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073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9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docx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

经典传统和当代转向

文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第一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1章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问题

第1节社会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

1、澳大利亚社会学者马尔科夫.沃特斯指出,社会学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一门独立科学的原因有二:

一是它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二是它在方法上有严肃的态度,即以精密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

1、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

5、理论构成要素(理性主义):

既定的意图、一组可验性的相关概念、一种逻辑结构。

2、“社会学理论”的含义及其构成

1、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乔治.瑞泽尔指出社会学理论和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理论的差异:

(1)社会学者的理论更有组织,更自觉自己在做什么;

(2)其提出的理论根基于过去社会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之上;

(3)依赖于自己/别人搜集所得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和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现实或社会关系

(4)希望借自己论述的出版以获得批判性分析,并经传播成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并为后来理论家所运用;

(5)针对广泛的社会议题做总括性的思考;

2、社会学实践角度的“社会学理论”定义:

(1)瑞泽尔:

社会学理论较为正式的定义是:

一组相关联的观念,能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解释社会世界,并能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

(2)查尔斯.梯利:

一个学科的知识发展取决于其产生好的解释的能力;

(3)类型学:

社会学研究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活动,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发现社会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及其独特性,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马尔科夫.沃特斯——社会学理论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抽象性/说明性/一般性/独立性/专题化/逻辑一致/实质上的有效;

4、吉登斯:

社会理论是关心人类行为并为一切学科所共享的一种覆盖和跨越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体。

5、“社会理论”三标准:

以社会及其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的研究方法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理论目标往往是功能性的或批判性的。

6、社会学理论的类型:

(1)一般理论&中层理论

类型

一般理论

中层理论

别称

“巨型理论”

“微型理论”

特点

从概括性观念的一般理论到特殊社会事实之研究的理论

从特定社会事实出发去建立正确而有效的特定理论,再慢慢结合许多具有相关性质的特定理论而成概括性的一般理论

代表

帕森斯

默顿

(2)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类型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

微观理论

抽象层次

解释对象

整体性社会现象

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理论

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和问题

举例

相当于“一般理论”

默顿的“中层理论”

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

(3)描述性理论&解释性理论

描述性理论:

重点在详细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形状性质;

解释性理论:

注重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存在或变迁的原因;

(4)正式理论&非正式理论

(5)理念性理论&科学性理论

(6)直觉性理论&客观性理论

7、社会学理论的代表性划分——依据性质和功能:

实质理论

工具理论

哲学基础

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

研究方法

注重事实归纳

注重理智推演

理论和方法的关系

理论是方法的具体后果

理论是方法的抽象工具

经验指涉

由特殊事实到普遍概念

由普遍概念到特殊社会事实

别称

“具体理论”

“抽象理论”

实质理论:

研究者依照既定工作计划和操作方式对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后所得的一组相关概念,并通过理性和逻辑的运作和建构,来解释或说明被研究的社会事实的一种理论;

工具理论:

其理论构建是根据一般普遍性的概念,通过纯理智的逻辑运作而产生的理论;

8、主流社会学采用假设——演绎法来构建理论,这类方法由四部分组成:

(1)提出问题并形成理论观点;

(2)依据理论观点作出假设;

(3)对假设进行检验;(4)构建并形成理论;

这是社会学主流研究模式和理论范式;

第2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1、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大背景:

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社会矛盾和冲突空前扩大和激化;

2、具体背景:

3、其它阐释:

(1)美国社会学者约翰逊: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动力有二:

一是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急剧的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的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

(2)戴维.波普诺:

旧的社会秩序已被打碎,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学受到青睐是因为它可以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观念。

(3)吉登斯:

社会学不过是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旧制度的崩溃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种种反应而已。

2、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1)经验哲学传统和启蒙思想的影响

1、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械论哲学的结合,孔德由此得出他的实证主义原则:

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2、启蒙运动:

维科和弗格森等人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孟德斯鸠和米勒、弗格森的机械论,伏尔泰和狄德罗、卢梭的批判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社会进化的思想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及其主流思想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

(2)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及其影响

在近代科学革命的过程中,以经验资料的积累和分析为特征的实证主义方法,取代了以往的唯心主义等信念。

其后,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命题成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西方近代社会思想传统及其影响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穆勒。

功利,是指某种外物能给当事者带来求福避祸的效果。

功利主义也称“最大幸福主义,它”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提出为了增进个人的幸福和保证个人的利益,需要增进社会的利益和幸福。

如果当事人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人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

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它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且引用“效用”这个关键概念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功利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精打细算,都是尽量扩大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减少个人的痛苦或代价,所以人类的所有行动都是一种理性的合理选择。

功利主义是西方当代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

2、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一词最早由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提出。

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广泛的体系的目的);狭义上说,实证主义即是孔德所创立的实证哲学。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德国的历史主义一词最早由德国人K.魏尔纳在评价维科的《新科学》时所用。

维科认为历史是循环进化的,但一国的观念、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的历史发展所决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史学之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的历史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德国历史主义传统逐步得到传播。

历史主义主要的理论观点:

(1)人类历史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一切都是时间和地点造成的;

(2)用个别化观察研究方法代替对他们的一般化考察,并将该方法和个体的感受融为一体;

(3)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不依其产生出什么而定,而依其内在实体和独有特征而定;

(4)强调观念领域的现实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注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主观意义。

历史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重要哲学流派,代表:

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美国的实用主义继承了近代西方经验主义传统,广泛吸取其他各派的哲学观点,反对二元分立的近代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强调行动、过程和效果,注重非理性的情感、意志以及本能和直觉。

美国实用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的地方主要在于:

它更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来思考,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行动概念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实用主义思想家们都强调要超越传统主义,特别是利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和人的实践和行动的社会性。

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论在美国的出现就体现了实用主义的这种特征。

第3节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1、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后果,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性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爆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需要,也是现代性成长和人类科学知识不断分化和综合的直接结果。

因此,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和现代性仅仅拴在一起了。

2、社会学的出现和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社会学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它既是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解和阐释,又是现代性发展的后果和原因。

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

因此,“现代性”和现代社会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3、古典社会学对现代性的界定

马克思

涂尔干

韦伯

内涵

资本主义

有机团结

合理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生产方式

劳动分工

理性化的多样性

方法论和分析方法

社会关系

社会事实

社会行动

4、以现代化为坐标,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尺度,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在理论构建和目标取向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建设“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核心主题,其所遵循的都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5、附:

现代社会的特质——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人类主体中心论、二元对立、秩序和进步等等。

第4节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学研究的核心,社会学理论构建的基础。

1、个体和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其基础性主要表现有三:

(1)从理论发生意义上说,该问题提供了社会学理论的生成性要素;

(2)从理论构成形式看,该问题蕴含在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性要素之中;

(3)从理论的具体展开意义上讲,该问题成了社会学理论的阐述内容。

2、有关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三种观点:

观点

个体主义

社会整体主义

个体和社会有机关联

社会学理论观点

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

社会互动论

研究范式

人文主义

实证主义

批判主义

代表

孔德、涂尔干

韦伯

马克思

主张

只有社会结构是真正和客观的存在,它独立于构成它的客体之外,并凌驾于个体之上,具有自己的突生性质。

客观现实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个体之合大于社会。

调和唯名论和唯实论,认为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社会。

2、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理论既可以通过对经验事实和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归纳中提炼出来,也可以先于经验事实和社会实践而产生。

因此,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双边关系。

2、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反思性关系,这种关系使得社会学理论不仅是、而且不得不是批判理论。

波得里亚:

理论是一种对现实的挑战,它促进社会现实改变,而不是要拷贝、预测现实。

3、理论和实践存在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

4、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社会实践”是指社会行动者所表现的一切行为,当然也包括主体所采取的各种社会形式的合理转化。

5、社会学理论研究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1)适当的理论使原本孤立的变量在经验研究中确立起一致的相关性;

(2)理论的进步推动经验研究的发展;

(3)理论规范和指导经验研究;

(4)理论可以预测经验研究的结果。

同时,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对于理论研究也有积极作用:

激发理论、重塑理论、修正理论、澄清理论等;

6、社会学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社会批判以及实际的社会改革做出贡献:

(1)提高对于一套既定社会清净的理解,并经常给予我们一个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机会;

(2)社会学提供了增强我们文化敏感性的手段,从而使得政策制定可以建立在差异性的文化价值观的意识基础之上;

(3)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调查采纳某一项特殊的政策方案之后的效果;

(4)社会学带来了自我启蒙,为群体和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状况。

3、宏观和微观的关系问题——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原则在社会学理论视角上的一种逻辑延伸

1、宏观和微观之差异比较

理论维度

宏观角度

微观角度

方法论原则

整体主义原则

个体主义原则

研究内容

社会结构及其过程、社会变迁等;

强调“角色承担”而非“角色构建”;

行动者及其行动

代表

孔德、涂尔干、帕森斯、马克思,及社会批判理论等;

舒茨的现象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理论、常人方法学等;

2、关于宏观和微观整合机制的探讨:

(1)布劳:

微观和宏观的分析单位、关注的对象以及所用的概念、理论都是不同的。

他以切身的经历(从早年的交换理论到宏观结构理论的转变)说明很难为宏观找到一种经验的微观基础。

微观和宏观理论无法整合起来,但二者并不矛盾且可以相互补充。

(2)卢曼:

微观和宏观的区分降低了对客体描述的复杂性,没有考虑到层次间的相互依赖,主张用更强有力的概念化的系统理论来取而代之。

(3)科尔曼:

主张用微观层次的资料去研究宏观层次,强调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模型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以个人行动理论为基础来解释系统行为(即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理论都由三个部分组成:

宏观到微观的转变、个人水平的行动、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他的策略是把宏观水平上的系统行为的解释在推理过程中降低到个人水平上。

(4)科林斯:

宏观和微观的划分是一个连续统,不是二分法。

微观事件是情境性的,它们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延长、扩大、重复形成了宏观过程。

换言之,宏观事件是由微观遭遇在时空数量上的延伸增大而构成的。

他强调宏观社会过程的微观机制/基础,并以微观过程来解释宏观过程。

(5)亚历山大:

他在《社会学的理论逻辑》一书中指出,科学过程除了经验逻辑之外,还有一个理论逻辑。

据此,他构建了一个以“形而上的环境”和“经验环境”为两端的科学连续谱,从而把微观和宏观联结起来。

他在《行动及其环境》一文中提出,微观和宏观的界限完全是相对的,在某一层次是宏观的现象在另一层次可能是微观的。

四、结构和行动的关系问题

1、结构和行动之差异比较

结构

行动

分析范式

结构分析范式

行动分析范式

主张

重视整体研究,主张摒弃个体的主观因素,从宏观结构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出发点是个体及其行动,社会秩序和结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关键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宏观的结构情境。

侧重点

秩序

行动

3、社会结构的特点:

(1)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

①社会结构相对于社会行动者而言,具有独立性和约束性。

社会结构首先是外在于社会行动者的,其次,社会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要受到既有的社会结构的制约;

②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性行动者,人们在具体互动中根据形势徐璈,可以打破现有结构,创造/再生产出新的社会结构;

(2)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

①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关系的协调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社会关系在时空条件下具有制度化的特征,而这种制度化的互动关系体系能够在较长时间上延续;

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社会系统的结构维系依赖于和环境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换活动。

由于环境的变化及人的创造性的活动,社会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4、关于结构和行动关系的代表性探讨——吉登斯:

结构二重性

“结构”可以概念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

正是在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利用结构特质时,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改变和再生产了结构。

换言之,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

犹如吉登斯所说,“我们在制约中创造了制约我们的世界”。

社会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人具有能动性的同时又受着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

行动者的反思能力是一种能够改变情景的能力,社会结构能转化成行动者在具体情景下所用的规则和资源,而不是到处挤压行动者的外在现实。

结构化就是这样一个双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规则和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中形成互动,并完成了再生产和转化;结构决定个体的行动,同时个体的行动也创造了结构。

五、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关于主体和客体的两种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社会学

人文主义社会学

不同点

强调“客体”人

注重“主体”人

相同点

都是在在经典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二元”思维模式,把人一分为二。

2、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上,必须彻底转变我们长期惯用的线性的二元思维方式和只停留在国家范围内的地方意识,应着眼于全球化的未来,根据事物的本质来描绘未来的“应有状态”,并以此来改变现实,创造未来。

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问题

1、科学的特征:

可检验性、精确性、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

2、乔纳森.特纳对知识类型的划分

意识形态:

只告诉我们在经验世界中应当存在什么;

宗教:

只告诉我们应当是什么而不对应于可观察的事件;

规范的逻辑体系:

既非经验性的,也非价值判断的,如数学;

科学:

关于经验事件,并且是非价值判断的;

3、科学研究的过称本身,也灌注着人文情怀,这主要表现为:

(1)科学需要形象、直觉、顿悟的非理性的思维方法;

(2)科学是否符合真理,固然最终要诉诸经验证实,但科学无法摆脱人文方法的深刻影响;

(3)作为探索主体的科学家是伴随着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人文激情进行科学探索的;

4、科学和人文是人类的两种基本存在方式;

七、价值中立于价值关联的问题

1、韦伯同时强调“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

“价值中立”主要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此外,“价值中立”还包括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分。

“价值关联”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使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在韦伯那里,一方面应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另一方面这一原则又不是无限的。

它的基本含义有二:

(1)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

(2)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超越自己的本分去处理价值评判问题,就会使科学丧失客观性、丧失最起码的尊严。

2、涂尔干强调社会学研究应以“价值中立”(主流)为指导: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三条基本原则:

(1)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

(2)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定义;

(3)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3、社会学研究三大困难:

(1)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和者,既是主题又是客体,这使得研究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

(2)从研究对象上来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根本区别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获取被研究者信息的同时,被研究者也在获取研究者的信息;同时,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可能受研究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改变。

(3)按照韦伯的观点,社会事实和自然事实完全不同,社会事实的特点是和价值相关而自然事实却完全相反。

4、“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不是一个普遍性的行为准则,而只是科学家进行学术研究时的一条规范。

如果做到按科学家的规范从事科学研究,就意味着做到了价值中立;另一方面如果能够联系行动者的客观现实的整体价值来研究事物,就做到了价值关联。

因此,要克服“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的二元分立及其对立的理论困境,只有一方面承认两者在各自领域对事实的客观真理的追求和对之的人文解释都具有合理成分,另一方面认识到事实和价值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5、事实判断,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是“让事实说话”,而价值判断“应当理解为关于受到我们行动影响的现象是卑下的或是正当的评价”,涉及认识者的主观评价。

6、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面临的其它二元困境:

主观和客观、静态和动态、个体和整体、传统和现代等。

所有这些二元困境归根结底源于人们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看法,因此,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元问题。

3、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范式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阶段

2、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类型

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1830—1920年代)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今)

涂尔干

(实证主义传统)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冲突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

现象学/常人方法论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沟通理论/

后结构主义

(1)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理论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理论思想的形成还仅仅起着“奠基”的作用,其思想和其说说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

社会学理论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并取得独立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马克思这一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家”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它确立了社会学理论所关注的基本论题和核心观念,促成了各种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传统的最终形成,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序列和学术传承关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学成为以后各种社会学理论思潮的发源地,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理论流派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

同一时期还有一些富有特色的社会学构想,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舍勒的“现象学社会学”、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帕雷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等等。

(2)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特征是紧紧围绕“现代性”和“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争论,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和社会秩序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3)当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理论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1、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风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

(1)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取向差异比较

开创者

主张

实证主义

孔德—涂尔干

强调社会学理论和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