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037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docx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绵阳]据《方舆胜览》记载,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

“富哉!

今日之乐乎!

”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据此可知(  )

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

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

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

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2.[2019·青岛]“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5.[2019·德州]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齐—宋—陈—梁

C.孙吴—宋—齐—梁—陈—东晋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7.[2019·连云港]“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D.社会环境安定

8.“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9.[2019·赤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0.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的古代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B.鲜卑族C.党项族D.契丹族

11.[2019·烟台]“(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这句话表达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的原因

D.北魏汉化遇到的问题

13.[2019·玉林]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4.“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对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5.[2019·临沂]右图所示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

A.圆周率的计算

B.《大明历》的创制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16.[2019·南京]“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

”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

A.华佗B.祖冲之

C.毕昇D.汤显祖

17.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

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

B.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18.[2019·宜昌]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

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张旭

19.[2019·东营]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20.下面是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云冈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

A.开凿于两汉,宣传的是佛教

B.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

C.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

D.开凿于秦朝,宣传的是道教

二、非选择题

21.[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桥玄称他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材料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指成都)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材料三 三国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乱世之英雄”的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成就霸业?

 

(2)材料二中的“蜀相”是指谁?

他辅佐谁取得了三分天下的伟业?

 

(3)分析材料三中的示意图,三国之间的关系是:

    。

从东汉统一到这种关系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请说明理由。

 

 

(4)在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人们对上述两位人物的评价是不同的。

结合他们的贡献,你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22.[2019·梧州]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交融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的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3.[原创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探究二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三 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

(3)结合所学,列举三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关于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看法。

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1.B [解析]依据“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211年属于东汉末年,B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分裂割据政权,各政权之间的纷争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故选B。

3.D [解析]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这一事件不是曹操所为。

4.D [解析]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丕建立的魏国在北方,刘备建立的蜀国在西南,孙权建立的吴国在东南,故选D。

5.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他们先后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合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此时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

6.D [解析]三国时期的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东晋及后来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7.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含义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A项符合题意。

8.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9.A [解析]题干材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的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地区统治者对生产发展的重视等也是重要因素。

10.B

11.D [解析]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反映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其“去夷即华”的措施除材料中所述的外,还有穿汉服、说汉语等。

D项符合题意。

12.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北魏迁都的原因,故选C。

13.D [解析]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4.A [解析]“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历史现象。

15.A

16.B [解析]题干“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强调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割圆术”。

祖冲之运用这种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1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图中的人物是北朝的贾思勰,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他注重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

据此分析,A项与史实不符。

18.A [解析]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了一种艺术。

曹魏的锺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

19.B [解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2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宣传的是佛教。

21.

(1)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实行屯田等。

(2)诸葛亮。

刘备。

(3)鼎立。

进步。

因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为将来再次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4)他们都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22.

(1)北魏孝文帝。

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贵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

(2)方式上:

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北魏统治者采取主动交往交流的政策。

内容上:

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

(3)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进程加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3.

(1)特征:

多个政权并立,朝代更迭频繁,由分裂走向统一。

(2)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3)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答案示例:

观点:

孝文帝改革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阐述: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长期杂居,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革除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