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830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docx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模拟题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2017江苏高考,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2.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

B.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C.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D.中国默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3.[2018广西柳州摸底联考,28]《南京条约》规定:

“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这一规定(  )

A.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D.导致了洋货在中国内地滞销

4.[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40]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等字样。

这表明(  )

A.中国主权的丧失B.天朝体制受到冲击

C.中西方地位平等D.英国凌驾于清廷之上

5.[2015安徽文综,15,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2013课标全国卷Ⅱ,29,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7.[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4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接受。

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

这说明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8.[2018河北石家庄摸底,9]威海战役时,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

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乎实效?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A.清朝军纪松弛

B.清朝吏治腐败

C.清朝教育落后

D.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9.[2015四川文综,5,4分]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10.[2015江苏高考,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11.[2018河北五校联盟摸底,7]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12.[2015江苏高考,6,3分]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3.[2018福建南平第一次质检,29]下图为《义和团的喀秋莎》(“喀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

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

A.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14.[2018豫南九校第二次质量考评,16]新军是晚清政府统治的支柱力量。

1911年秋,湖北新军15000人中,其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4000多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余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的。

这说明(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赋予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的权力时,又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其主要用意是(  )

A.照搬美国政治体制

B.防止专制独裁再现

C.扩大大总统的权力

D.推动清政府破产

16.[2013海南高考,14,2分]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17.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忠王李秀成在给英法联军统领戈登的信中明确表示:

“我朝系与清朝争取疆土,于外邦毫无嫌怨。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发布的《对外宣言书》,承认清政府与各帝国主义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承认外国在中国已获取的各项特殊权益。

这表明(  )

A.两者的主张均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反映

B.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一致

C.两人均对西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

D.孙中山继承了李秀成的对外主张

18.1919年7月3日,《申报》报道说:

“中美通信社接巴黎无线电云,欧洲和约各国于昨日签字,惟中国拒绝签字。

”这一报道说明(  )

A.北洋政府具有爱国精神

B.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卖国

C.中国拒绝参加巴黎和会

D.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9.[2017江苏高考,8,3分]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20.[2018广东惠阳中学月考,6]一位驻中国的美国记者曾说:

“同年(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

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

”这反映中国政局变化是(  )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开始局部侵华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21.[2015山东文综,18,4分]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2.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区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能够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3.[2018山东临沭一中学情调研,26]据记载,1928年湘南暴动期间,农民的表现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分土地以前,农民藏匿土豪劣绅,分配土地后,农民都不藏了,并且看见土豪劣绅即抓,抓到就杀,唯恐敌人之到来使他们不能稳定新分得的土地。

这说明(  )

A.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始实践

B.土地公有的所有制形式已得到确立

C.土地改革鼓舞了农民反封建的热情

D.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24.[2017河南商丘三模,29]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些图片。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类刻画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介绍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C.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

D.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5.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6.[2015重庆文综,7,4分]“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27.[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5]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

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该材料可以论证(  )

A.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28.[2018广东惠州一调,30]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

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把三分之一力量用于敌后。

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

A.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

29.[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0]1940年9月6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

“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这次冀晋豫的出击……对敌人的谣言攻势,也给予一个致命的打击。

”由此可见,当时(  )

A.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

B.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D.北方抗战已转入反攻阶段

30.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

“我国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之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

”“可根本解除”的原因是(  )

A.中国取得与英美同等的国际地位

B.英美急需中国的军事援助

C.中国军队开辟了敌后战场

D.坚持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1.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

这表明(  )

A.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

B.冷战激化国内矛盾

C.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

D.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32.[2018江西百所名校第一次联考,12]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

随后,又改为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等地去参观学习。

这一安排的变化反映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决战阶段

C.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D.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33.[2016浙江文综,38,24分](节选)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

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

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

“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8分)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8分)

答案

1.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由材料中“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等信息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主要是由吏治败坏导致的,故D项正确。

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2.B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虎门销烟,故A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是其实际需要,故B项正确;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是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

3.A 材料“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不得加重税例”表明英国货物运销税率确定,这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故选A项。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项错误。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排除C项。

《南京条约》的这一规定导致洋货在中国内地倾销,而非滞销,D项错误。

4.B 清政府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等字样,说明中国传统外交中的天朝体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变化与中国主权无关,排除A项。

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5.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传教士”“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不平等“条约”为《北京条约》,自此之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故B项符合题意。

6.C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近代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反映了清政府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

清政府的这一做法是形式上的变化,B项错误;A、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7.B 材料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接受”体现出清政府主权意识淡薄,排除A项。

材料中“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体现出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B项正确。

材料没有清政府采取灵活外交策略的信息,排除C项。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表现,排除D项。

8.C 根据“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乎实效”等信息可知,清朝教育落后,导致实用型人才缺乏,故C项正确。

9.D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从图片中的星条旗可知,美国参与了这次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故选D项。

A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排除。

10.【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等信息即可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等信息即可回答。

(2)问,据材料二“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于是俄据旅顺……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等信息回答即可。

第(3)问,可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6分)

(2)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分)

(3)说明: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4分)

11.C 《天朝田亩制度》是小农经济思想的体现,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故其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B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故C项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故D项错误。

12.D 由“农民造反者”“人间小天堂”“天京陷落”等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太平天国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

13.A 图片中的火箭炮说明义和团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故A项正确;图片反映不出义和团利用该武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

14.D 根据材料可知,湖北新军中纯粹革命党人并不多,但经过联系后同情革命以及摇摆不定的人较多,说明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新军不是革命党的武装,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独裁,故B项正确,C项错误。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之前,故D项错误。

16.B 新军将领、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原来均为清政府官员,大多数属于投机革命,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D项不符合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

17.C 材料中“我朝系与清朝争取疆土,于外邦毫无嫌怨”“承认外国在中国已获取的各项特殊权益”等信息说明李秀成和孙中山对西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对西方侵略者心存幻想,故选C项。

A项说法片面,排除。

阶级属性决定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不同,排除B项。

阶级立场不同,对外主张也不同,D项说法错误。

18.D 根据“1919年”“巴黎”“欧洲和约”“中国拒绝签字”等信息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说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D项符合题意。

北洋政府“拒绝签字”是迫于国内压力,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9.A 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人民的利益与要求,说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民政府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B 1916年国民党反袁斗争就已经胜利,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地理信息及“国民党人”可知,这位记者记载的是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背景下,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故B项正确。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933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C 由“1925年”“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莫斯科中山大学”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处于国共合作时期;由“1928年9月”“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国民党右派已叛变革命,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均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2.B A、D两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均排除;由材料可知,中共中央坚持革命的侧重点在城市,故B项正确,C项错误。

23.D 材料中“1928年”“分配土地后,农民都不藏了,并且看见土豪劣绅即抓,抓到就杀”等信息说明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这时的土地是由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转变,B项错误;这时是土地革命,而非改革,C项错误。

24.B 图片文字“实行耕者有其田”“当红军才是白色士兵的出路”等说明红军在所到之处进行革命宣传,播撒了革命的火种,B项正确。

A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根据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此时中共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

25.C 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农民党员占18.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农民党员占76.6%,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