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808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docx

精选《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文档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师:

我们中国有个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

他说,很多外国友人都曾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推荐一个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只选择一个,你会推荐哪里?

他说,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我想说的是,如果有同学问我,老师,请你向我们介绍一种中国最值得欣赏的文学体裁,只介绍一种。

我相信,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诗歌,中国的诗歌艺术。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

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

师: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生活中,当我们吃饭时不小心浪费了一些粮食,我们的父母会敲敲桌子说,谁知盘中餐——

生(集体):

粒粒皆辛苦。

师:

非常好。

或者当我们在家里玩耍,浪费了时间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会告诫我们说,少壮——

生(集体):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

再或者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又会教诲我们,欲穷——

生(集体):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

非常好,不必再举太多的例子,诗歌早已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分离不开。

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的亲情。

然而,更让我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却是那些带着忧伤的思乡之情。

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

单是书上的两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

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师:

“乡愁”,当我们轻声朗读这两个字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前预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心中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情感?

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

淡淡的怅惘和迷茫。

生:

我感到一种忧伤。

师:

很好,这正是诗人在诗歌中所着力营造的一种意境之美,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境产生呢?

诗歌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悄悄地将忧伤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之中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乡愁”,一起在“乡愁”中漫步!

师:

请大家打开语文课本,翻到103页,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哪位同学告诉我,余光中和席慕蓉是何处的诗人?

生:

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台湾人。

师:

很好,他们都是台湾诗人。

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我们再了解得稍微详细一些。

请大家看屏幕。

先看余光中。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余光中的介绍)(生朗读)

师:

《乡愁》写于1972年,作者是在1950年赴台,当时他年方——

生(集体):

22岁。

师:

大家要记住这个数字,22岁到台湾。

好,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诗人——席慕蓉。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席慕蓉的介绍)(生朗读)

师:

余光中的诗写于1972年。

席慕蓉的诗写于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

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两首《乡愁》。

师: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欣赏诗歌的四个乐章。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生朗读)

师: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

请同学用心地体会一下诗中的那样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

我读完之后,也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

(师朗读)(生朗读)

师:

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节,感受一下我的朗读和大家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师朗读)(生朗读)

师:

大家读得比前面有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

让我们每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这就是——

生(集体):

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点击鼠标,音乐停)

师:

《三国演义》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我非常不忍心把我们的同学分成两块,我右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我左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席慕蓉的《乡愁》。

(向右)当然你可以说我对席慕蓉,(向左)你可以说我对余光中特别有感觉,你也可以背离你的组织,去自由欣赏。

师:

好,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

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

(几分钟后)

师:

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说诗里面有些词语、有些句子还不太理解?

(没有同学举手)

师:

没有,那就请同学开始发言了。

先看甲方。

生:

我所要讲的是《乡愁》这首诗,就是余光中写的,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形容词,比如说在每一节里面,第二句话“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和“浅浅的海峡”都很有味道,我就从第一节开始说,好吗?

师:

好。

生:

“小小的邮票”说明邮票很小,但是却把年轻的作者和他亲爱的母亲分别两地。

师:

一枚“小小的邮票”却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生:

对,还有那个“窄窄的船票”,船票是“窄窄”的,却把作者与他美丽的新娘分隔两地。

师:

一张“窄窄的船票”却造成了宽宽的伤痕。

生:

对呀,还有“矮矮的坟墓”,坟墓只不过是一个包裹着他母亲躯体的土包,但是却把他与他亲爱的母亲生死相隔。

师:

这是一种无比的悲痛。

生:

嗯,还有那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把作者的祖国相隔两地。

师:

海峡是否真的很浅?

生:

海峡当然非常深,但作者为什么说是“浅浅的海峡”呢?

生:

我觉得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无奈。

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师:

更显出作者思念家乡的一种急切心情,非常好!

师:

别急着坐下,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前面还有什么地方讲到“浅浅的”?

生:

“浅浅的天河。

师:

很好,“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么你说这边的海峡宽不宽广?

生:

应该是比较宽广的吧!

师:

哪个词语能看出来?

生:

“一湾。

师:

一个“湾”字,写出海峡非常宽广!

这个“湾”字还有什么含义?

生:

我觉得好像是绕来绕去,非常曲折。

师:

很好,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呢,他又不得不面对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从中来?

师:

正因为这样,诗歌带着一种很自然的淡淡的忧伤。

那么怎样才能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

怎样才能消除作者心中的惆怅?

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怎样才能让作者不再有乡愁?

生: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作者回他的家乡,见他的故土。

师:

但是现在不能回去,台湾和大陆之间还不仅仅只有一个海峡。

生:

那就是他盼望着祖国两地早日统一。

师:

非常好。

掌声鼓励一下!

(掌声)

师:

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

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

这正是这一首诗境界高妙的地方。

师:

大家欣赏得非常出色。

我们把最后一节再来朗读一下,就更能体会作者心中那种难以抑制的惆怅。

特别要注意,为什么在朗读的时候,“大陆”要停顿那么长时间?

然后才缓缓地道出“在那头”。

(师生朗读)

师:

停顿最好再长一些。

(师朗读)大陆可以望见,却不可以达到!

真是可望而——

生(集体):

不可及。

师:

这才是忧伤的根源。

(师生朗读最后一句,朗读最后一节)

师:

非常好,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掌声)

师:

好,下面来看一看席慕蓉这一方,乙方。

生:

我觉得这一首诗的每一节都有不少词可以让人来体会。

比如说第一节的“清远”,“清远”首先给人一种感受,声音非常空旷,它给人一种很大的空间感觉。

师:

很好,而且这个笛声,我们在前面介绍过李益的一首诗:

不知何处吹芦管——

生:

一夜征人尽望乡。

生:

还有那个“月亮”,“月亮”我理解成中秋节,古诗不是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吗?

而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作者却在异地孤单地看着月亮,想着家人,写出他回不了家的一种孤单感觉。

师:

不是中秋节看到月亮想不想家人?

生:

想。

师:

举个例子来说。

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

读得好一点。

将李白全诗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

很好,继续往下。

生:

还有第二节的“模糊”。

“模糊”给人一种感觉是朦朦胧胧的。

而她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也可以体现出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

最后一节“没有年轮”,也写得很好,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用年份来概括的,写了它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

师:

而且是“永不老去”,永远不会消失。

师: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写“树”?

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树”?

师:

树有什么特点?

生:

长长的。

(笑声)

师:

长长的,而且会越长——

生:

越高。

师:

乡愁也是——

生:

越长越多。

(笑声)

师:

越积越多。

再讲一点:

树啊,树到了秋天会有——

生:

落叶。

师:

落叶都是——

生:

都要归根。

师:

非常好,落叶归根,所以作者用树写出了乡愁的浓厚。

师:

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的最后一节。

(师生朗读)

师:

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

师:

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真的没有问题了。

(停顿)不,还有。

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丽的画面中飞翔。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第三乐章:

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我们先一起观看几幅跟诗意相近的画面。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

师: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在书的空白处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的图画。

(几分钟后)

师:

好,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生:

我想象的是余光中的《乡愁》第四节。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

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

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

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

‘妈妈!

’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生:

我想象的是席慕蓉的《乡愁》第一节。

师:

请说。

生:

“夜轻了,静了;风缓了,停了;窗前的老树也似乎更苍老了。

树梢上挂着一轮盈盈的满月,趁着柔和的夜撒下冷冷的月光,落叶夹杂着叹息从树上飘下,但是它终于还是回归到它所希望的地方——那一片深情的土地。

而我,只是孤单地倚在窗前,想念着,期盼着……一团愁云遮住了月光,明亮的月光在凝重的云下挣扎着,试图想挣脱,但最终还是无力地放弃。

直到一阵风吹过,吹散了云,吹散了那月光上的忧伤。

风,何时也从我心上掠过,吹走我心头的愁。

不知不觉,我已轻轻哼起故乡童年的歌谣。

师:

好一幅略带忧郁的远眺思归图,好一幅充满伤感的月下思乡图。

温婉的声音,美丽的画面。

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掌声)

师:

两首《乡愁》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如果说余光中的诗是手心,席慕蓉的诗是手背,手心、手背都是肉,问大家一个或许会令你难以回答的问题:

你最喜欢哪一首?

手心?

手背?

生:

我比较喜欢手背,(笑声)也就是席慕蓉的《乡愁》。

我觉得作者比喻用得非常好,她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惘”,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

我也是比较喜欢席慕蓉的《乡愁》,我认为这一首诗她写得比较含蓄,意境更加深远一些,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

师:

非常好。

有没有喜欢余光中的?

有请男同学。

生:

我觉得这一首诗,它的层次感非常强,给人一种在时光隧道驰骋的感觉。

它从“小时候”一直到“而现在”,中间穿过很多的时空。

另外,我觉得它的比喻也非常的贴近人心。

生:

我更加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因为这首诗,第一个,它的时间感比较强。

还有一个就是这首诗从他很小的时候,也就是童年时,他渴望见到他的母亲,一直写到长大以后,隔海远望,一层一层递进。

这里面的乡愁有爱的冉冉上升,而且到最后一句话,他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他萌生了一种对海峡的恨,他恨海峡阻隔了他与大陆的距离,而正是这种爱与恨之间的距离,才会有乡愁这种不可逾越的距离。

师:

他是生活在爱与恨的边缘。

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掌声鼓励一下。

(掌声)

师:

两首诗都有它美丽的地方,相对来说,余光中的《乡愁》境界更胜一筹,它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望,所以它的诗里面体现了一丝阳刚之美,更带有一点男子的气概;而席慕蓉的《乡愁》,语言非常清新,感情非常细腻,更多的是一种阴柔之美,体现了女子的妩媚。

师:

刚才这一步,正是我们欣赏诗歌的第四乐章——比较映衬。

生(集体):

感受诗歌新奇美。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

师:

只不过我们所进行的还只是课内的比较。

现在请同学们选择我们曾学过的,或者老师曾介绍过的,再或者你课外所掌握的关于“乡愁”的诗歌,和本文中的其中一首进行比较映衬,感受课文中的《乡愁》所具有的独特风韵。

(思考讨论)(几分钟后)

师:

好,你可能想得还不够成熟,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比较,没关系,只要你把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

生:

我觉得,从艺术手法来比较,余光中的比喻非常贴切,而郭沫若的《静夜》联想想象很丰富,使人感觉到“鲛犹如此,人何以堪”;从内容上,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被一湾海峡相阻隔,而李觏的《乡思》中说,“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改成:

“已恨碧海相阻隔,碧海还被暮云遮”。

师:

讲得不错,大家鼓励一下。

(掌声)

师:

我们再来听听这边将席慕蓉的诗和哪一首进行比较?

生:

我是将席慕蓉的《乡愁》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作比较。

席慕蓉的诗从艺术上讲比较含蓄,《七子之歌》相对来说表达得就比较明显,像孩子急切地盼着就要回家的心情。

席慕蓉她身在台湾,和祖国是分开的,还没有回到祖国,所以她的心情就有一些淡淡的忧伤。

生:

我是先拿席慕蓉的《乡愁》和《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了一下比较。

师:

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能不能背出一段给大家听听。

(生背诵)

师:

非常好,就背到这儿,你说吧!

生:

刘半农是将祖国比喻成“她”,一个女性,我理解的是母亲。

而《乡愁》中的比喻都是“物”,以物来传情。

另外,《乡愁》中选取的一些事物都非常有特点,比如说“清远的笛”,笛自古以来就是表现一种忧愁,在李益的《受降城外闻笛》中也写到了“笛”。

还有后面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她就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

还有后面的“雾”,“雾里的挥手别离”,她有可能是泪眼模糊。

师:

泪眼模糊,所以才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生:

对,“雾”,它既阻隔了她和亲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也阻隔了她和祖国之间的一种交往。

但作者没有特别地点出来,而是隐隐约约地去表现。

师:

主要表现了她一种迷茫的心境。

生:

对,而且这一首诗还写得非常含蓄,里面没有一句直接说“啊,我非常的思乡”,而是把那样一种思乡的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

师:

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

(掌声)

师:

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

淡淡的月光,浅浅的海峡,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一方矮矮的坟墓,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但究竟为什么而忧伤呢?

忧伤什么?

生:

在忧伤很多东西啊!

(笑声)

师:

举个例子来说。

生:

比如说他很想家,想妈妈给他包饺子,包的饺子比外面的好吃(笑声);也比如说他看到这支笔,然后想到这是妈妈给买的。

师:

一种想家的感觉,作者在此的忧伤仅仅只是思家的忧伤吗?

还有什么忧伤?

生:

我想是两岸不能统一,也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

这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

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种浓浓的意境之美啊!

这正是我们欣赏诗歌的最主要的地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

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崇高的情感。

(点击鼠标,音乐响起)(生朗读)

师:

很好。

听,这样一首时时在耳边浮现的歌曲,这样一段轻轻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

让我们静静聆听一分钟吧!

(一分钟后)

师:

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师:

好,下课!

附:

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