓦豪放,不经意间,南北方的性格、习俗便在屋瓦
的细节中流露了出来。
当然,我
所说的是目前所见的情景。
其实,南北方在使用青瓦上,似乎并无如我这般拟想的差别。
记忆里,村庄里有零星的青瓦小屋,瓦为泥土烧制,天青色,状若弯月,有种言不出的阴柔之美。
屋脊多有小瓦组成铜钱状图案,青瓦仰面为沟槽,覆面为瓦棱,凸凹有致,如书写屋面的诗行。
岁月的风尘积淀在瓦缝隙间。
不知是风抑或鸟雀带来的草籽,草的家族便在此扎根发芽,一代又一代,故事在秋风里摇曳着。
昔日,我们村就有窑场,烧过青砖、烧过青瓦,村里却没有几处青瓦堂舍。
“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
”我总觉得青瓦的诞生向来都不是为布衣百姓,过去在乡村,只有有钱的乡绅才能盖起瓦屋,百姓都是黄土和泥筑墙,麦草、稻草、茅草作瓦,柴扉为户,家有老小,外加一头驴,一头猪,一群鸡,一只看家的黑狗,炊烟袅袅,鸡犬声声,烟火的小日子就在四季中不急不慢地行走着。
他们烧制着青瓦,心底或许从来都不曾想过留作自用。
自我有记忆始,村里的窑场就废了,窑早已坍塌,荒草萋萋,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队的“瓦房”——制作灰瓦的作坊。
“瓦房”就在我家的大门前边,从“瓦房”后窗就能看到制瓦师傅们制作灰瓦,多用水泥制成,四四方方,大大咧咧。
瓦房的门前有口带着水车的水井,几口水泥大水池子,制作好的灰瓦放在水池里,等待水泥慢慢地凝固。
水池里的水就是水车抽上来的井水,夏日,推水车玩耍,摇摇晃晃地行走在水池间池壁上,有趣刺激,以为乐。
看师傅制瓦,也是件好玩的事。
儿时经常泡在“瓦房”里,对于制瓦的程序,早已了然于心了,可始终没有机会实践。
灰瓦似乎天生就没有嫌贫爱富的意识。
乡村,普遍使用灰瓦建房,起始是半草半瓦的屋顶,墙依旧是土坯墙。
而后,出现了腰里穷,民间的语言就是丰富多彩,不服也不行,何谓“腰里穷”?
瓦顶,青石砌基,青砖筑就的山墙①,只是四面屋墙是泥坯的,故称“腰里穷”。
“腰里穷”亦不是过渡
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青三间了。
青三间,墙全部是青砖砌的了,青砖灰瓦,青砖墙院,大门楼前出后攒,一派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就落成了。
院中,若架上一架葡萄,全家在葡萄架下晚餐,令人神往。
对瓦有种难言的情怀,以至于让我每到一处,都会留心建筑物上的瓦,我似乎能听懂风尘中瓦的语言,光阴的故事。
(选自《潮州日报》2015年11月23日,有删改)
16.青瓦和灰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请概括回答。
(3分)
17.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赏析第三段画线句。
(3分)
屋脊多有小瓦组成铜钱状图案,青瓦仰面为沟槽,覆面为瓦棱,凸凹有致,如书写屋面的诗行。
(2)第四段画线句连用多个短句,有何表达效果?
(3分)
百姓都是黄土和泥筑墙,麦草、稻草、茅草作瓦,柴扉为户,家有老小,外加一头驴,一头猪,一群鸡,一只看家的黑狗,炊烟袅袅,鸡犬声声,烟火的小日子就在四季中不急不慢地行走着。
18.纵观全文,文末“难言的情怀”包涵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三)(13分)
16.(3分)大小、材质、颜色、形状;风格,象征(所代表的经济条件)(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7.(6分)
(1)(3分)示例一:
运用比喻,将青瓦比喻成诗行,写出了青瓦凹凸有致的形态美,表现作者对瓦的喜爱。
示例二:
运用拟人手法,将瓦的排列写得如同诗人作诗,表现青瓦凹凸之美。
示例三:
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将青瓦覆盖小屋的静态画面,描绘如诗的流淌,具有动态之美。
(2)(3分)以舒缓的节奏,将丰富的农家生活描绘在一个统一的画面里,显得闲适安逸,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感怀。
18.(4分)我对瓦的喜爱;难忘瓦
所呈现的光阴故事;对童年岁月的追怀;对故乡的怀念;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任意一点1分)
【建邺】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6题。
(13分)
草木有本心
丁立梅
喜欢一切的花草树木。
我以为,所有的草木,都长着一颗玲珑心,天真无邪,纯洁善良。
没有草木是丑陋的。
如同青春美少女,不用梳妆打扮,一颦一笑,散发的都是年轻的气息,清新迷人,无可匹敌。
草木从不化妆。
所以花红草绿,都是本色。
我们常说亲近自然,其实就是亲近草木。
我们噼里啪啦跑过去,看见一棵几百年的老树要惊叫,看见满田的油菜花要惊叫,看见芳草茵茵要惊叫。
草木却不惊不乍,活着它们本来的样子。
草木也从不背叛远离。
你走,草木不走。
你遗忘的,草木都给你记着呢。
废弃的断壁残垣上,草在长。
游子归家,昔日的村庄已成陌生,他找不到曾经的家了。
一转身,却望见从前的那棵老槐树,还长在河畔。
还是满树的青绿,树丫上,依旧蹲着一只大大的喜鹊窝。
天蓝云白,都是昔日啊。
他的泪,在那一刻落下。
走远的记忆,都走了回来,他童年的笑声,仿佛还在树下回荡,叮叮当当,叮叮当当。
感谢草木!
让人的灵魂找到归宿。
每一棵草都会说话。
它说给大地听。
说给昆虫听。
说给露珠听。
说给小鸟听。
说给阳光听。
喁喁,喁喁。
季节的轮转,原是听了草的话。
草绿,春来。
草枯,冬至。
每一朵花都在微笑。
一瓣一瓣,都是它笑的纹,眉睫飞扬。
对着一朵花看久了,你会不自觉微笑起来,心中再多的阴霾,也消失殆尽。
这世上,还有什么坎不能迈过去呢?
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
不如向一朵花学习,日子笑着过。
新扩建的路旁,秋天移来一排的樟树。
可能是为了好运输,所有的树,一律给削去了头。
看过去,都光秃秃的一截站着,像断臂的人,叫人心疼。
春天,那些树干顶上,却冒出一枚一枚的绿来,团团的,像歇着一群翠绿的小鸟,叽叽喳喳,无限生机。
草木的顽强,人学不来。
所以,我敬畏一切草木。
出门旅游,异乡的天空下,意外重逢到一片蓝色的小花。
那是一种叫婆婆纳的草,在我的故乡最常见。
相隔千万里,它居然也来了。
天地有多大,草木就走多远。
海的胸怀天空的胸怀,都不及草木的胸怀,它把所有有泥土的地方,都当作故乡。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是啊,草木不伪不装,自然天成,大美不言。
13.根据文本,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3分)
草木的本色,;
草木的忠诚,让人感念;
,让人敬畏;
,让人敬仰。
14.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3分)
甲:
它说给大地、昆虫、露珠、小鸟和阳光听。
乙:
它说给大地听。
说给昆虫听。
说给露珠听。
说给小鸟听。
说给阳光听。
15.文中划线句描写樟树的生趣,表现手法极富特色,请具体分析。
(3分)
春天,那些树干顶上,却冒出一枚一枚的绿来,团团的,像歇着一群翠绿的小鸟,叽叽喳喳,无限生机。
16.文中第5段说“草木也从不背叛远离。
你走,草木不走”,第10段却说“天地有多大,草木就走多远”。
前后是否矛盾?
说说你的理由。
(4分)
[参考答案](三)(13分)
13.(3分)
(1)让人惊叹(惊讶、惊喜均可)
(2)草木的顽强(3)草木的胸怀(每空1分)
14.(3分)示例:
第一句的表达更加简洁(1分);第二句用短句(或排比)突出强调了每一棵草都会说话,它们与自然万物都有交流,表现了草的生机与灵性(草木急切地与自然万物分享快乐等也可)(1分),同一句式的反复出现强调了作者对草的喜爱之情(1分)。
15.(3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新生的绿叶比作一群翠绿的小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生机,极富趣味;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将静态的树叶写作动态的“翠绿的小鸟”,歇在树干顶上,还叽叽喳喳的鸣叫,富有生机和趣味;
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树叶,又发挥想象写一群可爱的翠绿小鸟,内容丰富而有趣味。
(从叠词、视听觉结合的角度也可)(写出一点给两分,写出两点给三分)
16.(4分)不矛盾,第5段草木从不背叛远离侧重表现草木是游子的灵魂归宿,是游子的精神家园,走远的记忆,由于草木的存在而走了回来(2分);第10段写天地有多大,草木就走多远则侧重表现草木的宽广胸怀
,它把所有有泥土的地方,都当作故乡(2分)。
【江宁】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11分)
姥姥门前看大戏
李海流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去姥姥家,不仅因为姥姥、姥爷非常疼爱我,还因为姥姥村里每年都在村子中央的大槐树旁搭一个大戏台,请一个小剧团到村子里来唱戏。
而像我一样大小的孩子,在姥姥家最热闹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一起看戏。
夕阳已经落下,早早地吃完晚饭,和姥爷、姥姥一起来到村中唱戏的地方,快乐中带着期待。
戏台比较简陋,设在村中央的大槐树旁,粗大的杉树支撑台架,厚厚的木板搭成戏台,大红大绿的绒布围成布幔。
戏台上,小孩子不顾大人们的呵斥跑来跑去。
台下更是热闹,妇女纳着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姑娘织着永远也织不完的线衣……不远处卖冰糖葫芦的、卖油条麻花的、卖瓜子饴糖的商贩一字排开。
天渐渐暗了下来,人越聚越多,鼓越敲越起劲,灯光越来越亮。
噼里啪啦放了一阵火鞭,终于等到报幕员出来,戏台上大幕拉开了,铿锵的锣鼓打起了,只见台上你来我往,花红柳绿。
一时咿咿呀呀,一时白袖翻飞,铿铿锵锵,煞是热闹。
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胡琴吱吱忸忸地响着,锣鼓铿铿锵锵地敲着,下面的人群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戏台下,我们全神贯注地瞪着眼睛看着,眼睛与心,皆受那戏台上的一举一动所牵引。
戏里,才子佳人历尽磨难终成眷属,无不叫我们为之揪心和激动,有时会流下感动的眼泪。
这时姥姥抚着我的头说,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
唉,他们不疯魔不投入不出活儿,我们让他们的疯魔赚了眼泪,为不相干的人们叭嗒叭嗒地掉眼泪,不是傻子,又是什么!
我泪眼婆娑地回过头去,看着姥姥,她的脸上也早是泪眼一双了。
清月,在寒霜之中越升越高。
我们把双手拢在袖管里,我们把脸蛋藏在瓜皮帽里,口鼻间呼出的热气环绕四周,久久不愿散去。
那些个故事,怎么能说散就散了呢?
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呢,就没有故事了吗?
我还要看,看他们是不是和普通人一样,生儿育女并生老病死。
月西斜,戏台的故事还没有完。
他们真要把故事如生活般一幕又一幕地演下去吗?
我不知道,我只看见,好多的小伙伴已经困在了姥爷或父亲的肩头。
我趴在姥爷的肩头,眼睛开始与眼皮打架了,只是我为了把后面的事情弄明白,强忍着在那里静静地等待。
戏台上,你来我往地闪转腾挪,怎么看怎么像洇①在一处的水墨画,再也分不开了。
姥姥说,夜深了,回家吧。
我说还要看,要把戏看完。
话未说完,人已经倒在姥爷的肩头了。
有风,还有姥姥的小调,将我从姥爷的肩头唤醒。
我望着月光下通往姥姥家的小路,弯弯曲曲,连着远远已经曲终人散的戏台,孤伶伶的,卧在姥姥门前场院的中央。
睡眼朦胧,总是让姥爷把我背回家,到了家,姥爷将我放下,姥爷和姥姥四只眼睛黑亮黑亮地瞪着我,“傻小子,想什么呢?
”想什么,我没有回答,因为自己也不知道想什么了,只觉得耳朵里有各种声音嘈杂,不知名的,却枝枝蔓蔓,在脑海中翻腾。
20世纪90年代,剧团解散,乡间便少了“姥姥门前唱大戏”的景观,它成了乡村一道奢侈的风景,也成为农闲时节挂在乡亲们嘴边的一声叹息和心底的一段甜美回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土不仅滋润着生灵,浸润着血脉,更塑造着地域性格和大众艺术。
或许是从那时起,我便迷上了戏曲,因为我喜欢戏曲多彩的服饰,喜欢戏曲漂亮的动作,喜欢戏曲优美的旋律,喜欢戏曲酣畅的唱腔,喜欢生旦净末丑,喜欢京评豫越梅,喜欢戏曲的一切……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回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02期,有删改)
[注释]①洇(yīn):
墨水着纸向四周散开。
13.阅读全文,完成表格内容。
(2分)
时间的推移
主要的事件
心理的状态
夕阳已经落下
我和姥爷、姥姥一起来到村中唱戏的地方
(1)
天渐渐暗了下来
(2)
揪心激动、不愿散去
月西斜
我趴在姥爷的肩头要睡觉
强忍
14.第四段中为什么说“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
(2分)
15.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4分)
(1)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胡琴吱吱忸忸地响着,锣鼓铿铿锵锵地敲着,下面的人群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2)戏台上,你来我往地闪转腾挪,怎么看怎么像洇在一处的水墨画,再也分不开了。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2分)
16.文题“姥姥门前看大戏”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3分)
[参考答案]
(二)(11分)
13.(2分)
(1)快乐中带着期待
(2)我们全神贯注地看戏(每处1分)
14.(2分)台上的演员为了出活儿不得不尽情地疯魔投入,所以说“台上是疯子”;台下的我们为剧中不相干的人们叭嗒叭嗒地掉眼泪,所以说“台下是傻子”。
15.(4分)
(1)(2分)运用“咿咿呀呀”“吱吱忸忸”等拟声叠词,生动地写出了戏里戏外的热闹场面,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
(2)(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戏台上的场景”比作“散开的水墨画”,写出了“我”对眼前的景象看得越来越模糊,生动地表现了看戏时的想要睡觉的状态。
16.(3分)对儿时看戏的怀念;对剧团解散的一种惋惜之情;对戏曲的喜爱之情;对戏曲滋润生灵,浸润血脉,塑造地域性格和大众艺术的肯定。
(回答三点即可,每点1分)
【溧水】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13分)
太阳雨
林清玄
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
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
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那雷声来自远方的山上。
不久,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
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因为如此巨大的雷声、如此迅速集结的乌云、如此不可思议的澎湃之雨,是我第一次看见。
说是“雨幕”一点也不错,那阵雨就像电影散场时拉起来的厚重黑幕,整齐的拉成一列,雨水则踏着军人的正步,齐声踩过田原。
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而我们站的地方阳光依然普照,母亲也没有跑的意思。
“妈妈,雨快到了,下很大呢!
”
“是西北雨,没要紧,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
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西北雨就到了,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
西北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
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一条一条编织成金黄色的大地,溅起来的水滴像是碎金屑,真是美极了。
母亲还是没有要躲雨的意思,只是对我说:
“这是西北雨,如果边出太阳边下雨,叫做日头雨,也叫做三八雨。
”接着,她解释说:
“我刚刚以为这阵雨不会下到芋田,没想到看错了,因为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
”母亲大概是看到我愣头愣脑的样子,笑了,说:
“打在头上会痛吧!
”然后顺手割下一片最大的芋叶,让我撑着。
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西北雨就停了,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刚刚的一场雨,我感觉自己身上的雨水向上快速的蒸发,田地上也像冒着腾腾的白气。
觉得空气里有一股甜甜的热,土地上则充满着生机。
“这西北雨是很肥的,对我们的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做田人,偶尔淋几次西北雨,以后风呀雨呀,就不会轻易让我们感冒。
”田梗只容一人通过,母亲回头对我说。
回到家,我身上的衣服都干了,在家院前我仰头看着刚刚下过太阳雨的田野远处,看到一条圆弧形的彩虹,晶亮的横过天际,天空中干净清朗,没有一丝杂质。
每年到了夏天,在台湾南部都有西北雨,西北雨虽然狂烈,却是土地生机的来源,也让我们在雄浑的雨景中,感到人是多么渺小。
我觉得这世界之所以会人欲横流、贪婪无尽,是由于人不能自见渺小,因此对天地与自然的律则缺少敬畏的缘故。
大风大雨在某些时刻给我们一种无尽的启发。
我时常忆起那骤下骤停、瞬间阳光普照;或一边下大雨、一边出太阳的“太阳雨”。
所谓的“三八雨”就是一块田里,一边下着雨,另外一边却不下雨,我有几次站在那雨线中间,让身体的右边接受雨的打击、左边接受阳光的照耀。
三八雨是人生的一个谜题,使我难以明白,问了母亲,她三言两语就解开这个谜题,她说:
“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再高,总有一个顶点;河流再长,总能找到它的起源;人再长寿,也不可能永远活着;雨也是这样,不可能遍天下都下着雨,也不可能永远下着……”
在过程里固然变化万千,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同时接受着雨的打击和阳光的温暖,我们也可能同时接受阳光无情的曝晒与雨水有情的润泽。
山水介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能适性的、勇敢的举起脚步,我们就不会因自然的风雨而轻易得感冒。
山色在有无之间,使我想起南方故乡的太阳雨,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最爱的是末后两句: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心里存有浩然之气的人,千里的风都不亦快哉,为他飞舞、为他鼓掌!
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
(选自林清玄《太阳雨》,有删改)
15.文章开篇写到“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其中的“这样子”具体指什么?
请
根据文意,完成概括。
(每空三字,顺序不分先后)(3分)
③▲
②▲
①▲
——落得齐——来得急——————雨景美
16.品味下列语句。
(4分)
(1)如此巨大的雷声、如此迅速集结的乌云、如此不可思议的澎湃之雨,是我第一次看见。
(句中三个“如此”可否删除?
)
(2)觉得空气里有
一股甜甜的热,土地上则充满着生机。
(用“甜甜”修饰“热”是否妥帖?
)
17.“大风大雨在某些时刻给我们一种无尽的启发。
”联系全文,请说说“太阳雨”给予了
作者哪些丰富的启发?
(3分)
18.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3分)
“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
”保尔读懂了这句话,当现实的自己①时(填一细节),心中的自己便恶狠狠地骂了起来:
“这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
……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
”②(填书中的人物)读懂了这句话。
无论是在舅妈家和慈善学校生活,还是在③(填人生经历),抑或在沼泽山庄当家庭教师,在芬丁庄园成家,都展现了她在人生风雨中的顽强和不屈。
[参考答案](三)(13分)
15.(3分
)雨势大时间短区域小(每点1分,意对且每空3个字即可)
16.(4分)
(1)(2分)不可以删除,三个“如此”,形成反复,突出强调了太阳雨即来时,雷声巨大,乌云密布,雨势澎湃的情景(1分),表达出我初见太阳雨的惊奇和震撼(1分)。
(2)(2分)妥帖,“甜甜”修饰“热”以味觉写触觉,具体可感地写出太阳雨给土地
带来的生机(1分),也流露出我惊喜的心情(1分)。
17.(3分)
(1)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对天地,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
(2)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要适性与勇敢;(3)心中要存有浩然之气。
18.(3分)①慢慢从口袋里摸出勃朗宁手枪;②简·爱;③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
【秦淮】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20题。
(15分)
乡愁是什么?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把家愁、国愁融汇在一起,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乡愁,牵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情思,让多少游子潸然泪下。
乡愁,就是想家,就是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念想。
因为有了乡愁,才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感恩之情、报效之心。
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最本能的情感,是人在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自信、自豪和守护。
乡愁,是一条汩汩的小溪,当千万条小溪汇成大江大河,那就是整个民族的情感之河,是整个民族对祖国的挚爱、热恋。
乡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像一群草原上游荡的
羊群,水面上漂泊的浮萍,而拥有乡愁的民族,则会爆发出强大的根植力、凝聚力、向心力。
忆想当年,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一曲《松花江上》,连同那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就成了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乡愁。
当卢沟桥上发生了“七·七”事变之后,一曲《黄河大合唱》,连同那咆哮的黄河、茂密的青纱帐、连绵的太行山,就成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乡愁。
世界上乡愁最浓厚的民族是犹太人,而世界上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正是犹太人。
犹太人虽然散布世界各地,但心向圣城耶路撒冷。
最能牵动犹太人乡愁的建筑是耶路撒冷那一面“哭墙”。
乡愁,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它牵动着人类每一个群落的神经!
无论你漂泊到哪里,乡愁就像一根长长的丝线,牵动着你的心。
乡愁在哪里?
当我们去远方看望一位离别故土多年的老乡,他会向我们询问——
家乡那条小溪还有吗?
溪上的小石桥还在吗?
街口那棵老槐树还在吗?
老槐树下的那口老井还有水吗?
他会沉醉在童年趣事的回忆里——
小时候,我常到小溪里捉鱼,还站在石桥栏上往溪水里跳,练胆儿;老槐树上的树杈,被我爬得溜滑溜滑呀!
那口老井里的水呀,真甜!
比现在的矿泉水好
多啦!
这些趣事,他曾经会无数遍地讲述给儿孙们听。
面对这位老者的询问和美好的童年回忆,你会如何回答?
你若说:
小溪还在,溪水清清,四季流淌;石桥还在,只是长满了黑黑的青苔,像布满了老人斑;老槐树还在,只是树心有点儿窟窿;老井啊,还是那么甜!
这一切,都是他的乡愁!
这些老物件,是游子的牵挂,是情感的依托,像一根根丝线,把这位老乡的心,还有他的儿孙们的心,丝丝密密地缠住,与故乡紧紧地连在一起。
乡愁,是淡淡的忧伤,是隐隐的苦涩,是丝丝的甜美,无论飘到哪里,游子的心都会被这乡愁牵着。
但是,如果你这样回答:
小溪填平造地了,石桥拆了,老槐树砍了,老井填了……
听了这样的回答,那位老乡的心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何方!
故乡,再也没有魂牵梦绕的惦念,再也没有牵连游子之心的丝线了。
如今,我们的小城镇还有乡愁吗?
它还会让人想家吗?
假设,我们都没有乡愁,都不想家,那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可是,在急功近利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抹掉了多少故乡的记忆!
斩断了多少乡愁的丝线!
在轰鸣的推土机声中,人们还懂得蛙鸣蝉唱、燕语呢喃是什么声音?
“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流水鳜鱼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景象?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是什么姿势?
我们还会想家吗?
想家是什么滋味儿?
这,都需要查词典,或者上XX搜索吗?
(节选自庄乾坤《记住乡愁》,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7.文中有很多问句,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最关键的两个问句是什么?
在全文中起哪些作用?
(4分)
18.结合上下文,分别简析下面两个比喻好在哪里。
(2分)
(1)乡愁,是一条汩汩的小溪
(2)乡愁就像一根长长的丝线
19.阅读下面一段话,联系文章第9—19段内容,回答问题。
(6分)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概念,它是有容颜的,它需要物象对称,需要视觉凭证,需要细节还原,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能与眼前的故乡相认?
(选自王开岭《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
文章第9—19段其实也通过“物象对称”和“细节还原”来表现那位老乡心中的乡愁,试分别举例分析。
(1)物象对称:
(2)细节还原:
20.从全文看,记住乡愁有哪些重要意义?
(3分)
[参考答案](三)15分
17.(4分)乡愁是什么?
乡愁在哪里?
(写出两个问题1分)
作用一:
设问引起人们对乡愁的关注和探寻(1分);作用二:
自然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并分别引出各部分内容(1分);作用三:
两个问句表明了文章内容的递进关系(1分)。
18.(2分)
(1)“汩汩的小溪”这一比喻,生动贴切地写出了乡愁作为一种情感,在人心中涌动、流淌、汇聚的状态。
(2)“长长的丝线”这一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乡愁的绵长纤细,能表现出乡愁时时在牵动游子的心。
19.(6分)
(1)物象对称:
文中借那位老乡之口,提到小溪、小石桥、老槐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