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801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标准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道与了解

1.知道明清两朝疆域、时段和影响区域

2.知道明清两朝主要的民族和国际关系

理解与运用

1.理解明清中央集权制的变化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情况、特点、作用和影响

2.理解明清地方管理的变化与发展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3.理解明清政治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评价

4.理解从夏、商、西周到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围绕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政权与民权的问题,在人事、法制、行政、财政、军队、监察、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总体脉络、特征、作用和评价

重点解析

1.宰相制度的兴废

【解析】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秦统一后,宰相的正式官称是丞相,有时分置左右,以右为上,称“右丞相”“左丞相”。

宦官担任丞相的称“中丞相”。

汉初沿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称相国则地位稍尊,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汉武帝以后地位日渐重要,宰相的职权也就逐渐转移到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西汉末年,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但各朝的情况不完全一致。

隋及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成为正式的体制。

北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专制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又经常在内廷决定军政大事。

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宰相本身并无独立的权力,不管当时的地位多高,仍然是君主的头号奴仆。

宰相职权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参与机密,参加诏令的起草、审议与传达。

2.内阁的设立

【解析】

(1)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2)实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职能: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存在不确定性(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军机处

【解析】

(1)最初设置的目的:

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2)职能和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呈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

(3)实质: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难点突破

1.宰相制度“立”与“废”的利弊

【突破】

(1)积极: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2)消极:

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分析: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

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突破】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3.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突破】

(1)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

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始于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康熙帝 D.清雍正帝

2.明初,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政治地位上升,说明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C.文臣地位得以大幅提高 D.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3.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个报告,处理四百多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朱元璋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关

A.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实行八股取士

C.组建特务机构 D.废除行中书省

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适应军事需要 D.巩固皇权

5.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说明了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

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没有任何地位 D.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旨意来拟发谕旨

7.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皇权与外戚、宦官的矛盾 D.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矛盾

8.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9.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主要体现为

A.以加强皇权为主旨 B.重要机构没有变化

C.皇帝称谓变化频繁 D.宰相一职从有到无

10.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11.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12.清朝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度发展

①使国家决策具有随意性②助长了官场的守旧之风③造成官僚机构极度膨胀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读图

请回答:

(1)上面两图显示的明朝政府架构有什么不同?

对政府架构作这一改变的皇帝是谁?

(2)图二能够说明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洪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省。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中书省。

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凡王言之制有七……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中书令一员,银印。

典领百官,会决庶务。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

银印。

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

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中书省的职能有何不同?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职权相似的机构是什么?

相似的理由何在?

(3)简要说明“中书省”制度在三个朝代的变化及影响。

16.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加强,反映出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实行中央集权制的目的是什么?

它包含哪些矛盾?

(2)汉唐是如何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

(3)汉朝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的?

(4)明朝是怎样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

为加强皇权,清朝又有何重大举措?

反映了什么问题?

(5)概括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