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948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12专题十二区域可持续发展含答案

课时作业12 区域可持续发展

时间:

45分钟,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湖北襄阳二模]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风季漫长。

经过漫长的时期,海南岛西部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沙漠化加剧。

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来源丰富无关的是(  )

A.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大面积裸露

B.沿海土壤受海水侵蚀,逐渐沙化

C.河流枯水期,河床泥沙大量出露

D.近海上升流挟带泥沙向海岸输送

2.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平,不易形成地形雨

B.地处盛行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C.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

D.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

解析:

第1题,立足于该地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进行推理分析,裸露的地表、河床泥沙和上升流挟带的泥沙都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

实际上,沿海土壤也是该地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逐渐沙化的原因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

选B。

第2题,由材料可知,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风季漫长,结合图中地形信息推断,海南岛西部地处东北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降水少,因此植被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

选B。

答案:

1.B 2.B

[2018·山东枣庄二模]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田。

下图为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有(  )

A.劳动力丰富     B.科技发达

C.能源充足D.交通便利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煤炭是高铝煤炭,且电解铝厂为动力指向型,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该地位于内地,科技、交通无优势,B、D项错误。

答案:

C

4.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有(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带动煤矿发展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减少粉尘和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

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是有利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粉尘和酸性气体排放。

答案:

D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B.流通区

C.形成区D.外围区

6.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解析:

第5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

第6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

5.B 6.C

[2018·广东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

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据此完成7~9题。

7.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8.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9.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

解析:

第7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则A错误、C正确。

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则B错误;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则D错误。

第8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

注意雨林环境自然环境多样性强,有机质来源多,是两者的共性。

第9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故B正确。

答案:

7.C 8.B 9.B

[2018·广东深圳一模]2017年6月17~23日,国家电网在青海省首次尝试以太阳能、风能及水能等清洁能源供电一周。

此次尝试为国家电网首次在省级范围的清洁电力供应尝试,这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电力供应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下图示意青海省电力生产结构。

据此完成10~11题。

10.青海省发展水电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

①地域广,土地辽阔 ②冰川积雪广布,为河流补给水源 ③人口增长快,电力需求不断增长 ④河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 ⑤峡谷发育,多良好坝址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②④⑤D.①③④

11.与青海省相比,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实现全部清洁能源供电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电力需求量大,能源资源不足

B.人口众多,人均耗电量大

C.开发条件差,清洁能源利用率低

D.火力发电量大,消费比重高

解析:

第10题,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在河流上游,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且海拔高而冰川积雪面积广,使河流流量较大;同时河流峡谷地带适宜修建水电站,故C正确。

第11题,青海省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电力需求量小;同时图示清洁能源占比大。

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电力需求量大,而清洁能源现阶段总体占比不高,供需矛盾突出;故主要困难是供需矛盾,即A正确。

答案:

10.C 11.A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6分)

12.[2018·广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塑料温室大棚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曾经荒凉的村落发展成为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综合性城镇。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6分)

(2)说出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的优点。

(8分)

(3)埃尔埃希多地区温室农业迅猛发展导致了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请综合分析其原因。

(8分)

解析:

(1)题,从等高线信息可判断地形类型;从图中地中海及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少;由此可知土壤多为荒漠土且贫瘠。

(2)题,沙土具有透气性、黏土能减少水肥下渗、有机肥提供养分。

第(3)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水的减少。

温室农业过度发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需求增大,从而使土地沙化;同时在干旱区,温室农业的发展,可能加剧盐碱化,也会加剧土壤退化。

答案:

(1)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2分)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燥;(2分)冬季受山地阻挡,西风难以影响;(2分)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土(沙化),土地贫瘠。

(2分)(每点2分,答3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3分)中间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2分)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

(3分)(若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8分)

(3)气候终年干旱;(2分)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缺乏;(2分)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2分)温室大棚(截留雨水)不仅在沿海滩涂、丘陵,甚至发展到山地,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2分)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

(若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8分)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4分)

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千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境内注入南海。

湄公河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河流整体开发程度不高。

(1)简述该河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

(8分)

(2)简析甲国被称为“中南半岛蓄电池”的原因。

(4分)

(3)简析甲国在河流上建设大坝可能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6分)

(4)简述该河通航能力较差的原因。

(6分)

解析:

(1)题,鱼类资源受水域面积、饵料、气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水域面积较广;主要位于低纬地区,水生生物种类多样等。

(2)题,据图可知,流经甲国河段较长,且地处河流中上游地区,可推断地势起伏较大,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等。

第(3)题,建设大坝影响下游水量、水质、河水营养物质含量,以及鱼类洄游路线等。

第(4)题,河流通航能力与河流径流量大小及稳定程度、结冰情况、河道宽阔程度等因素有关。

据图可知该河虽然流程长,但河道弯曲,落差大,多激流险滩;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流量不稳定,不利于通航。

答案:

(1)纬度较低,气候适宜,鱼类资源丰富多样;鱼类饵料较多;河湖较多,水域面积较广;水系发达,鱼类洄游方便;河流流程长,适宜多种鱼类生存等。

(8分)

(2)该国位于河流中上游,流域内降水较多,上游来水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4分)

(3)影响鱼类洄游;导致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少,水位下降;影响沿岸水生生物生长,破坏食物链等。

(6分)

(4)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水位低;中上游多险滩,河道狭窄,不利于航运;为国际河流,流经国家较多等。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